
從橫空出世的Molly,到一娃難求的LABUBU;從依附影視授權IP到藝術家原創故事,潮玩IP吸引了來自各界的目光。在資本押注、大眾關注之下,中國潮玩行業也迎來IPO熱潮,越來越多的潮玩企業爭相而上,登陸港股。
作為國內潮玩行業頭部企業,泡泡瑪特於2020年12月登陸港股,成功上市,當時發行價格為38.5港元。而截至2025年7月9日收盤,泡泡瑪特的股價為266.8港元/股,整整增長六倍之餘,總市值達3542.68億港幣,也一度躍升為行業標杆企業。

布魯可、52TOYS等企業緊隨其後。今年年初,布魯可上市首日股價高開81.61%,總市價突破265億港元,成為上海新年最大IPO。與此同時,52TOYS也於2025年5月22日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從IP玩具企業掀起IPO的熱潮中,我們不難發現,面對新型消費模式,市場也在逐漸理解並且接受潮玩,資本市場天平也在向IP玩具傾斜。當然,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IP玩具的發展勢頭強勁,可究竟是泡沫經濟一吹就散,還是一步一個腳印創造真實價值,這就要看企業未來打算如何佈局。

從發展策略來看,泡泡瑪特透過簽約藝術家孵化自有IP,據統計,2024年泡泡瑪特旗下已有7個IP收入過億,自有IP收入佔比更是超70%,目前已成功構建起“IP孵化-產品設計-渠道銷售”的完整商業閉環。
布魯可則主打拼搭角色類玩具,該產品佔比更是高達30.3%。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起泡泡瑪特的原創IP,布魯可的授權IP並不是獨家擁有,授權IP的穩定性對於布魯可的經營則顯得至關重要。目前,布魯可也意識到IP短板,正逐步推進自有IP的建設。

52TOYS,其收入結構呈現出對授權IP的高度依賴。根據招股書資訊,截至2024年末,52TOYS旗下共擁有35個自有IP和80個授權IP。報告期內,公司自有IP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32億元、1.3億元和1.54億元,在總收入中的佔比依次為28.5%、27%和24.5%;而授權IP的銷售收入則分別為2.33億元、2.86億元和4.06億元,佔比分別達到50.2%、59.3%和64.5%。

為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IP玩具企業紛紛開啟海外擴張路徑。資料顯示,泡泡瑪特海外業務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線下和線上的全渠道入駐,2024年海外市場貢獻營收50.7億元,同比增長375%,佔總營收38.9%,預計2025年海外收入將突破100億元。
布魯可截至2024年,其海外銷售收入從2023年的1.04億元躍升至6.42億元,同比增幅達518%,覆蓋美國、東南亞、歐洲等市場。透過亞馬遜、沃爾瑪等線上線下渠道,以及36個海外經銷商的網路佈局,布魯可的亞洲地區(不含中國)收入佔比已高達61%。
52TOYS目前已經進入東南亞、日韓、北美等市場。截至2024年末,其在海外的授權品牌門店有16家,並且覆蓋亞馬遜、Shopee、TikTok等平臺。從2022年到2024年,52TOYS來自海外市場的年度收入從3540萬元增加到1.474億元。其中,2024年它在日本的GMV同比增長3倍,泰國GMV同比增長4倍。

總的來看,潮玩IP行業已從無人問津的“小透明”成長為資本押注的主賽道,隨著更多企業的入局,未來行業或將呈現出“強者恆強”的新格局,而決定行業地位的關鍵或將藏在企業的IP打造的技術創新、運營能力及海外渠道佔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