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之前沒審過。所以只能大幅度刪減修改一下了,希望這次沒問題,刪後的內容可能會點混亂,見諒。反正大家也知道為什麼我會想到今天聊這本書。
老齡化的問題,掉書包一點說,可以看做整個社會的“生產下降,消費上升” —— 一般來說,老年人和未工作的孩子和學生(就說這些是未成年人),生產力較低的,他們的主要社會活動就是消費。而中間的青壯年,則要負責更多的生產。
理想狀態下整體社會應該處於
生產和消費的平衡
,也就是青壯年的生產產品(實際和虛擬)可以滿足整個社會(未成年人+青壯年+老年)的消費。
但老齡化之後,青壯年比例減少,老年人比例增多。社會生產不足以滿足消費,所以個人以及國家都需要進行調整 —— 推遲工作年齡政策,老年人也需要繼續工作等等。從而增加生產,減少消費,努力達到平衡。
但想實現這種平衡,不僅僅是讓老年人多工作。事實上,最令民眾擔心的,可能不是工作到55、58、63甚至70、80,而是我們活不了那麼久,或者乾脆找不到工作。
所以今天有點想跟大家聊一下剛看完的一本書,是前段時間我在香港買的,作者是日本的一位研究員,研究領域是勞動市場和下一代職業發展。而書的名字很簡單,就叫《大缺工》。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分析老齡化壓力下的日本社會勞動市場的變化。比如我們都知道的日本老年人很多都還在工作:根據日本總務省的調查,65歲以上的日本人,有25.1%還在工作。
但老齡化社會的衝擊,並不僅僅是,讓老年人還需要工作。而是全方位的。比如這本書中重點提到的一個問題:因為老齡化,導致某些行業會出現嚴重的勞動力匱乏,從而嚴重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質量。
原本很多我們覺得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都會因為勞動力減少而被迫變化,或者我們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來維持自己的生活質量,這再加上收入減少問題,會讓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今年我個人的年度規劃中,包括每個月讀本書,所以今年買書看書的量都多了不少。其中有一些書我讀完後如果覺得好,就會讓同事去幫忙聯絡出版社,看看能不能爭取些優惠給大家。不過今天這本是我上個月去香港出差的時候買的繁中版,目前還沒有簡體中文版出版,所以就省去了這部分的工作。
在書店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最早的關注點,是想了解一下日本作為一個比我們更早面臨老齡化的國家,如何面對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看看未來幾十年我們會遇到什麼類似的問題,以及有什麼可以提前準備的。
最近幾年已經看過幾本這方面的書,而這本書的內容也還算有些新意。
比如作者分析了,雖然日本社會整體都會受到老齡化影響,但不同地區的影響程度有著巨大的區別。
根據作者所在的研究所的預期,在2040年,東京、大阪這兩個大都市受到勞動力不足的影響最小,因為這些地方的經濟活動比較活躍,更容易吸引外來人口,從而填補勞動力缺口。
而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城市,京都,則會是受到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因為京都的產業是以外向型為主,而觀光旅遊等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服務遊客,導致針對本地人自己的服務產業嚴重缺工,並且也會使生活成本上升。

同樣,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在不同行業中也有比較大的差異。作者認為,受到勞動力減少影響最嚴重的包括:運輸、製造、老年看護、建築、餐飲、線下零售等行業。其中“生活維持服務”行業跟城市的日常執行,以及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成本有密切的關係。這是最需要擔心的問題之一。
而相對來說,不缺勞動力的行業,則包括公務員、軟硬體工程師等等。
目前日本部分地方的這些“生活維持服務”行業,已經出現了缺工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養老院因為因為缺少護工,無法接納更多的老人。運輸建築業缺工導致工程進度緩慢,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因為缺少技術人員而缺乏維護等等。
其實我國人保部發布最缺工職業排行榜中,前100名裡主要也是製造生產、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已經出現類似的行業差異化。


而我覺得參考意義更多的,是這本書的後半部分,也提出了一些關於如何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建議。
作者認為解決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解決:
-
全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
-
類工作活動
-
老年人(日本叫“銀髮族”)的小型活動
-
企業減少浪費型的工作並給予職場支援
其中第一項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自動售貨、無人售貨等方式,已經逐漸在我們國內普及。無人駕駛、機器人倉儲、無人運輸這些產業也在快速發展中。這些技術在未來可以部分緩解因為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缺乏問題。
但是很多產業是很難完全自動化無人化的,比如看護、醫療、教學等等,雖然AI和機器人可以減少這些行業的一定人力,但這些行業的基礎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第二條的
“類工作活動(Workish Act)”
,是指將社會看做一個“共生”整體。儘量讓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實現一些維護社會正常執行的功能。
書中舉了幾個例子,比如在慢跑的時候順便做社群的安全巡邏;把幫助陌生人解決一些問題當做旅行的一部分;開發手機遊戲,玩家在現實中協助維護基礎設施獲得遊戲成就等等。
其實我們日常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只不過更多是以個人的模式來參與,而不是有組織的活動,比如發現基礎設施有問題打電話保修,在快餐廳吃完飯自己將餐盤迴收,這些都可以解決一些勞動力缺乏時代的社會問題。
但作者也說明了,這類行為不能是以鼓勵“崇高社會理念”這些正能量類的方式進行,而是真的需要讓參與者有收穫感,自己開心,才能持續進行。

第三類“
老年人的小型活動
”。老齡化社會必然帶來我們今天所關注的問題。但老年人的工作生產能力肯定是不如青壯年的,也無法勝任很多青壯年時期的工作。因此去研究、發現適合老年人的工作,就成為老齡化社會必然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認為,找到適合老年人的“收入普通、負擔較輕的‘輕度工作’”是重點。比如少量收入的社會型活動,或者自己開發小菜地等等。而如果社會希望老年人能在獲得幸福的同時還能從事工作活動的話,這些工作需要如下的三個要素:有助於維持健康的生活節奏;負擔不重;和沒有利害關係的人維持簡單關係。

而最後一項則是關於企業需要進行的變化。當企業面臨缺少勞動力的壓力時,有必要進行改革,減少員工的無謂工作。哪個企業能做好這些,就能在老齡化的時代生存下去。

日本面臨老齡化、少子化的壓力已經很多年,這也讓他們有時間對老齡化之後需要解決問題做了不少研究和探討。我看過的類似的書籍也有好幾本了,包括大前研一等人的著作。中肯地說,今天這本書只能算中規中矩。
而中國現在也需要面對“老齡化”的必然趨勢,我們同樣需要去研究我們的社會怎樣應對挑戰。但目前關於中國老齡化具體分析的書,還並不多,可讀性高的就更少了。
我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認真研究這個會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社會變化,從而制定細緻和有效的政策。
我們政策的目的,應該是讓我們的國民度過充實、有意義,有幸福感的一生。而不是簡單的當機器去使用。
就算是機器,工作年限也不是永久的,如果我們希望一輛車、一臺機器可以多轉幾年,多點產出,那要做的,就是好好去保養它,維護它,這樣它才能有更長的工作壽命。
人也是有工作年限的,不是法律規定多工作幾年,就能瞬間多幾年年限。想要讓中國人能在更長的時間內創造價值,那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讓我們在這幾十年的工作中,能長期保持一個良好、舒適、健康、開心的模式,而不是天天雞血996。
正如這本書的作者,在提到真正能有效增加“人的生產能力”時,提到了下面三個建議:
-
每個人都不再需要長時間工作;
-
減少工作造成的身體負擔;
-
人機配合,由機械完成主要任務,而人只需要專心完成工作的核心點。將“在機械輔助下,進一步發揮人類潛力”作為目標。
同樣,如果我們也想解決老齡化帶來的生產力下降問題,除了讓銀髮族去工作外,也還有很多要思考,要做的事情。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