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很可能也會被顛覆

forcode:我最近幾年全國自駕遊,門票消費可能只佔我旅遊開支的10%不到,絕大部分錢花在交通、住宿和餐飲上。因為我發現,景區裡面的風景,常常只是略好,很多時候甚至還不如路上的風景,大部分風景真是路上免費給你看,把一塊地圈起來收門票,再透過景區車宰你一刀,人擠人,浪費時間,真的是一種過時的商業模式。我這次福州到伊犁的自駕遊,全程一個月,只買了三次門票。卻體驗非常滿意,大部分美好的體驗都在路上。旅遊景區這種商業模式,真的可以慢慢淘汰掉了。
/上半年中國國內出遊人次同比增長 14.3%、至 27.35 億人次;遊客總花費 2.7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9%。但大部分國內景區上市公司的股東很難感受到這股旅遊熱。
據 Wind,已經有 11 家景區 A 股上市公司披露中報,其中淨利潤同比增長的只有長白山和九華旅遊,黃山旅遊等 5 家公司利潤下滑,兩家公司虧損擴大,兩家公司由盈轉虧
forcode:未來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地方分成比例增加,很多地方如果想要增加旅遊財政收入,不要把風景好的地方圈起來、搞那麼多景區,太影響體驗了。
在風景好的地方,路邊多修一些停車拍照點和公廁,為房車、床車多提供一些方便加水、排汙、洗澡、扔垃圾、補給商品、加油、充電的營地(適當收費20-60元,不要營地費搞得比住酒店還貴)。
多搞體育賽事、音樂節、戲劇節、地方特色節日、培育脫口秀表演等娛樂產業,鼓勵有IP的企業將線下景區與知名IP結合起來開發類似迪士尼樂園,AR\VR技術與遊戲產業結合,遊戲玩家不要天天我在電腦前打怪了,來現實世界裡尋寶完成任務……
最重要的是,不同行業業務淡季強制輪流休年假,取消五一十一長假,全部扎堆旅遊,體驗太糟糕了,還影響服務質量……
應該大力發展房車經濟,建設房車營地,每週雙休改為三休。房車拉動上下游很多產業行業:帳篷,野炊鍋灶,車頂光伏板,戶外電源,增程底盤房車生產,房車維修,房車營地房車電器房車裝修,房車出口,自動駕駛技術,自動駕駛餐車,自動駕駛便利店,自動駕駛公廁,自動駕駛按摩店,自動駕駛大藥房,自動駕駛教室,自動駕駛診所,自動駕駛手術室,自動駕駛養老院,自動駕駛飯店,自動駕駛服裝店……
網友:直接發消費券多好啊,限期使用,以舊換新什麼的太多限制了。
forcode:消費券直接抵現金,槓桿拉動能力小;以舊換新補貼,投入1000億財政資金,可以拉動幾千億甚至上萬億的裝置購買,裝置生產向上遊採購零部件,又可以拉動幾千億產值;上游零部件生產商採購原材料,還可以再拉動幾千億產值,最後可能就是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拉動效果……大規模財政補貼裝置更新,有可能加速新一輪朱格拉週期(產能週期)的到來……
網友:總結下:重新回到遊牧時代。定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依然是讓人嚮往的。
forcode:最關鍵的是,房地產業(住宅、商鋪)及基於房地產行的服務業,本來是不可貿易品。未來自動駕駛房車和移動商鋪(行商),可以將不可貿易的房地產業和基於房地產的零售業、服務業,變成流水線大規模批次生產、可貿易可出口的製造業,由於製造業具有極強的規模效應、邊際報酬遞增屬性,所以流水線生產的自動駕駛房屋、自動駕駛商鋪技術含量不斷增加、成本將不斷下降,最終擠垮全球各國的房地產業(住宅、商鋪)和基於固定商鋪(坐商)的零售業、服務業,最終,自動駕駛技術有可能顛覆掉近代以來人類形成的聚居和坐商的社會形態、商業形態……
網友:佛總這個觀察很好,直接回答了為什麼不要全民發錢
forcode:黃奇帆提到過類似觀點:中國佔據產業鏈鏈主位置(比如華為取代蘋果)後,鏈主企業可以選擇更多國內零部件和服務供應商,更多比例的工作機會、稅收和利潤就可以留在中國國內。如果鏈主被蘋果這樣的外企佔據,它們隨時可以外遷到印度、越南,而且,絕大部分的產業附加值被外企拿走,中國搞簡單組裝,能夠獲得的附加值很低。華為這樣國產手機品牌大量使用國產供應鏈後,1000億的終端產品銷售,最後拉動的產業鏈GDP可能是2000-3000億以上,國內各個環節獲得的利潤、稅收、工資等附加值都會大幅度增加……
網友:以往也比較認同這個觀點。後來發現事實不是如此:蘋果賺錢還能給下面產業鏈不少利潤。如果國內某大企業取代蘋果後,鏈主企業的確可以選擇更多國內零部件和服務供應商,但是留給這些產業鏈利潤更少,自己壟斷利潤更大,更不利於利益分配,只會極度的內卷和貧富分化。這些年外資退出,已經看出內資企業怎麼對待員工的了。
forcode:這些論調誤導人,顯而易見不靠譜,對華為的汙名化,多數是華為競爭對手的水軍和軟文。
華為是中國最懂得利益分享的企業,任正非將絕大部分公司股權(受益權)獎勵給了員工。華為養著十幾萬研發人員,在中國消費、買房、投資,帶動了華為產業園周邊多少服務業。
蘋果帶動了中國智慧手機產業鏈的發展,這是中美蜜月期合作的典範,美國創新能力+中國海量製造能力,本來是天作之合,但蘋果最賺錢的appstore、雲服務、營銷、品牌、設計、軟體、晶片、顯示屏、研發、資料庫等高附加值環節,給中國企業分享多少了?30%的蘋果稅宰得很道德?
蘋果將產業鏈遷移到印度、越南,培育當地產業鏈,逐步減少、放棄中國供應商……而華為根植中國土地,將越來越大比例的高附加值環節留在了中國,為產業鏈上下游提供了大量高薪工作機會。
以前看過一個數字,具體數字記不清了,大概意思是,1000美元的手機,假如有300美元的附加值(打比方說法,不是真實數字),蘋果主導的時代,中國產業鏈上下游加起來只有40美元,蘋果公司佔據了150美元,其他被美國軟體、研發、晶片、品牌、資料庫等上下游賺走。華為手機主導的時代,中國產業鏈上下游可以從300美元裡分走超過一半的附加值,是原來的好幾倍……
網友:北京郊區山裡,好幾次看到開著車做生意的,在遠離村莊的地方,車停下來搭一個工作臺和涼棚,賣咖啡、點心和水果盒啥的,看起來車也不差,車主穿的也不差,買家是那些自駕遊的、騎摩托和單車的
forcode:傳統鄉村社會,因為人口居住分散,所以很多行業不是坐商,而是行商,我小時候,老家會有人上門收購湘蓮,有商人在不同村莊流動,提供補碗、補鍋、閹雞、閹豬、配種、理髮、賣日用品等服務。十年前,我在尤溪梯田騎行,就看到有放著喇叭叫賣、時速10公里的小貨車叫賣水果、梯子、蔬菜、日用品……坐商是工業化城市化之後人口聚居的產物,在歷史上並非絕對主流常態,未來很可能也會被顛覆。自動駕駛技術和遠端辦公技術的發展,有可能就是觸發因素……
網友:哈哈物理世界,坐商,是人找貨;行商,是貨找人
forcode:西藏318國道、新疆伊昭公路獨庫公路的停車點,經常可以看到有開著房車、貨車賣手磨咖啡、旅遊紀念品、現烤羊肉串的,刷抖音,有些up主去西藏新疆自駕遊的路上,帶了大量咖啡粉、奶粉等原料放冰箱裡,一邊拍短影片賺點廣告費,一邊賣咖啡賺點路費。
甚至還有人修車技術好,帶了一堆太陽能板,在318的路上專門給過路的房車加裝太陽能電板、改電路、修車……
這些318、獨庫公路上的行商,可能就是未來社會的先驅:
商家常年就在這些風景好的公路邊來回流動,哪裡生意好就開車移動到哪裡,商家不是固定不動,而是跟著人群走。
景區是個季節性很強的生意,東北西北很多地方,冬季漫長,每年有四五個月大雪封路,每年真正能夠旅遊的時間只有四個多月,我在昭蘇住的一家民宿,退休夫婦是西安人,每年來昭蘇幫親戚幹活幾個月,順便玩一玩,其他時間去外地了。
未來全中國四五億人口是退休老人,多少都有點積蓄,每月退休金也不少,有能力全國旅居養老。再加上遠端辦公技術足夠好,再有個一兩億人口可以遠端工作,全社會一多半的成年人口可以過旅居生活,夏季東北新疆西藏,冬季海南雲南旅居美食。你在昭蘇景區邊蓋房搞坐商,只能做四個月生意。人家自動駕駛12米長的移動商鋪,夏季開到東北內蒙疆藏做避暑人群的生意,冬季開到海南雲南廣東賺過冬人群的錢,利用率極高。
網友:人的出行旅居方式確實會大變。現在人們是曉行夜伏,而以後是白天人動,晚上車動。白天到了一個地方就到處去玩,晚上的時候設定一個目標,就讓車慢慢的把自己送到目的地,人就在車上睡大覺。確實可以節約不少的時間成本。
========================
網友:5 月份房地產新政(大幅降低買房利率和首付),但是不降存量房貸的利率,直接拉大了利差。
當然很多地區,首套都3.2%,低的都3以下了。至少 75% 的存量房貸利率在 4.5 左右,1 個多點利差。
還貸款就是最好的理財。
然後老百姓就縮減消費,尤其是可選消費,或者消費降級,加大儲蓄,提前還貸。
從資料上看,5 月份以後,大城市的消費惡化速度加快。
forcode:這個邏輯貌似說得通,提前還貸,相當於降低貨幣乘數,直接消滅了海量信用貨幣。房地產新政降低新房房貸利率,結果引發提前還貸,導致消費萎靡。
這個現象突然讓我聯想到了前段時間讀到的一個經濟現象:美聯儲歷次降息初期,也會引發流動性陷阱,導致資產價格下跌。
這背後可能有相同的邏輯:降息後,原來高息貸款的企業和個人,就有很強的動機“債務重組”,償還降息前借貸的高利率負債,改借低利率的新負債,來降低財務成本,這就會引發信用貨幣萎縮,進而導致降息後一個季度左右的股市暴跌。
//2、居民提前還貸行為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驅動:1)信用擴張意願(即購房意願);2)低成本負債可得性;3)高收益資產可得性。1)居民的信用擴張意願與早償率正相關。居民購房意願高漲下,二手房買賣市場也較為活躍,而由於此前大多數城市暫未落實“帶押過戶”政策,二手房交易前都需要繳清貸款,導致早償率攀升。居民總體債務並未縮減,反而因房價上漲而擴張,因此信用擴張意願驅動下的居民早償行為並不是真正的去槓桿,而僅是居民內部的槓桿轉移。2021年前,居民早償行為的主要驅動因素就是信用擴張意願,表現為早償指標與商品房銷售額和房價變化高度正相關。2)低成本負債對居民提前還貸起到助推作用。在調降存量房貸利率政策未落實之前,新增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降引發居民進行貸款置換,導致早償率上升。此外,替代性低成本貸款(如消費貸和經營貸)可得性較高時,同樣可以引發居民早償行為。低成本負債可得性驅動下的居民提前還貸也並非真正的去槓桿,而僅是一種以降低負債成本為目標的債務重組行為。2022年央行連續下調5年LPR,貸款利率降至歷史低位,催生了一輪居民早償潮。3)高收益資產荒驅動的居民早償行為是真正的去槓桿。由於提前還貸縮減了未來的利息支出,居民早償也可以看作是購買收益率為房貸利率的理財行為。當缺乏其他可投資的高收益資產時,居民便有動力將流動性從低收益資產(如存款、股票)抽出,然後配置到提前還貸,其本質也是在追求“安全資產”。此時,居民和資產和負債同時減少,是真正意義上的去槓桿。2023年10月以來,存款利率調降、長期國債指導、大額存單停售、手工補息治理等事件加劇了居民高收益資產荒,進而驅動了又一輪早償潮。
https://mp.weixin.qq.com/s/Wu6QKuEig50h2N8lbBVabw
/我們曾在此前報告中提到:美國一旦開啟降息,將可能出現“流動性陷阱”,即企業因現金流走弱而更願意貸款、穩定經營,商業銀行則傾向於控制風險、而惜貸,最終導致資金“供不應求”。1990~2020年六輪美聯儲降息週期,均伴隨著初期的“流動性陷阱”,包括:“1990年12月~1991年5月”、“1995年6月~1996年2月”、“1998年9月~1999年1月”、“2000年12月~2001年5月”、“2007年8月~2008年11月”及“2020年1月~2020年4月”。接來我們以美聯儲“降息時點”為錨,將其分為:①降息預期階段;②降息開啟疊加“流動性陷阱”期間;③“流動性陷阱”結束之後及④降息結束之後等四個階段,分別剖析期間:1、全球權益市場;2、創新藥;3、工業金屬;4、貴金屬;5、能源等大類資產的不同演繹及配置邏輯。
2.2 如果美國經濟“顯著放緩”對全球權益市場影響:先抑|後揚降息預期下,倘若疊加全球金融條件寬鬆,全球權益市場將大機率上漲。2000年至今,倘若在全球經濟“比差”邏輯下,各國央行陸續“放水”,類似2006.11~2007.5和2019.1~2019.7期間,將導致OFR全球金融壓力指數趨於回落,意味著全球流動性充裕,並留存在金融市場“空轉”,從而推升全球權益資產估值擴張、上漲。期間,MSCI新興市場指數平均漲幅11.6%,遠勝於MSCI發達市場指數7.6%。其中,無論港股創新藥(22.3%),還是中證創新藥指數(32.8%)均錄得明顯漲幅。反之,倘若全球金融條件收緊,則全球權益市場將大機率調整,而創新藥亦難有表現。降息啟動疊加美國“流動性陷阱”,全球權益市場大機率調整。基於前文羅列出來的美國“流動性陷阱”區間,發現又會分成兩種情形:(1)軟著陸,即美國經濟在降息期間保持較快增長,比如1995年、1998年和2019年,期間全球權益市場上漲,其中MSCI發達市場漲幅(平均14.4%)>MSCI新興市場漲幅(平均8.4%)。(2)硬著陸,即美國經濟在降息期間趨於下行,比如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20年,期間全球權益市場下跌,其中MSCI發達市場跌幅(平均-12.8%)>MSCI新興市場漲幅(平均-6.7%)。其中,中證/港股創新藥無論美國經濟“硬著陸”或“軟著陸”均受益於美債利率下行,具備絕對收益,平均漲幅約在10%。隨著美國“流動性陷阱”解除,MSCI新興市場將大機率明顯上漲。一旦美國“流動性陷阱”解除,未來6個月超發的貨幣便順理成章溢位到新興市場國家,推動相關基本面較好的權益市場上漲。即便發達國家依然“硬著陸”,MSCI新興市場平均漲幅亦高達約14%,僅略低於“軟著陸”場景下平均約18%的水平。期間,中證/港股創新藥平均絕對收益分別高達30%/18%。隨著美國降息週期結束,MSCI新興市場亦將顯著上漲。一旦美國降息週期結束,未來6個月發達國家經濟回暖,新興市場國家基本面修復彈性更大。故MSCI新興市場指數在該區間錄得平均收益高達16%。值得注意,倘若此前美國經濟是“硬著陸”,基本面轉向邏輯更強、彈性更大,因此,對應MSCI新興市場漲幅可高達27%;反之,若是此前“軟著陸”,效果反而不如意,僅有約2%漲幅。期間,創新藥無論A股/港股平均漲幅均高達27%,倘若此前遭遇美國經濟“硬著陸”,平均漲幅更是升至37%
https://mp.weixin.qq.com/s/4MCSNQsXa9aimX2FqXJOaw
網友:反過來說,之前的房貸創造了海量信用貨幣,透支過度了
forcode:趙燕菁就分析過,房地產招拍掛制度催生的房地產信貸狂潮,讓中國表現得不像一個發展中國家,正常的發展中國家,資金極度匱乏,除非大規模舉借外債,很難有足夠的資金大規模投資基建、教育和科技研發,而外債很容易受到美元潮汐的收割。中國靠房地產融資,可以實現更低的稅率(相對於中國的基建強度)、更大規模完善的基建和研發投入,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房地產本質上是一種融資工具,是中國奇蹟的原因之一。
網友:房地產就象中國經濟發展加的三倍做多槓桿。有可能還不止三倍。
forcode:金融就是一種跨時空的信用配置、信用創造機制,如果一個專案本來就有極大的機會賺到遠超資金成本的回報,那加槓桿反而是好事情。
新加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黃海洲有個觀點,一國的國債(貨幣)不是真正的債務,而是相當於一國財富的“股份”,大量發國債不一定引發通脹,只要發出去的國債投資出去能夠產生超過資金成本的收益率,多發的貨幣產生了相應比例的新增財富,就不會引發通脹,就是可持續的。何況在今天中美脫鉤、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大規模發債就更有空間了。
所以,為何專項債、特別國債等印鈔的錢不直接發給老百姓吃喝消費?大概因為錢吃喝消費掉後,並沒有產生投資回報,財富減少了、貨幣增加了,這是不可持續的。
房地產融資機制為中國基建投資、產業鏈產能、教育、研發積累了鉅額資金,這些錢大部分沒有被消費掉,而是投入到回報超過資金成本的“資產”,所以才造就了中國奇蹟……
但中國各方面的制度,導致勞動者(消費者)在經濟增加值中獲得的佔比過低、貧富分化過大,顯然是不利於經濟內迴圈、不可持續的。
網友:經濟發展總是有周期。
槓桿會放大週期的波動。
但不可否認整體而言,這一波槓桿效果是很好的。
無論是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水平,還是居民生活水平、財富總量,都在較短的時間上了一個臺階。
降槓桿的過程中會有痛苦,但是,之前固化的成就與資源,可以有較強的抵禦波動的能力。
================
forcode:今天這些想法,大部分在討論過程中形成的,我個人是感覺很爽的,分享給大家!現在沒有自動駕駛,大部分人自己開不了12米長的大客車改造的房車,如果自動駕駛技術非常靠譜!我願意買一輛12米長、帶拓展的雙層房車,套內面積50平米。可以長期生活在裡面,雲遊四方……我會在車裡睡覺、上廁所、洗澡、辦公……車子變成我另一處房產,可以移動的家……

================

本文首發訂閱號:forcode奇想錄
未來新技術與新趨勢的種種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