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給了選擇國際化教育的家長和學生一個開年暴擊。
一邊是DeepSeek誕生後一夜之間讓美股蒸發1萬億,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更為未來的科技、經濟發展提出了無限可能,有位MIT經濟學家Olivier Blanchard說:

另一邊是現在的家長和學生們可能從來沒有這麼焦慮過:人工智慧徹底“殺死”了往日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的許多初級崗位,Meta、微軟紛紛裁員,傳說有斯坦福計算機畢業生投了100多份簡歷都沒得到一個實習,今年布朗大學畢業生有一半都沒找到工作;更不用說特朗普上臺後各種瘋狂政策出臺,還朝令夕改,搞得大家提心吊膽……
到底該怎麼辦?學習哪些東西才能不被人工智慧替代?計算機專業還能學嗎?出國留學還有價值嗎?
“爸爸真棒”這次特別幫大家找到了一個最適合在這個時間點來談這件事的人——知名科學作家萬維鋼,因為他可能是中文世界裡最接近於“來自未來”的人。

萬維鋼
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5 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曾長期從事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現為知名科學作家。
用過得到APP的人可能都聽說過萬維鋼,他是中科大高材生,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拿了物理學博士學位,做了很多年的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後來“降維打擊”從事科學寫作,在得到APP寫了6季的《精英日課》專欄,每天做的就是遍覽全世界最新最前沿的科學原版書籍、論文,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拆解給讀者聽。

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非常關注教育領域的研究,“爸爸真棒”的小夥伴一直把他的專欄當作“秘密資料庫”,從裡面找到了不少關於教育的靈感和洞見。還記得多年前我們轉載過他一篇關於美國教育分層的文章,“藝術品VS工藝品VS工具”的比喻,讓當時許多家長紛紛點贊收藏。
而在7年之後、AI徹底改變世界的前夜,他對於教育,對於人才培養又有一些新的洞見:

*為閱讀方便,本文以第一人稱敘述。

2024年計算機專業受到巨大打擊,
川普上臺接連作妖……
AI時代,還要選理工科、去美國留學嗎?
最近的“就業危機”其實不單單是AI的影響,這些年,傳統大學教育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主要在於它跟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是脫節的。
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人不太“有用”。學生在學校只是學了一大堆知識點,成為考試機器,一個年輕人哪怕從很好的大學畢業,到了工作崗位上之後,可能還是什麼都不會,需要從頭開始學。如果他還在小時候“雞娃”的過程裡失掉了學習的主動性,那就更糟糕了。以前教育系統能起到一個智商和意志力篩選的作用,現在AI時代來了,連智商和意志力也變得不那麼值錢了。
比如我自己在得到寫《精英日課》,以前需要助手幫我整理文稿,現在用AI整理就行了,助手就被AI替代掉了。最近聽一位在三星工作的朋友說,他們現在一個資深程式設計師能做過去3個人的活,那麼別說招新人了,不裁員就很不錯了。
在這個節骨眼上,孩子正要進入大學、選擇專業的家庭該怎麼辦呢?

首先,計算機專業確實在2024年受到了巨大的打擊,AI程式設計實在太方便了,等於說過去的計算機專業4年培養出來的初級程式設計師在這個時刻一下子“沒用”了。
但我想大學也會逐漸適應,比如現在剛進入計算機專業的孩子,從一開始就可以讓他們用AI輔助程式設計,自己多去考慮一些更宏觀、更高階的東西,獨立完成一些作品,那麼等他畢業之後,就會很勝任市場上的工作崗位了。因此,計算機作為一直以來就業最好、起薪最高的專業,未來仍然是一個好的選擇。
那麼其他的專業呢?做硬體的電子工程(EE或ECE)是一個好專業,就業率很好,雖然它沒有計算機那麼熱門。而且計算機專業會有一點吃“青春飯”,就是年輕時很強,到一定年齡後你程式設計的速度可能就沒那麼快了,但電子工程這個專業後勁很足,直到4、50歲仍然可以在一線工作。
另外,如果孩子感興趣,本科不妨學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基礎學科,因為它們很靈活,本科畢業後想直接工作也行,想讀研的話更是可以選任何一個專業。
生物雖然在過去被認為是“天坑”,但如今在AI協助下,生物製藥正在進入黃金髮展階段,長壽科技可能也會有突破,因此選生物也不錯,但同時一定要學習一些計算機知識。
總的來說,“理工科+AI”會是一個必殺技。

DeepSeek出來以後,《紐約時報》曾說這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勝利”,那麼,中國的中產家庭還有必要去留學嗎?
其實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
有機構測算的美國人平均智商是98,中國大陸地區的平均智商是104,中國的人口又是美國的好幾倍,智商超過145的“超級天才”理論上要比美國多很多,這麼多超級天才,才出了一個DeepSeek,其實不是中國教育的勝利,倒不如說中國教育應該反思吧?
DeepSeek的團隊並非都是985211畢業,但有不少是拿過競賽獎項的人才,他們與其說是被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倒不如說是被學科競賽“篩選”出來的。
現在,美國處在50年來失業率的最低點,它的經濟和歐洲等很多地區相比還是更有活力的,因此它的階層流動性還是相對較強,中產更有機會。考慮到美國的公司多、崗位多,更容易得到實習,所以我認為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可以到美國留學。
當然美國高等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它實在太貴了,因此有些學生會本科或碩士在英國讀書,碩士或博士再到美國讀,也是很好的選擇。


工藝品VS玩家VS主人翁
為什麼說AI時代最應該培養“主動性”?
之前我講美國教育的分層現象,講了一個“工具VS工藝品VS藝術品”的比喻,現在,AI背景下,知識點和解題套路都不再值錢,我們需要新的人才分類方法。
我認為,AI時代人才最值錢的優點是“主動性”,不是“放學後主動做作業”那種主動,而是“沒人告訴我、甚至沒人能理解為什麼應該做這個,但是我主動做這個”的主動。我們不妨按照主動性水平,把人才分為–
👉主動性最低的第一層級可以叫做“工具人”,是傳統教育的預設培養目標。
傳統教育不但不知道被動是不好的,而且獎勵被動:從小“聽話”就是好孩子,所學知識都有明確的對錯,考試考的是標準化的知識點。它培養的目標就是一個能夠很好地遵守規則,按照固定流程把一件事做好的人。
如果一個學生的考試成績好,可以拿一大堆高學歷和獲獎證書,得到家長和老師的稱讚,但他這樣下去,就會以為只要把什麼都做對,就會有個機構從天而降,給他發個獎勵:也許是個公務員崗位,或者一套房。如果沒有人或機構來獎勵,他就會迷失。
在 AI 時代,“工具人”將會毫無競爭優勢可言。因為大語言模型的看家本領就是預測下一個詞,AI 最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最能把事情做對,而且會做得非常廉價。AI 不但可以取代,而且應該取代“工具人”。

👉如果我們的主動性更高一些,就進入了人才的第二個層級:“玩家”。
玩家也遵守規則,但並不尊重流程,因為玩家根本不在乎別人的預期標準,他有他自己的“想要”。他想要的東西往往不是任何機構能分配給他的,必須自己想辦法得到。他的行動沒有固定流程,必須自己計劃、自己行動。
這就好像打遊戲一樣,平庸的工具人打個遊戲都得先找攻略,而玩家卻在用試錯的方法尋找別人尚未發現的最佳化路線。
目前,AI 已經有很強的智慧,但它們似乎沒有很強的自主性。它不會主動跟你說話,都是你在給它下命令。我們希望局面能一直如此:AI 再強,也應該為人服務。
因此AI帶來的新工作崗位首先是留給玩家的。工具人根本不會去嘗試新事物,尤其是需要冒險的事物,他們一旦離開舒適區就會無所適從,玩家卻天生喜歡探索。
玩家的主動性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人的天性:試錯和好奇心本來就是我們人類的看家本領。如果希望孩子長大成為玩家,你大概需要剋制自己的控制慾望,給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間,讓孩子從小建立試錯的習慣和信心。

👉比玩家更有主動性的第三層級是“主人翁”,也可以叫“塑造者”。
“主人翁”不滿足於在別人設定的規則中生活,他要自己制定規則;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世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創造一個新世界,給其他人創造生存和發展空間;他認為自己對世界負有責任,如果現在的世界有問題,那麼自己有義務站出來把它變好。
工具人指望被安排,玩家自己安排自己,主人翁卻是安排別人。
“主人翁”需要比“工具人”和“玩家”更多的能力–
-
你需要有開放的思想,能從不同的視角考慮問題;
-
你會關注價值觀,因為對你來說世俗的道德只是文化習慣,為此你需要研究歷史學、心理學和哲學那些社會科學;
-
你需要領導力,特別是說服力和影響力;
-
你需要像喬布斯那樣給人重構一個“現實扭曲力場(reality distortion field)”,讓人願意為你那個世界觀工作……
不過,主人翁是很難培養的,大約只能影響,而且可能需要天賦。
其實,世界上一直都有不少主人翁在修修補補,可能是一個創造了新產品的企業家,一個真心想要輸送人才的校長,又或者只是一個愛孩子的家長……AI時代,我們需要更多的“主人翁”。


AI時代,“雞娃”真的沒用
AI時代主動性最重要,然而那些整天活在外界給的預期之中、從小一路被雞出來的娃,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主動性。
“雞娃”對孩子的主動性是毀滅性的。現在很多孩子每天從早到晚,從學校到家,一直處於一個被驅使的狀態,到幾點你要去做這個了,幾點你要去做那個了……這不僅會讓孩子一直處於一個非常難受的狀態,身心都不健康,更沒有辦法發揮內驅力。
我覺得,“雞娃”的家長要想清楚:你是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初中生,還是想培養一個優秀的、有主動性的成年人呢?
如果你想要培養一個有主動性的成年人,那麼不僅不應該“雞娃”,還應該注意觀察孩子,如果發現他對任何東西感興趣,就應該感到很高興,應該大力培養他去做這件事兒。如果孩子做出任何一個作品,哪怕是幼兒園的孩子畫一張畫、寫個小故事,都要不吝於給孩子鼓勵,讓他們去創造、去探索。
一直以來我們看到的研究,都是說家庭收入要達到一定標準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但超過某個標準,再高的話也影響不大了,比如美國家庭收入超過7.5萬美元,對孩子成長的促進就有限了。
但我們最近發現,孩子的創造性是跟家庭收入呈正相關的,也就是那些收入20萬的家庭,孩子的創造性比7.5萬的更高,收入30萬的家庭,孩子的創造性又比20萬的高。
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唯一的解釋就是高收入家庭會給孩子更大的自由,他們認為早期的那些刷題、考試並沒有那麼重要,也不認為孩子必須一畢業就去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所以他會給孩子更大的自由度,讓孩子更好地探索。

有的人會說,如果讓孩子去做他愛做的事兒,他就會一直刷短影片或者打遊戲。真的是這樣嗎?孩子真的會一直拿著手機機械地刷短影片、打“無腦”的遊戲,一直打10年嗎?
其實,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有上進心,想學習新東西的,只要你讓他自由發展,他慢慢的一定是會往更加“高階”的層級走的,他是會想要自己創造點什麼,讓別人讚歎的。
平時,我完全不會控制我家兩個孩子的螢幕時間。我兒子如今上高中了,非常喜歡打遊戲,現在也每天打,但他不是機械地打,而是在遊戲裡和其他幾個孩子一起組成了工會,還會開會討論事情。比如一個成員犯規了,要不要把他從工會里開除?他們曾經足足開了兩個小時的會,就為了討論這件事。這難道不也是一種領導力嗎?
除此之外,他還程式設計做了兩個機器人,幫自己管理一些工會的事務,這難道不也是創造了一些價值嗎?事實上,現在學校老師給他留作業讓他寫一個程式,他都會自己主動給這個程式加很多功能。
因為我知道孩子有這種勁頭,所以,他將來上哪個大學,甚至上不上大學都無所謂,因為我知道他有主動去做一件事的能力,這樣就可以了。
如果我現在是一箇中國的家長,在最近這段時間,我可能會做三件事。
我甚至會鼓勵他用DeepSeek完成一些作業,如果這樣能減少他做作業的時間的話。
最近我看到的一個研究,就是發現那些將來比較有成就的小孩,從小都會跟父母經常討論一些大問題:科學、社會現象、國際局勢……比如說今天社會上出了一個什麼新聞,咱們怎麼理解,你的觀點如何,跟孩子平等地討論一下。
比如我兒子目前在學校做勤工儉學,每天中午到食堂去幫忙,每個月有200多塊錢的工資。他還參加了一些志願者服務,會在學校給其他孩子輔導功課。
我會鼓勵孩子去做這些事,讓他更像一個有主動性的、全面的人,作業、考試相形之下反而沒有那麼重要。

最近我和ChatGPT聊得最長的一次,足足聊了7個小時,還有一次,我坐在自動駕駛的汽車裡,和ChatGPT討論接下來工作的事,不由得覺得自己好像已經生活在一個科幻電影裡了。
在科幻電影裡,如果人們知道外星人馬上要來了,三體人要來了,就會覺得地球上其他的事沒那麼重要了:各國的地緣政治、國家糾紛、誰能掌握AI霸權,乃至考試、雞娃……因為有一件更大的事馬上就要發生。
現在,超級人工智慧馬上就會到來,我們以前的生活、工作方式,對世界的的認識和價值觀,可能都要迎來鉅變,只是我們還不知道會怎麼變。
我覺得非常幸運,我們的孩子也非常幸運,能夠見證鉅變到來的時刻。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