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3000個人的家,她看到「囤積癖」的日常

2024年12月初,有個影片上了微博熱搜——在天津,一個家政團隊為一位獨居老人清理她的家。這個久未清理的家裡,出現了成千上萬只蟑螂、堆積成山的腐爛食物,地板覆蓋著幾寸厚的包漿,老人養了十幾只貓貓狗狗,囤積了十幾年都吃不完的米麵油。
很多人敏銳地意識到,老人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囤積症」。囤積症,是一種需要認真對待的精神疾病,已經被寫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囤積症患者往往囤積的物品繁多,無法抑制囤積慾望,而且無論物品的實際價值如何,都很難丟棄。收養超過養育能力的寵物,也是囤積症的表現。中老年人群是囤積症的高發群體。
為天津老人提供清理服務的,是一群年輕人,一個來自成都的家政團隊,叫「馬俐管家」。它成立於2021年,現在已經有100多位成員。3年多時間裡,他們服務了3000多戶家庭。最初他們做的是普通的家政服務,到後來,他們逐漸以清理極度複雜、骯髒的房屋聞名。在影片平臺,他們上傳了近200個作品,有影片的播放量超過了1500萬。
這些影片是一個切口——截至2023年末,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到達66%,人們生活在物質豐饒的城市之中,網購與外賣唾手可得,囤積成為輕而易舉之事。它發生在家庭內部,關起門來,不見於公共視野。但在很多時候,人如何與物品共存,更深一層是人與人的關係、人的心靈與精神危機,這又是一個極具公共性的話題。
楊春美是這個團隊的創始人,出生於1990年,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她講起,他們走進這些家庭,看到層層囤積的物品與所謂的精神疾病背後,是老人們的一生,就像化石與沉積岩。你會看到人從工作、結婚、生子到退休的過程,從健壯變得虛弱的痕跡,家庭裡的人從團聚到離散,最終走向孤獨……在這個過程裡,人的需求如何變化,以及,作為此刻尚且健壯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他們。
以下是楊春美的講述——
文|金鐘
編輯|槐楊
圖|(除特殊標註外)受訪者提供
天津姥姥,蟑螂、貓狗與幾百盆花
我們是在今年國慶假期期間接到的天津姥姥的案子。當時是她的兩位外孫女找到我們,想看看我們能不能去幫忙做清潔。我在群裡看到她們發的照片和影片,當時就覺得,情況真的是很複雜了。
姥姥家裡囤積了很多東西,還養了十幾只貓狗,房屋氣味確實難以想象。因為鄰居投訴,姥姥兩年都沒開過窗戶。這樣的衛生條件之下,她總是被貓撓,還有蟑螂鑽到耳朵裡。兩位外孫女說,去姥姥家看完,她們很愁,一晚上都沒睡著,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個事情難辦之處還在於——姥姥性格很執拗,不同意做清潔,連影片都是孫女偷拍的。我們提議能不能把姥姥帶走,去她的哪個姐妹家裡,或者去哪裡旅遊,去哪個孩子家住幾天。但姥姥特別不好騙,也捨不得她的貓貓狗狗。
她們花了大概一個月,反覆跟姥姥溝通,給她看我們之前清理房子的影片,打消她的顧慮:首先,我們不會把她的東西全扔了,會幫她篩選,尊重她的意願;第二,家裡的蟑螂我們會盡量處理,處理時不會傷害到貓貓狗狗。這兩點明確了,姥姥就有點心動。11月初,我們就從成都到了天津。
去的第一天,我們在門口,根本進不去——味兒太沖了,站在那兒,味道直衝腦門,眼睛會流淚,同事直接衝到樓下拿防毒面具了。我看到姥姥的眼睛也在流淚,但她的鼻子似乎已經適應了,她說,自己聞不到味道,也不覺得有什麼不正常。
在姥姥家,我們8個人一共做了4天。她家囤積了非常多的東西,尤其有很多腐爛的食物,是她從外面餐館打包回來的,在那兒越放越多,滋生了非常多蟲子,尤其是蟑螂。她家樓下的鄰居剛買了房,正在裝修,知道這種情況非常生氣,指著鼻子罵姥姥全家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瞭解了姥姥的故事。
姥姥受過很好的教育,原來是老師。看得出來,她年輕時很愛美,我們清理出了很多漂亮衣服,她給女兒買的都是帶蕾絲的,有很多可愛的小東西。而且他們家庭的照片也都是出門旅遊,還有保護得很好的全套釣魚工具。他們一家,原來應該過著比較小資的生活。
這個家最大的轉折點,就是姥爺過世。他過世已經幾十年了,他過世後,子女們第一次感覺到姥姥不受控制,是她突然養了幾百盆花。她以前確實也愛養花,很詩情畫意,但幾百盆就有點離譜,子女們幫她處理掉了。後來姥姥又開始撿東西,她很有愛心,又開始收養貓貓狗狗,兩隻狗都是別人丟掉的,她撿回來養了十幾年,給它們打疫苗、上戶。她的兒子女兒也想過把她接到北京去,她死活不幹,哪兒都不去。我感覺是這些動物給了姥姥更多的陪伴。
至於從囤積到環境變得惡劣,臨界點到底在哪?其實很難說。
首先姥姥囤積的很多東西,特別是米、面、糧、油,生產日期集中在2020年,都是疫情期間的儲備。這特別典型,我們遇到的很多「囤積癖」都在疫情期間囤積了大量食物和物品。
她還囤了五個大紙箱的新衣服,卻不願意扔掉舊的衣服。我說,你每天穿新衣服都穿不完,你不需要穿那些包漿的衣服。但姥姥不會這麼想,她原話是說,這個衣服是新的,我去抱貓,貓抓壞了怎麼辦?老一輩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
她打包了那麼多吃的,也是覺得放在那兒,明天還能吃,這些東西慢慢長了蟲。她最開始也不一定覺得蟲就是自家長出來的,但是蟲慢慢多了,姥姥一步步,也真的就跟蟑螂生活在一起,見怪不怪了,免疫了,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
整個清理過程中,姥姥其實不是那麼好勸,她會發脾氣,會哭。我們就一直在跟她說,只有那些特別髒的、被蟲腐蝕掉的東西,我們才會丟掉。我說,「姥姥,我們大老遠過來,是真的希望你以後過得很舒服。而且清理乾淨了,也可以給貓貓狗狗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後來有個點也觸動了她——我們清理沙發角落的時候,發現了一隻小貓的屍體,姥姥就說,「怪不得以前有隻小貓不見了」,她是記得家裡有多少貓狗的,一直記掛著這隻小貓,就這樣,她接受了我們的工作。
我們清理完之後,因為姥姥家蟲太多了,需要徹底消殺,拆掉重灌,姥姥就租下了她對面那戶人家的房子,住了進去(對面鄰居因為姥姥家的情況,房子也一直無法出租)。現在,她還是每天都要去喂她的小貓。
離開前,我們最後一次和姥姥聊天,她全程都耷拉著頭,像個做錯事的小孩子。她外孫女說,可能當著我們的面還好,但姥姥心裡,或許還是對大家都有不滿。可能我們覺得改善了姥姥的居住條件,但對她來說,是不得不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不管怎麼說,我們還是希望姥姥以後過得更舒服。
姥姥房間裡囤積了大量的米麵糧油圖源@馬俐管家影片截圖
一群95後,整理別人的家
我是四川人,1990年出生,創業之前,我在金融行業做過品牌工作,也在國企工作過。有了孩子之後,還是希望能多陪伴孩子,不想每天996。結合我過往的經歷,我覺得可以試試創業。2021年,我就是在餵奶的時候、寶寶睡著的時候,到處去看,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
當時剛好發生了一件事——懷孕之後,我搬家了,之前我住的是媽媽的房子,她把房子給我的時候,是非常乾淨的,無論是傢俱、開關、插座,都很乾淨,但是我還給她的時候,因為沒辦法自己打掃,就找了一個家政阿姨,阿姨做完,我挺滿意的。結果第二天,我爸媽又拿著一些清潔工具過來,他們打掃完,重新整理了我對「乾淨」的認知,真的是所有的亮面都會發光!水龍頭的水垢消失了,有時候我們擦玻璃鏡面,會有水漬、毛巾渣,但是我媽媽擦完,感覺都是新的。我覺得這才是我想要的清潔服務,而不是花了三四百塊,阿姨做得很辛苦,最後卻達不到效果。
我爸媽是做裝修行業的,他們說,工作中有個很大的痛點,就是裝修完之後,開荒阿姨很難找。靠譜的開荒阿姨很忙,需要預約,要是找個不太熟的吧,可能會「踩坑」,比如把新家弄得到處是劃痕,之後你也找不著人,非常麻煩。好的家政服務,確實是一個痛點,是一個創業方向。
但我不想做傳統的家政中介,因為人是最不可控的,特別是阿姨們,穩定性不高,留不住。但這個賽道可以做,尤其現在年輕人,對家政的需求越來越高。其實每個家對乾淨的標準都不一樣,每個家庭,可能都有個主心骨來決定家裡的衛生情況。所以家政市場也很亂,因為很難定義怎樣才算「乾淨」。但如果我來做,我希望能像爸媽打掃自己家那樣用心,我們就招年輕人,用年輕人服務年輕人。
年輕人當然不好招了。我最開始招人,需要講一個小時的PPT,因為大家有很多疑惑,比如印象裡都是阿姨做保潔,年輕人做,是不是「殺雞用牛刀」?還有人對家政、保潔工作是看不上的,覺得從業門檻低,是賣苦力,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才會幹的活。我就會跟他們說,我們的工作,不是隨便拿塊抹布就能幹的,市場在哪兒,差異化在哪兒,你會用你的專業技術,來獲得更好的收入。
我招的第一個人是我表弟,他剛剛退伍,部隊有自己的內務標準,很嚴苛,我覺得他就很合適。後來他又把他的幾位戰友叫過來了。我們最開始的團隊,六到八個人,基本都是退役軍人,都是95後,很有力氣。
最開始,我們的訂單都是正常房型,最多就是屋主的東西多一點,我們就會問,可不可以拍攝?拍我們怎麼做收納,出發點是想告訴大家,這麼複雜的房子我們都能做,普通的房子肯定沒問題。
大美和同事
但到了2021年末,我們接到了一單,那是我們第一次遇到那麼複雜的房子,所有人都驚呆了。清理這個房子的影片,封面標題叫《給你五萬,在這兒住一個月,你敢嗎》,2022年2月發在B站,播放量是1500多萬。
那是一個獨居老奶奶的房子,是她孫子下的單,他在國外,看到了我們的影片之後來聯絡的。老奶奶住的是學校的家屬區,步梯房,她腿腳不方便,不能下樓,只有兒子一週會看她兩三次,平時她就一個人,吃飯就是家人給她點外賣。她幾年沒扔過垃圾,那些過期腐爛的食物最後就滋生了老鼠。家裡有很多老鼠窩點,很多老鼠屎,廚房檯面也被老鼠佔領了,臥室還有蟑螂。我們四個男生掃了一整天,扔了一車的垃圾。
說實話,大部分家政公司都不會接這樣的單子,因為工作量不好估算,也不好報價。那些連普通保潔都草草了事的家政公司,可能也很難做這樣的服務。我們當時的報價是30元一平米,其實不高。
我們也是第一次做,沒有太多經驗,就是按流程,先幫她丟掉不要的東西,再慢慢做清潔,確實工作量和難度都很大。我們有個員工叫大程,公司成立起就在,他當時被老鼠嚇得站在凳子上了。不像現在,他看見老鼠會直接衝過去,這是非常明顯的轉變(笑)。
這個案例當時給我的印象就是,怎麼世界上還有老人住在這樣的地方?他們的晚年生活,可能確確實實很難照顧到位。做清潔的過程比較混亂,而且地面有水,我最擔心奶奶的安全問題,因為她年紀很大了,怕她摔倒。在這個基礎上,哪些東西要丟、哪些不丟,充分尊重她的意願。做完這單之後,同事們也都很高興,覺得幫她解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後來我還和奶奶的孫子聯絡過,他說我們當時打掃完,他們把奶奶接出去住過一段時間。今年我們再聯絡他,他說奶奶已經去世了。
這個案例發出來,對我們的業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開始有很多類似的案例找過來,就像一個魚餌拋到海里,被同類看到了。
比較典型的幾類,首先是子女為家裡的老人下單,這個佔比最大;另外我們跟成都的社群有合作,社群如果有類似的家庭,會找到我們,如果我們覺得可以,就去做徹底的清潔衛生和收納,這是公益的,不收費,但我們要拍影片,這樣可以接一些廣告商單,覆蓋成本;也有年輕人下單,甚至是匿名下單,清理全程房主都不在,就算在,他們也會全程戴著口罩,不會讓我們看到正臉。
圖源視覺中國
他們為什麼囤積,又為什麼沉迷撿垃圾
我們真正認識到「囤積癖」,其實有一個過程。
我們在南京做過一套房子,下單的人是一個大姨,年紀跟我爸媽差不多,五六十歲了,也是看了我們的影片之後來聯絡的。她是給父親下的單,父親80多歲了,獨居。
大姨說,20多年前她爸媽就離婚了,媽媽跟她住,爸爸自己住。因為爸爸年紀大了,她每天都會送吃的過去。但是每次過去,爸爸都只把門開啟一條縫,她從來不知道爸爸家裡變成什麼樣子了。後來她越來越覺得不對頭,說想進去看看,但她爸非常抗拒,她只好說,「你不讓我進來,我就不給你送飯了」,她爸才把門開啟。但其實,房門根本不能完全開啟,整個房子被包裹堆滿了,從地面堆到了天花板,壓得嚴嚴實實,房間只有一個很窄的過道,就能過一個人。
大姨很苦惱,聯絡到我們,我說,這個房子主要還是要看他的意願,要先跟他溝通。如果他沒有意願,我們做不了。同時我也告知她了,這個情況是很危險的,一是有火災隱患,二是床周圍也堆滿了包裹,萬一哪天砸下來,可能會砸到人。溝通過後,爺爺就同意了。
我們從成都去了南京,做了4天才做完——爺爺的物品量實在太大了,是一種典型的囤積,家裡全部是他囤的東西,原來的樣子已經看不到了,全被包裹覆蓋了,傢俱就被溼氣、老鼠這些腐蝕掉了。
清理過程就像看到他生活的化石,看到他人生留下的痕跡——最表面的東西,是他從抖音、直播上購買的,都是生活用品,比如紙巾、吃的、喝的,他腿腳不方便了,囤的都是必需品;再往裡翻,是電視購物、電話營銷時代的一些保健品、收藏品,可能是他身體還不錯的時候囤的東西;最下面的,是他還在工作、還沒有離婚,家裡還有小孩時的東西。一層一層,就像沉積岩一樣,裡面是歲月,是關係的變化。
我發現,爺爺其實是個很熱愛生活的人,吃的也很豐富,他買了非常多的沙棘汁,還有一些口服液、膨化食品,包括塑封的牛肉、豬肚、烤鴨……我們還發現了七八個做面的機器,他的子女說,爺爺年輕的時候最喜歡吃麵,也會做面,現在老了,做不動了,他可能就是在購買的過程中,變相實現自己做面的願望。
整個清理過程,我會跟爺爺講,您的子女找我們來做這個事情,真的是因為愛你,希望你過得好。其實老人們最擔心的就是物品去留問題,我們會盡量給他保留,如果他不想扔,那我們就不扔。但清理到第二、三天,他也會發現,東西確實多得令人頭疼,比如鍋,普通居家來說,兩個鍋就夠了,四個確實沒用,我們就勸他,把好東西留在身邊,不好的扔掉。慢慢過了這個心理關口,他也就能接受扔東西了。但他最喜歡的東西,手串啊,香薰啊,還有酒,都保留了。
做清理到後面,我發現人生真的很簡單。之前我們去一個奶奶家裡,看到他們家有很多過去的榮譽,有機關單位的獎章,到最後,她這些都不要了,但是破爛的盆、破爛的衣服、馬上要過期的食物,她會跟你爭得面紅耳赤。需求在變,到了那個年紀,人已經不需要曾經的那些東西了。
馬俐管家團隊和他們清理出的垃圾
我們經手的案例中,囤積癖的另一個典型表現就是撿垃圾。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瓦力爺爺」。這個爺爺在成都,已經90多歲了。2023年10月份,我們在做社群服務,社群本來要帶我們去看另外一套房子,但我們路過爺爺家門口,就覺得那個味不對,就是那個味道!我們已經有經驗了(笑),就跟社群說,能不能聯絡一下屋主?他可能更需要幫助。剛好社群工作人員在樓下看到了爺爺,他每天拾荒,甚至他的衣櫃就在垃圾場,撿到一件合適的衣服,他就會把舊衣服當場扔掉。
我們說,「爺爺,我們去看看你家東西多不多」,爺爺說,「我家沒啥東西,一無所有」,但是門一開啟,我們就震驚了——家裡堆滿了垃圾,而且全都分類打包好了,壓縮了,從地面堆到了天花板。所以我們就叫他「瓦力爺爺」,他就像機器人瓦力,收集了很多垃圾,而且把垃圾疊得方方正正,壘在一起。
那個房間給我的感受,就是照明特別差,越往裡走,垃圾沉澱得越久,都是灰色的,有太多的塵,物品都風化變色了,房間裡沒有生命的氣息。垃圾多了,爺爺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每天晚上就睡在門口的地上,鋪兩個蛇皮袋,和貓貓狗狗睡在一起。
當時我們和B站的一位up主,還有中國政法大學的於悅老師,一起拍了一期影片。我們就發現,爺爺的囤積行為,其實是沒有安全感的體現。我問過爺爺,為什麼要撿廢品?他說,因為自己沒有掙錢的能力了,他有一個養子,但我不知道兒子有沒有給他生活費,估計他的退休金也很少,只能撿垃圾,把垃圾囤到一起再賣,結果就越囤越多。可能對老人來說,垃圾就是他的資產,這也是一種安全感。就算現在他不賣,但有一天他沒錢了,就可以賣掉一點,換一點錢。
老人撿廢品,可能在全國都是一個很普遍的情況。我們接觸過很多老人,他們總覺得,自己沒有掙錢的能力,沒有收入來源,但凡撿到個東西,就是賺到了。有的老人可能不缺錢,但是他們會覺得,自己杵在那兒一天,也沒有別的事兒幹,撿廢品賣點錢,好像也是價值感的體現。他們就是沒辦法接受自己什麼都不做,也沒有任何收益。
瓦力爺爺的家被雜物堆滿圖源@馬俐管家影片截圖
囤積的背面是孤獨
見到那麼多有囤積行為的老人,總的來說,他們確實會有一些共同點——大部分都是孤寡老人,有的是獨居,有的跟子女住得比較遠,子女拗不過他們。
他們會有各種囤積的辦法,但凡會網購的,就有很多快遞;如果不會上網,去超市蹲折扣也好,薅羊毛也好,去各種展會領東西也好,各種來源都有;撿廢品更是沒日沒夜,家裡啥都有。
這些孤寡老人身邊,總有一群打主意、做營銷的人,那些人可親熱了,一口一個奶奶、爺爺,打電話叫他們買保健品。我們在好多老人家裡都看到了各種以前沒見過的保健品、儀器。最誇張的一個婆婆,為了買保健品,欠了9000塊的貸款。還有一些老人,因為沒事做,會去參加一些很便宜的旅行團,在團裡就被人忽悠買東西。
但是從囤積上升到衛生條件糟糕,比如有老鼠、蟑螂,這是一個過程。我和同事也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有一個結論,就是人在獨居和共居的時候,生活狀態是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當我和伴侶一起住,尤其是剛同居,誰都不想展示邋遢的一面,兩個人會磨合。如果一個人愛清潔,那另一個人覺得自己也要維持這個標準。但當這段關係破裂了,無論是因為分手或喪偶,這個契約就消失了,人的狀態也會變。比如南京那個老爺爺,可能原來家裡維持潔淨的人是他老婆,但離婚後沒人約束他了,他也就不會每天拖地、做衛生,囤東西也就隨性了。
我們觀察到很多人,都是失去了衛生方面的主心骨,就會出現囤積、凌亂、髒……而且底線會越來越低。以至於有一天,房子從單純的東西多,變成充滿了老鼠、蟑螂,他們也覺得可以接受,或者已經無力改變了。
2022年秋天,成都的一個社群找到我們,想讓我們幫社群裡的一個婆婆做清潔,就叫她黃婆婆吧。我記得第一次跟她接觸,她好凶的。我去溝通,她一副生人勿進的姿態,覺得我是要去她家偷盜搶劫。我們溝通好幾次,她都沒同意,過了一陣子,她又主動打電話給我,我問她怎麼回事,她說,「鄰居已經在告我了,你來幫幫我吧」,挺心酸的。
所有有囤積的房子,鄰里關係都不好。像黃婆婆,她平常不敢開窗戶,因為一開窗,左鄰右舍都要罵她。我們給她清潔完,我就說,「行嘛,以後你可以正大光明開窗戶了」。後來她又找我們下過單,其實她衛生保持得挺好的,我猜她不是要我們做清潔,只是希望我們能去多陪她聊聊天。
還有一位婆婆也是,我們去給她做衛生,她一直拉著我聊天,我但凡走開一會兒,她就不同意。有一次,聊著聊著,她就哭了,她說,真的很久沒人跟她這麼聊天了。我中途聽到她接電話,大部分都是營銷電話,勸她買保健品。她的子女、孫輩都已經到廣東生活了,不在身邊。
我們真的見過很多孤獨的人。最近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個年輕的姐姐,才30多歲,她小時候有癲癇,後來又小腦萎縮了,2018年之後,基本就是臥床,每天就困在那張床上。她的孤單真的是非常明顯,我去她家,她會拉著我一直聊。我們中途休息一會兒,再回她家,她就開始看監控、給我們拍照。她覺得好高興啊,「又有這麼多人來我家了」。
姐姐最大的愛好就是網購,喜歡在直播間買東西。她是某品牌飲料直播間的死忠粉,忠誠到什麼程度?家裡全是這個品牌的產品,甚至主播看到她上線,都會主動跟她打招呼。
你去她家就會看到,她手摸得到的範圍內還是很整潔的,床上放著她的化妝品、幾個箱子。但是她手伸不到的地方,就全是網購的囤積。沒辦法,她無法出去看世界,這是她唯一和世界交流的途徑。
圖源劇集《我的家裡空無一物》
人心比物品更復雜
從事這個行業三年多,我現在會覺得,雖然接手的案例越來越複雜,但從本質上來說,物品並不複雜——要麼是囤積的生活用品多,要篩選,要斷舍離,只是工作量大,耗時長;要麼是撿垃圾或囤積食物,會比較髒,有蟲,但也可以處理。最複雜的其實是人。
人的心態是怎樣的?人還能不能溝通?往往只有跟家的主人溝通之後,才知道我們究竟能做成什麼樣子。我分享兩個「失敗」的案例吧。
第一個案例,是孫女給爺爺奶奶下的單。她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很年輕,長得也非常漂亮,在外面見到她,你不會猜到她住在那麼複雜的地方。我們跟她回家,她的小房間很整齊。但小臥室以外,家裡所有地方都堆滿了東西。
我印象特別深,我們在她家待了一上午,都沒發現客廳還躺了個人,最後是因為我們清理陽臺,丟了個不該丟的東西,爺爺突然開始喘氣,把我們嚇一跳。我們只好暫停,先溝通。孫女的意思,是想把家裡的東西儘量丟掉或賣掉,反正不要了,爺爺就非常激動,很「惱火」,奶奶更誇張,我們左手挑出來,她右手又塞進去了。後來我就說,算了,我們還是不做了,我也沒有收這個女生的錢。沒有意願去改變生活方式,是最大且無解的難題。如果家人都說服不了,那我們就選擇不做。
還有個案例,是一位中年女性,我們把這個案例取名叫「一萬件」,這個一萬件,是一萬件衣服。
這個阿姨主動找的我們。她家挺大的,有餐廳、休閒廳和三個臥室,每個房間都是衣服,連餐廳和廚房,衣服都堆到了三分之二的高度。我們要進她的房間只能側著身子,床上有一個能睡覺的位置,也全是衣服。阿姨還養了很多貓,還有很多跳蚤。
我們在阿姨家裡待了五天,真的是在「坐牢」。太難了,她根本捨不得扔衣服。第一天我們就跟她說,她的衣服確實是常人的N倍,還是要儘量斷舍離,她答應了。但第二天她就反悔了,還是捨不得,讓我們找袋子把那些衣服裝起來,她可以送人。其實沒人會要這些衣服,上面有跳蚤、貓屎、貓尿,要麼就是很過時了。連地面摳出來的髒衣服,她都要留,我們做了五天,能拿出去扔的量非常少。
整個過程,你會發現她是那種很典型的「囤積癖」——無法捨棄,無法戒斷,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和每一件衣服說拜拜。來找我們,說明她有意願改變,但是事實證明,她真的做不到。如果我們再逼她,我覺得她真的會瘋。
後來我們瞭解到阿姨的故事。她很漂亮,是個衣架子,很會搭配衣服,也是個高階知識分子,年輕時很風光,出席一些重要場合,有很多有藝術氣息的朋友,也送她一些很好的東西。後來她的生活有變化,離了婚,搬回這個房子,和她女兒、媽媽一起住,開始毫無節制地買衣服。後面她女兒受不了了,又無法干涉她的行為,只能去社群舉報她。她媽媽本來住家裡,後來被跳蚤咬多了,無法忍受,只能白天在家給外孫女做飯,晚上去朋友家裡住。
在我理解中,阿姨最大的快樂就是買衣服——如果某件事讓她快樂,她會想一直這麼做。在我們幫她清理的五天裡,每天都會發現,又多了很多新包裹,這也是「囤積癖」的典型行為。
最後我就放棄了,我說算了,也不收你的錢。我們肯定是賠了,這沒得說(笑)。但也挺好,如果業主的心願不是那麼強,我們其實不要太乾預,不然做下來也會覺得垂頭喪氣。真的,改變人的意願是最難的。
我們常常會收到評論,大家會問,現場狀況那麼惡劣,你們會不會吐?會不會吃不下飯?會不會有心理陰影?其實還好,做久了,接受度就高了。我們穿著防護服,蟑螂是爬不進去的。當然也有難受的時候,我們在一戶人家看到很多小貓的屍體,你會想,人怎麼可以這樣?還有一些家庭是社群找過來的,我們上門之後,也會發現一些不太對勁的情況,我甚至還打過報警電話。
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我覺得對人要多一些理解。年輕人家裡髒大多數是因為懶(笑),但是囤積的老年人,多少有些心理疾病,或者生活出現了劇烈變化。我們會聽人說,「你不要去惹那個神經病」,他們是社群的「毒瘤」,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問一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生活,這個「病」可不可以治癒,怎麼才能讓他們的生活質量更好一點。
還有一些評論會說,你們打掃一次,三個月就會復原,有什麼意義?其實有很多生活改善了的案例。之前有個爺爺,他家從來不上鎖的,因為衛生情況很糟糕,說是小偷路過都不會進去(笑)。當時我去打掃,他兒子想給他買新傢俱,他也不想要,他說,反正我也活不長了,沒必要,還不如你把錢給我,讓我買幾包煙抽抽。但是這次我去回訪,他家很乾淨,買了新傢俱,衛生也保持得非常好,他又重新上了鎖。是一個全新的家了。

清理完,一家客廳的樣子圖源@馬俐管家影片截圖

「是個人物」系列帆布包
點選圖片掃一掃購買↓↓↓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