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3月中旬一直持續到7月底的強勁反彈之後,美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調整階段。迄今為止,這次調整屬於淺表的。
當然,市場的不同部分,由於過去的上漲幅度不同,所經歷的回撤也有所不同:
美國大盤科技股,在從3月中旬低點反彈了38%後,已經回落至支撐位,從7月中旬高點下跌了約10%(需要注意的是科技股在整個市場之前達到了峰值,這是市場龍頭的動能減弱的早期跡象);在一些較低質量、更具投機性以及風險較高/貝塔值較高的部分,在強勁反彈之後出現更深的調整。例如,ARKK創新基金從5月初以來上漲了45%,在過去兩週迅速下跌了16%。
目前,投資者關注一個重要的點位,即標普500指數的支撐位約為4300點(距離7月高點下跌6%)。這個點位是2023年6月調整的低點和2022年8月的高點,如果市場有效守住這個區域,那麼,這個調整就止於“淺表的調整”。

2023年Q2財報季進入尾聲。除了大型零售商以外,大約90%的標普500指數公司已經公佈了他們的第二季度財報。其中81%的公司的盈利超出了預期,超預期中值約為7%。另外19%的公司的盈利未達預期,未達預期中值為-6%。自2021年以來,與預期相比,這個成績單確實還算不錯,但是2024年的預期並未明顯上提。
同時進入尾聲的,是過去近一年來,市場對逆通脹過程的共識也將成為過去。市場的分歧在於能源的反彈、美國庫存週期的結束導致製造業的觸底反彈等等強勁的美國經濟對於通脹的後續影響。
本週的CPI資料表明:整體CPI、核心指標CPI、除租房外的核心服務、核心商品、甚至包括滯後的租房費用,都在持續的逆通脹路上。過去3個月的逆通脹,不僅僅是從炙手可熱的年化比較上,而且通脹短期指標比較上,也是指向逆通脹的動能還在繼續。但是,週五的PPI報告的未達預期,使市場開始了新的一輪對於後疫情時代通脹能否回到2%的爭論,尤其是關於能源價格上漲對CPI的影響。
請思考一下的資料:首先,能源佔CPI的7%,因此,要產生較大的實質性的影響,漲幅需要相當大,如俄烏戰爭導致的價格飆升。從根本上,能源支出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逐年降低的。1980年3月,CPI達到14.8%時,能源支出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為5.5%,2008年原油價格達到每桶150美元時,能源支出佔支出的比例為4.2%,在2022年俄烏戰爭時,這一比例為3%。在2023年第二季度,能源支出佔收入的比例為2.2%。而更深層次影響能源的因素是:中國、日本、德國和歐洲的能源赤字,以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而導致美元演變為石油貨幣的現狀。總體而言,筆者認為,無論後疫情時代通脹能否回到2%,能源佔了通脹預期的一小部分,能源價格對於通脹的影響並非一目瞭然。
從7月份的通脹資料可以得出的兩個主要結論:
1) 鮑威爾的通脹理論,即勞動力市場緊張將提振工資和服務業通脹。自他的2022年11月底發表演講以來的8個月的資料並不支援。儘管失業率保持不變,就業成本指數中私營部門的工資和薪金已從年化5.7%降至4.6%。
2) 核心消費品繼續在年化和季度基礎上降溫,凸顯了第二波商品通縮的可能性。
7月鮑威爾記者問答時,他曾暗示:如果7月和8月核心CPI每月增長0.2%,9月就不會加息,市場也持有相同觀點(9月會議加息的機率僅為10%)。會議還將包括經濟預測總結的更新。如果8月份的CPI資料符合預期的話,美聯儲將調低通脹預測及終端利率;換句話說,美聯儲週期的尾聲即將到來。
就在市場試圖超車美聯儲,爭論通脹是否能迴歸2%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美聯儲官員加入了停止加息的陣營——古爾斯比(Goolsbee)、博斯蒂克(Bostic)、哈克(Harker)、威廉姆斯(Williams),傑斐遜(Jefferson)。不過,筆者所希望看到的,並不是美聯儲宣佈抗通脹戰役的勝利,更希望看到,在幾周後的傑克遜霍爾(Jackson Hole)會議上,他們可以坦誠不公地探討各央行現今通脹模型的缺陷(筆者在7月24日的文章最後曾簡單地探討過。)
回到市場面,財政部30年債券的發行並不理想,暗示著股票和國債的調整尚未完成。短期內,預計股票市場的這一調整階段將繼續,9月、10月風險資產可能會經歷一個嚴峻的季節性疲軟階段。筆者將繼續監測文章開始提到的標普重要支撐水平,以捕捉市場表現強勁或疲軟的跡象,市場屆時可能為那些在股票配置上分配不足的投資者提供更好的入場機會。
更多筆者原創,請點選 http://esthery.substack.com/

宣告:本公眾號竭力確保所提供的資訊準確無誤,但不保證此類資訊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時效性。本公眾號所提供的所有資訊和相關產品,不論是何種性質,都不應視為在建議、誘導或鼓勵公眾買賣任何股份、股票期權、相似金融產品或其他任何金融工具。不論使用者如何使用本公眾號提供的資訊和相關產品,或是根據這些資訊做出了有關買賣股份、股票期權和其他相似金融產品的何種決定,使用者必須獨自承擔責任。本公眾號提供的任何資訊均不構成針對個人的投資建議,也不構成任何法律、會計、稅務或其他專業建議。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文字版權屬於作者,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謝謝合作。
關鍵詞
市場
公眾號
美聯儲
金融
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