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從2024年1月算起,本輪牛市已經超過1年了;
從2024年9月算起,也已經半年了……
2014-2015年那一輪牛市大約持續了不到一年;2005-2007年那一輪大約2年……
恒生指數也才2.4萬點,上證綜指3400點,算不上泡沫極大,這算慢牛了,如果接下來再回調一下,隨著Q2-Q4很多行業的基本面復甦,估值就更健康了……
四五年前,持有菸蒂股的人,看著茅臺醫藥一頓猛漲,心裡很不爽:一天到晚喝酒吃藥。後來兩三年,喝酒吃藥都歇菜了,菸蒂股卻漲個不停。風水輪流轉。
網友:我身邊認識的國內朋友,手頭現金都是相當多的,根本就沒有出路。用他們的話說,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的手頭上會拿著那麼多的現金。所以根本不用擔心中國人沒有錢,大家只是不願意花錢,或者根本沒有地方花錢。事實上中國的居民淨存款(存款減去貸款),已經從前年的50多萬億元增加至現在的70多萬億元,大家是有錢的,只是基於保障未來的原因不敢花錢。啊?大家手上都有錢,這是我堅定地認為會有大牛屎的基礎。
forcode:以前有個邏輯被批判:打壓樓市,資金會流向股市。
後來樓市下來,股市也不行,這個邏輯被嘲笑。
我當時的想法是,很多邏輯,你要分長期、中期、短期來看,從不同週期來看,結論可能是反的:
從中短期而言,樓市不行了,信用收縮、失業、預期悲觀,股市跟著不行,似乎資金並沒有從樓市流向股市。
但從長期而言,房價永遠漲的預期被打破之後,資金總要有個去處,那麼股市是最靠譜的資金池,也是代替土地財政最靠譜的信用創造機制……
類似的邏輯還有一個:少花點錢買房,就可以多花點錢消費。
網友:產業趨勢投資其實就是和風投類似。
因為行業早期,很多東西是模糊的,看不遠未來。
風投喜歡投一條賽道上的很多選手,只要有一個跑出來,其他都破產,他也能大賺。
如果能判斷代工和模組總成環節是關鍵卡位,那麼我不管拓普,三花,恆立液壓,我全都買,行不行?
價投可能不會這麼思考,他會思考最終的剩者是誰?
但是長期維度真的太難判斷了。
我自己在很多領域例如聯結器等都研究了好幾年,也沒想明白誰是最終王者。
所以,風投的賽馬思維也是有道理的,在這環節,我全都買,不就行了嗎?
總之,實踐上,產業趨勢投資和價值投資有些地方是不相容的,還是需要分別對待。
前不久看到國外一個牛人的書,他的觀點再次印證了,勝率不重要,賠率可能更重要。
他自己勝率只有40%,但是賠率夠高,可以彌補勝率低下。
價值投資者完全相反,他先追求確定性,勝率,而不是賠率。
譬如行業早期想明白長遠未來,其實是徒勞的,我自己幹過很多這種事。
但是行業早期也是賠率最高的,李澤楷賣騰訊股的時候,騰訊的利潤在哪裡?
但是他那個時候的市值很小,賠率太高了。
如果投資一個風口行業的一個戰略卡位環節的全部選手,其中大部分都賠了,而剩者賺翻了,你可能依然是賺的。
索羅斯和羅傑斯當年在量子基金創造了幾年40倍的業績奇蹟,有一個方法是類似的,買賽道。
在石油行業底部,軍工底部,他們買了美股相關行業的所有公司。
他們都在行業底部,但是無法判斷未來誰最牛,那我全買。
forcode:這種創業公司、成長股、概念股投資,必須高度分散才行,中短期靠運氣,投機炒作,或許能夠快速賺很多倍,如果集中倉位買錯了,有可能灰飛煙滅、屍骨無存。
做投資,重要的不是短期收益率有多高,而是失敗率有多低。
高手永遠把防守放在首位,力求沒有破綻,一旦你的投資方法存在致命破綻,只要中一刀,就死定了,都身家上千萬的人,沒必要為了高收益率冒這種致命風險。
所以巴菲特才說,投資的三大秘訣是:不要虧損,不要虧損,不要虧損。
類似的說法,還有一個:給你一把只裝了一顆子彈的手槍,讓你對著腦門開一槍就給你1千萬,你敢不敢?
價值投資者絕對不幹。我們沒必要為了自己不需要的錢,去冒喪命的風險,贏了只不過錢多一點,萬一輸了,一切歸零,高手不玩這種遊戲,必須有確定性才出手。
當然,如果足夠分散,在充分研究、把握很大的情況下,分散投資創業公司,這是有可能成功的,這就是風投創投的盈利模式……
但足夠分散後,整個組合就不容易短期內快速翻幾倍。
網友:價值投資賺錢慢,但是學不到家,賠錢也很快。
我感覺用啥方法,本質上沒啥區別,能否用好是關鍵。
只要雞蛋不放一個籃子,其實都可以。
塔勒布的槓鈴投資法就是例子,這頭很穩健,另外一頭很激進。
按照槓鈴投資法,同時使用價值投資和產業趨勢投資是沒問題的。
另外,單純使用產業趨勢投資也是可以的,只要你水平夠高,因為可以透過別的方法降低風險。
前面提到那位球友,去年已經兌現一部分利潤,一齣手,北上廣深的商鋪就買了6套。
他已經轉了很多盈利出去了,只留下一部分繼續投資A股,資產已經多樣化,A股的投資即使賠光都無所謂。
前幾天,和寧波一個校友聊天,她在一個期貨公司做風險管控的,她的一位老大很牛逼,期貨高手,去年9月30那幾天操作股指期貨就賺了幾個億。這個人更牛逼,原來是醫生。
只可惜,我的校友一個女生沒有天賦,膽子也小,至今只是打工賺工資,有這麼牛逼的高手當老大,她竟然沒學會一點技術。
所以,還是看人,牛人是不可複製的。
普通人做不到,不代表牛人做不到。
forcode:這些牛人,可能只是暫時運氣好,如果搞投機真的可以長期可持續盈利,而且還像別人傳說的那樣動不動賺好幾倍,那很快就是幾千億甚至幾萬億身家,成為世界首富了,不可能至今默默無聞。所以,那些暴富神話,要麼是誇張的,要麼是片面的,要麼乾脆是假的。
之所以多數人無法學會價值投資,就是因為大部分人不願意慢慢變富,看不上年均10%左右的收益率,而是去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話。
網友:當然,相比激進的產業趨勢投資高手,我也挺佩服網格交易高手,forcode兄就是典型。
我在幾個群裡的一些群友也是網格交易高手,再熊的時候他都可以不賠錢,確實很牛逼。
價值投資本身解決不了的問題,網格交易可以在另外一個維度解決問題。
如果僅僅依靠價值投資,很多人都達不到歐美那些價值投資大師的水平,我們選的公司很可能沒那麼好,買的價格可能太高,等等。
透過網格交易,分批次加倉,可以把一筆本來賠錢的交易都變成賺錢的。
買到垃圾股,也可能在牛市裡被炒作,鹹魚翻身,但前提是,你的建倉價格夠低,你才能夠持有到鹹魚翻身的那天。
還是看自己性格吧,不同的策略,適合不同的人。
有人喜歡轟轟烈烈,有人喜歡細水長流。
forcode:網格交易只是術,價值投資才是道,雖然過去十年我依靠越跌越買、越漲越賣的網格交易,除了2018年略虧6.8%,其他年份全部盈利,但網格交易本身沒什麼秘訣,不必將其神秘化,網格交易本質上就是價值投資,而不是靠網格交易解決了價值投資解決不了的問題。
參考:
forcode:在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和《證券分析》中,他建議防禦型投資者使用動態再平衡的方法(也就是網格交易),將股票倉位與固定收益倉位在20-80%之間(或其他自己舒服的比例)動態再平衡,股票漲過頭就賣掉一點股票、騰出資金買入債券,股票跌過頭就賣出債券、騰出資金買入一點股票……
所以,越漲越賣、越跌越買的網格交易本身就是最地道的價值投資。
實際上,不管是巴菲特(成長股、偉大企業)還是施洛斯(困境反轉股、菸蒂股),或者其他投資大師,都會在自己看好的公司下跌後買入更多,有些(具體名字和數字忘了,例子的情景我記住了)甚至從10塊跌到1塊錢仍然能夠越跌越買,最後從1塊漲到了幾十塊。既然相信買入的公司被大幅度低估(具有安全邊際),那如果繼續腰斬甚至兩次腰斬,我們當然應該買入更多,而不是動不動割肉止損。只有核心邏輯被徹底證偽,才應該割肉止損,適度分散就是為了應對可能的犯錯止損,但止損應該是很少遇到的,因為投資本身應該是有很大把握(99%的成功率)和安全邊際(至少應該是打五折)的情況下才投資,既然是有很大把握和安全邊際,不應該頻繁遇到需要止損的情況。
新興行業(所謂產業趨勢)的風險投資,沒有長期可驗證的財報、資料,更多依靠對技術潛力、管理團隊能力、未來發展趨勢等的直覺洞察,確定性更低,失敗率更高,更需要足夠的分散。塔勒布的方法,實際上是一個“期望值”的機率計算,成長股、賽道股、產業趨勢剛露出苗頭時,沒有足夠的依據可以達到99%以上的成功率,也許只有20%的成功率,但是由於行業前景非常誘人,一旦成功可能會有10倍甚至幾十倍的回報,就算只有10倍的回報,20%的成功率也意味著期望值為10*0.2=2倍,但機率要發揮作用,需要有足夠的樣本才行(也即所謂的大數定律,一般多元迴歸模型至少要求有30個樣本),所以,成長股投資必然要求標的足夠的分散(比如同時風投30個甚至100個以上標的),在如此分散的情況下,平均每個標的可能也就2-3%的倉位,就算一個標的賺了十倍,其實對整個組合而言也就20-30%的回報而已,而且,這個投資可能要經歷好幾年才能變現,這20-30%的回報,分散到三五年看,整個組合的收益率也不見得多麼驚人,何況組合內還有很多公司可能是失敗投資、徹底歸零的,更加會拉低整個風投組合的年化收益率。
所以,紅杉資本等風險投資基金已經證明了透過分散投資創業公司,有可能獲得不錯的長期回報,但世界首富卻是巴菲特而非紅杉資本老闆或其他風投基金,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了,那些風投動輒幾十倍收益是誇張的、片面的,過度渲染了部分成功案例的回報率,那些歸零的風投專案被故意忽略了,光看盜賊吃肉,沒看到賊捱打了……
另外,菸蒂股並不是等到牛市才能賺錢清空,實際上,本輪牛市之前,我就陸續越漲越賣清空了我曾經買過的大部分菸蒂股或困境反轉股:MOS、中石油、中海油、新東方、唯品會、歡聚時代、正保遠端教育、招商局港口、上海實業控股、中遠海運國際等等……
網友:長達十年的觀察,forcode確實很牛逼。
================
網友:喝過鮮奶的人都有這種感覺,不想再喝常溫奶了。全中國人對於更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確定的。
鮮奶和常溫奶,完全是不同的商業模式。前者過期快,運輸半徑短,類似啤酒和水泥。後者天生適合標準化量產、全國發貨,因此龍頭可以做到很大。
參考海外成熟市場,如果長期以後都喝鮮奶了,牛奶市場將由絕對集中,變成無比分散的市場。龍頭市佔率很難超過15%。
forcode:同意這個判斷,未來伊利的液態奶份額,長期可能會下跌。鮮奶取代常溫奶是消費升級的大勢所趨。日本液態奶,絕大部分是鮮奶,鮮奶保質期短,口感和營養更好,裡面維生素之類的不容易被破壞。鮮奶更依賴本地牧場資源和冷鏈物流資源,很難像常溫奶市場格局那麼集中。另外,渠道的優勝劣汰、集中度提升,也會導致渠道自有品牌奶製品搶走份額,伊利的行業龍頭地位會被削弱。伊利未來的發展,主要靠利用已有品牌優勢和渠道優勢,發展保質期長的相關食品飲料品種,比如功能飲料、礦泉水、植物奶、奶咖等。
網友:生鮮乳是伊利蒙牛的成本麼?
forcode:不能簡單這麼看,生鮮乳跌價,伊利蒙牛就受益。一方面,品牌奶企有大規模自有牧場,奶價下跌它也跟著受損。另一方面,奶價下跌反映的是整個產業的供過於求,這意味著庫存積壓、週轉率下降、銷售費用率提高、存貨減值等,這都是利空因素,roe會受壓制。所以,未來如果原奶漲價,對伊利蒙牛的基本面肯定是利好為主。
目前跌價,說明整體上仍然供過於求。但長鞭效應會導致去產能去過頭,等下游需求恢復時,上游要延遲幾個月才能感受到價格訊號,做出投產擴產動作後,由於奶牛懷孕、生長成年、受孕後產奶,要轉化為原奶供應,又要等兩三年……
網友:低溫奶這個東西對於奶源跟時間要求很高,費力費錢。伊利也沒有停止腳步啊,超市裡也有。所以不是很擔心。
forcode:不是說伊利低溫奶就一點都賣不出去,而是說伊利在低溫奶這個品類的統治力,將遠不如常溫奶領域,因為低溫奶更依賴本地牧場資源和冷鏈物流資源,這個要分散得多……
================
本文首發訂閱號:forcode奇想錄
未來新技術與新趨勢的種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