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投資人對九個關鍵問題的萬字答案:關於DeepSeek,又不止DeepSeek

作者:孔月昕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
導讀:10位投資人談2024年的遺憾與方法論,以及對2025年的預期。
2月上旬,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給科技組投資同事們佈置了一個“小作業”,在內部周例會上講如何評價和看待DeepSeek。
DeepSeek在春節期間火速出圈,讓創投圈不再平靜,大家彷彿回到了兩年前ChatGPT爆發的時刻。“在春節假期後的第一次公司週會上,我們幾乎所有時間都是在圍繞DeepSeek的爆發做交流,詳細討論了它的技術特點,對其他大模型公司帶來的衝擊,以及對行業上下游帶來的影響。”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毛丞宇說。
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業內的普遍共識就是,2025年將是AI應用元年。而DeepSeek在價效比上的突破及開源的做法,更讓眾多一級市場投資人對AI相關領域寄予厚望,AI賽道更是各家機構2025年的重點佈局所在。
除了DeepSeek,投資人對2025年的創投市場持何種態度?對哪些領域更為重視和關注?他們的判斷對創業者有哪些啟發?
在2月,《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了10位投資人,聊了聊他們對於2024年的遺憾與方法論,以及對2025年的預期。
這十位投資人分別是(按照機構首字母排序):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
光源資本創始人、CEO鄭烜樂
恆旭資本董事長陸永濤
華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吳海燕
明勢創投創始合夥人黃明明
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周志峰
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羅飛
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兼聯席執行長蔣科
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毛丞宇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
讓我們有些意外的是,除了AI話題,投資人們在2025年規劃中頻繁提及的是運動。
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羅飛完成了世界六大滿貫馬拉松賽事。2019年春節期間,他更加突破極限,完成了777世界馬拉松挑戰賽——7天內7大洲完成7場全程馬拉松。“早期科技投資本質上是一場耐力競賽,這與馬拉松精神高度契合,兩者都是持續充滿挑戰的征程。”羅飛說。
對李豐來說,2025年的工作目標是更專注,生活目標則跟運動和閱讀有關。過去兩年多,他堅持每天運動1個多小時,到今年8月份,他堅持鍛鍊的天數就超過1000天了。“我覺得運動對於學習思考和保持情緒冷靜有很大幫助。(2025年)我還是會保持已經形成的非常好的每天運動和閱讀的習慣。”李豐說。
1
談DeepSeek:
AI進一步爆發的開端
《中國企業家》:今年初,DeepSeek-R1的火爆席捲全球,這家公司是2024年以來最讓你意外的行業事件或投資案例嗎?它改變了你哪些認知?
李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最近,我們科技投資小組每個人都做了個“小作文”,講了講如何評價和看待DeepSeek,比如它的技術革新有多大,它到底改變了什麼,會有什麼影響。
稍微總結一下的話,DeepSeek把模型做得收斂或者叫效率更高,並且還開源,這兩件事是比較好的發展方向。在這個基礎上,更好的是這件事發生在了中國。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 來源:受訪者
因為大模型在將來如果真的有較大的社會價值和更大的技術意義,還是需要體現在可用性、價效比上。DeepSeek顯然是在這個方向上做了一個比較大的突破。同時,開源是一種態度,它對於模型的部署和普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因為大家不僅可以呼叫它的API,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做一定的調整和再開發,使得它可以跟應用需求或者應用場景更匹配;甚至它可以跟基礎設施(晶片、雲廠商)更容易地配合。
DeepSeek的迅速出圈,也說明大家認可這兩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我相信這應該只是個“開頭”,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應用、不同方向上的垂直最佳化的大中小模型出現。或者你可以認為,未來會有更多不同方向、不同型別的“DeepSeek”出現。
吳海燕(華創資本管理合夥人):我們在2024年12月過會,決定投資矽基流動,當時和LP們講的邏輯是:Scaling Law放緩、開源模型追上閉源模型、應用生態逐步成熟、AI應用將在2025年迎來爆發。在當時,提出上述幾條觀點,還是需要很多解釋和討論的。等到2025年1月下旬,隨著DeepSeek-V3、DeepSeek-R1的爆火和出圈,連父母輩70多歲的人都在關注和談論大模型,“開源模型追上閉源模型”突然不證自明。在此期間,矽基流動作為推理雲,聯合昇騰快速將DeepSeek的最新模型部署在國產GPU叢集上,迎接了一波註冊和呼叫高峰。
華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吳海燕 來源:受訪者
實際上,我們早就關注DeepSeek了,它在開源社群裡一直是一個非常獨特、引人關注的存在,可惜沒有投資機會。而矽基流動作為推理加速引擎雲平臺,是眾多開源模型和AI應用之間的“聯結器”,從某種意義上,也讓我們實現了支援國產開源模型和AI應用生態的初衷。
黃明明(明勢創投創始合夥人):近期DeepSeek-R1的火爆,我們不意外,但是比較驚喜。不意外是因為我們一直在關注AI行業的技術進展,在2023年DeepSeek成立後就關注到它,包括去年9月釋出的V2.5模型,我們第一時間做了很多研究。驚喜是因為DeepSeek在今年1月釋出的R1模型是全球第一個比肩OpenAI o1的開源模型。
中國過去二三十年,無論是網際網路還是移動網際網路、科技製造業公司,培養出了大量的硬體、軟體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特斯拉釋出Robotaxi,捅破了窗戶紙之後,中國只需要10個月就能跟上,我們在這方面有巨大的機會。我去歐洲、美國和世界其他許多地方,發現中國創業者優勢是碾壓性的,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和當地最優秀的創業者PK。
我認為十年之內,幾乎每一個產業都會被智慧化,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以DeepSeek、理想汽車、MiniMax為代表的中國新一代優秀的科技公司,最大的特點是堅定自己的信仰,保持純粹,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做到極致。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殺出一個機會。DeepSeek的爆火,會更加堅定我們對中國創業公司做出世界級技術能力的信心,此外,也標誌著AI應用爆發時刻將很快到來。
周志峰(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DeepSeek在一個月內釋出了兩次模型,分別在2024年12月26日釋出V3模型和2025年1月20日釋出R1模型,能夠引發全球如此熱烈的反響,確實讓我有些意外。但我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功,DeepSeek的爆發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積累和持續努力的結果。
從2023年年初開始,我們就注意到DeepSeek的母公司幻方量化。因為啟明創投在2021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佈局AI大模型領域,是中國最早開始進行投資的機構之一,對於大算力的意義,我們是深有體會的。到2023年初,我們注意到幻方量化已經成為中國少數幾個擁有大規模先進GPU叢集的公司之一。我和團隊從DeepSeek釋出V1時開始關注,去年5月V2釋出時,更是驚豔於他們的成果,但一直到11月釋出推理模型R1-Lite-Preview時,對DeepSeek的關注也還僅侷限於AI產業圈內。
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周志峰 來源:受訪者
DeepSeek這次受到全球如此熱烈的討論,我認為可以歸因於幾個關鍵因素。首先,V3和R1模型在演算法創新和工程最佳化上交出了令人驚豔的成績;其次,DeepSeek-R1是全球首個可以供普通使用者免費使用的、具有深度推理和線上搜尋功能的模型,自然影響力擴散得又快又廣;再者,開源模式贏得了全球AI從業者,尤其是一些意見領袖的高度評價,大家有機會看看高手的“拳譜”;最後,美國媒體用“Sputnik Moment”(斯普特尼克時刻,通常被用來描述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標誌著新技術或新思想誕生的關鍵時刻)這一修辭,使得DeepSeek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
毛丞宇(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春節假期裡,我們的投資團隊群裡面大家也一直在討論DeepSeek,包括技術的角度、使用者的角度。假期後的第一次週會上,我們花了大半時間在聊DeepSeek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大家從不同維度做了討論分析,包括它的技術特點、to C以及to B的應用的發展,以及上游的算力、算力中心相關的硬體等。
至於它對行業的影響,我覺得它會加速應用的普及,在大眾意識方面把使用AI的熱情點燃了。如今一家大企業的領導人如果不在企業裡推動去嘗試和使用DeepSeek,可能會被視為“落伍”了。我覺得大家接受AI應用的速度和熱情,提高了至少1~2個數量級。
另外當大家發現和認識到中國科技在原創領域的突破和潛力後,會有不少情緒性的反應,這有部分可能會轉化成資本市場的積極反應,尤其是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資產的一些新的認識,這也會帶來中國香港資本市場上對中國資產的活躍態度。我希望今年香港資本市場能夠比去年更加活躍,尤其是在IPO方面。香港資本市場的活躍度對創投行業整體發展至關重要。今年,我們也有多家早期被投正在籌備港股上市,其中包括群核科技、找鋼網等公司。
2
2025年:AI依舊
是最有潛力的賽道
《中國企業家》:你在2025年最看好的賽道是什麼?
李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從去年的結果來看,我們投過的創新消費電子產品,比如智慧健身器械、智慧樂器等,在國內和出海都取得了超預期的市場表現。它們代表了中國的製造業、科技業以及消費市場。換句話說,它們的共性都是把中國的新的科技能力和中國原來的產業鏈做了結合,然後創造了一個新品類。它們的產品不是價效比驅動的,且只要在中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脫穎而出,在國際市場也會發展得不錯。
簡單來講,未來會出現更多“大疆”,更多“Insta360”,更多“新能源車”……
羅飛(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具體的應用上,我們將持續關注智慧製造,工業自動化領域。DeepSeek的發展不僅將顯著降低企業成本,還將帶來效率的指數級提升,此外,人工智慧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值得重點關注,特別是在創新藥物研發領域,AI技術正在重構傳統研發正規化。
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羅飛 來源:受訪者
蔣科(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兼聯席執行長):我們的投資專注於兩個方向,一個是“星辰大海”,就是AI跟具身方向,我們的佈局會更以研究為導向,去看一些確實技術領先有商業場景落地的專案;另一個是“根深葉茂”,我們會持續在新材料等具備長期行業潛力的產業企業上佈局。基本上這兩個方向各佔一半。
我們現在採用的模式是,跟院校、科研單位等專案源較早接觸,實現比較早的合作,在後續融資過程當中,我們的FA和併購業務也能幫到他們。我認為今年很多領域都有機會,除了AI、具身、低空經濟領域,在傳統的高階製造、新材料,也有非常多的機會。
毛丞宇(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我覺得2025年可能更多的機會在AI應用上。AI對多數人而言本來還是比較抽象模糊的,以前可能除了創投圈、從業者以外,只有股民關注AI概念股。DeepSeek一下子使得全民都意識到了,每個人可能都會去嘗試使用了。
我覺得不管在to B還是to C領域,肯定會有很多機會冒出來,雖然機會的大小不好說。
米磊(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現在最大突破就是AI,圍繞AI整個產業鏈都在爆發,我們也一直在投,從AI大模型到上游算力、AI Infra(基礎設施)、資料獲取,以及AI的液冷方向等,AI應用也是很重要的方向。此外,光子晶片、量子計算、核聚變等領域也將湧現新機會。
3
談資金流向:
科技、醫療與能源
《中國企業家》:2025年,你計劃重點佈局的行業或領域是什麼?
陸永濤(恆旭資本董事長):在2025年,我們在科技和能源的投資佈局會佔到65%左右,其他行業可能在35%左右。
具體來說,一是自動駕駛領域,我們之前投了好幾家,比如Momenta、卓馭,我們提出來的一個策略是,能不能比其他投資機構早半年出手,看準機會我們就重倉投資。第二,從國家新型電力能源建設角度來看,這裡面有很多機會。第三,關於內需,我們也在關注人口紅利變化,尤其老年人佔比提高以後,這個細分賽道有很多科技和消費用品的機會。
黃明明(明勢創投創始合夥人):2025年是明勢新十年的起步之年。下一個十年要怎麼走?我們堅定選擇All in AI+計算。
明勢創投創始合夥人黃明明 來源:受訪者
2025年,我們在AI領域的投資將聚焦於“AI Agent”。這一判斷基於技術與經濟兩大變數的交叉點:其一,AI推理成本大幅度降低使得AI Agent具備了規模化落地的條件;其二,AI技術的可靠性取得了革命性提升,AI Agent在處理複雜決策場景時,能夠像人類一樣逐步思考、權衡優劣,極大地降低了決策失誤的風險,從而拓展了在企業運營、金融分析等高價值領域的實際應用。AI Agent未來將成為人類創新能力的延伸,推動生產力全面躍升,為未來社會創造無限可能。
周志峰(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2025年啟明創投分為兩個投資板塊,一個是科技及消費,另一個是醫療健康。
我負責的科技及消費板塊,會重點佈局4個方向:第一,AI賦能千行百業。過往幾年,啟明創投是最活躍的AI投資機構之一,投資了多家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具身智慧模型和智駕模型企業。且隨著AI技術底座愈加成熟,應用落地已經開始“潤物細無聲”。第二,硬科技。除了人工智慧,多個硬科技領域都處於技術突破關鍵期。第三,能源轉型。我們堅信,新能源的未來將由工程能力驅動,而非傳統能源的資源優勢。中國憑藉強大的工程實力,將引領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最後,是中國的科技消費品走向全球。憑藉中國強大的“中間技術”,實驗室中的各種子技術在製造過程中不斷組合、驗證與進化,融入到下一代產品的設計與生產中,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消費品將站上全球市場的舞臺。
羅飛(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我們聚焦兩大方向,首先是AI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重點挖掘具備持續現金流的商業場景。例如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我們已佈局了港迪技術,主要做港口自動化,2024年11月登陸創業板上市;我們之前也投資了服務機器人擎朗智慧,目前在中國餐飲配送機器人領域出海市場份額第一。另外在生物醫藥領域,我們將重點聚焦在細胞與基因治療賽道。
毛丞宇(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今年的投資重點肯定還是跟AI相關,我覺得百分之七八十的資金都會在AI相關賽道上。我們心裡有個大概框架,在幾個方向都會佈局,包括上游算力相關的技術、AI for Science、具身智慧等。
4
談投資節奏:
非共識的出現
《中國企業家》:請你對2024年機構成績以及創投行業做一個總結。
李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我們2024年新投資專案數量和過去幾年相比,基本持平,每個月差不多是兩個新專案,一年有二十來個新專案,加上對以前投過的專案追加投資,累計投資有30多個。
以前我們在科技、生物醫療和消費這三個方向的專案比例基本趨同,去年我們投的科技專案稍微多一些,儘管去年生物醫療和消費賽道都超級冷,但是去年我們還是投了一些生物醫療專案和少量消費專案。
雖然投資數量跟往年差不多,但是我們的累計投資金額比往年略有一點點下降。可能是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去年的新專案可能估值稍微下降了一些,我們在單個專案上的投資金額比之前少了點。另一個是去年我們的已投專案裡,單筆交易金額特別大(比如一次融資6億、8億)的專案似乎變少了,這也導致我們的追加投資金額變小了。
不過,我感覺去年最後一個季度或9月份之後,我們以前投過的早期專案獲得新融資的數量和頻率明顯有所提高。從這個角度看,一級市場至少在去年接近年底的時候,比全年其他月份或者季度明顯活躍了一些。
去年的專案可能稍微便宜了一些,我們的單個專案上或者累計投資金額比之前少了差不多10%。去年已投專案裡,單筆交易金額特別大的專案變少了很多,超級獨角獸專案、一次性融到幾億元的好像變少了,這也導致了我們的追加投資金額變小了。
作為早期投資,我們感覺去年最後一個季度或9月份之後,以前投過的早期專案獲得新融資的數量和頻率明顯有所提高。雖然他們集中在早期,並不是估值10億元以上的大專案,但大概估值2億~4億元區間的專案明顯增加了很多。所以一級市場至少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比全年其他月份或者季度明顯活躍了一些。
陸永濤(恆旭資本董事長):我們去年還在持續出手,除了新能源資產併購外,在股權投資領域已然有十幾億元交割。2024年3月,我們判斷了機器人行業的興起勢頭,迅速做出決策,投資了幾家有潛力的機器人企業。
恆旭資本董事長陸永濤 來源:受訪者
同時,我們認為,IPO退出有難度,併購交易的達成同樣充滿挑戰。去年我們找了兩家產業鏈協同、上下游能夠高度整合的企業,其中一家是我們的已投企業,一家是上市公司,我們計劃幫助前者收購後者,併為收購後的整合準備了完整的賦能方案,實現1+1大於3的協同效應。儘管我們做了積極的推動,但最終由於價格問題而功虧一簣。
黃明明(明勢創投創始合夥人):2024年讓我最興奮的,是明勢自己的投資節奏並沒有因為各種內外部因素而放慢,相反有所加快。明勢去年全年完成近30起交易事件,尤其是在AI驅動的硬體、AIGC和AI Agent細分領域,我們在過去18個月投資了20多家極具成長性和爆發性的早期企業,且均是企業中早期輪次的唯一機構投資人或者領投方。
羅飛(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從投資角度來看,我們去年的投資節奏放緩了,這個跟行業大的趨勢有關。一是新專案的投資比往年有所減少;二是部分老專案後續發展確實不錯的,我們會追加投資。
去年我們募資的進展還不錯,我們成立了多隻基金,其中,成功設立15億規模的深圳市“20+8”產業子基金——細胞與基因產業基金,去年完成了首關;另外在安徽設立了首隻基金,聚焦⾼端裝備製造產業投資,總基金規模10億元,本次首關5億元;在常州也設立了5億的天使基金,重點佈局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
在退出方面,松禾去年有四家企業上市,港迪技術、小馬智行、林泰新材、越疆科技分別在創業板、納斯達克、北交所,以及港股上市。
創投行業去年在募資端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出資主體上延續了國有為主,但地方LP更加重視或精準地佈局具體的產業鏈。去年8月出臺的新規,明確禁止透過稅收優惠、差異化獎勵或補貼等非市場化手段干預投資,轉而鼓勵圍繞產業鏈設立產業基金。在政策導向下,政府在規劃產業基金落地時,既強調產業鏈系統性佈局,也著重構建產業方與基金管理人的深度合作。
蔣科(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兼聯席執行長):我們自己定義,2024年是泰合“從破到立”的一年。無論是在組織上還是業務上,都實現了革新轉型,同時取得了不錯的業績。我們果斷砍掉了一些關聯性較弱的業務,聚焦到更核心、更有協同性的業務上。比如併購業務,我們從好多年前開始積累,過去一年隨著戰略聚焦,我們在併購結果上取得了進一步突破,團隊和方法論也更加成熟。
毛丞宇(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我們在2024年做了兩方面比較重要的事。
一是深化全球化視野。我們整個核心團隊,包括我自己,去海外做了各種交流和學習。現在越來越多企業在走向海外,我們也需要繼續拓展全球視野,感知環境變化,更好地幫助我們被投企業進行海外佈局。
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毛丞宇 來源:受訪者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即繼續圍繞AI佈局。從2015年、2016年AI 1.0時代開始,我們秉持著前瞻佈局、深入研究的策略,圍繞整個AI上下游生態做全線佈局。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中,在基礎層,投資了PingCAP、MiniMax;在應用層,佈局了群核科技、XTransfer;而在具身智慧領域,投資了星塵智慧、穹徹智慧等。2024年,我們更是圍繞AI生態,投資了近十個新專案,並積極尋找AI帶來的各種產業機會。
米磊(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我們這些年投資節奏沒有太大變化,去年雖然投了80多個專案,但相較前年也沒有增長太多,只不過是行業普遍降得多,顯得我們投得特別多。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這樣照常去投,確實處於市場的非共識。我覺得這是一個底層看法的問題,大家對中國的硬科技到底有沒有信心?我們是一直堅定地相信,中國硬科技會越來越好,這麼多年一直在進步、突破,DeepSeek的爆火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們始終在貫徹我們的投資策略。
5
談遺憾:
錯失大模型
《中國企業家》:2024年,最令你覺得遺憾的是什麼?
李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從剛介紹的投資情況來看,我們基本上沒有受市場情緒的太多影響。具體到投資方向,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我們沒有投大模型,但是AI應用、具身機器人這些領域我們都投了。比如中國的AI程式設計、AI+娛樂/遊戲/電商,其中有一些專案表現挺好的。比如具身智慧機器人產業鏈我們投了不少,包括AI+本體、靈巧手在內的核心零部件、關鍵感測器,以及場景應用,其中有些專案去年一年內完成了兩三輪融資。
陸永濤(恆旭資本董事長):去年我們的併購交易最後沒有做成,一方面說明我們在優質標的的挖掘能力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在交易實施上應該也可以幫已投企業做得更好,在對估值高度敏感的同時未能取得出讓方對後續的價值提升分享方案的認可。
為了這個專案,我們團隊進行了全面覆盤,總結了經驗教訓。2025年,我們還會在併購領域繼續發力,一是幫助已投企業出售給上市公司,和創始人一起實現退出;二是與上市公司聯合投資,幫助上市公司實現外延式增長或者特定領域的戰略佈局;第三,對於我們下重注的標的,希望有行業龍頭企業來一起協同賦能它,或者跟政府聯手,成為政府投資平臺實控的產業企業。
羅飛(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在七八年前,松禾就佈局人工智慧領域,投資了商湯科技、第四正規化、雲天勵飛等人工智慧頭部企業,以及小馬智行、元戎啟行等智駕公司。
但遺憾的是,我們對於新一代人工智慧的團隊和專案,跟得不夠緊。儘管我們也有一些有交流、接觸。這是我們小小的一個遺憾。
蔣科(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兼聯席執行長):我覺得我們在大語言模型領域是有所miss(錯過)的。在大模型的應用方向上,無論是具身智慧還是其他方面,以及多模態模型上,我們已有持續佈局,但在基座大模型上,之前確實沒有更多地去佈局,從財務顧問角度損失了一些交易機會。
6
談案例:
很多問題不存在共識
《中國企業家》:2024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投資案例是什麼?
鄭烜樂(光源資本創始人、CEO):2024年,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專案是銀河通用機器人。我們在2023年專案還處於非常早期的時候就參與進來,當時創始人還沒有出來創業,我跟他討論AI可能會引發顛覆性的變革,肯定也會影響到機器人領域。以前的機器人大多是專用機器人,沒有智慧可言,現在機器人具備了泛化能力,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我跟創始人說:“這波機會很適合你去做,只要你出來創業,我就投你、幫你做融資。”
光源資本創始人、CEO鄭烜樂 來源:受訪者
後來創始人真的出來創業了,我就很快投資了他們並持續幫助他們完成了多輪融資。2024年,銀河通用發展得非常快。首先,它從大模型入手,研發機器人本體;其次,它解決了具身智慧大模型最關鍵的資料問題,成為全球首個推出具身智慧泛化通用模型的公司。
我覺得銀河通用的研發應該算產業界的“DeepSeek”時刻,雖然大家的關注度少了一點,但這件事有足夠大的含金量——中國在具身智慧領域並不缺場景;國內也不缺硬體產業鏈條;在模型層面,我們本來就不落後,現在反而領先了;銀河憑藉資料模擬的能力,在資料上也實現了領先。
我們幫助銀河通用搭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資本助力:從多樣化的財務投資人到戰略投資人,再到政府背景的投資機構、主權基金,以及產業投資人,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產業與資本結合去助推創新的案例。
在銀河通用發展初期,大家也會問我,為什麼在硬體領域投一個軟體核心能力比硬體強的公司?我們的回答是,如果大家認為機器人是一個智慧裝置,那麼其本質應該是“軟體定義硬體”。比如為什麼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能殺出重圍,正是因為它們的軟體能力遠超傳統車企。
在很多問題上,行業裡尚未形成共識,我們和公司一起,一步一個腳印去推動很多共識在行業中逐步建立起來。未來,可能這個行業會是銀河和宇樹“雙雄”的格局,雙方都可以做到一個非常大的體量。
銀河通用是我認為比較有意思的案例,幕後並沒有像以前打融資仗的“驚心動魄”,而是追求一種“信仰”,即創始人和團隊一起努力,一步一步把這件事做出來,做到全球領先水平。這也加強了我們對於中國在AI以及具身智慧領域,能做到全球領先水平的信仰。
羅飛(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在生物醫藥領域,我們去年佈局了一個有底層智慧財產權的幹細胞領域專案,我們跟專案團隊交流了好幾年,去年我們投了兩輪,背後很重要的原因,是去年中美兩國各自批了首款幹細胞藥物,行業進入了拐點。
這個團隊一方面在底層智慧財產權積累上,跟日本的專利技術是平行的;另外,在臨床轉化方面也得到初步驗證,展現出巨大潛力。
蔣科(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兼聯席執行長):併購方面,我們去年最大的體會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外面看有很多交易在做,我們自己也有很多交易在推進,但是併購交易很難做,尤其是推進到中後期,無論在買方還是賣方這邊,有很多外部不可抗力、“黑天鵝”因素。
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兼聯席執行長蔣科 來源:受訪者
在FA業務上,我們去年年底做了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案例——幫寶時得融了2.5億美元。它是中國企業出海的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很多人認為中國企業今天出海是因為國內太捲了,所以剛創業的新企業就想離開這種卷的環境,去海外熱土開闢一個新方向。但我們看到的是,在國內業務、供應鏈或組織基礎已經做得比較紮實、成熟的企業去出海時,面對海外的不確定性,成功的機率更大。
米磊(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專案,是我們投的高空風力發電專案,叫臨一雲川。他們是把氣球放到天上去做發電。創始人是一個90後,非常有想象力、敢創新,也提出了顛覆性的解決方案。這個專案風險確實也很大,但我們覺得現在中國已經到了一個從過去的跟隨性創新到真正的從0到1的創新階段,這個過程中,機會是越來越多的。
現在國內從0到1的、在全球首創的技術,如果有創業者願意去做,哪怕風險很大、需要更長期投入,我們也願意去投。我們覺得這就是未來的方向,這個風險值得去冒。
7
談方法論:
前瞻性、組局
《中國企業家》:你會繼續堅持的投資策略或方法論是什麼?
李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這一輪AI主要熱度在大模型,但是除了模型變大之外,我們認為AI或者說大模型需要在軟硬體層面進行收斂,提高性價比,這裡的硬體就包括晶片,軟體主要是演算法。同時模型也會垂直化,就是在很多具體的應用方向上,不一定需要一個超大模型,可能需要的是一個經過最佳化、簡化或者收斂的中等模型。所以我們也投了一些AI相關的不同架構的晶片。此外,大模型的應用還是要端側化,比如我們常用的終端裝置(比如手機、眼鏡、耳機)以及其他的物聯網裝置多少都需要具備一些AI能力。
這些本來也是我們的投資方向,DeepSeek也證明了這三個方向,現在這三個方向上基本上都出現了它所代表的樣板公司。
鄭烜樂(光源資本創始人、CEO):除了FA業務外,我們有光源創新基金,一直在做中長期的投資;並且,我們從2023年開始開發了一個新業務——3i產業孵化。
愛詩科技和銀河通用兩個專案,我們都是早期參與,愛詩科技是我們重度孵化的,而銀河我們則是全程陪伴。這兩個專案在市場上的優異表現,堅定了我們做孵化的決心。現在AI發展得非常快,對千行百業的衝擊巨大,同時機會也更多;很多公司還沒跑出來,非常厲害的創業者可能還沒進場,大量有機會的產品還沒人做,非常多有機會的場景還是空白的。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被動等待(機會),不如直接參與。我們透過孵化、組局,去引導和激發,或者去發現非常優秀的連續創業者、產業企業家等,引導他們去做新的嘗試。在AI這個變化巨大的時代,不能以過往線性發展時代的節奏和常識去被動等待企業找到我們尋求融資幫助,我們需要主動出擊去挖掘並扶持創新企業湧現,所以我們開始把孵化當成一個很重要的業務去做。
陸永濤(恆旭資本董事長):未來的趨勢主要體現在科技的發展和消費需求的變化上。
從我們角度來看,晶片還有機會,半導體國產化是必然趨勢,這個被“卡脖子”的環境裡,我們的企業在持續的探索、創新;能源建設裡面有很多技術路線,2019年出現的固態電池,當時大多數人看不懂,但現在技術路線就成立了。很多技術路線的變化迭代,使得產品成本更低或服務更好。我認為不管在哪個賽道,技術迭代帶來的機會還有很多。比如自動駕駛、能源相關技術,在摩托車上面已經有所體現,馬上腳踏車上也會體現出來。
第二,消費品裡面會產生很多機會:年輕人有求新求變的需求;銀髮人群中,60多歲的人相比70歲的人,消費觀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講究開心、交流互動。
日本圍繞銀髮人群有65000個產品,中國目前大概就2000個產品,這裡面有巨大的機會。比如陪伴家庭、老人關懷的機器人市場,應該很快能夠起來。
羅飛(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松禾一直以早期、成長期為重點投資階段,我們以研究驅動投資,構建了一個系統化、專業化的投研體系。首先,我們會先看前沿性的科技方向,尋找突破性的技術,然後去找到這個領域的科研團隊、創業團隊。今年在投資方面,我們更加希望能夠看到連續創業的團隊。這幾年產業技術迭代非常快,連續創業的團隊更容易適應快速迭代的技術演變。
蔣科(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兼聯席執行長):在交易專案策略上我們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堅持對水下有利潤企業的挖掘,一開始當然很難,跟過去那種增長型但沒有利潤企業的服務方法很不一樣,但是我們過去這幾年還是堅持這方面的佈局並驗證了成功。一方面因為有利潤的企業在後續的融資過程成功機率相對更高;另一方面,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之下,這種企業併購轉型的機會,或者其他多元化融資和退出的優勢更大。
第二是繼續堅持在併購上的完善和佈局,這跟我們第一個策略是相輔相成的。今年我可以看到我們不同的業務單元的併購機會都在湧現,我們過去幾年積累了不少規模還可以的案例,對我們經驗和方法論的積累都存在挺多幫助,所以我們會持續發力併購業務。
在投資業務上,我們在去年做了聚焦。我們也在思考,作為一家FA背景的早期投資基金,跟市場上其他做得很優秀的早期投資機構有什麼差異化?去年我們自己重新做了一個定位,就是我們把自己定位成的“+產業”投資,希望發揮早期的投資跟我們的FA及併購業務產業積累之間的協同作用。這個方法在去年下半年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我們也會堅持。
毛丞宇(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我們主要做早期科技投資,對技術的變化要有前瞻性。第一,我們一線團隊本身能讀懂技術,在跟創始人聊天時,可以和技術創業者同頻;第二,我們要有國際化視野,畢竟美國還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術發展的源頭;第三,要更深更廣地紮根產業。很多技術的產業化都要落在某個產業場景裡,所以判斷技術應用要帶有產業視角,對產業有所瞭解。
米磊(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關於投資領域的變化,我們會加大從0到1(投資)的比例,對於“卡脖子”(技術)的投資比例會降低。我們希望從0到1的專案越來越多,也會逐步提高投資比例,現在可能是10%,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將來可能到20%、30%,甚至是50%。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 來源:受訪者

8
談風險:
創業要預防的,往往是人禍
《中國企業家》:在當下創投行業,有哪些潛在風險是需要投資人和創業者注意的?
鄭烜樂(光源資本創始人、CEO):從投行視角來看,雖然全球都在重估中國科技資產的價值和中國創新的潛力,我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資金進入中國,但站在當下時點,資本市場資金仍然相對稀缺,早期投資資金量變少了。資金少的結果是,會促使行業共識加速形成,頭部專案或者說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案再融資時,會比沒有拿過錢或沒有拿夠錢的專案更容易。
因此,我們建議創業者在企業初創階段就要把資本規劃做好,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早拿錢、多拿錢。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融資至關重要,且所需資源日益多樣化。企業應學會識別並獲取能帶來價值的投資,無論是財務投資、戰略投資,還是政府背景基金、產業投資,所有有價值的資金都值得爭取。
現階段,盈利能力已經成為當下企業成功的關鍵。企業在追求盈利的過程中,PMF(產品市場契合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考量點。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在應用層尋找創新機會並實現PMF,往往能帶來良好的商業化機會。而通常情況下,PMF的實現需要跟產業鏈上下游以及產業方去聯動及合作,從而發掘出自己的應用場景。在這個過程中,產業投行的價值和作用被進一步放大。
光源資本作為投行和投資機構,身處AI大變革之中,我們自身也應成為關鍵的價值創造者和推動者。我們期待與優秀的創業者、一級市場的投資夥伴以及產業夥伴攜手合作,成為創新企業家的助推器和產業鏈價值創造的引領者。
蔣科(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兼聯席執行長):有一些挑戰或者不確定性是沒法避免的,為它擔憂也沒有必要,但有一些其實是可以控制和管理的。我覺得從10年前開始到現在,關於風險投資和企業家創業的一些共性風險,是可以提煉出來去管理的,這一直沒有變過。
技術進步並不一定等於創業成功,也不一定等於有投資回報,這三者之間不是完全畫等號的。當前已經可以明顯看到一些領域出現泡沫,這些泡沫可能有助於整個產業向前發展,它可以吸收更多資金,更快、更好地進行一些基礎研發,推動商業化落地。但這並不等於裡面的創業者都會成功,也不等於裡面的投資者都會獲得回報。
一個核心就是,要在一些方向已經出現泡沫化時,謹防市場下行引起一些風險。特別對於企業家來講,還是要量入為出,做好資金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高估值融資。
以前很多賽道上都出現過類似情況——在市場很好時,融一些不必要的資金,把自己估值抬得很高,到後續真需要融資時,可能卡住了。其實,條件最好、最激進的未必是最好的資方,也要充分考慮它的產業價值。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有一些領域的創業者比較年輕,很有活力,但也容易有一個問題,就是他不一定經歷過“誘惑”。當他做得比較好之後,可能身邊很難聽到或者他會迴避反對的聲音,這往往是特別年輕的創業者跟成熟創業者之間的差別。
技術進步或商業模式進步帶來投資熱點或創業熱潮時,常常會出現這種問題,歸根結底是市場變好的時候,一些創業者或企業家失去了對市場的敬畏,導致對資金流管理的粗放,對業務發展和融資態勢的過分樂觀等。
我覺得對於創業來講,很多天災不用過分擔心,要預防的往往是人禍。雖然技術進步有很多方向,每一次技術進步會有不同的浪潮,但人性的一些弱點是不會改變的。它帶來的問題和挑戰,在一個年輕企業的組織管理、公司治理上會反覆出現,這是創業者們可以關注的風險。
9
談年度flag:
增強體力、智力、心力,直面恐懼
《中國企業家》:2025年,你的年度flag是什麼?
李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在工作層面,2025年我覺得要更專注,把自己應該瞭解和學習的變化和知識搞好,儘量不去受外部跌宕起伏、忽冷忽熱的影響,或者說盡量遮蔽這些短期的影響,更專注在相對有用和有意義的知識和趨勢上。
在生活上,我這兩年多一直在堅持每天運動超過一個小時,到今年8月份,我堅持鍛鍊的時間就超過1000天了。我覺得運動對於我的學習思考和保持情緒冷靜有很大幫助。我還是會保持已經形成的非常好的每天運動和閱讀的習慣。
陸永濤(恆旭資本董事長):我們去年主要思考的是怎麼做團隊建設,從平臺角度來看,打法或者投後管理的能力、投資策略等都要演變迭代,不是靠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從2019年成立恆旭到現在,我們也在整理很多方法論的東西,比如哪些專案堅決不能投、哪些關鍵時刻要獅子搏兔、哪些階段需要什麼賦能,把以前犯過哪些錯誤、成功的經驗持續沉澱下來,形成平臺的能力。
從公司角度,要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關鍵還是人。隨著我們基金規模的提升,對人的需求還是很大的,我們現在團隊裡面有85後、90後,最近也陸陸續續招了一批95後的年輕同事,良好的年齡結構使得我們在企業核心文化保留的同時能有更好的活力、更旺盛的精氣神。我們還新設了一些滿足市場特殊需求、原來GP沒有的崗位,更高效地把企業賦能、LP服務做好。在此基礎上,怎麼讓團隊同事在平臺上更好地發揮作用,持續提升公司整體能力。這是我們工作上重點考慮的。
生活上,我主要是儘量抽時間出來鍛鍊身體。我平時主要的運動就是跑步和游泳,爭取一週跑兩次,每次5公里;有時間也去擼鐵,把肌肉練練。鍛鍊時間一般都放在早上,出出汗,之後一天的工作精神飽滿。
周志峰(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2025年,智力不斷提升,心力更要持續增強,在變化中篤定前行。面對今天的創投行業,我們需要加強思考,提升認知,用哲學與科學的思維方式指導日常的投資決策,對抗“羊群效應”——投資這個行業最大的陷阱。但僅僅變得更聰明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建立強大的心力。心力賦予我們在為一個投資扣動扳機時的沉穩與果斷。
羅飛(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經過前兩年的行業調整,2025年我們需要更加精準地選擇定位、帶領團隊重新出發。未來,我希望能夠在細胞與基因治療、腦科學以及人工智慧與生命科學交叉創新領域,能有更好的投資佈局,為投資人帶來更好的回報。
在團隊文化建設上,我們去年在深圳組織了20多次“鯤鵬徑”徒步。今年春節後的第一個週末,我們開啟了新年首次徒步,單次差不多10公里,參與的有同事、合作伙伴等,這次甚至還有同事的小孩跟我們一起走了4個半小時。
因為我們專注早期科技專案的投資,整個工作和生活如同一場挑戰性的“運動”。我們將近有一半的同事完成過至少一個半程馬拉松。我個人也在2019年春節期間完成了一個7天內7大洲7個全程馬拉松的世界馬拉松挑戰賽,截至目前,全球完成這一挑戰的人數約300人。
蔣科(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兼聯席執行長):在工作上,我們希望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之下,更加強調業務的可持續性,包括業務模型的可持續性、盈利的可持續性、組織的可持續性,以及每個人才發展的可持續性,這是我希望在今年去塑造的。
在個人方面,我希望有更好的心態。過去兩三年,市場和組織的變化都很大,我覺得在應對新的不確定性上,需要建立一個更好的心態、減少焦慮,更多學會去接納——因為接納是改變的開始,而不一定是對抗。總結一句話就是,更好地擁抱不確定性,有時要直面自己的恐懼。
我覺得冥想、旅行等都是好的方法。我今年春節就去了撒哈拉沙漠旅行。對我來講,當我去嘗試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時,就會發現其實恐懼焦慮是自己想象出來的。
毛丞宇(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工作上,在前不久的尾牙上面我們講,如果把雲啟比作一條船,已經航行了10年了,現在的環境相對來說更有挑戰、大風大浪,希望我們能同舟共濟,使得這艘船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駛得更穩,行得更遠。
關於我個人,一是加強對於AI的學習和使用。假期裡,也一直在使用DeepSeek、豆包和MiniMax的海螺。我希望自己更多學習和體驗新技術,保持自己年輕活力的心態和mind。
另外,我現在還在堅持打籃球,雖然年紀上去了。我還是希望能一直打下去,至少保證每週打兩個小時的全場籃球。這是我2010年左右形成的習慣,已經堅持15年了。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