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
AI都已經刷遍全人類的題了,“雞娃現象”是不是也會隨之降溫?
近來,國產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DeepSeek火爆,大家都被它的“深度思考”能力震撼。
很多文章預測,“雞娃運動”將在未來幾年消失……
我雖然也期盼這一結果,但看法卻沒這麼樂觀。
一個大規模現象背後,往往有著盤根錯節的社會原因。
就像問DeepSeek,什麼是家長們雞娃的根本原因?它的回答就包含了至少八大方面:
文憑通脹下的軍備競賽邏輯; 基礎教育減負政策與中高考選拔機制的脫節; 民辦學校“掐尖招生”加劇的超前競爭; 社會轉型期人力資本投資回報不確定性的應激反應; 媒體對各種“學霸人設”的過度渲染; 線上教育機構透過算法制造的“搶跑焦慮”;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 父母們將自身成長匱乏轉化為補償性教育投入的代際傳遞等。
所以,確實有海淀媽媽連夜退掉了補習班,但轉頭呢,又讓DeepSeek出一套黃岡測試卷給孩子;
很多文章、影片都告訴父母,“雞娃行為不可取”,但轉頭又說,如果不培養孩子的創新力、思維力……孩子註定被淘汰;
媽媽們心裡想的是“不雞娃”,但轉頭就忍不住將“從墊底到985:我兒子靠這5個笨辦法逆襲!”放進收藏夾裡;
補習班、奧數班、鋼琴班不推薦了,那程式設計課、思辨課、體能課…..要不要安排起?
即使你真的心態好,能躺平,但孩子呢,他樂不樂意?他頂不頂得住這環境的壓力?
隱性雞娃,避無可避。這一代人哪怕頭腦清醒,在時代巨浪下,也不得不撲騰幾下本能求生。
只要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沒解決,單一路徑成才的評價體系沒改變,家長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未減少……改變的,就只會是雞娃的手段、陣地而已。
“雞娃現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消失。
那作為普通父母,該如何面對還將持續的“雞娃運動”呢?
我覺得,重要的不是回答“雞或不雞”的問題。
而是,要弄明白,理性的“激”,和非理性的“雞”,邊界在哪裡?

“激”與“雞”,如何更好界定?
前幾天,在一家長群刷到一張“牛蛙配置表”(如圖):

上面每個“成就”都令人驚歎。
我正盤算,要實現這些,得有多強的家庭支援系統呀——
從小就要原版或雙語教育吧,還要有優質的競賽培訓資源吧,以及很多參與各種專案的時間和機會吧…..樂器和私教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結果我閨蜜就發來一句,“聽說**家孩子四年級考過了PET了,你計劃幾年級讓你兒子去考KET?”
我一陣心虛。
相信很多父母內心都有過這樣的波瀾:
自己經歷過“雞娃”的痛苦,或者見識過很多父母雞娃不成,使得孩子厭學、親子關係破裂的案例,下定決心不要“雞”;
但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因為父母的“上心”,取得不俗的成績——好像也沒有叛逆、沒有抑鬱,反而陽光開朗、積極大方、熱愛學習、有進取心、有抗挫力——就很容易想:
自己的“不作為”,是不是讓孩子錯過了某種可能性?
其實,社會對“雞娃”現象褒貶不一,家長們也總在“雞”或“不雞”中搖擺不定,是因為我們都清楚:
為了“不雞”,而放棄對孩子合理的、科學的“激勵、推動”,這本身很不明智。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幫我們更清晰地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在理性的“激”,還是過度的“雞”呢?
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好用的標準。它說:
判斷“雞娃”的核心標準在於是否突破“發展適宜性實踐”(DAP)邊界。
這個DAP邊界分為三個維度:
1.年齡適宜性邊界
比如,要求孩子完成遠超其年齡認知或身心承受能力的任務(像強迫3歲兒童學加減法;強迫初中生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每天安排大量學習任務,週末排滿補習班,擠佔掉孩子正常社交、運動、遊戲的時間等),都屬於突破年齡適宜性邊界的行為。
2.個體適宜性邊界
比如,忽視孩子個體差異,強制要求他和同齡人統一進度,忽略其興趣,強行安排學習內容(像強迫不喜鋼琴的孩子每日練琴數小時;強制擅長文科課程的孩子放棄學文,轉而攻克數理化競賽課程;忽視孩子個體效率差異,要求孩子遵循統一作息,5點起床學習,12點睡覺等),都屬於突破個體適宜性邊界的行為。
3. 社會文化適宜性邊界
比如,以單一文化標準(如升學競爭、精英主義)擠壓多元價值觀,忽視家庭/社群背景(像要求母語非英語孩子只能用英語學習;禁止其參與傳統節慶或集體活動,割裂其文化歸屬感等),都屬於突破社會文化適宜性邊界的行為。
有了這個思維模型,我們就可以時不時代入教育行為“自查”:
比如,你強迫高二的孩子放棄熱愛的美術專業,轉攻金融類AP課程,認為這是為他好(突破個體適宜性);
晚自習回家後要求孩子還得加學4小時(突破年齡適宜性);
你想說服孩子“藝術沒前途,只有華爾街精英才值得尊重”(突破社會文化適宜性)。
你看,“雞娃本色”是不是一下就暴露無遺?
我們還會發現,同樣的教育行為/標準,放在別人孩子身上可能不算“雞”,但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就很可能演變成“雞”。
比如,代入我閨蜜說朋友家孩子過PET的例子。
這位朋友本科是英文專業,給孩子提供的是雙語環境,且孩子從小就喜歡聽英文故事。過PET,對他而言,是完成學業之餘,順便的事;
但我自己的英語水平,讀繪本都磕磕巴巴,更別說在家為孩子營造英文環境(考慮社會文化適宜性邊界),雖然英語啟蒙有進展,但孩子一直都更喜歡中文,對英文的聽、說都比較抗拒(理解個體適宜性邊界)。
那這種情況,我就只能按照孩子的興趣和進度慢慢來(尊重年齡適宜性邊界),相信在正確路徑上的持續積累,而不是盲目按別人的進度、目標去要求孩子。
這樣一思考,是不是又篤定了些?
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在 “發展規律-個人特質-文化語境” 的三角平衡中,找到可持續的成長路徑。
恰到好處的“激”,又不盲目焦慮的“雞”,才是我們家長面對這場“雞娃浪潮”,需要堅守的陣地。


雞娃巨浪中,父母們靠什麼“錨定”?
當然,理論大家都很容易明白,放到實踐中,或許又是另一回事。
在這場“雞娃巨浪”中,父母們最大的挑戰是,每天都在被強塞各種育兒訊息。
除了演算法不斷推送各種“牛蛙”事蹟,來抬升家長們的參照標準外,父母們還能看到各種“海淀媽媽時間管理表”“順義媽媽爬藤攻略”…….
這些似乎都在為家長、孩子構建起一條可複製的成功路徑。
可當大家都參照同一套模板前仆後繼時,面臨的必定是踩踏式的競爭。
那又想“激”,又不能“雞”,家長該靠什麼來錨定,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波動呢?
這裡再給家長們兩個“抓手”:
1、設定“雞娃預警值”:
家長們可以從“時間侵佔、目標錯位、評價窄化、代償機制”四個維度,為自己的行為設定警戒值。比如(僅供參考):
時間侵佔:日均非結構化遊戲時間<1小時;
目標錯位:補習班成為孩子的主要社交場景(如強制參加5個以上興趣班);
評價窄化:採用“成績-排名”單一維度來評價孩子(如談論孩子成績、排名佔日常對話30%以上;批評:鼓勵>1:5);
代償機制:透過子女成就獲取自我價值認同(如孩子成績不好就覺得自己沒面子,轉而對孩子發脾氣,更嚴苛要求孩子)。
有了這些警戒值,你也才能放心:
遵循“刻意練習”原則的興趣培養,遵照“最近發展區”的目標設定,符合“成長型思維”導向的過程評價等,這些教育行為,都是好的、合理的“激”。
2、看到雞娃的隱性代價
所有選擇都有代價,教育也是。
很多家長抵不住“雞娃成果”誘惑,是沒有看到背後的成本是什麼。
我讓DeepSeek為家長們作了一個“雞娃”成本-收益分析:

現在很多現象也顯示,被“雞”出來的孩子,長於做題,但拙於提問,精於模仿,但失於創造,學歷優異,但情感空缺……
如今,AI都開始取代標準化智力勞動和一部分高階腦力勞動了,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未來將面臨什麼,相信家長們已不言自明。
在頭腦裡存下這樣一個“收益-成本”模型,每一次決定前,都先掂量一下,另一面的“損失”是什麼,我們或許就能冷靜些。


AI時代,孩子成才方向在哪裡?
最後,雞娃的本質,是為了讓孩子在未來更有競爭力。
真正能讓父母們安心的,還是孩子已為未來做好了準備。
AI時代,每一秒都在發生著創新與改變,我們如何能為現在都不存在的職業做好準備?如何找到孩子更適合的成才方向呢?
我看很多文章都提到了:創造力、學習力、思辨力、天賦、熱愛……
這些都很重要,但我想,家長們更困惑的是,這些又從哪裡來呢?
1、珍惜孩子身上“人”的能力
AI時代的終極競爭力在於“個人的不可替代性”。
往大了說這包括:情感聯結、價值判斷、創新突破等;
往小了說,其實也包括:叛逆、懶惰、出錯、依賴……
是的,你嫌棄孩子身上的那些“毛病”,其實正好是他區別於AI的“能力”。
觀察歷史,我們會發現:
每一次重大變革,都來自於“反叛”精神,孩子也需要這種精神,去找到自己“因何而學”?
人類很多個偉大發明,都是在“懶”“錯誤”中誕生。因為想偷懶、會犯錯,才會有創新。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也不是“獨立”,而是互賴。會依賴,才會有合作,才會去整合資源。
尊重孩子身上這些作為“人”的特徵,不過度糾正、批判,你會發現——他們懶惰、貪玩、調皮、叛逆、不靠譜都是真的,但上進、折騰、能創新、有幹勁兒也是真的!
2、更新學習方式和教育目標
努力是任何時代都不過時的品質,但前提是用對的方式。
科技時代,我們不要過度強調模板化學習,而應該多花時間用跨學科的、專案式的學習方式,去激發、鍛鍊孩子的創新思維、批判思維,培養在人際交往、社會實踐中,才能鍛鍊到的共情力、溝通力、決策力等“軟技能”。
教育目標也不應該是把孩子培養成大家口中的好學生、好員工,而是轉變為,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知道“我是誰”、相信“我是誰”),並在此基礎上找到天賦、熱愛,發展其獨特優勢。
大家不要覺得“跨學科”“專案式”“自我認知”這一聽就很難執行,“嗐,還不是得報班”——
讓孩子負責一次全家旅行:
列出備選地、調查家人的興趣、估計成本、設定預算、訂票、聯絡酒店、負責後勤……
在過程中,肯定他、支援他、不掃興、不潑冷水……
事後,和他一起復盤…..
這樣的生活小事,就是一次跨學科的、專案式的、增進孩子自我認知的實踐機會。
它遠比完成一套暑假練習冊,更適合作為新時代的“真題”!
3、積極使用AI工具
AI不是敵人,而是幫手。
善於使用AI,未來,孩子和AI就不會是競爭關係。
這種使用,不是說讓孩子使用AI學習機去刷題,追求什麼“精準學”——這仍是舊的“雞娃”思維的延續;
而是讓孩子掌握“人機協作”的深層思維能力。
比如,鼓勵孩子遇到問題向AI提問,幫助自己建立對未知領域的瞭解;
把自己最近的學習記錄丟給AI,讓AI幫自己覆盤、規劃,建立筆記體系;
用多種AI工具輔助自己完成複雜專案(攻克某項考試,社交賬號維護更新、家庭旅行攻略);
把變化當養分。
你會發現,這個過程,孩子不單單是收穫了一個“超強助手”,他同時還擁有了分析問題、定位問題、分工協作、結構化思考等寶貴的能力。
教育不是零和博弈。
我們不必將它窄化為“知識灌輸”和“技能疊加”的競技場。
執著於過去的經驗養孩子,再努力,也不過是在刻舟求劍而已。
AI時代,幫孩子成為“鮮活的自洽者”“自驅的實踐者”,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
“雞娃”這種讓人“又恨,又無奈”的現象,才能真正消失。
作者:豬媽媽,自由撰稿人,學習型媽媽,中國青少年研究會高階家庭教育指導師,另有網名,寶藏豬媽媽。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