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批最先覺醒的家長,發現不對勁了

作者:妙爸本文來源:公眾號“翻譯官妙爸”
…………………………………
01
我週末寫了篇文章,曝光了熙熙的糗事——聽寫56個單詞,錯了23個,正確率勉強達到60%。(詳見→《教育博主,正在批次人設崩塌……》)

發文之前,熙熙甚至還擔心我會掉粉。

畢竟,一個英語博主的孩子,聽寫英語單詞竟然寫成這個熊樣,確實有點人設崩塌

掉沒掉粉倒是不太重要,關鍵是,那篇文章還帶來了一個意外的收穫和感悟:我發現,真的有很多家長開始覺醒了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當我把文章分享到群裡之後,不止一個群友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再聯想起如今的諸多現象,確實要感嘆一句:時代真的變了!

不光家長,就連很多教育品牌也注意到了類似的現象。

比如,我最近跟很多品牌方溝通的時候,他們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現象:當年海淀幫的那套製造焦慮的模式玩不轉了,很多家長都不買賬了。
雞娃資歷比較老的讀者應該都有印象,前些年,網上有很多海淀**爸、海淀**媽,憑藉著海淀這塊雞娃高地的金字招牌在網上吸粉無數。
本來,大家都是奔著打破資訊差的目的去關注他們,希望看看傳說中的雞娃聖地究竟是什麼樣子。
客觀來說,這些海淀**爸/媽們確實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他們讓更多人得以窺見這個世界的參差,普及了許多學科較為前沿且科學的理念、方法、資料、課程……
而且,這些海淀**爸/媽們大都有一個特點:家有牛娃,甚至神娃。
邏輯很通順:你給別人分享方法,總得有成果吧?
牛娃就是最好的成果。

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卻在有意無意中給許多人制造了焦慮。

雖然這些分享的確打破了一些資訊差,傳授了一些方法,然而,對大多數家長來說,看完了別人家的牛娃,再對比自己家普娃,內心難免有波動。
直到有一天,一篇文章揭開了背後的秘密。

誰也沒想到,那篇文章迅速爆紅,甚至吸引了不少官媒下場。

事情鬧大了,他們禁言的禁言,封號的封號,改名的改名……
網際網路雖然有記憶,但是網民的記憶只有三分鐘。

風聲過後,濤聲依舊。

即便是不久後的double-,也依然擋不住大家的雞娃熱情。
畢竟,剛需還在。
過股票的人都知道,政策底不是底,在政策底出來後,往往還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震盪甚至下跌才能看到市場底。
只有市場底才是真的底。
那麼,雞娃的市場底在哪裡?
02
2019年,美團王興說過一句話:2019年可能會是過去十年裡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
當時有很多人不以為然。
但是如今回過頭來看,這簡直就是神預言。
作為局中人,我們都知道這幾年發生了什麼。

經濟下行,消費降級,中產返貧……這都已經成了如今的熱詞。

以我十幾年的新聞編譯經驗來看,這種詞彙都應該避之不及的禁區,但如今卻被廣泛傳播,可見情況之嚴峻。

然而,“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早已成為金科玉律。

即便是大環境不好,雞娃這件事情依然沒受太大影響。
然而,凡事都講究個預期。
一旦雞娃的預期被打破,雞娃這件事情就會岌岌可危。

碩士送外賣,斯坦福考選調,清北跟常青藤爭搶教師崗位……

連“爛尾娃”這種讓人極為不適的詞都能廣為流傳。
雞娃這頭“駱駝身上的稻草越堆越多,誰也不知道最後一根會在什麼時候落下。
但是,“駱駝的身姿顯然已經不穩。
上一篇文章的評論區就可見一斑。
雖然大家依然會選擇雞娃,但是“此雞娃,非彼雞娃”。
原先都是一股腦效仿牛娃向前衝,如今則會更好地權衡孩子的身心健康,找到更適合孩子的方向和力度來雞。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倡導“輕推”的原因。(詳見《六年級家長回頭看:卷不動,躺不平,怎麼辦?》)
事實上,最近跟我溝通的很多品牌方都表示:當年那些靠製造焦慮起家的博主,如今的號召力大不如前
道理很簡單:家長們慢慢發現不對勁了,牛娃根本不是雞出來的,是生出來的!
那些成績斐然的牛娃,當然很刻苦,當然很努力,當然很勤奮,但是真正成就牛娃的,依然是天賦。
換個角度來講,小小的孩子就能刻苦,能努力,能勤奮,這本身就是一種天賦。
家有普娃的家長,一定對此深有體會。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在某乎上看到的一個關於孩子天賦的回答:
答主父親是高中數學老師,她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去父親班上寫作業,坐在最後一排。
因為跟自己無關,她並沒有聽父親講課,但是發現父親反覆提示後,同學們卻鴉雀無聲時,她抬起頭來看了看黑板,隨後說出了答案。
所有人都驚訝地看著她,也包括答主的父親……
後來,答主去了中科大,同宿舍好幾個人都比她小,隔壁少年班的人更是小了很多。
大家一起上數學課的時候,老師隨便講了幾句,少年班的人就秒懂。然後老師繼續講。
可是包括答主在內的很多人都是一臉懵逼……
這個案例的精妙之處在於,同一個人體驗了兩種境遇:碾壓別人和被被人碾壓。
正因如此,她也深刻意識到天賦的重要性。
事實上,如果你在網上看過一些清北學霸的訪談,會發現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會提到進入清北後被“大佬”碾壓的經歷。

但在此之前,他們無一例外都是一路碾壓者同齡人踏進清北大門的。

03
說了這麼多,我是要勸大家躺平嗎?
當然不是,努力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成為被人詬病的物件。

越努力,越幸運。

但是,雞娃的方向確實應該變一變了。
尤其是在當下,認清現實,擺正預期,跳出單一的篩選維度,向著更適合孩子的方向努力,給予適當的託舉,是家長最該做的事情。
不過,學習當然也要兼顧,無論從應試還是素質角度來講,這都是必選項。
對於周圍的環境,你可以埋怨,可以批判,但是隻要無法逃離,就只能儘量適應。
但除此之外,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至少應該提高到跟學習同等重要的地位:
01 保護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不需要培養,只需要保護。

事實上,這跟傳統的單一維度篩選式教育思維是相悖的。

因為保護好奇心,就要容忍不同的答案,不要用條條框框限制孩子的思維。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鼓勵他們多提問題,然後繼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們繼續提問。
讓孩子主動探究答案,而不是用“標準答案”框住他們的思維。
02 多見世面
現在有一個很不好的風氣,一說起見世面,就是旅遊。
旅遊當然能見世面,但見世面不一定非要旅遊。
什麼叫見世面?
就是了解到世界的多樣性。

多吃點不一樣的東西,多見點不一樣的人,多看看不一樣的書。

不是隻有豪宅豪車才叫見世面,去田間地頭看看花鳥魚蟲,同樣是見世面。
多嘗試一些新鮮事物,瞭解世界的參差,就是見世面。
03 保持身心健康
在反內卷的當下,這大概是所有父母的共識吧。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我分享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案:多跟孩子聊天。
誠然,不是每個父母都滿腹經綸、出口成章。
但是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童年,當孩子詢問你小時候的事情時,多跟他們分享,把自己當年的那些懵懂、困惑、惆悵、喜悅,透過聊天的形式跟孩子們交流
妙妙和熙熙都特別喜歡聽我聊自己兒時的糗事兒,每次都能開懷大笑,還經常對我當年的做法品頭論足。
我經常帶著妙妙和熙熙去趕海,一邊抓螃蟹,一邊跟他們聊我童年在海邊的種種趣事,既接觸了大自然,又強化了親自關係。
很簡單,也很奏效。
04 培養運動愛好
運動不分高低貴賤,有錢人可以騎馬,可以打高爾夫。
沒錢的可以跑步,可以跳繩。
世間運動千千萬,只要能鍛鍊身體,任何運動都是好運動。

運動不止可以強健體魄,還能緩解抑鬱,我只要心情鬱悶,都會去擼鐵、跑步。

出一身汗,整個人都會通透。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有了運動愛好,當孩子們長大成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很容易找到一個排解的出口。
05 多讀書
喜歡讀什麼就讀什麼,千萬別在一開始就把標準定那麼高。

誠然,很多口水書確實沒什麼營養,但是很多孩子的閱讀之路都是從口水書開始的。

經典雖好,但讀不進去也白搭,凡事都講究個循序漸進。
最起碼,比刷短影片要好得多。
我不遺餘力地推薦英語啟蒙理論,也是為了讓孩子可以在母語之外,多一個瞭解世界的視窗。
06 使用人工智慧
學好英語同樣也是讓孩子見世面的重要方式

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AI教父”傑弗裡·辛頓(Geoffrey Hinton)。
但他對AI的前景比較悲觀,他認為:AI在30年內滅絕人類的機率達到10%到20%

這個觀點雖然見仁見智,但足以說明一件事情:如今的AI已經強得可怕
越是這樣,越要學會使用AI。
因為有了它的幫助,很多知識都能隨手獲得,不再需要死記硬背。
然而,使用AI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對抗AI。
很多人或許認為,AI可以消除資訊差。
我反而認為,AI會強化資訊差。
AI演算法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拿我這個公眾號來說,有很多讀者都是因為AI演算法的推薦才關注到我的。
因為它能根據你的行為猜測你的喜好,投你所好。
這本來是好事,但長此以往,你就很難見識到世界的多樣性,很難有什麼見識——因為你看到的東西就是你想看到的東西
固有的觀點會被強化,固有的認知無法突破。
所以,讓孩子從小學會利用AI,懂得如何衝破AI的束縛,就成了在未來世界打破資訊差的重要能力。
寫在最後
今天文章寫的主題有點大,但卻是我們每個家長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面對內卷,我沒有能力逃離和對抗,只能儘量適應。
然而,在適應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更寬廣一些。
有些事情不可能因為我這麼一個小小博主的三言兩語就發生任何改變。
但是,只要螢幕前的你能從這篇文章中得到哪怕一丁點啟發,也就不枉我熬夜寫下這4000多字。
你有什麼感想?
歡迎在留言區跟大家分享!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翻譯官妙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