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留言:那麼,有哪些心理因素能讓人瘦下來呢?
這真是個好問題!
隨著「體重管理年」的到來,醫院增設了體重管理門診、學校食堂也增設健康餐,網上有更多博主分享運動跟練影片……
有了科學的減肥方法當然是好事,接下來就到了重頭戲:執行。
能瘦下來的人,都有著持久的執行力,在有的人看來,執行無非就是一咬牙、一跺腳的事,沒有什麼技巧。
但在心理學看來,執行靠的不是拼命死磕,而是構建協調的內在關係。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如何執行好減肥的兩件大事:「管住嘴」和「邁開腿」。

“這麼清湯寡水,
你怎麼吃得下的?”
連續5年體檢超重的小桃,終於下決心把減肥提上日程了!
一直以來,她都是與重油重鹽的食物作伴,常常吃紅油辣椒拌的各種麵食,
隔三差五就整一頓燒烤或麻辣火鍋,每次都吃個十二分飽。
而這些全都是熱量爆炸的食物,久吃並不健康,也極易引人發胖。
閨蜜是個飲食清淡健康的人,懂一些減肥知識,得知小桃要減肥後,就在週末上門為她示範如何做健康餐。
可一看到桌面的食物,小桃就崩潰了——
水煮玉米、雞蛋,清蒸牛肉,紫薯,幾個輕輕蘸點醬油的蝦仁,只有零星油花的炒菜心……
所有的調味料加起來,都不及小桃過去一頓的十分之一!

可沒辦法,還是得吃。
小桃習慣性地開啟手機,點開綜藝下飯,三下五除二就啃完了,回過頭看閨蜜還在專心對著飯菜細嚼慢嚥,一半都還沒吃完。
小桃吐槽道:“這麼沒味道的東西你還吃這麼慢?有啥好品嚐的?”
閨蜜表示,這些挺好吃的,而且自己並不著急,就慢慢吃。
由於中午沒吃飽,晚上小桃就拉著閨蜜去吃火鍋,自己點了一大堆吃個不停。
這次,小桃有特意留意閨蜜吃東西的樣子——
她不僅吃得慢,而且也少,通常吃東西就認真吃,不會刷手機看劇,每次都是一小口一小口,沒多久就表示飽了不吃了。
相比之下,自己吃東西則如狂風驟雨。
這些微妙的差別,難不成就是閨蜜能「管住嘴」的原因嗎?

暴食背後
是人與食物的「斷聯」
說到暴食,許多人會覺得就是因為嘴饞,但從心理學看來,這是一種與食物失去聯結的表現。
《西遊記》裡有一段有趣的劇情。
吃人參果的時候,豬八戒一口就吞了下去,結果卻全然不知味道,求著猴哥再分他一個。

在這個過程裡,豬八戒完全沒有對食物的覺知,只是機械地吞嚥;
所以他絲毫感受不到美味,甚至也沒有飽腹感,必須得再吃一個。
現實裡,許多會暴食的人都有一個習慣:進食時心不在焉。
像小桃吃東西會下意識玩手機、看綜藝下飯;有的人在情緒不安時進食,透過吃來逃離痛苦;有人在心事重重時進食,機械地咀嚼,彷彿不是品嚐食物,而是在咀嚼那些雜亂的想法……
這些時候,人的注意力並不在食物上,所以難以感受到味蕾的滿足,也難以感受到飽腹。
於是,人就會下意識地追求重口味且巨量的食物,來獲得滿足感。
待回過神來,往往已經吃了遠超身體所需要的食物量了。
那麼,遇到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調整呢?
我們需要在吃的時候保有覺知,重新建立與食物之間的聯結,這個過程稱為「正念飲食」。

重建與食物的聯結
所謂「正念」,指的是對當下的事物抱有豐富覺知的狀態;
「正念飲食」則是指以一種飽含覺知的狀態去進食。
乍一聽你或許覺得抽象,透過一個故事便能很好理解。
2012年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開播,就獲得大量好評,觀眾們表示每次看完都食指大動!
節目之所以能爆火,是因為它採用一種「與食物建立全然聯結」的方式進行拍攝。
其中有一期講的是竹筍。
節目先是講述竹農一天的勞作是怎樣的,然後便帶領觀眾去山上挖竹筍,
過程中還不忘描述山上的泥土氣味,還有陽光雨水之下,竹筍是如何生長的。


然後,竹農有技巧地翻著泥土,把竹筍刨出來,
再到洗淨、切好,刀鋒劃過竹筍發出清脆的聲音。

隨後下鍋蒸熟,熱騰騰的蒸汽縈繞著竹筍升起,再到端上餐桌,用筷子遞進口中,咀嚼發出響聲,
彷彿能想象到口中溢位的清香,最後畫面鎖定在人們滿足的表情上。
這個過程讓人明白一個樸素的道理:
是啊,每一份食物都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呀!
竹筍本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清淡樸素食材,但看完片中的介紹,我們與它的聯結更深了,便想要仔細品嚐一番。
當我們對食物抱有豐富的覺知與聯結,便能在進食過程中,更容易獲得味蕾滿足以及飽腹感。
自然而然,吃的就少了。
關於「正念飲食」,網上有許多更加詳細的教程,包括進食前先靜心、對自己食慾的覺察、想象食物是經歷怎樣的過程送到你面前的…..
不過對於習慣了暴食的人而言,一下子想全做到頗有難度,我建議你可以先做以下2個要求:
1.吃飯就吃飯,不做其它分神的事;2.慢,每口食物品嚐清楚味道後再下嚥(可以試著閉上眼睛咀嚼)。
待熟練後再試著去做更完整的要求。
正念飲食不僅是一種控制食量的技巧,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值得每個人去試一試。
說完「管住嘴」,接下來說說如何「邁開腿」。

總不願動
是不願面對糟糕自己
說到運動,許多人都會習慣認為:
堅持運動是辛苦的,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支撐,如果做不到就說明太懶、沒毅力。
減肥反覆失敗的人,常常一邊說自己懶,一邊又鞭策自己千萬不能懶,
結果往往把自己內耗得筋疲力盡,最後選擇擺爛。
分享一段我自己的經歷。
在過去有大約3年時間,我很希望自己能養成跑步的習慣,可卻一直都沒做成。
比如某天終於鼓足勇氣早起,跑了5公里後感到心滿意足,心想著明天要繼續保持。
可到了第二天,如果起床稍微晚了,我就意識到自己時間不夠去跑5公里,便不想出門了,結果沒跑成,內心便想:
我怎麼這麼快就放棄,太不好了!
有些時候我雖早起成功,但由於體力不行跑不到5公里,中間大喘氣的時候就會想:
怎麼這麼點距離就跑不動了,我也太差勁了!
只要沒能完成每天5公里的指標,我就會自責。
但這並沒有讓我變得更有動力,反而越來越拖延,甚至直接放棄跑步(有時心情煩躁還會吃點香的甜的來發洩情緒)。

直到後來有一天,我對自己的內心活動進行了覺察——
為什麼執著於每天去跑呢?
為什麼執著於是5公里呢?
這樣的目標其實對我而言是過高的。
原來,是我一直覺得自己很糟糕,就著急著透過完成高目標來去證明自己是好的。
但實際上,不合適的目標只會打亂運動的節奏。
與此同時,我的潛意識也會做出來判斷——
每次跑步大機率達不到目標,沒達標就挨自己罵,這相當於一跑步就得被罵。
於是,潛意識讓我變得拖延,容易放棄。
我透過拖延、放棄的方式,去避免面對那個糟糕的自己。
想要擺脫這種狀態,就需要與自己建立一種自洽的關係。

化解擰巴
在運動中自洽
如果去採訪有多年運動習慣的人,問他們為何能堅持,他們常常會說:運動很開心呀!
“跑步後洗個澡,整個人都精神多了!”“和朋友打球雖然很累,但追趕比分的過程很刺激呀!”“心情不好時出身汗,精神變輕鬆了。”“看到自己一點點變得有力量,很有成就感。”
準確來說,他們保持運動並不是靠咬緊牙關如苦行般堅持,而是體會到當中的趣味,然後很自然而然地去做。
他們在運動過程中,往往自我感覺是良好的。
待明白這個道理後,我便給自己定了一個別樣的目標:
不是跑多遠、不是跑多快,而是:想辦法讓「跑步」變成一件不會讓我感到有壓力的事。

於是我做了3個調整,來讓自己的狀態變得自洽。
如果你也會因為運動不好而自責放棄,那麼可以以此為參考。
1.為「小得離譜」的成績喝彩
我把自己的跑步目標設定為「1公里」,這對我而言幾乎是毫不費力的。
我告訴自己:只要今天出門了,跑了,哪怕只有1公里,那也是好的。
是呀,我畢竟早起了,運動了,總比過去賴床上要好。
2. 不與人攀比
一次晨跑,我被一個滿頭白髮的大娘輕鬆超過了,我內心震驚,於是賭氣加速超越,可由於體能不行,最後跑不動還是被大娘反超。我倍感挫敗。
可後來我轉念一想:我為什麼要和她對比呢?人家可能跑了許多年,而我才剛恢復跑沒多久。
再說,我的目的是讓自己保持運動,獲得健康,而不是一定要勝過她。
想罷,心便不再亂,繼續按自己的速度跑。
如果我們在運動過程裡充滿了和別人的攀比,其實又會很容易陷入自責,然後放棄。
3. 尊重自己的節奏
運動這件單獨看其實不算難,可成年人的世界總有各種各樣的事,
要上班、有飯局、或某天心情不好實在不願動。
以前我也會因為沒完成計劃而焦慮,直到後來,慢慢理解了,
計劃不可能總是那麼順利達成,偶爾有些意外才是常態。
所以,如果真有特殊情況沒能運動,也適當理解自己,畢竟如果要求過於苛刻,那就更難堅持下去。
誠然,這樣的調整並不能讓我減肥變得有效率,但卻能讓我能把運動習慣保持下來!
只要運動下去,體能就必定會一點點變好,身體上的付出是絕對不會騙人的。
寫在最後
其實許多人之所以反覆減肥失敗,
缺的並不是減肥的決心,而是陪伴自己一點點變好的耐心。
只要管住嘴、邁開腿,體重能一點點恢復到健康的範圍,但這並不是一件急於求成的事,而是一種持續的生活狀態。
待你能協調好與食物、與自己的關係後,變化便會一點點到來。
不必著急,美好自然會慢慢發生。

作者:和小畏;後現代取向心理諮詢師,專欄心理作者。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莎蘭老師中國區課程助教合木老師聊聊:
讓關係變成生命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