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去奶奶家還是姥姥家?”孩子的回答太真實,父母別埋怨

作者 | 主創團 牧青野
來源 | 小十點
ID | sdikid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自從結婚有小孩後,每到過年,要去奶奶家還是姥姥家過新年,就是一個世紀難題。
上週末,我和閨蜜約好了帶娃去玩。
結果一見面,就看見她臉拉得比麵條還長。
果然安頓好孩子後,她就迫不及待拉著我訴起了苦。
原來,閨蜜和她老公為了今年帶孩子去哪裡過年,早已吵翻了天。
閨蜜想帶孩子去姥姥家,因為覺得姥姥從小幫忙帶孩子,應該在過年這種特殊時分,給姥姥一些陪伴做回饋。
她老公卻想帶孩子去奶奶家,因為覺得老人一年都沒怎麼見孩子,而且她老公覺得按照傳統就應該過年去奶奶家。
我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題,而是問她:“你問過孩子的意見了嗎?”
閨蜜立時發起了火:“說起這個我更氣,我女兒小時候明明是她姥姥一手拉扯大的;但沒想到現在長大了,死活都不去姥姥家。真是養了個白眼狼。
這樣的難題,相信很多家庭都遇到過。
夫妻雙方都想帶著孩子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又都想兩全其美。
這時候,有些父母會選擇聽取孩子的意見,可孩子的想法,又總是無法讓父母雙方都滿意。
所以原本尊重孩子意見問出的問題,最後每每都變成了家庭戰爭。
可其實孩子的選擇,背後暴露的,是未被看見的家庭問題……
孩子的選擇
是家庭問題的投射
1.孩子不懂什麼大道理,他只懂得誰對他好。
網上曾有一個熱議詞——假性帶娃。
指的是一種老人因為體力和情緒原因,在帶孩子時採用偷懶式、沉默式、放縱式的“假裝”帶娃方法。
@博主七仔媽說,她兒子小的時候,自己因為工作忙,曾把兒子託付給了孩子奶奶。
自從來帶娃後,孩子奶奶就經常在她面前抱怨帶娃辛苦;
她內心覺得愧對老人,所以在經濟上給了老人很多補償,而且每次一回家就主動承擔帶娃任務。
可有一天她偶然回家,竟看到兒子在嬰兒車裡著急得咿咿呀呀亂叫。
而一旁的奶奶,卻全神貫注看著電視,頭都沒有回一下。
後來她細心觀察才發現,兒子奶奶口中的幫忙帶娃,其實是把孩子往嬰兒車一放,只保證安全,其他都不聞不問。
等她兒子長大後,不僅過年,就連平時放假,都不願意去奶奶家。
這也惹得孩子奶奶經常責罵孫子沒良心。
《兒童心理學》中指出,兒童在建立依戀關係時,如果受到了照顧者情緒忽視或其他不良照顧;
就會在有自主能力之後,對照顧者產生躲避或退縮的行為。
孩子,是有明確的感知力的。
當他們隨著認知提升,有了基本的判斷力後,自然會選擇那些他認為真正對他好的人。
就像七仔媽的兒子,小時候被奶奶帶著的時候,祖孫倆的情感互動太少,沒有產生情感依賴;
這就直接導致孩子長大後和奶奶一點都不親近。
孩子小時候不懂,但不代表他們長大後也依舊不懂。
孩子過年會選擇去哪裡,不一定是利弊取捨,但一定是他們內心感受的真實選擇。
2.父母的意願,也會影響孩子的決定。
生活中,還有些內心比較細膩敏感的孩子,在做選擇時,很注重父母的想法。
一位知乎網友求助說,每次到了過年,對他而言都是折磨。
因為每年過年,他都要跟著媽媽去姥姥家“看臉色”。
姥姥有五個孩子,媽媽是最不受寵的老四。
每次回姥姥家,媽媽都是裡裡外外最忙碌的那個人。
大年三十晚上,看著別的舅舅姨媽們圍坐在桌前,享用著媽媽在農村冰冷的鍋灶上做出的美食。
他心中都特別不是滋味。
可只要他說出過年拒絕去姥姥家的話,媽媽就開始抹眼淚,說自己一年的心願,就是能過年回個孃家。
網友爸爸的工作比較特殊,常年在外,是媽媽一個人撫養他長大,因為體諒媽媽太過辛苦,他從小就很懂事、聽話。
所以每次一看見媽媽的眼淚,他都只能無奈妥協。
他說,既然勸不了媽媽,那就陪著媽媽去,也算是表達對媽媽的感恩。
其實像他一樣的孩子並不少,不過有些孩子是迫於父母的要求,有些是主動選擇聽從父母的意見。
3.孩子的選擇,代表的是奶奶家和姥姥家不同的幸福感和家庭氛圍。
網友@長安曾分享過自己小時候的趣事。
有次過年去奶奶家,他一直盯著奶奶的一件衣服,怎麼都不轉頭。
媽媽趁奶奶不注意,悄悄拿開那件衣服。這才發現,衣服底下藏著的是一包葡萄乾。
原來是奶奶怕孫子偷吃葡萄乾,就把葡萄乾藏到了衣服底下。
長安說,奶奶一直特別吝嗇,每次去奶奶家過年,都只有簡簡單單一兩個冷盤,他稍微多吃一點,還會被埋怨貪吃。
而且奶奶總是攛掇他父母離婚,每次從奶奶家回來,他爸媽都會大吵一架。
但反觀姥姥家,雖然條件沒有奶奶家好,但只要他去,姥姥都會盡可能拿出所有好吃的。
孩子的選擇,有很多種原因,也有很多情感因素。
比如有網友分享,他最喜歡過年去農村的奶奶家,因為可以放鞭炮,還可以餵雞趕羊。還可以和一群小夥伴們瘋跑瘋玩。
所以別埋怨孩子的選擇,也彆強求孩子做選擇,因為他們的意願,就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
孩子排斥去長輩家過年
是因為我們忘記做這3件事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當孩子的選擇暴露出家庭存在的問題時,不如趁這個機會,幫助孩子做好情感疏導,讓孩子不要過於排斥去某一方老人家過年。
這就要說回到文章開頭中,我提到的閨蜜一家。
她女兒雖然小時候是姥姥一手帶大,但長大後卻很排斥去姥姥家。
剛開始我們都覺得可能是因為她女兒嫌姥姥家太遠,去了也沒有玩伴這些原因。
後來從我女兒口中得知,原來她女兒不想去姥姥家,只是因為怕被姥姥管。
聽到這個答案後,閨蜜才恍然大悟。
她這才想起,孩子姥姥從小對外孫女的管教就非常嚴苛;
雖說初心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是沒有自由和被管控的感覺。
所以長大後,孩子就開始排斥去姥姥家過年。
後來,閨蜜專門找了個時間和女兒聊了一次,聊了很多姥姥照顧孫女的細節,也說了很多孫女和姥姥之間的趣事。
等孩子的情緒鬆動後,這才提出一年去奶奶家過年,一年去姥姥家過年的想法。
好在她女兒最終同意了媽媽的建議。
所以,當孩子在過年時特別排斥去姥姥家或奶奶家時,不用焦慮,可以先試試這幾個方法:
1、不逼迫孩子
不管孩子的選擇是什麼,都請告訴他們,作為父母,我們願意尊重他們的意願。
2、順藤摸瓜
和孩子找個放鬆的時刻好好聊一次,找到問題的根源。
當然,如果孩子不想說,寫信,也是一種不錯的溝通方式。
3、做好情緒疏導
先肯定孩子的感受,再以共情的方式表達我們的理解;
最後對孩子說出父母的真實想法,看是否能和孩子商量出共贏的方法。
當然,如果試了所有的方法,孩子依舊還是不配合,那麼,就別太過和孩子較勁了。
過年到底去哪裡?
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參考
話說回來,雖然過年帶孩子回哪裡這個話題每到假期就會衝上熱搜。
但這也不是一個二極體的問題。
還有這些方法,也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眼下的難題:
1、用“事實”做選擇
很多雙職工父母因為工作原因,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帶。
這種家庭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用事實說話。
比如孩子小的時候,誰是帶娃的主力軍?誰帶娃時付出更多?那麼在過年的時候,就優先選擇去誰那邊。
當然還有其他特殊情況,比如有些姥姥家或者奶奶家距離太遠;
而父母雙方放假時間又有限,那就可以優先選擇去距離近的地方過年。
這就要考慮到經濟因素、時間因素、環境因素等其他方面。
2、用“意外”做選擇
杭州的一位媽媽,夫妻二人都是獨生子。她和老公決定,每年都用拋硬幣的方式決定帶孩子去哪裡過年。
孩子從一歲長到七歲,硬幣就拋了七年。
有次讓她無奈的是,連續四年擲出的都是去婆家過年。
不過她覺得,這也沒什麼可值得抱怨的:“隨緣吧,一切自有天意。”
另一位湖南的爸爸,夫妻雙方也是獨生子女,生的孩子也是獨生子女。
他因為過年時間緊迫,最後選擇把父母雙方都接到他這裡來過年。
雖然也避免不了一些小摩擦,但一家人擠在一起能熱熱鬧鬧過個團圓年,未嘗是一種幸福。
3、用“目的”做選擇
很認同一句話:“過年去哪裡不是重點,給孩子一個有愛和關懷的環境,讓他們能享受良好的過年氛圍才是重點。”
確實如此。
過年的地點不是目的,讓孩子在年味中體會幸福才是目的。
爭吵和矛盾中,永遠不會有真正的年味。
說到底,過年的意義,是一家人在快樂和幸福中感受年味。
而過年,也應該成為孩子記憶中的美好回憶,而不是一次次爭吵和痛苦的經歷。
都說人生,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
很多關係,見一面,就少一面。
在安排過年這件事時,父母可以考慮孩子的意願,也應該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與祖輩之間的關係。
畢竟,珍惜和感恩,不是被父母教會的,而是在與家人的細節相處中,一點點被烙印進孩子的生命中的。
今年,你們是在哪裡過年呢?
作者:牧青野,教育從業者,家庭教育指導師,青少年學習指導師,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學習法》。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小十點(ID:sdikid),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平臺。

尊重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


如果你遇到了親子關係、青少年成長的困擾,可以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這裡👉只需花1分鐘時間,幫你智慧匹配諮詢師還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新增諮詢客服幫你匹配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領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評估。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