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SK9基因多型性與冠心病預後密切相關

研究背景:
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是冠心病治療的重要靶點。前期研究表明,PCSK9基因變異可能引起或減少冠心病的發病風險,但在已確診冠心病患者的二級預防人群中,PCSK9基因單核苷酸多型性(SNPs)是否對缺血性事件的復發風險產生影響,仍缺乏真實世界大樣本研究的支援。
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聚焦於PCSK9基因上的兩個SNP位點(rs662145和rs7525649),探討其與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患者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風險的關係。研究共納入4304例接受PCI治療的冠心病患者,隨訪5年,觀察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血運重建和卒中)的發生情況,並結合臨床風險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研究結果:
在5年隨訪期間,共有934例患者(21.7%)發生MACCE。多因素Cox迴歸分析顯示,rs7525649與MACCE風險無關,而rs662145位點在顯性和共顯性遺傳模型下均與MACCE風險顯著相關(P<0.05)。每攜帶一個rs662145-T等位基因可降低MACCE風險12.9%(HR=0.871,95% CI:0.761-0.997)。
進一步結合臨床風險因素分析發現,rs662145-T等位基因的保護作用在無糖尿病(HR=0.423,95% CI:0.219-0.819)和無高血壓(HR=0.579,95% CI:0.345-0.973)患者中更為顯著,表明該基因多型性可能與特定臨床因素存在相互作用(表1)。
表1 rs662145基因型與糖尿病、高血壓的協同作用分析

研究結論: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PCSK9 rs662145基因多型性與冠心病PCI患者5年MACCE風險的相關性,並發現其與糖尿病、高血壓等臨床因素存在協同作用。本研究提示,rs662145或可作為PCI患者長期預後的遺傳標誌物,有助於未來細化風險分層;此外,PCSK9 rs662145基因多型性可能對PCI患者缺血風險具有保護作用,為未來基因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

嚴凱倫醫生現場彙報
整合炎症和脂質代謝通路的單核細胞/ApoA-I比值可作為冠心病死亡風險預測的新型生物標記物

研究背景:
單核細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MHR),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傳統生物標記物。然而新近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對冠心病患者的預測價值有限。載脂蛋白A-I(ApoA-I)作為高密度脂蛋白顆粒的重要蛋白組成成分,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
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冠心病PCI患者的單核細胞/ApoA-I比值(MAR)與長期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共納入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2013年行PCI治療的9577例冠心病患者,隨訪5年。MAR的計算公式為單核細胞計數絕對值/ApoA-I絕對值;MHR為單核細胞計數絕對值/HDL-C絕對值。研究臨床終點為全因死亡。
研究結果:
在5年隨訪中,共觀察到375(3.9%)例患者出現全因死亡。單因素和多因素Cox迴歸分析均顯示,當MAR和MHR作為分類變數時,與MAR最低三分位水平組相比,MAR的最高三分位水平組發生全因死亡的風險明顯增加(P<0.05);而MHR的三分位數水平組之間的死亡風險相似(P>0.05)(表2)。
當MAR和MHR作為連續變數進行分析時,MAR仍然是冠心病PCI患者長期死亡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而MHR則與死亡風險無關。
亞組分析顯示,MAR在老年人(≥65歲)、年輕人(<65歲)、急性冠脈綜合徵、慢性冠脈綜合徵患者中具有相似的預後價值(P for interaction>0.05)。但與男性相比,MAR與女性冠心病PCI患者的死亡風險更密切相關(P for interaction<0.05)。
表2 MAR及MHR與5年全因死亡相關性的Cox迴歸分析

研究結論:
這項來自真實世界的大樣本佇列研究顯示,MAR與冠心病PCI患者的長期死亡風險密切相關。MAR是一種結合炎症和脂質代謝的新型生物標記物,較傳統MHR具有更好的心血管風險預後價值,其機制和干預靶點有待進一步研究。
研究者簡介

袁晉青 教授
-
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
主要從事冠心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國家“九·五”攻關課題《血管成形術後再狹窄的機理和預防的實驗研究》的主要申請者及完成者之一,該課題獲首屆中華醫學獎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國家“十五”,973子課題《鎂合金血管支架的生物適配機制》的研究。國家十二五課題分課題《中國冠心病人群氯吡格雷抵抗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主要申請者及完成者。已在專業雜誌上發表SCI論文100餘篇。其中在國際著名雜誌EHJ發表論文1篇。參與撰寫《冠心病》、《冠狀動脈造影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介入治療》及《冠心病介入治療併發症的防治》,《攻克CTO——慢性完全閉塞冠狀動脈病變介入治療》等多部臨床專著,其中副主編2部。
-
先後承擔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國家十二五課題分課題《中國冠心病人群氯吡格雷抵抗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案分課題《中國冠心病患者血栓和出血風險評分系統的研究》一項。中國醫學科學院創新工程課題一項,國家臨床醫學中心課題兩項。
-
學術任職:美國FACC,歐洲FESC。中國老年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會長,白求恩精神研究會心血管分會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血栓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迴圈雜誌》第六屆編輯委員會編委;《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第10屆編輯委員會通訊編委。
研究者簡介

趙雪燕 教授
-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FACC,FESC。16病區副主任(主持工作),老年醫學中心副主任。國家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PI。
-
研究方向:冠心病有關血栓、出血、炎症風險評估及治療,老年心血管病研究等。開展大佇列多組學開發風險標記物及風險模型的構建;開展動脈粥樣硬化及血脂相關的遺傳學研究。近年來,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累積發表SCI文章累計影響因子超過160分。參加ESC Late-Breaking Science會議發言,並多次在歐洲心臟病大會(ESC)、美國ACC、AHA、美國TCT大會進行口頭或壁報學術交流。
-
學術任職:1.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 老年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 秘書長及常委委員;2.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心血管病分會 總幹事及常務委員;3.北京醫學會科普分會 常務委員;4.白求恩精神研究會心血管分會 副秘書長;5.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血管病精準醫學分會 委員;6.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轉化醫學分會 委員;7.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 委員;8.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 常務委員。
研究者簡介

嚴凱倫 醫生
-
北京協和醫學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趙雪燕教授。連續2年獲得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一等獎學金。
-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代謝、炎症、血栓等領域的研究。多次在歐洲心臟病大會(ESC)、美國AHA、美國ACC等大會上多次進行口頭/壁報展示。
-
目前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inflammation research》、《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Platelets》等期刊上發表多篇SCI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