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美本圈討論度最高的,除了QS淪落為“水榜”之外,就是被譽為“科創天花板”的ISEF造假事件了,如果說前者是集體吃瓜,後者則是心驚膽戰。
相信很多家長已經聽過這個新聞了。2024年ISEF競賽期間,17歲的印度裔學生Krish Pai拿下了最高獎,並且獲得5萬美金的獎金。
此後不久ISEF官方收到一份公開信,其內容與證據鏈直指2024年奪得最高獎的專案——高校發現塑膠降解微生物課題存在抄襲與偽造!

△Pai直接拿了歐洲大學尤利西斯實驗室的圖,並用映象翻轉圖片當作自己的實驗成果,很明視訊記憶體在欺詐行為。
最終,協會向Krish Pai提交了調查結果和其他問題,Pai也選擇撤回他的專案和獎項。

雖然此次事件被官方及時打假,但在各大社交媒體的討論度仍然極高:
有家長表示憤怒:“ISEF是公認的含金量極高,兒子為此籌備了很久,現在居然出現這種醜聞!這是對其他認真準備同學的極大不公平!”

△往屆部分ISEF獲獎者美本錄取情況
也有家長心有餘悸“最害怕是這次造假事件並非個例,會不會我們國內的專案裡也有造假作弊的呢?”
但更多家長則是表示:理工科孩子爬藤已經夠難了,未來ISEF還是否值得參加?除了ISEF之外,還有哪些競賽科創專案適合我們孩子?
而在陪女兒拿下丘成桐金獎後,復旦牛爸詹益輝(以下簡稱詹爸)卻表示:
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創思維,也是培養“從解決問題過渡到提出問題”的牛娃思維,更是未來戰勝AI的核心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要最終女兒能斬獲科創大獎,不是刷題,不是去一窩蜂地挑戰什麼AI、前沿科學,他們只是能在最普通的場景裡貢獻出超額的思考,並且能把問題想得足夠深、足夠遠——這才是真正有後勁兒的牛娃。
本文詹爸不僅將和我們分享理工牛娃從小學到高中的雞娃路徑,討論超前學的是否必要性,還和我們獨家整理了科創牛娃的學習資源,超級乾貨歡迎收藏轉發。
詹爸
詹益輝:2001級復旦-港大IMBA的牛爸。
女兒詹林高中入讀上海交大附中,本科入學卡內基梅隆大學(CMU)電子計算機工程專業。
高二時,詹林代表上海交大附中獲得了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生物方向金獎,2019年入圍「Google Science Fair谷歌科學挑戰賽」全球決賽,也是谷歌賽十幾屆歷史上,唯一進入全球決賽的大陸學生,最終闖入工程類全球4強。
在和詹爸聊天的這2小時裡,他不但不灌雞湯,還猛甩乾貨,把採訪硬生生變成了一場觀點鮮明的坦白局。在詹爸眼裡,要讓娃對科創感興趣並能有所建樹,爸媽需要認清幾個現實: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但能正確引導孩子提問的家長,實在太少了!
孩子能力到了當然可以超前學,但爸媽要幫互助孩子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爸媽要把知識變得有趣「好吃」,再「喂」給孩子,否則大機率讓娃逆反
總之,聊完兩小時,除了收穫許多科創牛娃培養工具之外(文末會提供),我最大感受是:想要培養出真正的科創牛娃又不廢媽?不存在的!


當孩子提不出好問題時,你要推一把
兩年前,家有「行走的提問機」常常被當成某種調侃見諸於各種教育公號。如今,在AI“大舉進犯”的背景下,能用刁鑽問題「背刺」爸媽的孩子,瞬間成了寶。牛娃的核心能力,也從解決問題過渡到提出問題,畢竟,論按部就班把事情做完——AI的實力絕對碾壓人類。
所以,得好問題者得天下——似乎成了未來教育裡的金科玉律。
哈佛教育學院的教授Catherine Snow曾經做個一個形象的類比——孩子所生髮的所有問題,幾乎都能與人類現有的學科分類一一對應,打個比方,當孩子–
問起恐龍、骨骼和化石的問題,屬於考古學
問起火山、岩石、山脈的問題,屬於地質學
問起叢林、海灘、地圖的問題,屬於自然科學
那些關於錢、交換、數量的問題,屬於經濟學
而關於超級英雄、競爭的問題,則屬於社會學
但如何培養一個會提問,同時能把手頭問題抽絲剝繭、深入關鍵核心的真牛娃呢?
大多數教育雞湯或許會這樣告訴你:讓孩子自由發問,爸媽就能坐等好奇心開花結果。而在詹爸看來,這樣的觀點未免天真了:因為:
大多數孩子提不出好問題。

在詹爸看來,有效學習的初始鏈路是「從好奇過渡到提問」,但這個過程可能並不順暢,這其中有兩大阻礙:
孩子覺得好奇純粹是因為感官上的需求要被滿足,並沒有留給「提問」足夠的空間
爸媽常常忽視好玩的場景中,可以深度挖掘的「爆點」,也無法引導孩子去提問
所以,在詹爸眼裡,無數個可以被搭建起來的提問場景,就因為孩子亂玩一氣,爸媽又看不出門道,被硬生生浪費了。
就拿孩子「下雨天愛踩水」做例子:大多數家長會覺得:踩水是孩子的天性嘛,有些開明的家長,讓孩子穿好雨衣雨鞋去踩個痛快,但很少有爸媽會抓住機會,在踩水場景裡,埋一顆科創種子:
“我相信,正常孩子都不會問‘為啥用腳踩水,水就會濺出來?’,大多數家長也不會引導孩子去問,因為這個場景看上去太普通了,但你要是問了呢?你可以鼓勵ta踩重一點,看看水花是大還是小,你讓ta嘗試用不同的力量去踩水,觀察水花大小和施力之間的關係,另外,水花跟水塘的深淺有關係嗎?……
問題可以無休止地問下去,你就讓娃在水塘裡試,這不就是最基本的實驗和觀察嗎?”

當然,這還不夠,詹爸覺得,爸媽們完全可以更貪心一點。
比如,讓孩子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不識字也沒關係,小孩都是最會創造符號的發明家,那就用畫的:把水花大小、踩塌力量、水塘深淺這些資料,每一組都畫出來,然後爸媽帶著孩子去比較,去總結……
原來一個小水塘,就是力學、函式、因變數、自變數這些概念的萌發之源,在高手眼裡,果真是萬物都能當教材。
這還沒完,詹爸摸出手機,開啟一段跳水奧運冠軍全紅嬋的抖音影片——「天才少女的水花消失術」,立馬來了個深度進階引導式發問:
全紅嬋靠什麼來讓水花消失?
跳水和踩水塘之間有什麼關係?
運動員入水的姿勢要如何才能保證壓好水花?為什麼?
你完全可以等孩子做完水塘資料後,再把這些問題拋給ta,跟ta一起尋找答案。照這個模式一直研究下去,說不定就是一篇能發在《Nature》上的小論文。
所以在詹爸的育兒經裡,好問題確實能包治百病,但爸媽絕對別期待四五歲的孩子踩個水塘自己就能問出這些問題,在幼小階段,更應該提出有趣問題的,其實是家長。
只有他們能把孩子眼裡神秘又趣味的世間永珍,提煉成有的放矢的一個個問題,孩子心裡的那顆科創種子,才有可能破土而出。

爸媽辛辛苦苦幫孩子“擠”出了好問題,娃的興趣也上來了,如何尋找答案呢?
閱讀一定是不二之選。
但在詹爸看來,這一步也是危機重重,因為時下有太多提供偽答案的書籍,會讓孩子才燃起的興趣之火,無薪可燒:
在我看來這很糟糕,因為,它只不過是用另一些陌生的概念去回答一個陌生的問題,這隻會讓孩子覺得科學既無聊又深奧。
這樣的回答方式,就是詹爸眼裡的「偽答案」,而要做到去偽存真,這本書或許還要加上這些內容:
什麼是速度
真空和非真空的區別
如果在真空環境中,雷聲和閃電還能賽跑嗎?
為什麼下雨的時候會有打雷和閃電現象?
……
所以,爸媽們劃重點了:在給娃答疑解惑的過程裡,好的答案應該是體系化的、並且常常帶有跨學科的特徵。
因為在詹爸看來,世間永珍本來都是在一整套完美機制下執行的,自然「本體」並不存在分類的意志,學科分類是人為搗鼓出來的,帶孩子探索世界,其實是將分類的過程「逆化」,是在走「回頭路」。千萬別讓分類限制孩子的思維,有太多孩子把數理化生都「關」在它們各自的領地裡,而那些真正會用跨學科思維去勾連所有知識點的孩子,才算是摸到了科創這條路的門道。


超前學可以有,超前賽沒必要
科創牛娃都「超前學上癮」?
拿下丘獎的學霸,知識儲備一定甩同齡孩子幾條馬路?
這是很多普娃家長看完詹林簡歷之後的疑問,這又帶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要走科創競賽的路,超前學是標配嗎?
在詹爸看來,很多家長對超前學的認知有點本末倒置了:
許多家長覺得搏殺科創競賽得獎的孩子,是靠知識儲備征服評委的。這就錯了,要知道像丘獎和ISEF這樣的頂級競賽,坐在評委席上的都是學術大佬,試問你一個高中生,有啥驚人的儲備能叫評委折服?
無非就是15歲用大學數學解題,高中生做本科生的物理實驗,但這些對評委來講毫無意義,這樣的孩子並不是他們要找的金子,拼「提前量」完全無效,最多證明你比較聰明,學習能力很強,但這肯定不是丘獎評委們要的。
頂級競賽評委的眼光無疑是挑剔的,他們更看重一個孩子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一個高中生是不是能用高中、甚至初中的知識去解決世界性難題?這才是打動評委的那個Trigger。

詹爸馬上給出了兩個例子:
《Nature》上還發過這樣一個專案:發明者根據茶壺效應,設計了一個坐便器,能夠實現尿液與其他排洩物的有效分離,這樣就可以高效利用尿液作為肥料去育養小麥,它還有資料,利用這樣的新型坐便器,每年可以多收集多少尿液,小麥產量能提高多少,能解決多少地區的糧食問題。

這兩個例子,一個讓競賽評委對孩子刮目相看,一個被頂級學術雜誌收錄,爸媽們是不是能悟出,真正的科創牛娃到底在做什麼?
不是炫技,不是刷題,不是去一窩蜂地挑戰什麼AI、前沿科學,他們只是能在最普通的場景裡貢獻出超額的思考,並且能把問題想得足夠深、足夠遠——這才是真正有後勁兒的牛娃。
而詹爸的女兒詹林,其實也是這類孩子的典型。她拿丘獎的專案是關於燒傷面積測量的,聽上去非常高大上,但專案的緣起卻特別日常:
詹林喜歡的女團成員被燒傷了,她開始閱讀有關燒傷的文獻,瞭解醫療機構如何測算燒傷面積。當她發現測算過程中使用的掃描裝置與微軟x-box遊戲機附帶的掃描裝置類同時,作為x-box重度使用者的詹林,直覺上認為,這個掃描裝置的精度不足以支撐燒傷面積測算。
於是問題就產生了——如何有效地測量燒傷面積,現有的理論和裝置管用嗎?
有了方向和目標,接下去的每一步,都能踩在點上。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爸媽跟我一樣都會慨嘆:中國有多少孩子在追女團玩遊戲,但能拿丘獎的有幾個?

△詹林與丘院士的合影
在教育的目的、形式、標準都在不停變換的世代,原來頂級牛娃的評價標尺上,依然站著那個問出「蘋果為何向下掉」的叫牛頓的孩子。
所以,再回到要不要提前學的問題上,詹爸的答案非常明確:
提前學可以是結果,但不能是目的。
怎麼理解?
孩子一定是先提出問題,然後掌握工具去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不能顛倒,知識結構與儲備的更新,講究的是水到渠成,而不應該本末倒置。前者讓孩子越學越猛,後一種則會澆滅孩子的熱情。
所以,詹爸常常在復旦校友的育兒群裡,變著法兒地給孩子們拋問題,學古詩,從甲骨文開始,古人為啥這樣寫某個字?還佐以電影動畫多管齊下;玩兒生物,他讓二年級的孩子用三稜鏡分解光,赤橙黃綠青藍紫,到底那種顏色的光會影響植物生長?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孩子們得去了解光合作用,見識到光譜,而所有這些,可能是他們到初中才會接觸的內容,但孩子們學得不亦樂乎。 這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超前學。

△詹爸與“復二代”家長群裡的爸媽和孩子們交流
所以,幾歲學啥並不是涇渭分明的事情,興趣有了,過程對了,只要孩子願意,世間百科,點點滴滴、千萬種知識,哪一樣不能現玩現學呢?
關鍵只是家長們得知道:何時進?何時退?又何時守?
聊到這裡,關於「製造科創牛娃」的道與術都浮出水面,與其說這是一次方法論的更新,不如說這是一場家長理念與知識儲備的博弈,這樣看來,
丘獎萬里挑一,挑的其實還是——家庭。

雞出真理工牛娃,家庭需要“文化資本”
說實話,跟詹爸聊育兒有一種別樣的爽感 ,因為他儲備的案例實在太多了,數理化文史哲,手機隨便一搜,就是一簇火,足以撐起一堂趣味盎然的科普課。
但聊完未免也有些失落,原來要雞出「真·科創牛娃」,爸媽必須要做好“揮霍”大量時間的準備,畢竟學霸家長只是鳳毛麟角,為什麼「北大媽復旦爸」會成為一種符號,背後頗Sharp的一個事實是——孩子的天花板,很可能在出生前已經架好了。
由此我想到法國社會學大師布迪厄的家庭文化資本理論:他把家庭文化資本分成三類:
包括談吐、儀態舉止等等
類似於藝術品、餐飲、服飾、書籍等各種需要用經濟資本以取得, 且可累積的“物”;
學歷、資格
布迪厄認為:家庭文化資本的傳承是隱秘且連續的,孩子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完全承襲了這些資本,甚至比承襲有形遺產更簡單。 詹爸與詹林之間的相互成就,未嘗不是文化資本的傳承?

這樣的事實,也印證了雞娃大軍這兩年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雞娃不如雞自己。
路漫漫其修遠兮,無論如何,求索還來得及!
最後,放上聊天過程中詹爸特別給到的一些學習資源,爸媽們可以收藏使用: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圖書館,打個比方,上海的孩子做科創,如果要閱讀最新的科技類雜誌(《Nature》、《柳葉刀》等等),查詢相關前沿領域的論文,直接用電子學生證註冊登入即可下載或遠端訪問這些資料。

https://www.geogebra.org/
這是一個強大的數學線上學習網站,特別適合高中生做課外拓展。提醒一下,網站提供了多種語言的切換,但英文部分的題庫和Topic比中文部分豐富許多,質量也更高一些。對走國際路線的孩子非常適用。

https://pss-system.cponline.cnipa.gov.cn
註冊後,便可檢索相關專利專案的具體情況,對很多科創娃來說,它能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專案在相關領域的相關研究情況。

【象形字典】
https://www.vividict.com/Public/index/page/index/index.html
帶娃學語文的利器,這個網站可以查閱漢字從甲骨文到楷體的整個流變過程,特別是甲骨文,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註解,是孩子們提升語文學習的極佳工具。

【中國文字博物館】
http://www.wzbwg.com/Cn
這裡有豐富多彩的與漢字研究相關的文獻、文物
【殷契文淵 — 甲骨文資訊處理重點實驗室】
http://jgw.aynu.edu.cn/ajaxpage/home2.0/index.html
【Discovering Ancient Egypt】
https://discoveringegypt.com/
如果孩子物件形文字感興趣,他們還可以從甲骨文過度到古埃及文字,做一下橫向研究,一定會發現許多很有趣的點。

【 2024·真棒理工爬藤盛典 】
最熱理工科專案大PK
“打”進藤校的牛娃們要通多少關?
就在6月15日週六下午
👇線下活動席位有限,掃碼搶位及諮詢👇


👇關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懂教育的家長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