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遊霓映象
《奶奶》——由愛與家庭抵達自我
作者:Lucía Muñoz
翻譯:王穎潔
(《奶奶》預告片)
梗概:姥姥去世後,妮可·奇決定去了解她的生平,由此踏上了“尋根之旅”。這趟旅程去到了中國。在那裡,妮可不僅知曉了姥姥的過去,還對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深的認識。

《奶奶》極為出色地討論了第三代移民的身份認同問題。在哥斯大黎加華裔導演妮可·奇的敘述中,種族主義、隔閡、探索、歷史和文化遺產等主題十分突出。妮可是這部紀錄片的敘述者和主人公。整個故事緊接著她因姥姥去世而開始思考自己的“根”展開。
影片涉及她作為第三代移民的經歷以及出生地的文化對她個人的影響,敘事新穎、引人入勝。

尋找歸屬之旅
影片透過兩組人巧妙描繪了尋找歸屬的艱辛:孩童和陌生人,後者在影片中具體表現為計程車司機。兩組人在表達時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種族主義和偏見,以及他們的評論或問題會讓與他們交談的人作何感想。
雖然影片沒有明確表述,但觀眾可以感受到作為自己國家外來者的感受是如何從自身延伸至親人的。這體現在一些很簡單的事上,比如Guián是“奶奶”而非“姥姥”的意思。透過詢問家中長輩的過去、傳統與語言,妮可開始對他們有了瞭解,和他們建立起了鏈結。

家庭鏈結
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去世後,一個人會想到所有自己本應該問的關於他們人生的問題,這是人之常情。這些問題包括他們如何度過童年、是否喜歡自己成長的地方、為何搬家等等。因此,這部紀錄片提醒了觀眾生命中的諸多徒勞以及和祖父母一輩相處的意義。那一輩人知道我們從何而來,知道我們出生之前的事,所以和他們交談對我們瞭解自己非常有幫助。
整部電影都和妮可的姥姥有關,同時又有一些有趣的史實、故事,以及其他和過去相關的資訊。然而,有些資訊讓人感覺和影片的整體敘事無關,原因大抵不在這些資訊本身,而在於影片的節奏。

慢節奏一定對嗎?
電影中有些片段的資訊密度很大,這會讓觀眾不可避免地漏掉一些內容。但又有些部分會一遍一遍地重複相同的細節,持續很長時間,或是非常緩慢地表達簡單易懂的想法。這種節奏和內容上的矛盾就像是拉著手剎開車,車的確在向前移動,但速度讓人很不舒服。

對畫外音的處理
這部紀錄片的另一個爭議點在於敘述者。在拍攝物件為不習慣在鏡頭前談論自己內心想法和感受的人時,使用畫外音會很有用,而且可避免讓故事太過集中在某個人上。經由畫外音,畫面得到解釋。這是保持觀眾注意力實用又有效的方法,在影片處理妮可從某個活動或採訪中產生的想法時尤為如此。
然而,妮可作為記錄者和敘述者,她的語調非常舒緩,如耳語一般。妮可的平靜有時與敘事本身相悖,因為不論敘述的內容有多有趣,她的語調都很容易讓觀眾走神、昏昏欲睡。
但瑕不掩瑜,這些技術方面的問題不足以讓觀眾對故事本身喪失興趣。影片傳遞的資訊數量合理、內容相關,對影像的使用也恰到好處。由此,這部電影極佳地展現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同時表明了了解自身背景多樣性的意義。

《奶奶》(2023)
導演:妮可·奇·艾曼 Nicole Chi Amén
製片:亞歷杭德拉·巴爾加斯·卡巴洛 Alejandra Vargas Carballo
編劇:妮可·奇·艾曼 Nicole Chi Amén
攝影:妮可·奇·艾曼 Nicole Chi Amén
音樂:迪亞哥·羅哈斯 Diego Rojas
鳴謝(acknowledgement)
作者:Lucía Muñoz
翻譯:王穎潔
編輯:林怡翔
排版:張紫略
圖片、文章©️Mint Chinese Film Festival CIC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