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與養老問題的不可能三角

養老金替代率,退休年齡,人均預期壽命,這是養老問題的不可能三角。人口結構惡化時,是不可能三者都維持的。必須放棄其中一個。
1
延遲退休的方案公佈了,比預期的溫和,逐步延遲到男63,女58。之前坊間傳聞男女都延遲到65歲。一如既往,網路上各種段子滿天飛,中青報曹林2013年的一篇舊文在朋友圈廣為傳播。
其實,網民對社保體制有很多誤解:
首先,那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其實和你交的養老保險,你長輩領的養老金,一點關係沒有。你交的養老金不會上交到全國社保基金,長輩領的養老金也不是從這裡面出。這個幾萬億的基金資金來源是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本劃轉、基金投資收益等等,不是個人繳納的養老金。基金的用途是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本質上,這個基金是中央政府怕未來社保付不起,現在存點錢,投資增值,已備不時之需。是中央政府的一筆存款。
和美國不同,目前中國的社保責任是地方政府身上,而不是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收養老保險,給退休人員發養老金。這筆錢和全國社保基金沒關係。2023年,全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 7.7萬億元,基金支出 6.8萬 億元,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 7.8萬億元。這個數字是各個地方政府養老保險基金的彙總。這裡面的絕大多數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2023年收入7.1萬億,支出6.4萬億,參保人數5.2億人。覆蓋農民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收入只有6千億,支出接近5千億,結餘1.4萬億,覆蓋5.4億人。
農民養老金低確實是事實。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相比,覆蓋範圍的人均繳納金額,和人均支出金額,都不到十分之一。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補貼的比例,也遠大於城鎮職工。
這些真正收支養老金的地方政府,都是現收現付制,用現在打工人支付的養老保險金,支付給退休人員。本質上,也是一種國家級別的“養兒防老”。
其他國家基本也一樣,國家統籌的社保,基本是現收現付制。有存款概念的,是個人的賬戶,比如企業年金,401K個人賬戶。其他國家,中央政府也有個投資基金存點錢,再投資賺點錢。
你支付的養老保險金,就是上一代人的退休金。你的退休金,就是下一代人支付的養老保險金。
2
養老金有幾個基本影響因素:
第一個是“社保稅”的比例。中國養老保險好像是工資的28%,企業出20%,個人出8%。疫情期間好像降了點,現在的準確數字我也懶得查了。
第二個是養老金替代率,是指打工人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
第三個就是大家最關心的,退休年齡,以及人均預期壽命。
最後一個是人口結構。
我們做一個特別簡單的計算:
先假設人口結構:假設一個直上直下的人口金字塔,各年齡段人口數量都一樣,工資也一樣,到了預期壽命就掛。22歲工作60歲退休,工作38年。如果人均壽命是70歲,就是退休後平均能活10年。
這樣,就是3.8個打工人,養一個退休人。如果打工人交28%養老金,3.8*28%=106%。替代率可以達到100%。爽!如果目標替代率是80%,退休年齡還可以降低點。
然而,如果人均壽命提高到80歲,退休平均能活20年,就變成1.9人養一個。替代率馬上下降到53%了。要不提高退休年齡,要不接受更低的替代率,要不降低人均壽命,別無選擇。
如果退休年齡推遲到65歲,這樣工作43年,退休後能活15年。替代率就能達到80%以上。
如果人口結構老齡化,倒金字塔,問題將會嚴重。下圖是一個比較樂觀的模型,2100年中國人口縮減到7.7億人。2040年,80後到60歲時,已經很明顯是倒金字塔了。2060年會更加明顯。

替代率,退休年齡,人均預期壽命,這是養老問題的不可能三角。人口結構惡化時,是不可能三者都維持的。必須放棄其中一個。
老齡化嚴重的地區,社保危機暴露的更早一點。2009年,上海市財政就為社保基金託底170億元。後面,上海透過提高基數,加強徵繳環節部分彌補了社保基金的缺口。但上海企業的社保壓力也是最大的。

根據林採宜的研究,2020年,財政補貼佔社會保險基金的收入比例已經達到27.7%。

如果沒有財政補貼,現在的社會保險基金已經收不抵支了。今天的地方財政也很緊張,再增加補貼,扛不住了。所以,必須得改。
替代率改起來也挺麻煩,世界各國的養老金,都會公佈一個公式,改動很麻煩。
比如中國,城鎮職工的退休金有個公式 = = P × (1 + i)÷ 2 × n × 1% + 個人賬戶儲存額 / 139 (假設60歲退休)
其中,P:退休上年度當地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i:本人歷年繳費指數的平均值(繳費指數=本人繳費工資基數÷社會平均工資)n:本人累計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
假設一個拿月平均工資的打工人,繳費指數為1,繳費年限38年。60歲退休。假設個人賬戶的回報和月平均工資增速一致。
退休金 = P * 38% + P * 8% * 12 * 38 / 139  = 64% * P。大概替代率是64%。目前的人均預期壽命是78.6歲,64%的替代率,如果人口結構各年齡段一致,大概能支撐的平均退休年齡是61.4歲。目前新政策男63,女58,大概平均60.5歲。即使一個直上直下的人口結構,還是無法支撐延遲後的退休年齡的。大機率以後還會繼續延遲,
替代率也可能會下調。替代率能調整的就是139這個數字。目前139個月是按照72歲的預期壽命計算的。
美國社保機構認為,如果替代率能達到70%,退休生活就是比較愜意的。但美國的社會保險機制只能達到40%的替代率,剩餘的,就得靠自己想辦法解決,比如存款、投資、年金這些。

與美國相比,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更高,退休年齡更低,替代率更高,人口結構更差,這樣的社保機制是不可能持續的。
3
世界各國,在人口結構惡化,人均壽命提升的情況下,原有的養老保險制度都撐不下去的,無一例外。
替代率、退休年齡、人均預期壽命的不可能三角,必須放棄一個。美國的思路最狠,雙管齊下,人均壽命下降,退休年齡上升。美國的退休年齡(1960年後出生的美國人)已經上調到了67歲,而人均預期壽命從2019年的78.8歲,下降到2021年的76.4歲和2022年的77.5歲。

降人均預期壽命有點太狠,所以大多數國家都是上調退休年齡。中國這次調到男性63歲,女性58歲,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今天中國的人口結構,這個退休年齡也無法支援,大機率還可能繼續上調。畢竟,人口結構更好的美國,退休年齡已經上調到了67歲。
現在的釋出這個政策,如果繳滿了二十年社保,其實也能60歲提前退休領退休金。但代價就是,退休金會比63歲拿的少一些,替代率下降,退休年齡就可以提前。這就是所謂的彈性、自願原則。天上不會掉餡餅,想早點退休,每個月就少拿點錢。
何時退休,其實是個人選擇,在替代率和退休年齡之間選擇。即使按現在的政策,繳滿了二十年社保,也可以四十多歲就退休。只要能接受六十歲前十幾年零收入,同時六十歲以後的領退休金的替代率也會比其他人低很多。
如果替代率太低,退休了也可以幹活。目前世界各國退休年齡都在七十歲以下,但日本三分之一的70-74歲人群還在工作。為啥這些日本老人願意工作?第一是他們的退休金不夠多,替代率太低,第二是他們還能找到工作。

延遲退休是必然的結果,但目前的延遲退休政策,我覺得還是有很多不爽的地方。比如,養老金本來就是下一代人養上一代人。生娃的和不生娃的,不應該有同樣的退休政策呀。應該生娃越多,退休越早才公平。生了好幾個娃,娃吭哧吭哧交養老保險,就應該允許當父母的提前退休。
再比如,女性本來人均壽命就比男性長,還更早退休,是不是過於優待了。不過,換個角度思考,退休的糟老頭子一點用沒有,家務帶娃都不擅長,是社會純負擔,不被老婆掃地出門就不錯了。退休的老太太可不一樣,能幹家務能帶孫輩,早點退休對社會貢獻更大。
日本風行“定年離婚”,老頭一退休,妻子就提出離婚,分走丈夫一半養老金,自由自在,放飛自我。確實,我在日本旅遊時,白髮蒼蒼還在工作的,老頭子居多,老太太很少。

這麼想想,女性早點退休,也算是對男性的一種保護。想到這裡,也平衡了,哈哈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