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驚人的真相:這一代孩子心中的好父母,並非取決於你對他多好,而是這一點……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孩子身上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與家庭問題的投射。父母先認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給孩子做好表率,孩子才能潛移默化地獲得改變與成長。
——薩姐
作者:遇見小媛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為人父母,越來越困惑:
一直以為多包容、接納孩子,他們就會感恩、懂事,可當更年期撞上青春期,就如同“火星撞地球”,讓人費解。
前些天在網上找共鳴,我還刷到了“一個同款兒子”。
寶媽@茜茜說,她和丈夫已經被八年級的兒子折騰得身心俱疲。
孩子剛上初一那會兒,還當他能考上重點高中,結果不過一年時間,班主任就說他的成績再追不上,連普高都上不了。
自己全職照顧兒子,平時限制了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可也不能一直盯著。於是,兒子經常在上網課時刷影片、看小說。
被發現了還不承認,“保證不再玩”的承諾更是熬不過一天。
茜茜是那種開明的家長,沒少和兒子說:不想讀書,就去上中專、職高,還不辛苦;不想上課,那就把課外班、一對一私教都退掉,請假休息想幹什麼都行。
結果真要被完全放養,孩子卻拿起裁紙刀要劃自己的手,表示抗議。
對此,當媽的也十分不解:“真是沒有一件事情是真心投入進去的,玩個遊戲都玩不好。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了?”
是啊,問題出在哪兒了?直至我看完一場家庭治療,才得到那個確切的答案。
01
孩子的問題
藏著父母的答案
“孩子想躺平,就想吃飯睡覺打遊戲,等爸媽不能養自己的時候就死。我該怎樣讓他珍惜生命?”
一位雙胞胎媽媽,在家庭治療紀錄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中,和精神科醫生林紅聊起自家的問題。
10歲的小兒子,當下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整天把“沒意思”掛在嘴邊,暴躁起來動不動就要自殘。
媽媽現在為弟弟操碎了心,哥哥心裡也很彆扭。在很久之前,哥哥還說過,不想要這個弟弟,沒有弟弟,他也許過得會更好。
因為在上學時,哥哥還得照顧弟弟。
而弟弟,看到哥哥“過敏”了不用上學,人就開始暴躁,試圖用生命威脅大人獲得關注。
看到這,有人建議可以把兩個孩子分開。但每每想到哥哥的抱怨:“現在爸爸媽媽想盡一切辦法,每週去北京幫弟弟。”媽媽就心軟了。
擔心哥哥也出問題,她不得不讓兩個孩子都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
消極情緒籠罩著這個家庭,等林紅用“家庭雕塑”扒開問題的全貌,所有人才意識到:
我們在談論“生病”的孩子時,其實也想要拯救“生病”的自己。
就像那位媽媽,除了關注孩子,同樣期待自己能得到父母的關注。她會問姥姥:“您覺得您的理念有問題嗎?”
也會問姥爺:“我讓您失望了嗎?”
兩句索取認同的話,投射出媽媽對於愛的渴望。
而這個家庭的每個成員,似乎都把個人需求與其他人緊緊貼在一起,而沒法停下來直面自己的需求。
這很窒息。
所以,林紅醫生給出了“分化”的建議:“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舒適空間,不被隨意打擾。”
看見自己的問題,更能窺見家庭的問題。
02
當親子面對面對話
問題才真正浮現
誠然,對談的方式能更直接地暴露問題,但我們反覆提到“看見”孩子時,也很容易只看見問題的表面。
想起《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裡面講述的家庭治療比雕塑演繹更加直接、切實地還原了“問題”家庭的相處模式。
和雙胞胎媽媽一樣,書中的父母一致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大女兒厭學叛逆、著裝詭異,還常常頂撞家長,是個“問題女孩”。
不同的是,這裡的女孩可以當著所有人的面表達不滿:“我沒有任何地位。我沒辦法取悅任何人……”
對此,媽媽反覆強調這是“關心女兒”,爸爸則在爭吵之際,毅然選擇站在媽媽一邊,指責女兒。
最後的局面就是:兩個大人教育一個孩子,女兒氣到離開房間。
短暫的拉扯混戰,是這個家庭的日常。
父母不知道孩子為什麼要和自己對著幹,更沒意識到大人的婚姻出現了裂痕:教育孩子,僅僅是為了有個指責、抱怨枕邊人的理由。
家中的父親極度理智,只是一味告訴女兒:
“你不聽話,我們不知道你去哪跟誰在一起。”
“我是你父親,我有我的權利,有權堅持你守家裡的規矩。”
家裡的母親歇斯底里:“是你想要控制一切,好像你才是母親。”
孩子感受到父母緊張的關係,沒法調和,只能用離家出走表示反抗。
可見,完美的夫妻關係背後,是不完美的親子關係:當孩子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自己認同的東西,他會成為一個家庭的“替罪羊”和“拯救者”。
如果再來一遍,父母可以作出怎樣的讓步呢?
可能不會再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是從瑣碎中抽出時間經營自己;
亦或卸下一個人苦苦支撐的面具,和最親近的人一起參與到家庭建設中去;
還有,不必要求自己總是保持溫情或絕對理性,真實的想法需要讓家人知道……
就像一位媽媽說的:
“作為父母的歷程,就像剝去洋蔥的外殼,辣到你想流淚的,才是難得一見的智慧。”
有了小家,當了父母,先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03
解決孩子的問題
要先解決父母的問題
前些天,網上刷到一位媽媽抱怨孩子爸,說是倆人的教育理念出現了分歧:
她給孩子定規矩,孩子爸就和她唱反調;媽媽要求高分,爸爸強調快樂;一個研究育兒知識,一個主打實踐才是真理。
矛盾升級,孩子現在只能夾在中間,兩邊都討好。
她覺得孩子爸帶孩子不多,根本不懂怎麼養孩子,還幫倒忙,這讓她很惱火。
可無意中談及夫妻關係,她卻又成了強勢的那一方。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親職化”
即父母放棄了他們身為父母本該做的事情,並將這種責任轉移到孩子身上。
大人的問題沒解決好,孩子就成了“情緒垃圾桶”;家庭成員統一戰線,孩子也會更有安全感。
之前看《了不起的媽媽》時,全職媽媽寶妮的育兒方式讓我印象深刻。
和許多父母一樣,寶妮也希望望女成鳳,所以她會每天陪女兒練幾個小時的小提琴,執教棒都打斷了24根。
偶爾,孩子還會把她的嚴厲寫進作文,吐槽抱怨。
可即便女兒有情緒,只要發洩出來,最後還是會按媽媽的要求練琴,拒絕擺爛和半途而廢。
網友看了直誇這孩子自覺,可事實是,這背後還得有其他家庭成員做好支援工作。
譬如,姥姥承擔了部分家務碎活兒,奶奶會幫著做好學習計劃,還有樂觀的爸爸,縱然對孩子沒有高期待,但也會配合媽媽:
“如果不是她身上的一股狠勁,也可能完不成這個任務。”
當家中的每個人,都在解決問題,而不是迴避問題時,孩子才會誠實地表達真正的訴求和情緒。
就像學小提琴的小女孩,她練琴也有崩潰的時候,但也沒把負面情緒藏起來,而是選擇讓家人看到自己的困境。
這樣,家人給的支援也就恰到好處,幫到了她。
當家庭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04
心理專家李玫瑾分享過一個故事。
那次講座結束後,有對年輕父母向她求助:家裡有個上幼兒園的孩子,老在學校打人。為此老師說過很多次,他們也管過孩子,就是沒辦法。
聽完後,李教授就問:“你們是不是在家老打他呀?” 
那對父母說“是”,隨後便明白了自家孩子“霸道”的原因。
因為,不論是棍棒教育,還是溫情教育,都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得從孩子身上找原因。
倘若父母能做好表率,孩子更能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成長。
點個“在看”,願所有孩子都能向陽而生,找到自己的舞臺發光發熱。
-END-
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1、2025年3月15-16日東莞邵歆然導師《關係智慧工作坊》
2、2025年4月16-20日吉利根老師催眠線上授證課第一模組(附2025年度廣州精英催眠營證書課程時間)
3、2025年5月22-26日廣州林文采薩提亞模式治療師專業訓練課 level2
4、2025年5月22-25日廣州黃啟團導師NLP專業執行師:一套「實用人性手冊」,揭開自我改變的驚人秘密
5、2025年6月12-16日深圳林文采薩提亞模式專業證書課程 Level one
6、2025年11月7-9日林文采心理營養親子關係工作坊:育兒不費爹媽的秘訣!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