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AI全病程管理服務提供商微脈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長期以來,微脈與醫院合作,組建醫生、護士及醫療助理、個案管理師、醫院管理員的多學科服務團隊,共同為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服務。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底,微脈已與157家公立醫院建立深度合作,設立獨家院內全病程管理中心;與4700家醫院及醫療機構合作,提供病歷調閱、支付結算及完整病史查閱服務;累計服務的全病程健康管理患者人數約50萬人。

微脈全病程管理服務模式,圖片來源:招股書
成立至今,微脈已獲得原始碼資本、元璟資本、微光創投、經緯創投、光源資本、千驥資本、IDG資本、百度資本、信銀投資等知名機構以及餘杭、德清、南湖等地方政府基金的投資。
在經歷了全病程管理業務模式的持續驗證後,微脈逐步迎來收穫期,業績穩步增長:2022年、2023年、2024年總收入分別為5.12億元、6.28億元、6.53億元。由於在營銷推廣、技術研發、服務運營等方面持續大量投入,微脈暫未實現盈利,不過虧損正在收窄。
微脈的主要收入來自個人患者,其商業模式向業界展現了透過服務收費、由C端付費產生規模化收入的可能。
01
以C端付費為主的全病程管理模式
微脈的收入來源包括提供全病程管理服務、醫療健康產品銷售、保險經紀服務及其他,其中全病程管理服務貢獻了70%左右的收入。

微脈的收入結構,資料來源:招股書
截至2024年底,微脈已與157家醫院合作,提供患者端全病程管理服務。利用技術、資料及自研的CareAI,微脈可為患者提供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健康管理方案,涵蓋超過1000種疾病;微脈還將臨床路徑與患者需求相結合,推出不同的服務套餐。
在全病程管理業務模式下,微脈的收入主要來自購買服務的患者,也包括少數企業客戶。同時,微脈向醫院、醫生及護士支付醫療服務費與諮詢費。

資金流向圖及客戶收費模式,圖片來源:招股書
與醫院深度合作,是微脈業務模式與商業模式成立的一大基礎。
從宏觀層面看,在傳統的醫療健康服務中,無論是體檢、門診、住院還是手術,患者與醫院間的連結主要集中在院內。然而,大量患者的實際需求並非僅限於此,其對離院後的康復指導、用藥管理、健康宣教、營養干預以及突發狀況救助、複診安排、遠端監測、創口護理等連續性醫療服務需求迫切。這一現狀亟待由醫療服務體系主要參與方來改變。
在具體執行層面,公立醫院作為我國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方,必須要有內在動力,才能切實推動連續性醫療服務落地。那麼,公立醫院為什麼有動力開展全病程管理?
近年來,醫療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進,是醫院開展全病程管理的一個直接動因。在支付方式改革過程中,醫療機構更重視成本管控,以實現降本增效。開展全病程管理,不僅能為患者提供多樣化、多層次服務,還能將服務延伸至院外,提高醫院運營效率及患者滿意度。
對於一些特定專科來說,公立醫院開展全病程管理的動力尤為充足。以產科為例,隨著生育意願、出生率的下降,許多公立醫院更加積極地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專案。動脈網瞭解到,一些三甲公立婦幼保健機構在社交平臺上做科普、做直播已不是新鮮事;還開設醫美、產後康復、睡眠及心理健康等與孕產婦健康相關的消費醫療專案。這些專科或醫院也有較強的動力推出全病程管理服務。
總的來說,在多方因素驅動下,微脈搭建的全病程管理模式跑通,且C端付費意願顯著。招股書披露,微脈2024年每服務方案的人均服務價值約為1600元,且為行業均值4倍以上。
02
AI已成為服務交付的關鍵
近兩年來,大模型、智慧體讓AI技術迎來新一輪飛躍。微脈定位於AI全病程管理服務提供商,AI自然是其底層技術基座。
當前,正由於大模型、智慧體概念火熱,因此不乏一些追逐風口而“上車”的企業。但從微脈的業務佈局來看,AI已融入業務各個流程,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微脈憑藉在全病程管理領域的持續探索,積累起豐富的基礎專業知識、資料及臨床經驗,並基於專業能力沉澱,開發了採用M.A.S.(多智慧體系統)及MoM(混合模型)架構的CareAI平臺。
目前,微脈還經營了一家省級AI醫療研究機構,不斷推動AI+健康管理的進步,透過真實世界資料訓練其MoM自適應AI架構,提升在臨床場景中患者管理的效率及精準度;透過在解決方案中深度應用CareAI,引導醫療機構從“以治療為中心”向“全週期健康管理”轉型。
具體到服務流程中,CareAI能在診前、診中、診後提供豐富支援。

CareAI應用場景,圖片來源:招股書
診前環節,對於診斷及治療計劃,CareAI利用對話式醫療模型,基於臨床指南和循證醫療方案收集必要的患者資訊,也可減少不必要的醫院就診,並確保新出現的併發症能夠及時發現及解決。
診中環節,CareAI與醫院系統整合,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成為患者、健康管理團隊和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持續溝通渠道,促進健康管理協調升級。對醫生而言,CareAI透過AI輔助診斷工具、智慧病例分析、CDSS等為其提供臨床支援。
診後環節,CareAI通提供全面的患者健康管理報告,增強臨床連續性;還可分析患者健康資料,生成個性化報告,重點顯示患者自上次就診以來的病情關鍵變化、藥物依從性、症狀進展及健康管理計劃的遵守情況。
此外,微脈還透過APP為患者提供全天的、由AI智慧體支援的諮詢服務。諮詢服務由多學科服務團隊支援,AI智慧體與真人團隊相互配合。無論是解決用藥問題、症狀問題、預約安排還是一般健康指導,AI智慧體均可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臨床知識庫以及患者特定病史,對患者的詢問提供智慧、符合情境的答覆,並將複雜或緊急事項轉達給真人團隊成員。
不難看出,AI在微脈的全病程管理業務模式中扮演了多重輔助角色,可迅速響應患者需求,將響應時間從幾小時縮短到幾分鐘,提升服務團隊的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還可提高患者參與度和滿意度。作為微脈的專有AI平臺,CareAI已是服務交付的關鍵。
03
營運效率提升,預期短期內實現盈利
對微脈來說,擴大收入規模意味著需要擴大全病程服務的體量。招股書也披露,微脈將持續擴大醫院網路並深化與現有醫院的合作,包括擴大地域覆蓋範圍、擴大科室覆蓋範圍等。對此,微脈透過諸多運營策略來支撐業務拓展。
其一,單院及患者定製化運營。微脈與醫院直接簽約,在各醫院設立專屬的微脈全病程管理中心,向醫院派駐醫療助理,以構建深度融合的協作模式。這種模式使得微脈可直接觸達患者及院內醫生醫護團隊。
截至目前,微脈已擁有一支由360多名醫療助理組成的團隊,負責面向患者及醫院駐場運營。
醫療助理駐守於指定醫院,以推廣微脈的服務並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而個案管理師督導全週期健康管理服務併為每名患者協調醫療助理服務工作。該服務團隊的服務質量直接轉化為患者滿意度,並對會員獲取及業務增長至關重要。
微脈還設立了詳盡的標準化內部流程,規範線上線下、院內院外健康管理服務的主要內容。
其二,保障跨院服務質量一致性。隨著全病程管理業務的擴張,質量一致性至關重要。微脈透過技術驅動的流程、標準化培訓及跨區域監督,來保障跨院、跨專科及跨人員的一致性。憑藉AI及技術能力,微脈最大限度地數字化並自動化標準運營流程,以減少人為差異。
微脈還廣泛開展標準化培訓,向醫療助理及個案管理師提供培訓資源,以確保實踐一致性。個案管理師及醫院管理員負責指定地理區域內的質量保證、資源分配以及院方關係維護,是駐場醫療助理、醫院及總部的主要聯絡人。
其三,醫院網路增長。在對合作醫院的選擇上,微脈採用多維度條件模型選擇醫院合作伙伴,考慮其戰略價值及長期增長潛力,並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為每家醫院建設院內全病程管理中心及技術系統。
截至目前,微脈已與157家醫院合作,提供全病程管理服務;還與超過4700家醫療機構就支付結算、病歷調閱、完整病史查閱開展合作,為深化合作打下基礎。
顯然,全病程管理是一種重運營的模式,在業務擴張的過程中,運營成本控制成為提升盈利能力的關鍵點。
微脈已採取多項措施控制營運開支,尤其是銷售及分銷開支。就醫院端而言,有利的政策環境減少了拓展醫院合作關係所需的大規模銷售及營銷投入;就患者端而言,運用AI技術高效精簡銷售及分銷流程。同時,經過多年積累,微脈已建立起一定的口碑效應。2022年、2023年、2024年,銷售及分銷開支佔收入百分比逐步下降,分別為38.7%、21.6%、14.5%,公司的營運開支也相應減少。
招股書顯示,隨著營運效率的提升,微脈預期於短期內實現盈利。
04
擴充套件保險經紀等多元化收入
事實上,自微脈成立以來,其所在的賽道經歷了多輪“風口”迭代,網際網路醫院、數字療法、大模型等概念層出不窮。微脈也與這些熱門概念產生過交集,但從其發展脈絡來看,全病程管理始終是核心戰略。
如今,在已建立起主要收入來源的同時,微脈還逐步擴充套件保險經紀、醫療健康產品銷售等其他服務收入。
其中,微脈藉助全病程管理服務,已與大量患者群體(包括孕產婦及家庭)建立了觸達,為開拓保險經紀服務創造了機會,並能洞察現有保險產品未能充分覆蓋的醫療健康需求。透過將保險與健康管理相結合,微脈可在改善投保患者整體健康狀況的同時降低保險公司的賠付損失。
當前,商業健康保險也處於轉型關鍵期,與健康管理的深度結合是大勢所趨。保險經紀服務能否成為微脈的新增長點,值得期待。
但可以肯定的是,多樣化的收入來源將給微脈帶來更大的增長空間。著眼於長遠趨勢,融合了支付方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也會更完善。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認同文章中的觀點、資訊,或想進一步討論,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