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總智言|卓莓企業管理(上海)李志剛

法總智言
為了讓更多業界人士瞭解企業法務工作的專業性和價值,《商法》的“法總智言”欄目將邀請業內優秀法總分享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經驗。
李志剛
卓莓企業管理(上海)
亞太區法務經理
在如今複雜多變的商業和法律環境中,您的座右銘或職業哲學如何影響您的決策和行動?
座右銘:
“在法律與商業的交匯處守護自然饋贈、培育舌尖信任、捍衛創新基因。”
職業哲學:
作為漿果育種與銷售企業的法務管理者,我在農業合規、食品創新與智慧財產權保護三大領域始終踐行三大準則:前瞻佈局、全鏈協作、剛性守護。
農業領域的核心是“從品種到果實的全程合規”。漿果育種涉及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生物技術專利及跨境種植法規的交織挑戰。例如,在亞太區推廣自主培育的藍莓新品種時,我主導構建了“法律-育種-農場”三角風控體系:提前核查目標市場的植物檢疫條例、新品種權登記時效性,並與農學家合作將氣候適應性專利條款嵌入種植協議,既規避品種侵權風險,又確保新品種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商業化落地。
在食品行業,漿果作為鮮食與深加工原料的雙重屬性,要求法律方案“既守護安全底線,又釋放創新動能”。
智慧財產權保護對我而言是“用法律澆灌創新根系”。針對漿果行業特有的植物新品種權、種植技術專利與地域品牌商標,我主張“立體確權+動態防禦”策略。例如,為中國市場量身定製的漿果品種,我們同步註冊了植物新品種權、申請尾水收集系統專利,並在核心消費市場實施“商標+地理標誌”雙認證,甚至培訓採收工人識別品種特徵以防基因外流。當某競爭對手試圖仿冒包裝設計時,我們憑藉完整的智慧財產權矩陣,48小時內即實現全網侵權連結下架。
我深信,法律人的使命是為商業種下“抗逆生長的基因”——透過預埋合規韌性、嫁接跨部門智慧、築牢產權根基,讓每一顆漿果的甜蜜都承載著法律賦能的底氣。
您是否曾得到過一條對您的事業或生活無比寶貴的建議?是誰向您提出了這條建議?您如何評價它對您的職業生涯或個人生活產生的影響?
金玉良言:
“法律人不是規則的復讀機,而是商業語言的翻譯家。”
——我的第一位企業法務導師,汪勍女士,在我初入行時如此告誡。
緣起與踐行:
八年前,當我從快消、珠寶行業轉型加入農業企業時,曾陷入“專業性陷阱”:沉迷於用法律術語撰寫滴水不漏的合同,卻屢屢被業務團隊抱怨“條款阻礙合作”。彼時擔任集團法務副總裁的汪勍女士,在駁回我某份跨境授權協議時,指著長達10頁的違約條款問道:“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加盟商看到這份合同會發抖嗎?——你把合作伙伴當成了假想敵,卻忘了他們才是讓產品交到消費者手中的人。”
這句話徹底重構了我的職業邏輯。她教我用“商業邏輯”代替“紙面思維”:
當研發團隊擔憂黑莓新品種權被洩露時,我奔走在科研高校中協同研發部門開發了“育種區塊鏈系統”,用技術實現法律保護的無感嵌入。
深遠影響:
這條建議讓我在農業法務領域找到了獨特支點:
化解對抗性:在智利藍莓品種權糾紛中,我邀請雙方育種專家共同踏勘爭議農田,將法庭辯論轉化為技術可行性方案研討,促成“品種權交叉許可+收益共享”和解協議。
創造連線性:去年培訓漿果採收工時,我用漫畫手冊解釋“植物新品種權保護”,一位老農笑道:“原來我們每修剪一根枝條,都是在保護比鑽石還珍貴的‘果實DNA密碼’啊!”
如今,每當我看到法務與研發中心、種植戶在實驗室共讀合同草案時,便想起汪勍女士的智慧:當法律脫下黑袍走進泥土與試管,它釋放的不僅是風險管控力,更是商業向善的催化力。

CBLJ高峰論壇•北京2025”現已開放報名。在全球經貿格局深度調整、監管環境日益複雜的背景下,本屆峰會以“全球律勢破局•高管智匯領策”為主題,致力於為企業決策者構建一個兼具戰略高度與實務價值的高階對話平臺。
峰會僅邀企業高管和高階法務人員參會。名額有限,期待您的報名!

長按掃碼關注我們
為了讓您第一時間獲取專業法律資源
請常點“在看”
並將CBLJ 商法設為星標
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企業法務大獎2025 的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