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一週的下跌之後,美股指數在2024年的第二週收復了失地。納指上漲約3%,領漲美國指數。國際股市(MSCI發達市場和MSCI新興市場),略有下跌。
2-10年期國債利率曲線在本週明顯倒掛減少,長期利率下降的幅度遠遠小於短期利率(2年期國債收益率下降約25個基點,而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降約10個基點),導致利率曲線趨近平坦,達到了大約兩個月以來的最平坦水平。
本週,債券市場對於目前喜憂參半的資料貼上了美聯儲降息7次(!不可理喻,令人撓頭)的判決,而股票市場對於經濟資料的反應則更有邏輯:偏鷹的“軟著陸”— 科技股強於羅素2000小盤股。
本週有大量聯儲官員講話。
亞特蘭大聯儲的拉斐爾·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支援今年後半年開始削減兩次利率。
鷹派的米歇爾·鮑曼(Michelle Bowman)強調根據經濟資料調整利率。
紐約聯儲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iams)則強調通脹回落至2%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願意保持較高的利率直到通縮實錘。
筆者認為,威廉姆斯跟上週的達拉斯聯儲勞瑞·洛根有關QT削減的觀點的分歧在於 — 3.26萬億美元的銀行儲備是否被視為充裕的。
威廉姆斯很可能表達的是美國大型銀行的反饋(毋庸置疑,這些巨無霸擁有足夠的儲備),而洛根則聽到了中小銀行流動性緊張的聲音。中小銀行繼續在囤積現金的現狀依然存在:在2023年,中小銀行(銀行板塊排名25名往後,總資產6.5萬億美元,佔總額的32%)的現金資產增加了18.8%,證券資產減少了15.8%。美聯儲銀行監督副主席巴爾的銀行資本最新提議,大機率迫使銀行在2024年繼續處於現金囤積的模式中。這些鷹派官員(巴爾、鮑曼、威廉姆斯)的近期所言所行,基本上預告了美聯儲的銀行期限貸款計劃(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 將於今年3月底結束(去年3月為阻止中小銀行危機而設立)。當然,這可能也會小幅地降低了中小銀行的流動性。
我們來聊聊本週CPI。
雖然說跟就業資料來比,通脹資料在市場眼中可能也沒有那麼重要了(這個可以從CPI公佈日標普指數的低隱含波動率可以看出,市場已經完全認同了逆通脹的敘事,因此倉位偏多頭的)。
但是,通脹資料可還不那麼合作。
筆者在上週一的文章中預測12月CPI如下:“住房租金這部分可能在未來三個月對核心通脹產生下行壓力。。。非住房服務(超核心服務通脹)的趨勢是穩定的,同時,沒有充分證據顯示超核心服務通脹有可能降溫。。。目前中國製造業PPI、從中國進口價格的三個月年化率趨於穩定,同時自10月初以來美元走弱,對核心商品價格略微向上壓力。”
更新以上通脹三部分:
· 住房租金及其各組成部分至2023年2月的高峰期時每月的中值變化為0.74%,過去三個月的每月中值為0.42%,但是相對於2019年的中值的0.27%,仍然偏高。疫情期間的高峰值0.74%應該還有兩個月的資料包括在計算中,兩個月後,住房租金通脹應該會趨於穩定。不過,能夠多快回歸疫情前水平,是一個未知數。
· 非住房服務指標(超核心通脹)在12月增長了0.44%,高於11月的0.36%增長以及前12個月的0.30%中值增長。6個月的年化增長率從3.95%上升到4.42%。其它薪酬指標,例如:亞特蘭大聯儲薪酬追蹤指標和就業成本指數等其他指標,仍在減緩,然而整體平均小時薪酬增長在2023年第四季度卻是增強的。最新的就業成本指數將於1月31日公佈,當天正好是美聯儲1月的議息會議,因此會對美聯儲決議,特別是鮑威爾的新聞釋出會有影響。
· 商品通脹的放緩完全依賴於來自中國和總體進口價格的第二波商品緊縮。中國12月份製造業PPI同比下降3.2%,與11月份的下降3.1%相比幾乎沒有變化。然而,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需求已經有所改善。美元走弱在商品通貨緊縮中發揮了次要作用。以上分析說明12月核心商品價格的輕微上漲,與之前6個月的-0.2%的中值月度下降相比,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
CPI是對市場多頭不友好的通脹資料,這個 “半瓶子滿的” 市場(特別是債市)選擇聳聳肩跳過,是不是市場在選擇只看PPI的友好?或是市場在期待PCE的友好?筆者只能這麼解釋。
而美聯儲的諸位嘴炮言詞中多有否定市場對三月降息觀點的執著。洛根對QT放緩的觀點,貌似鴿派,事實上,反倒增加了推延開啟降息的機率,筆者認為,除非通貨膨脹出現大幅下行的意外,美聯儲在3月不會降息。
更多筆者原創,請點選 http://esthery.substack.com/
國內讀者請關注筆者的知識星球賬號 — 揚纓宏觀週報

宣告:本公眾號竭力確保所提供的資訊準確無誤,但不保證此類資訊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時效性。本公眾號所提供的所有資訊和相關產品,不論是何種性質,都不應視為在建議、誘導或鼓勵公眾買賣任何股份、股票期權、相似金融產品或其他任何金融工具。不論使用者如何使用本公眾號提供的資訊和相關產品,或是根據這些資訊做出了有關買賣股份、股票期權和其他相似金融產品的何種決定,使用者必須獨自承擔責任。本公眾號提供的任何資訊均不構成針對個人的投資建議,也不構成任何法律、會計、稅務或其他專業建議。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文字版權屬於作者,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