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人工智慧、具身智慧等賽道的發展將中國科技推向了新高度。DeepSeek、宇樹等現象級技術的突破,讓市場真切感受到中國科技創新自信的強勢迴歸,不僅帶來了大量機會,還點燃了投資人的熱情。
諸多投資機會隨之誕生,行業熱度也持續攀升。然而,在這股熱潮背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泡沫。如何在當前複雜的環境中精準尋覓投資機會,成為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2025年3月19-20日,由母基金週刊(FOFWEEKLY)主辦的「2025中國產業資本峰會」在無錫成功舉辦。在主題為“產業投資的價值深耕”圓桌論壇中,母基金週刊創始合夥人、CEO張予豪擔任圓桌主持,與建發新興投資總經理蔡曉帆,TCL創投管理合夥人馬華,越秀產業基金董事長、管理合夥人盧榮,無錫創投集團總經理李玲娟,中車轉型基金總經理楊雲濤共同探討新週期下的產業發展方向。
在嘉賓們看來:中國科技創新自信的迴歸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如AI、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在投資策略上,機構需迭代調整,構建有韌性和前瞻的投資組合,合理看待估值泡沫,關注技術落地場景,同時在熱點賽道佈局時保持戰略定力,結合自身產業優勢投資,為被投企業賦能 。

以下為圓桌論壇環節各位嘉賓的發言實錄,經母基金週刊(FOFWEEKLY)精編整理,有刪減:
科技創新自信迴歸
張予豪:近期國家政策以及 DeepSeek、宇樹等現象級技術突破,讓我們明顯感受到中國科技創新自信的迴歸。各位認為,這一變化將為各自機構帶來哪些新的投資機會?
蔡曉帆:從去年9月底開始,我感覺市場情緒已經觸底,資金面也隨之改善。隨著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如DeepSeek的出現,我們與美國的科技差距似乎在縮小,科技自信得以迴歸,甚至我們覺得市場情緒的變化,有望進一步拉動基本面最佳化,外資對中國資產的信心增強,中國資產重估正在發生,這段時間港股已有所表現,A股也可能迎來機會。與去年相比,市場變化顯著。我認為在此契機下,市場中的各類投資機構與創業者們,也將如破土的新芽,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對建發新興投資而言,我們主要關注三個方向:一是先進製造,其中主要關注與 AI機器人零部件及半導體相關的領域相關的機會;二是 TMT/消費,之前看過企業軟體、SaaS 等領域,去年以來AI成為重點關注方向,具身智慧機器人也在我們的關注範圍內;三是醫療健康,AI醫療此前雖不成熟,但現在可能迎來新的轉化契機。我們相信2025年將是中國經濟和創投行業的新起點,會有更多新機會湧現,大家應積極擁抱新時代。
馬華:我們也覺得中國科技自信正在快速建立中。國內如華為、寧德時代等企業在國內外都展現出強大競爭力,大模型的發展也在迅速追趕國外。DeepSeek 的出現,讓我們看到超越的可能性。今年被視為AI應用元年,隨著大模型的成熟,各類AI應用,包括 ToC、ToB、ToG,以及 AI Agent、AI for science 等不斷湧現,基於 AI 的智慧硬體也迎來發展機遇,今年也被認為是AI眼鏡元年,我們認為有非常多的投資機會可以挖掘。
我們堅定看好人形機器人賽道,這是一個軟硬體結合的巨大智慧體,中國在硬體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已向中國遷移。人形機器人賽道廣闊,雖可能還需幾年時間實現大規模應用,但無論是本體還是上游核心零部件,都值得關注。我們已在具身本體和上游核心零部件領域佈局相關企業,今年將繼續深入推進。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作為創投機構,我們將見證新質生產力的崛起,投資機會也將越來越多。
李玲娟:中國科技創新自信確實增強了,這幾家公司的脫穎而出,使得全球對中國科技創新水平和中國企業的估值進行重新審視,中概股在美股和港股的表現也有所體現。
對於投資機會來講,可能並未改變基本面,過往的投資面臨的是一個資訊不通暢的市場,資訊渠道多的投資機構更具優勢。而今,資訊發達,水上優質企業備受資本追捧,因此可以看到這些企業的估值往往存在泡沫,投資難度增加。作為產業集團的 CVC,我們依然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聚焦擅長的產業領域挖掘投資機會,投一些水下專案,發揮資源優勢為企業賦能,把投資重點從 “投好” 延展為 “培養好”。
楊雲濤:實際上,我覺得這些優秀科技企業在 “十四五”規劃收官之際集中爆發,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對戰略性硬科技支援政策的成效,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製造在中美貿易戰和技術博弈下仍有突圍空間。科技突破為產業帶來諸多投資機會,這也是大家堅定的信心所在。
春節前我們試驗時速達450公里/CR450高速動車組下線,回望過去10餘年,從120公里到現在的380公里動車組,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和飛躍。高速動車組技術實現從追趕、並跑到領跑的跨越,未來AI和人形機器人也將如此,這其中就會創造很多機會。
一方面政策落地帶來新產品、新場景和新標準,創造了大量投資機遇,這不僅是單個產品的機會,而是整個體系的機遇。另一方面沿著產業鏈縱深,如 CR450 時速提升帶來全體系的提升,包括新材料應用、零部件升級等,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存在投資機會。此外,橫向合作如 DeepSeek等大模型的出現,同樣帶來了產業佈局和投資機會,大模型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多領域的融合創新,如傳統制造業結合實現智慧製造升級,都為投資機構提供了新的產業佈局方向。所以,我們應開啟視野,在擅長的領域發掘能為產業和區域賦能的投資機會。
投資策略的迭代與調整
張予豪:不少嘉賓好奇,無論是成為中車的 LP,還是拿了中車的錢進行投資,中車是否會向相關合作方提供市場訂單?
楊雲濤:我們始終堅持所有供應商體系的公平競爭原則。作為傳統制造業企業,我們的產業投資平臺秉持著為產業生態內兄弟公司引入具備技術迭代能力的戰略合作伙伴,以及價效比更優合作伙伴的理念。中車所處的產業叢集和生態具有較高門檻與壁壘。實際上,我們在投後工作方面投入頗多,今年,我們團隊全年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於推動已投或潛在被投企業融入我們的產業生態,安排它們與兄弟公司的技術人員、採購人員對接交流,這一舉措具有雙重意義。
一方面,為產業公司及兄弟單位提供更優質的解決方案與技術儲備;另一方面,從 CVC 和產業投資人的角度,為未來產業合作伙伴開闢新的增長路徑,為他們提升抗週期能力,實現高速增長,提供全新動力引擎。這是我們目前正在做的,並且在過去五到六年一直踐行該理念,熟悉我們的朋友對此都較為了解。
張予豪:越秀在投資迭代速度和策略變化方面非常快,能否談談越秀最近的投資變化和計劃?
盧榮:在投資策略上,我們在不斷反思和調整。以新能源汽車投資為例,我們曾是寧德時代的早期投資人,但錯過了蔚小理。當時我們認為造車新勢力在傳統主機廠面前不具優勢,未充分認識到汽車向消費品屬性轉變以及工業化規模的重要性。但我們及時調整策略,在國有汽車行業選擇了廣汽埃安,民營企業汽車領域選擇了吉利極氪,新能源重卡領域選擇了徐工重卡。面對行業熱點,不能熟視無睹,也不能追求所謂的泡沫,要保持戰略定力。
我們提出構建有韌性和前瞻的投資組合,具體到實操層面,既要有壓艙石組合,同時搭配高彈性組合策略。作為綜合投資策略機構,我們也會透過 S 基金對錯過的優質專案進行“補槍”。
泡沫並非是壞事
張予豪:當前技術突破潮下,估值快速拉高,是新一輪泡沫還是處於初始階段?各位投資人如何看待估值過高問題,如何持續下注?
蔡曉帆:熱門賽道估值高,我認為這並非壞事,資本市場如同啤酒,適度泡沫是正常的,但泡沫過大則需警惕。這表明大家對產業變革和科技創新應用的期待。我們相對樂觀地看待這一輪技術帶來的泡沫。回顧過去十年,從網際網路 +、共享經濟,到新能源、半導體等,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泡沫,有些被證偽,有些則持續健康發展。對於相對追求穩健的機構,在AI期望膨脹期投資可能會比較痛苦,等泡沫破裂後再投資或許更合適。但作為綜合策略的投資機構,我認為我們無需完全避開。但任何事情都是矛盾的,技術變革最終還是需要落地,落地的場景是什麼?我們作為有實業背景的投資機構,會關注AI技術在我們自身產業場景中的應用,如能否降本、替代人工等。一旦發現有創新、突破跡象,即便估值高也可重倉佈局。
此外,二手基金策略也是不錯的選擇,建發新興投資十年來主要投資新基金和直投專案,新基金投了120多支,合作了70多家GP,直投的專案超200家。就我切身的感受而言,善用GP這樣的夥伴資源,對於國有資本而言是極為有效的策略。國有資本應加強與GP的合作,給予他們更多信任。在進行決策判斷時,可基於GP 的專業見解,不必事事都由自身獨立判斷。過去,我們對S基金投資多采用機會主義策略,而近兩年來,已將其納入系統性投資打法,未來將加強S基金投資,希望不僅能為行業創造流動性,對我們而言,還可能投到早期錯過的機會。
提及宇樹,我們有三至四個基金合作伙伴深度參與其中,經緯創投和敦鴻資產都是宇樹較早期的投資人。透過與這些合作伙伴聯動,我們相當於間接投資了宇樹。未來,我們堅信這一策略能夠朝著更深入、更務實、更具規模的方向拓展,我相信也能夠為行業帶來更好的正向助力。
馬華:我們深深地感到在當下新質生產力崛起的浪潮中,技術的發展越來越陡峭,迭代也越來越快,估值快速增長,留給投資人的決策時間縮短,這就要求投資人有更高的敏感度、前瞻性和想象力,還要加上一些膽量。談到估值,我們自己強調合理的估值溢價,當一個新行業出現時,頭部企業有一些估值溢價是合理現象,如同河流奔騰產生泡沫,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當大浪來臨時會覆蓋這些泡沫。
關鍵在於對浪潮是否會到來的判斷是否準確,以及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甄別哪些是浪頭哪些是沙粒,是否能投到一些真正優質的企業。我們內部要求,無論何時都要投資優質企業和團隊,確保企業當前所做的事情能夠匹配所給予的估值。例如,我們投資商湯時估值十幾億美金,當時其收入僅小千萬,但後來 AI 發展使得估值兌現。
對於大潮的判斷,並不僅僅是以IPO作為分界線,我們也要有長期的心態等待浪潮到來,更重要的是所投企業要能在浪潮中生存並發展,最終能夠乘風破浪,而不是被大浪淘沙。
李玲娟:當前一些熱點公司受到了過度關注,估值泡沫可能會長期存在,但部分熱點公司長期保持溢價且流動性較好,從這個角度來看,風險又不那麼高了。我們未參與 DeepSeek 和宇樹等公司的早期投資,目前這些公司已不再擔心融不到資金,所以我們會把資金投向更需要我們支援的企業,併發揮我們的資源優勢,為企業賦能,我們認為這樣更有價值和意義。
楊雲濤:明星企業的估值泡沫如同經濟的CPI,一定程度的增長反映經濟活性。但產業未來的代表不止幾家明星企業,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推動產業持續進步的,是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我們希望目光聚焦整機裝備企業的技術突破,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在投資時,我們尤其關注工業裝備製造領域和工業應用場景,工業場景是檢驗技術成熟地和市場價值的關鍵陣地,對於當下熱門的人形機器人賽道,我們更關注能否在工業場景中實現有效服務和合作。另一方面,如前面所說,我們關注上游共性技術,如結合新的技術實現智慧製造升級。我們希望投資能夠切實地推動產業發展,真正解決工業生產中的痛點問題。
對於估值,我們要回歸傳統高階裝備製造和精密零部件的估值體系,保持戰略定力,投資能與裝備製造業產業鏈協同合作的企業,為被投資企業賦能,這是我們判斷投資價值和邏輯的基礎。我們會深入分析產業鏈上下游,積極與更多投身該行業的企業及團隊加強交流。透過交流,尋求與那些價值取向、發展取向一致的物件開展合作。
擁抱機會
張予豪:請各位用一句話暢想今年對投資行業的信心。
蔡曉帆:今天是春分,我認為春天的特點就是百花齊放。我們內部提出要組合升級,加強S基金投資,探索早期、中期、後期投資手法的組合,嘗試一級半投資和戰略投資。同時,我建議大家在關注科技、AI的同時,也應適當關注創新藥、醫療器械和消費領域的機會,做好組合管理,迎接中國經濟全面發展的春天。
馬華:今年變化巨大,去年行業低迷時大家還迷茫,今年過完年便忙碌起來。今年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一年,讓我們一起擁抱機會。
盧榮:我覺得我們可以全面擁抱DeepSeek和AI,因為它們將帶來中國科技資產重估和投資邏輯正規化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初心和使命,踐行價值投資,同時開放式接納變化,構建具有韌性和前瞻的投資組合。
李玲娟:今年感覺越來越忙,手頭的專案和合作機會越來越多。我們將繼續圍繞產業集團的戰略佈局,重點投資積體電路、先進製造、人工智慧、人形機器人和低空經濟等產業領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水下專案,發揮產業根基和產業生態圈的資源優勢,透過多元化賦能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楊雲濤:一方面,基金和基金生態是搭建的共贏平臺,平臺匯聚各方視野和訴求,透過深度協作和資源整合,在各方攜手共進中實現共贏;另一方面,儘管本次會議主題偏向硬科技,但實體經濟在裝備製造業領域依舊潛藏著巨大發展機會。裝備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 “壓艙石”,根基深厚、韌性十足,在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期望大家在緊跟硬科技熱點趨勢的同時,也將目光投注到這些領域,積極加強跨領域交流與合作,深挖裝備製造業領域與新興科技融合發展的新契機,攜手推動全產業生態的協同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