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殺死了我的工作,卻讓我雞娃更瘋狂

今年春節在老家的親戚聚會上,發生了尷尬一幕:表姐和妹夫因為教育理念互嗆了起來。
我表姐是典型的小縣城“雞娃媽媽”,雖然收入不高,但也傾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為孩子安排滿滿的奧數、程式設計、作文和英語課,每週七天都有安排。
而我妹夫,是在北京某網際網路大廠工作的運營。
表姐催著孩子去做《計算小超市》的時候,妹夫在一旁冷冷說:“刷這些題有啥用,把孩子搞傻了,將來說不定還有副作用呢。”
表姐當然不能接受這種觀點,說妹夫沒有孩子,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現在不卷,將來只能啃老。
二人嗆嗆的結果是誰也沒說服誰,表姐押著孩子去另一個房間刷題去了。
其實,我家的這場爭論不僅反映了代際觀念的衝突,更揭示了AI時代下教育和職場的深刻衝突。
我也觀察到一個極為矛盾的現象:
許多父母的崗位被“降本增效”壓縮掉了,卻讓他們的雞娃行為更加瘋狂了。
AI時代,父母反而更迷茫
就拿我所在的公司舉例,拋開年齡危機不說,過去兩年,我真正目睹了各類AI產品對我司的工作流程、崗位職責的改變。
比如以前提需求,設計師會說:“我明天給你幾個樣稿,你選一下。” 
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小時我給你50張樣圖,你選一下。”
為什麼能短期出那麼多張?因為設計團隊已經會在某些節點,運用MidJourney和DALL·E這些工具,直接生成概念圖。
👆圖源電視劇《小歡喜》截圖
再比如聽聞某頭部媒體甚至用AI生成財經快訊,編輯崗位只保留了稽核職能,也讓我們這邊的文案團隊瑟瑟發抖。
效率的提升對社會、對企業是好事,可是身為職場打工人的我們並沒有因此受益啊!
這種進步,不能給我們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牛馬帶來安全感,反而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只是被AI替代的“工具人”。
這種焦慮和不安在職場中蔓延,形成了一種普遍的恐慌情緒。
家長們則更加瘋狂地投入到“雞娃”教育中,不惜花費巨資,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刷題、應試,試圖透過傳統的教育路徑為孩子謀求未來。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緩解自己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並試圖用這種行為,給孩子贏在未來,增加一些籌碼。
👆圖源《小捨得》電視劇截圖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後,折射出的是AI時代下,教育體系與職場需求的嚴重脫節,以及中產階級在時代洪流中的迷茫。

為什麼“雞娃老路”註定失效?
AI強大的功能,已經不再是科技企業“畫的餅”,而是現實存在的。
也就是說,我們作為家長,無論當下是否會用到這些AI工具,都無法改變它們會重塑各個行業的未來。
不等我們孩子工作那天,它們就足以強大到能取代許多傳統職位的地步。
這些工具,今天已經可以取代程式設計、設計、寫作這些曾經的職場“硬技能”,而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個人知識儲備”,也會價值暴跌。
我有一個被稱為某某局“第一筆桿子”的大學同學說,她一直偷偷用AI工具,幫自己生成日常公文。她自己只負責貼上在文件裡、稽核、並根據領導口味“最佳化”個別措辭。
在她看來,許多新進單位的年輕員工寫的公文,往往比不上經過訓練的AI質量高。
老同學已經工作了二十年了,深受領導信任,即便AI能寫出和她一模一樣的文章,她在單位的地位也不可撼動。而那些年輕人的未來呢?還真不好說。
下,雞娃界盛行的“用刷題的方法提高能力”、“超前學打敗對手”、“背模板應對作文寫作”,恰恰是在和未來背道而馳。
縱觀我們現在的崗位,憑藉的往往是專業知識儲備、行業資訊、技能和經驗——而這些恰恰是AI工具輕而易舉能掌握的。反而是曾被我們譽為“人情世故”的跨界整合能力和人際交往的技能,AI還無法取代。
因此,靠把所有時間花在刷題上的“雞娃老路”也註定失效。

為何雞娃越沒用,
家長雞娃卻越瘋狂?
首先,絕大部分人都深陷在現有的系統內,不可能靠一己之力跳脫出來。
我身邊那些身居科技浪潮中的父母,也都是一邊喊著“未來已來”,一邊雞娃的。
只不過他們會更明智地將AI工具使用,早早引入家庭生活,或多給孩子報一些“批判思維課”“口才課”等訓練軟實力的課外班。
其次,儘管AI正在改變職場生態,但現行教育的考評制度並沒有跟上,而是具有很大的滯後性。
我們今天的公立教育體系,在關鍵的節點上,還是以“選拔篩選”為主,而並不是以培養為主。
一個現實的例子是,儘管高考題目從前年起就轉向更靈活更富有創意的方向,而小學到初中的教育,還在延續之前的理念,許多暗戳戳的選拔標準,也需要大量的刷題和訓練,才能透過。
👆圖源《小捨得》電視劇截圖
這種滯後的考核體系,讓家長們不得不繼續走“雞娃”老路,試圖透過傳統的應試教育為孩子先“保個底”。
而中產階級的“路徑依賴”恐慌,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瘋狂。
即便不少家長深知刷題和應試教育的侷限性,但在社會評價慣性和劇場效應的作用下,他們只能更加拼命地“雞娃”以保住原有的社會地位。

👆圖源《小捨得》電視劇截圖
新聞裡,某上海家長在接受訪談時表示:“我知道刷題沒用,但至少能考上好大學。”
AI焦慮的轉移與異化,也讓“雞娃”教育更加瘋狂。
微博上,一條高贊評論道出了家長的心聲:“如果孩子連傳統賽道都贏不了,未來更贏不了AI。”
更有甚者,對於AI時代的焦慮,還會被許多無良機構利用。
它們會放大家長們這種迷茫焦慮,輔助以“現在不學這個,未來就沒機會了”這類武斷結論,最後巧妙地嫁接到自己售賣課程上,進一步收割家長的焦慮和金錢。

如何打破死迴圈?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合理定義孩子長大後的“競爭力”。
在AI時代,跨界整合能力和人性化技能,將成為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用AI工具完成跨學科專案的能力;以及人性化技能,比如共情力、領導力、複雜決策力。
哈佛大學的《AI時代教育報告》也指出,未來的教育應注重培養這些AI無法替代的能力。
其次,家長自身的認知革命同樣至關重要。
需要從“鋪路者”轉變為“導遊”,幫助孩子探索興趣,而非規劃固定路徑。
比如家長應該先學會用豐富的AI工具,完成不同場景下各種任務。
家長還需要肯定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空間和留白,允許孩子沿著自己感興趣的道路去探索,而不是密密麻麻地安排滿孩子的所有日程表。
第三,我認為近幾年隨著AI技術的突破,我們的職場生態會發生巨大變化。
而這種變化,以及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也會倒逼教育考核體系的進化。但這點我們家長能做的很少,只能被動等待。
最後,我想說的是AI的迅猛發展已經不可逆轉,它正在殺死舊規則,重塑職場和教育生態。然而,我們當父母的可以選擇不陪葬。
教育的終極目標,始終是“讓人成為人,而非AI的備胎”
家長們需要扔掉“雞娃課表”,考慮把補習班同等的預算,投資孩子的跨界實踐專案,豐富的旅遊研學專案,哪怕鼓勵孩子去和不同的人群打交道,鍛鍊與人交往的能力——這些才是未來社會更重要的技能。
對於AI時代下的教育,你有哪些看法?
在留言區聊聊吧~
題圖丨圖源電視劇《小捨得》截圖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