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集體唱多後,我的直覺

forcode:一個直覺:最近deepseek引發海內外熱烈討論,國民自信心和樂觀情緒高漲,我也很高興。但高興的同時,我也開始反思,因為我早就預期2024-2025年將有一波牛市(可以看看過去1年多我發的大部分訂閱號文章都是預報牛市的):
forcode:我知道人民幣資產牛市一般會發生在太陽黑子極大期之後1-2年內,而且發生在製造業週期的上升階段(美國進入主動補庫階段),而且,人民幣資產的每一輪大牛市,外資其實都是順勢而為的核心推動力,外資短期的輿論引導和熱錢湧入、快速拉高估值、快速獲利離場,也是A股牛短熊長的重要原因,我早就預期外資會在2024-2025年開始大規模唱多人民幣資產,所以,最近一個月deepseek火爆後,我看到瑞銀、高盛、摩根士丹利、德銀等外資投行、機構集體開始唱多時,我對外資操控輿論、引導國際熱錢流動的模式,有了新的認識。
這一輪由六代機、哪吒2、deepseek等中國科技創新引發的樂觀情緒,本身的確是非常值得我們驕傲的。但假如這個事情發生在製造業週期的下降階段、發生在兩到三年前、外資聰明錢沒有多少A股港股倉位時,卻不會引發外資的大規模唱多,我的直覺是,外資在它們需要(聰明錢早就佈局完畢)的時候,會挖掘、放大這類正面積極因素,大規模起鬨唱多,引發更大規模的國際熱錢和中國民間資金跟風,短期內快速拉高人民幣資產估值。
所以,deepseek的火爆,本身有基本面驚人的創新,但能夠火爆到今天這個程度,是因為它符合了國內外各方利益的需要,將它的火爆程度拉高到了遠超它本來應該有的水平。打個比方,放在2年前,一模一樣的創新可能只會有2萬的搜尋指數,在今天卻拉高到了50萬的搜尋指數,外資(背後機構負責人,聰明錢、金融資本或其他說法)有協調、統一地輿論引導,可能是重要因素……我們也發現,極度鷹派的特朗普政府,在上臺一個多月了,非常意外地對華沒什麼大動作,因為背後的聰明錢需要特朗普政府在這個階段,不製造人民幣牛市的不利因素。
可以預期的是,等A股港股拉高到了足夠高的估值、牛市讓參與方賺了大錢、人民幣升值方便外資撤離、外資聰明錢撤離完畢時,外資會毫不猶豫地開始大規模集體唱空,美國各種制裁、中國周邊的點火拱火、輿論戰等,都會同時湧過來,到時候,就算有比deepseek更牛的創新出來,都不能阻止外資唱空、做空人民幣資產,人民幣匯率本身,也會被拉低……
================
網友:川普說,澤連斯基“本不應該開始的”,澤連斯基“早應該達成停戰協議的”,“那將保全他們幾乎所有的土地……而且沒有人會被殺害。”烏克蘭有必要先進行大選。美國是戰勝國。
forcode:特朗普和拜登都是導演,澤連司機只是個演員,美國金融資本則是幕後製片人。開戰和停戰,都符合製片人的需要:
開戰是為了將歐洲製造業和熱錢趕到美國,維持強勢美元,吸納熱錢時就能賺一把強勢美元的匯兌收益。
停戰則是為了弱勢美元,提高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同時在熱錢離開美元時,再賺第二次匯兌收益,歐洲熱錢高價買入美元和接盤美元資產,低價賣出美元和美元資產。
只要能夠坐莊,強勢美元和弱勢美元都能讓美國金融資本獲益,本質上這就是靠坐莊和內幕訊息賺錢。國際金融市場從來就不是一個真正公平的自由市場。
網友:在北美生活過近十年,也對美國政治比較瞭解的表示… 有時候太沉浸於自己的那套,會看出來不存在的東西,還認為是高見。特別是涉及到那些可以勉強說通,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可以被模糊的東西。
forcode:我讀的東西,一般人是根本無法想象的,各國媒體和書籍之外,我讀各種語言的智庫報告,可以說是兼聽則明。北美生活過十年算什麼,就算是大部分美國人,不經常讀智庫報告,對很多事情也根本不瞭解。多讀一讀國內外政治家的回憶錄、傳記,多讀讀智庫報告和解密檔案,一個人才不容易被矇在鼓裡。我看大部分人,就跟大學生看幼兒園兒童一樣,大部分人的思想特別簡單……
網友: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極其極其複雜的;越是從多視角去看 越是懂得敬畏之心;
1、有認知力。能看明白一枚硬幣的兩面(一個敘事的正反面)
2、有勇氣。能直面血淋淋。。接受一些更貼近事實層面的東西(可能會很反人性)
估計也就 2% 的人吧(可能都不到),能站在硬幣的邊緣而非某一面,而且還能在無數嘲諷、攻擊下 堅定的人,實在太少了。。。
網友:沒有鄙視的意思,但之前看到你說都不讀英文原文… 你對別人的蔑視和對自己的高抬讓我表示… 我這個人比較謙虛所以不想和你比較,這個回覆也警示下自己要一直自謙下去。
forcode:我不怎麼直接讀英文原文,那是因為現在機器翻譯質量很好,我讀機器翻譯後的內容,速度快得多。我不止是讀英文資料,我還藉助機器翻譯讀越南、巴基斯坦、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巴西、德國、丹麥等等大量不同語言的智庫報告或書籍……
你也不用謙虛,因為大部分人真的就是韭菜,被電信詐騙了,別人反覆勸說還聽不進去……
網友:智庫報告是不是很像賣方研報?
forcode:智庫報告,大部分是政策建議。針對的目標讀者是各國政客、軍閥、宗教領袖或商業精英,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洗腦,所以會簡單直白地分析問題、講真相、給對策,而不是說什麼自由民主人權這種洗腦的敘事框架……這種智庫報告,經常會讓你恍然大悟,裡面偶爾也會有一些投資機會。比如去年我讀一個智庫報告,裡面就提到了禾賽科技,說這家公司創始人如何**美國技術,成為最有力地競爭者。我對技術領域不熟悉,所以沒有深入跟蹤研究,錯過了……
網友:這一天讀書的時間能有3小時?這麼複雜的知識估計一兩個小時都看不懂。人跟人的差距太大了,您都讀了好多年,而很多人還不知道有智庫這個東西。
forcode:我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讀各種資料。洗澡、洗衣服、洗菜、切菜、炒菜、散步、騎車、開車等碎片時間,大部分都在聽各種機器翻譯好的文章或書籍或播客……我每天吸收的資訊量,超過普通人的100倍,一點都不誇張,多數人可能一年都看不了一本書……
網友:forcode是我在雪球上這麼多年唯一關注的人 一開始我記得還有白菜流水 東博老股民等等 他們都慢慢離開了 只有f一直到現在 我不一定認同f的觀點 但是我很佩服願意分享的人 就拿智庫的事來說 我前幾年就從f這裡知道後 然後自己看了起來 感謝f的教誨 其實我們這樣的人 都是默默關注 從不發言 因為我本身也不喜歡和sb講話 而網上sb太多了
網友:請問看多了資訊不會覺得,資訊過載嗎
forcode:被迫看資料、被迫灌輸知識,存在資訊過載;因為興趣、好奇心、迫切想知道答案,那就不存在資訊過載,而是永遠的資訊飢渴。從一篇文章看到某個我感興趣的關鍵詞、人物、連結,我又會索引著跳轉到更多頁面,用不了多久,我的電腦瀏覽器就會開啟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待閱讀的標籤頁,我想知道答案、想閱讀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我頭腦裡的知識,不是零散、不相關的,而是相互關聯、生長起來的知識網路:
網友:感覺多因多果的結果原因混雜在一起了。這樣的判斷沒法說服人。對於司機,根源上美國掌權的是理想主義ysxt還是地緣政治現實主義的不重要,一個國家靠外國干預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都是賭博看運氣。
forcode:我又不是為了說服別人,我也不認為我說的就一定正確,我只是提供一個思考和看問題的角度,我對我說的大部分話,都不是100%確信,而是半信半疑,隨時準備證偽和接受矛盾的檢驗。比如我2023年8月相信2024-2025年大機率會有牛市,我也不100%確信這一點,我不會滿倉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等待牛市,雖然我的確會配置相當倉位的該指數,但我也為牛市不來留有餘地……
為什麼認為我要100%堅持我說過的話?為什麼認為我是要說服你們?沒這個想法……
================
網友:魯登道夫1935年寫的《總體戰》這本書,當時的政治環境,他只能寫猶太人和共濟會的陰謀。
日本的衰落,今天來看有中國大陸崛起的影響,就像中國今天的困境有印度崛起的影響。
中國要擺脫這種歷史重演必須形成一套自己的國家聯盟形成資源、人力、貿易的內迴圈,避免美元的剝削。
forcode:當時美國很明顯在扶持中國和韓國來替代日本,半導體產業就很明顯,除了廣場協議讓日元升值、日本出口競爭力自廢武功,還扶持韓國和臺灣半導體公司,歐美跨國企業大規模離開日本,在日元升值的匯率劣勢下,日本本土企業也大規模跟隨著遷往中國,日本經濟不衰落才怪了……去年為什麼日本又行了?因為要打壓中國,一部分產業迴流日本,日本搞匯率戰、日元大幅度貶值,美國也不給它施壓……在日本匯率戰之下,同為製造業大國的德國很受傷……
================
forcode:奶牛才一歲多就要懷孕,人類的嬰兒一歲多還剛學會走路。別看奶牛那麼大個頭,2歲做媽,5歲就結束一生了,人類幼崽5歲還什麼都不懂,你說這奶牛能懂多少啊。
動物愚笨,除了基因不如人類,跟活得不夠長久、經歷過的事情、接觸到的資訊太少,是不是也有關係?
老黃牛和老狗,如果活了十幾年,或許能夠懂更多事情。
要是一隻黑猩猩能夠活二三十歲,而且從出生開始就給它最好的教育,說不定到了二三十歲時,它也會懂不少事情?能夠聽懂很多人話?
奶牛養殖流程:犢牛育成至成母牛需2年左右
forcode:舒爾茨傻不傻……給你和平還不要,明明俄烏戰爭就是掏空你德國製造業、迫使歐洲產業資本金融資本都離開歐洲、幫助美國製造業迴歸、拉高美股美元美債泡沫的,現在換人上來,不再抽血歐洲、希望弱美元降低美國製造業價格的,你還不樂意,還獻血上癮了。
俄烏戰爭一定會結束,這是由美國說了算,熱錢沒必要留在美股了,美國聰明錢已經佈局好中國等新興市場和歐洲了,就等弱美元政策,國際韭菜去新興市場和歐洲接盤來拉高股價。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13日表示,拒絕接受任何“強加的和平”,因為“這將危及歐洲的和平與穩定,遠超烏克蘭問題範疇”。
網友:因為這種夾生飯式的和平會很脆弱,需要消耗歐洲大量的軍事開支在俄烏之間,德國是希望烏克蘭加入北約讓北約一起來承擔成本,但是特朗普精明著,這樣可以繼續消耗歐洲和俄羅斯。
forcode:德國之前被強姦,為了證明自己不慘、讓面子過得去,非要說自己很享受被強姦、愛上了強姦犯。現在強姦犯拋棄德國了,德國需要一個新說法來防止認知失調……
德國與俄國聯合,才是最聰明的選擇。中國與日本聯合,也是最聰明的選擇。
但美國在歐亞大陸的東部與西部,都會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美國要確保的,是北美的區域一體化和再工業化,這實際上是應對中國挑戰的戰爭動員,吞併格陵蘭島、加拿大和巴拿馬只是一個過度要求,目的是為了達到退一步的要求:北美聯盟和貨幣一體化……
我最近在讀王建2007年出版的一本書,瞭解到很多90年代以來的歷史……對理解今天的全球局勢有啟發。
90年代初,蘇聯解體後,失去共同敵人後,歐美就開始離心離德,歐盟和歐元都是兩大陣營矛盾被歐美內部矛盾取代的表現,歐元成為美元霸權的主要挑戰者,歐洲一體化也加強了歐洲內部要素整合效率,歐洲一度成為美國頭號打壓物件。
90年代,區域化曾經一度是世界潮流,除了歐洲一體化,北美也在搞一體化,東亞的日韓與中國也在一體化,甚至考慮成立亞元……
2008年之後,美國重返亞太,在日韓插釘子,離間與中國關係,亞洲一體化告吹……
現在看特朗普的思路,想要先北美一體化,甚至統一貨幣。
由於美國優先下的關稅威脅,日韓與中國有可能更加接近,德國與俄羅斯也更加接近……區域一體化重新抬頭……
網友:有沒有一種可能
這是德國在爭取自主化的一個過程
透過俄烏
逐步讓德國再軍事化,讓軍工企業轉起來
如果是和平年代,德國找不出任何理由再軍事化
forcode:美國讓德國等盟友提高軍費開支佔比,目的是買更多美國武器,前年讀過資料,歐洲在最新武器方面,對美國的依賴不是減小了,反而加強了,因為歐洲在資訊化、智慧化技術浪潮中,完全落伍了。
================
本文首發訂閱號:forcode奇想錄
未來新技術與新趨勢的種種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