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40研究|從綠地投資微觀資料看我國製造業出海的變化

本文利用綠地投資的微觀資料集,系統性地分析了當前我國製造業出海投資的趨勢、行業特徵與目的地變化,得出了四點總結性觀察:

第一,整體來看我國製造業出海投資呈現出明確的恢復上升趨勢。

第二,

“新三樣”行業的今天可能是我國對外投資的明天,我國製造業的出海浪潮可能才剛剛開始。

第三,我國對墨西哥的投資熱情上升,但未來在墨西哥的投資可能存在較大風險。

第四,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遷符合產業發展的規律,並且處於可控範圍之內。
掃描文末二維碼可閱讀全文
* 本文作者系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于飛。本文版權歸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所有,未經書面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複製或引用。

從綠地投資微觀資料

看我國製造業出海的變化

文 | 于飛

近年來,國際貿易環境日益複雜。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頻發,美國等主要經濟體對我國採取加徵關稅、設定貿易壁壘等措施,給我國的外貿發展造成了許多障礙。

此外,各國對自身產業鏈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關注持續增強,尤其是在關鍵技術、戰略性資源的控制和供應鏈的穩定性方面,各國更加註重獨立性和自給自足,加快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調整與重構。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也持續面臨著國內需求不足的挑戰,製造業企業的盈利和發展空間受到了一定限制。

在這樣的環境下,出海投資是我國製造業企業應對複雜的國際形勢、最佳化產業佈局、尋找新機遇的重要方式,製造業的出海投資也會進一步影響我國在國際貿易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位置。因此,理解和把握我國製造業企業出海的情況變得尤為重要。

本文將系統性地分析當前我國製造業出海投資的整體態勢、行業特徵與目的地變化。

製造業出海投資總量上保持穩定

對外直接投資(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ODI)是指我國投資者在本國境外設立企業、購買資產或進行其他形式的投資。商務部統計了我國對外投資的流量資料,如圖1所示。

資料來源:Wind,商務部,作者計算

從整體趨勢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自2003年起穩步上升,並於2016年達到峰值1961億美元。儘管在2017至2019年間出現了一定的回落,但自2020年起,投資流量開始波動回升,202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到1772億美元。

從存量資料來看,202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接近3萬億美元,其中服務業大類佔到相當一部分比重,其次是製造業。如圖2所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佔據了最大的份額,約為40%;其次是批發零售業和金融業,分別佔14%和11%;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2834億美元,排在第四位,佔比為10%。

儘管相比於服務業,製造業的佔比並不突出,但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其出海投資的趨勢仍然十分重要。
具體而言,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對外出海投資基本保持穩定。

如圖3所示,自2005年以來我國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總體呈現出上升趨勢。在2009年之前,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處於較低水平,每年不足25億美元。直到2010年開始才逐漸上升,到2014年達到95.8億美元。從2015年開始,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流量迅速上升,到2017年時到達峰值295.1億美元。2018和2019年,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有所回落,大約為200億美元。2020年至2023年,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流量進一步回升並基本保持穩定,大約在270億美元左右,每一年有小幅度的上升。

資料來源:Wind,商務部,作者計算

商務部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資料從總量層面統計了我國製造業的出海投資情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角。然而,這些資料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一是顆粒度較大,無法深入挖掘各個細分行業的具體情況;二是商務部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資料是根據投資的實際發生額進行統計的,可能存在滯後的情況,以及可能會遺漏來自國內企業控股的境外實體的投資資料。

因此,我們認為,

想要把握我國製造業出海投資在行業和目的地上的變化,還需要對微觀層面的資料做進一步的分析。

製造業綠地投資

自2020年開始顯著回升

製造業出海投資主要透過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和併購投資(M&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兩種方式。綠地投資是指企業直接在海外新建工廠、設施或子公司,併購投資是企業透過購買、合併或控制現有的海外公司或資產來進入市場。

商務部公佈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製造業併購投資的金額為73.2億美元,佔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26%。畢馬威釋出的《中國製造業企業白皮書》也指出,中國製造業企業的跨境併購規模逐年下降,

綠地投資逐漸成為製造業出海的主要形式。

此外,在當前的貿易與供應鏈格局下,

綠地投資能夠更準確的反映我國製造業企業在海外的長期佈局和產能擴張情況

,因此,本篇簡報將透過分析綠地投資的資料來考察製造業出海的趨勢變化。

我們將使用fDi Markets的綠地投資微觀專案資料庫,微觀資料的優點是能夠記錄詳細的投資資料,包括專案所屬的行業、投資公司、投資金額、投資目的地等,並且能夠涵蓋由國內企業控股的境外實體的投資情況。

然而,微觀層面的資料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第一,微觀資料記錄的投資額是專案合同約定的金額,可能和實際到位的資金額存在出入;第二,一個專案的建設週期通常較長,投資可能不會一次性到位,往往會在專案宣佈後的幾年內分批實現。因此,微觀資料一定程度上會高估當年的投資金額。

從微觀資料來看,製造業綠地投資從2020年開始回升。

如圖4所示,2012年之前,我國製造業綠地投資規模基本上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不超過百億美元。自2013年開始,製造業綠地投資有兩輪波動,到2018年時達到了一個小的峰值,為334.9億美元。隨後製造業綠地投資大幅回落,到2020年時達到近年來較低的水平,僅為146.5億美元。

自2020年開始,我們觀察到製造業綠地投資開始顯著回升,並在2023年有一個極高的增長,2023年製造業綠地投資額達到了1058.5億美元,是2018年的3倍。2024年雖然較2023年有大幅的回落,不過截至2024年9月也達到了336.3億美元,全年年化投資額預計能夠超過400億美元,處於歷史高位。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將製造業綠地投資的微觀資料與商務部統計的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進行對比(如圖5所示),可以看出這兩個資料在量級上基本相當,但微觀資料在許多年份稍微偏高。

近兩年,製造業綠地投資與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之間的表現差異較大,綠地投資呈現出較高的增長,而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則在保持平穩的基礎上有小幅上升。我們認為,這種差異主要源於兩類指標統計方法上的不同,其也導致了

微觀層面出海投資的復甦尚未完全反映到宏觀層面。

資料來源:fDi Markets,Wind,作者計算
2023年製造業綠地投資出現了大幅增長,是大額投資專案大幅增長與小額投資普遍恢復疊加的結果

。2023年,製造業綠地投資金額達到1058.5億美元,其中,單筆投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專案有23個,合計投資額637.6億美元,佔到2023年投資總額的61%。2023年大額投資專案的規模和數量均創下了歷史新高。如果剔除這部分大額投資專案,只觀察單筆投資金額小於10億美元的綠地投資,我們發現這部分專案的出海規模同樣恢復到了此前的趨勢。如圖6所示,2023年的小額投資合計達到了420.9億美元,較2020-2022年有明顯的恢復,並超過了此前的長期趨勢線。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從數量上看,近兩年製造業綠地投資專案數量也有大幅回升。

自2005年以來,我國製造業綠地投資專案整體呈現穩定上升趨勢。從2005年的58個上升至2018年的401個,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不斷地“走出去”。2020-2022年專案數量有大幅下降,較2018年幾乎減少了一半,在200個專案左右。2023年,製造業綠地投資專案數量再次大幅躍升至495個,創下了歷史新高。2024年1-9月已有294個綠地投資專案,較2023年有所回落。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從微觀資料來看,無論是製造業綠地投資總額還是投資專案的數量,均能反映出近兩年製造業出海的復甦趨勢。

製造業綠地投資行業的變化
從金額佔比上看,製造業綠地投資的主要行業包括汽車整車製造、電子元件製造和金屬冶煉加工,並且這三個行業的佔比在2020年之後顯著提高。

其中,汽車整車製造始終是製造業綠地投資的主要行業,在早期佔比較高,到2015年開始基本穩定在10%左右。自2020年開始,其佔比再次回升,從7%上升到2024年的28%。

電子元件製造在2020年之前並不是主要的行業,但

其佔比

在2020年突然提高至63%,並在2021年進一步擴大至69%。儘管在此之後有所回落,但其佔比仍然有30%左右。

金屬冶煉和加工行業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來看。在2020年之前,其佔比始終較高,在部分年份甚至佔比接近一半。不過在2020和2021年,金屬冶煉和加工的綠地投資幾乎消失,直到2022年開始才有所回升,佔到製造業綠地投資的20%左右。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我們透過觀察專案發現,

這三個金額佔比較高的行業均與“新三樣”產業密切相關

,為了更準確的分析我國製造業出海的行業動態,我們篩選出了屬於“新三樣”的專案,將全部製造業綠地投資劃分為“新三樣”與非“新三樣”兩大類。

其中,光伏屬於電子元件行業。鋰電池產業涵蓋了兩類:一類是鋰電池製造工廠,同樣歸屬於電子元件行業;另一類是鋰電池原材料生產,例如電池正負極等,屬於金屬冶煉和加工行業。新能源汽車屬於汽車整車行業,我們將2020年以來有新能源車型的車企的綠地投資專案均劃分至新能源汽車領域。

1. “新三樣”綠地投資
“新三樣”行業是近年來我國製造業綠地投資的重要支撐。

如圖9所示,“新三樣”行業的綠地投資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看。2019年之前,相關投資規模較小,處於起步階段。2020-2022年,投資規模逐步擴大,併成為支撐這一時期中國製造業綠地投資的主體。在這三年中,“新三樣”行業佔到了製造業綠地投資的70%。2023年,“新三樣”行業綠地投資大幅增長,到2024年有所回落,規模與2022年基本持平。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在“新三樣”行業出海投資的初期,主要是透過在海外投資設立辦公室來支援銷售業務,以及透過之前收購的海外公司開展投資。隨著“新三樣”行業的不斷發展,其投資模式也在逐漸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新三樣”企業開始直接在海外設廠生產。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在“新三樣”行業中,光伏產業的出海投資起步較早,自2010年起便已形成一定規模。2021年,光伏產業的投資額達到峰值108.6億美元,佔當年中國製造業綠地投資總額的61%。儘管近年來光伏行業的投資金額有所回落,但其投資專案數量依然保持較高水平。

鋰電池相關的綠地投資在2020年之後才開始顯著增長。2022年,鋰電池行業的投資金額達到166.3億美元,佔當年製造業綠地投資總額的60%。到2023年,鋰電池投資進一步擴大至257.7億美元。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綠地投資起步相對較晚,直到2023年才迎來顯著增長,達到218.4億美元。
2. 非“新三樣”綠地投資

非“新三樣”行業在2019年之前佔據製造業綠地投資的主導地位,但在2020-2022年,非“新三樣”綠地投資金額大幅下降,僅維持在相當低的水平,不足60億美元。直到2023年,非“新三樣”投資才逐漸恢復並超過之前的增長趨勢。我們將重點對比2019年之前和2023年恢復之後,非“新三樣”綠地投資的行業變化。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第一,電子元件、消費電子裝置、半導體和化工行業的綠地投資金額增加。

除了“新三樣”專案之外,電子元件行業主要包括光學元件、電子裝置配件、音影片裝置元件等產品的生產。在2019年,電子元件行業中非“新三樣”的綠地投資額為21.6億美元,到2023年增長到了83.9億美元。2023年,消費電子裝置、半導體和化工行業的綠地投資額分別為30.3億美元、44.0億美元和137.7億美元,均較2019年之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汽車整車的綠地投資規模有所縮小。

在2019年之前,傳統燃油汽車(乘用車)在汽車整車行業的綠地投資中佔據主導地位。然而,自2020年起,隨著汽車產業向新能源轉型,絕大多數車企的海外投資重心逐漸從傳統燃油車轉向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這一轉變導致傳統汽車領域的投資大幅減少。

在剔除“新三樣”相關專案後,汽車整車行業的綠地投資主要由輕型卡車、重型卡車以及其他運輸工具構成。相較於新能源車的高投資額,這幾類汽車的綠地投資金額相對較低,因此,汽車整車行業在非“新三樣”綠地投資中的佔比在近兩年迅速下降。

第三,電子元件和消費電子裝置的綠地投資在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成為新一輪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代表。

電子元件和消費電子產品這兩個行業在組裝、質檢和包裝環節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工勞動力。2023年,這兩個行業不僅在投資金額上有大幅增長,還創造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機會。

如圖13所示,2023年,電子元件和消費電子裝置行業的綠地投資分別創造了8.96萬個和3.98萬個就業崗位,合計接近13萬個就業崗位,超過紡織業等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但從累計的角度來看,我國電子裝置製造領域的產能外遷仍然處於初步階段。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對外轉移在早期主要是紡織服裝和金屬冶煉加工等行業。隨著全球產業鏈的升級和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移趨勢進一步延伸到電子裝置製造領域,反映了我國製造業正在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環節的升級。

製造業綠地投資目的地的變化
1. “新三樣”綠地投資的目的地
第一,“新三樣”綠地投資的主要目的地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匈牙利、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和墨西哥。

我們分別計算了各個國家“新三樣”綠地投資的流量和存量資料,如圖15和圖16所示。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資料來源:fDi Markets,作者計算
截至2024年9月,我國對馬來西亞的“新三樣”綠地投資累計金額最高,為237.3億美元。其次是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分別為130.4億美元和129.6億美元。自2022年開始,我國逐步增加對匈牙利的“新三樣”綠地投資,累計達到116.0億美元。此外,2023年和2024年,我國在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和墨西哥的“新三樣”投資也有所增加。儘管越南也吸引了一部分我國的“新三樣”投資,但其規模相對較小。整體來看,“新三樣”綠地投資的目的地以新興國家為主,且東南亞是我國“新三樣”綠地投資主要目的地。

我國對馬來西亞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光伏和電動汽車製造方面,且以大額的投資為主。例如,2021年東方日升在馬來西亞投資建設了價值100億美元的光伏產業中心,2023年吉利汽車一舉投資了100億美元,在馬來西亞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我國對印度尼西亞的綠地投資主要是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的鎳資源,金屬鎳在工業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也是生產鋰電池的關鍵材料。近年來我國在印度尼西亞新增了大量投資,包括電池材料生產、電池生產以及新能源車的生產,涵蓋了鋰電池和電動汽車產業的多個環節。

匈牙利、摩洛哥和沙烏地阿拉伯由於其區位優勢和自身發展願景,吸引了大量的“新三樣”綠地投資,同樣以大額的投資為主。

匈牙利作為歐盟成員國,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的關鍵跳板。我國在匈牙利的投資重點集中在鋰電池生產領域,尤其是2022年,寧德時代在匈牙利東部德布勒森投資超過70億美元建設了一座電池工廠。德布勒森位於歐洲中心地帶,靠近賓士、寶馬和大眾等主要汽車製造商的工廠,寧德時代的德布勒森工廠將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歐洲市場的電池需求。

摩洛哥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歐洲,並與美歐等主要經濟體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同樣吸引了鋰電池相關的投資。2023年,國軒高科在摩洛哥投資64億美元,建設了非洲首家專門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及儲能系統的超級工廠。

沙烏地阿拉伯近年來積極推進經濟多元化,推動“願景2030”計劃,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在新能源汽車、鋼鐵冶煉、電力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沙特與中國簽署了多個大型投資協議。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華人運通在沙特投資了56億美元,以成立一家汽車研發、製造和銷售合資企業。
我國對美國的“新三樣”綠地投資集中在鋰電池領域,其次是光伏產業,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資相對較少。

遠景動力和國軒高科分別在美國建立了多座電池工廠,積極佈局美國市場。

與此同時,我國對墨西哥的綠地投資則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但綠地投資金額並不算高。比亞迪、廣汽、上汽、北汽、奇瑞、長城等中國車企均在墨西哥進行了綠地投資,其中,上汽名爵計劃在墨西哥設立製造廠和研發中心。

然而,由於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和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和關稅等政策上的不確定性,許多車企目前對在墨西哥設立大規模新能源整車廠仍保持著觀望態度。總體來看,我國在墨西哥的“新三樣”投資並不算高。
第二,從專案數量的角度來看,“新三樣”綠地投資的分佈呈現出與投資金額不同的特點,德國成為專案數量最多的目的地。
……
(掃描下方二維碼可檢視全文
“CF40研究”小程式

我們的原創研究產品序列“CF40研究"已在微信小程式端正式上線。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宥朗|責任編輯:宥朗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潘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