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最近刷到一個影片,一個光頭的白人老頭分析美國為何發動針對中國的新冷戰,把邏輯講得蠻清晰。
forcode:搜了下,這個人叫亞尼斯(Yanis Varoufakis),居然是希臘前財長,在英國接受經濟學博士教育的一個教授。他的觀點偏左派,反美,自然受中國青睞,邀請他來中文世界演講了很多次。再在B站搜了一下,發現他居然在B站開了官方賬號,中國社交平臺逐漸成為一些歐美異見分子的聚集地了。他這些言論在歐美主流媒體、平臺很難得到流量推薦。
//今年亞尼斯出版了一本新著,叫做《技術封建主義:是什麼扼殺了資本主義》。那麼在這之前,有位法國學者叫塞德里克·迪朗也出了一本書,題目為《技術封建主義》,法文版的。一般認為他們的這兩本著作屬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左翼批判理論,但我個人認為他們著作的意義實際上超出了這個範圍,它們涉及在資本主義陷入重重危機的今天,新技術革命將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未來形態。作為與美國同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方陣的社會主義中國自然十分關注他們著作中提出的一些問題。
在亞尼斯的著作中,數字技術,特別是演算法統治下的資本主義,已經不是一種資本主義,而是一種新型的封建主義。他甚至說,原來以為代替資本主義的是社會主義,但現在看來是技術封建主義代替了資本主義,技術封建主義的特點是平臺壟斷化,演算法具有決定性的地位,這使得資本家成為封建領主式的食利者,他們的生產方式已不再是投資、創新、利潤驅動的傳統資本主義方式,而是以徵收租金為主的封建生產方式,其特點是不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競爭,資本家靠無窮的租金可以控制一切。
網友:這一看就是YY出來的東西,現在最前沿的技術拓展恰恰是那幾家搞社交平臺、搜尋平臺、電商、應用軟體平臺的公司[滴汗]稍微有點了解都不會給出這麼離譜的結論,那幾家公司CEO的危機感比世界上99.9999%的企業家都強。
forcode:這個影片裡,希臘前財長Yanis關於技術封建主義的更詳細解釋:
forcode:我對亞尼斯所講述的技術封建主義的理解:新時代的封建領主——平臺型公司們,它們不靠銷售產品或服務的利潤獲利,而是靠“租金”獲利,它們是新時代的食利階層,它們構建出虛擬的雲資本(相當於傳統封建社會的土地),然後從依附於平臺的賣家收取“地租”(比如Amazon市場入駐的服務費、Paypal支付提現的手續費、Google或Facebook賣流量的廣告費等),平臺免費蒐集使用者行為資料,然後試用這些資料來訓練推薦演算法,演算法決定平臺使用者能夠看到哪些文章、圖片、影片、商品、音樂,這些演算法決定了你能夠接觸到的資訊,塑造了你的認知,給你製造了需求,讓你成癮,然後再透過平臺推薦的廣告或商品或文章圖片音樂影片來滿足它為你製造的需求、癮,透過這個過程,平臺所有者(新的封建領主)獲取到了巨大的“租金”,由於平臺經濟贏家通吃的屬性和網路效應造成的競爭壁壘,基本上成為一種壟斷性力量,99%的普通人無法擺脫對“新封建領主”的依附,平臺擁有了不可思議的巨大“權力”,可以塑造個體認知、引導社會輿論、決定供應與需求(比如拼多多對供應鏈的改造),甚至決定誰能當選總統。
在這個新封建主義時代,一旦一個人被某個平臺拉黑,比如Amazon將平臺上某個商家店鋪關閉,或Youtube將某個粉絲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賬號禁言,你在這個平臺的所有虛擬資產(比如社交關係、積累的數百萬粉絲)和現實利益(賬戶廣告餘額、每年數千萬甚至數億數十億的營收、粉絲打賞)等,可以瞬間清零,你多年寫文章、製作影片、積累經營口碑的努力可以一夜之間歸零,你瞬間從百萬收入的金領變成無業遊民。你相當於被封建領主給驅逐了,離開平臺,你很難找到更好的賺錢機會,因為今天美股7巨頭的市值已經超過了很多國家的GDP,只有依附於這些平臺公司,成為它們的股東、員工或平臺上的賣家、網紅,你才有可能成為這個社會上的成功人士,0.01%最富有的新封建領主(壟斷型網路平臺的控制者)掌握了這個新世界裡絕大部分的財富……
Yanis認為解決這種新封建主義帶來的貧富極度分化,只能靠政治解決,無法靠技術本身來解決問題,應該建立全民基本收入制度、全民持股(且不可賣出)。
這讓我聯想到前段時間國內有關資料資產可以計入資產負債表的會計新政策,中國實際上在探索這方面的政治解決方案。
按照盧麒元的觀點,平臺巨頭之所以可以獲取如此龐大的收入,本質上是因為今天全球各國對“資料資產”的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監管,“資料資產”就是新時代的“土地”,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平臺公司靠的是免費使用新時代的“土地”——“資料資產”來獲取暴利的。在封建時代或資本主義時代,土地都不是無償使用的,應該徵收財產稅——土地使用費、土地稅、房產稅、資本利得稅等。政府先允許將資料資產計入會計資產,“資料資產”就可以作為抵押品貸款、股權融資,在未來,也就可以對這些“資料資產”徵收財產稅,這些財產稅,可以用於發放全民基本收入。屆時,平臺所有者——新封建領主們與99%其他人的貧富差距,才會縮小……
我最早接觸“技術封建主義”這個概念,大約是2022年。剛搜了下,豆瓣已經有國內學者翻譯2024年出版的相關書籍:

================
forcode:重讀這篇文章《The Network Effects Manual: 16 Network Effects (And Counting)網路效果手冊:16 種網路效果(而且還在增加)》,想起中國的高速公路網,其實也具有網路效應,只有幾縱幾橫的高速骨幹網成型了,還有更多省級高速和國道省道陸續建成,甚至連青海西藏新疆內蒙雲南這些偏遠地區的高速也接入成網,中國的每一條高速的價值才會越來越大。這幾年,我好幾次從福州出發,自駕近萬甚至上萬公里,抵達極其遙遠的伊犁、雲南元陽、西藏山南、呼倫貝爾等邊陲地帶,這在高速公路成網之前,是很不現實或時間成本太高而很難成行的。
今天國內任何一個大超市裡賣的生鮮水果等,都有來自雲南、山東、東北、新疆等地,基本大部分靠高速公路國道網上的大卡車。我們網購大小包裹極其低廉的運費和超乎十年二十年前想象的送貨速度,都基於高速路網、4G5G基站、電網、港口等基建和穩定的國內秩序、統一的語言法律等公共服務構成的底層作業系統,社會是執行在自然環境和人工基建基礎上的一個超級應用程式,而經濟是執行在自然、基建、社會之上的一個更小的子系統,微信、拼多多、抖音、美團等公司則是更高層級更小的APP程序。
越多人口捲入這套作業系統,系統內的原有人口和新加入的人口就越受益,當未來中國周邊的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中亞五國、俄羅斯、韓國、印尼乃至印度、菲律賓、海灣國家甚至伊朗土耳其非洲大陸、歐洲等都透過高速路網、高鐵、港口、智慧電網、5G6g衛星網路接入中國這個超級基建構築起來的底層作業系統,那這個系統裡每個人的福利都會大幅度增加。
想想看,未來某一天,我們可以開著房車,暢通無阻地自駕到歐亞大陸乃至非洲大陸任何一個地區,手機卡都不需要更換,整個地區都成為一個穩定繁榮的經濟共同體,這會有多麼巨大的價值。
NFX 公司是我見過對網路效應研究最深入詳細的,參考它們的資料,目前確定了5個大類16個小類的網路效應。
https://www.nfx.com/post/network-effects-manual

forcode:美元、英語都具有很強的網路效應,的確如此。
越多人使用美元、接受美元付款,人們就越願意得到美元、持有美元,所以,一種霸權貨幣的衰落和被取代,必然是相當漫長的。美國國力在20世紀初就超過了英國,直到1945年以後才取代英國霸權,而英鎊的地位,據說直到1960年左右才真正被美元取代……人民幣就算真的會成為超越美元的全球第一貨幣,恐怕至少要三五十年以後了,在此之前,只能不斷擴大份額……
越多人使用英語,你掌握英語後在學習、工作、生活方面的優勢就越大,世界上大部分會議、論文、媒體都是英語為媒介語言的,大部分人的第二語言也是英語,掌握英語帶來的回報最大,這就更加吸引了更多人學英語,甚至今天程式語言、計算機鍵盤都是基於英語和拉丁字母構建起來的。漢語要想取代英語,極為困難……
================
forcode:上次去圖書館,隨意瞎逛,很快就找到幾本感興趣的書籍:《經濟動員準備》、《總體戰》、《戰時經濟學》……
這幾本都是翻譯的國外書籍。本來我對軍事、武器這類書籍不怎麼感冒,平時很少讀,但在中美激烈競爭的今天,以及最近幾年中國加大硬科技行業融資支援、限制消費類行業IPO的大環境下,這幾本書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昨天翻了幾頁《經濟動員準備》,裡面有幾句話有些啟發,大概意思是:討論經濟潛力、戰爭經濟潛力與動員基礎這幾個概念的差異,經濟潛力要轉化為戰爭經濟潛力,取決於其產業結構,比如一些富餘的農業國或資源國,比如沙特,儘管經濟潛力巨大,但是缺乏完善的本土工業,所以戰爭經濟潛力遠低於其經濟潛力;另外,還取決於民眾為戰爭而犧牲消費福利的意願。其中舉了一個例子,蘇聯的經濟潛力遠不如美國,但是它的集中體制有更強的動員能力,而且它的經濟結構更加偏軍重工業,所以它的戰爭經濟潛力、動員基礎相比美國的差距,遠小於其經濟潛力與美國的差距,所以在巔峰時期,經濟體量遠小於美國的蘇聯,在軍事和國際影響力方面卻可以與美國並駕齊驅。但蘇聯在實現其戰略目標方面的資源投入,是以犧牲國內民眾消費和福利為前提的。
最近幾年,世界進入亂紀元,逆全球化、中美新冷戰愈演愈烈,雙方實際上都在做一些戰爭動員,比如美國要求臺積電去美國本土建廠、迫使歐洲高能耗企業在美國投資、製造業迴歸。中國這邊也是類似,在糧食、法規、兵役、資本市場、戰略儲備、外交、交通、武器、工業重新佈局等方面,都在為未來潛在的衝突甚至戰爭進行準備……
當一個國家進入準動員狀態,產業結構、投資方向、政策補貼等各個方面勢必都要發生巨大的調整,消費行業即使會有階段性緩解,但總體上受到抑制恐怕是一個長期趨勢……







================
forcode:我十幾年前就思考過這個問題:一臺人形機器人,可以在人類活動空間從事人類肉身操作的各種工具,比如菜刀、鍋灶、拖把、掃把、插頭、衣架、非自動駕駛汽車、飛機……人類不需要改造傳統工具、製造出適合特定用途的智慧版汽車、智慧版炒菜機、智慧版晾衣裝置、智慧版擀麵杖……人類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涉及到的工具太多太多了,可能有數十萬種,不可能為每一種工具都設計出一個智慧版。只需要設計出一種人形機器人,給它們程式設計來操作傳統人用的工具就可以了,這是最節省、最有效率的現實世界智慧化途徑。當然,這並不排除在特定用途上設計出比人形機器人更有效率的專用智慧機器人,比如無人機、無人收割機、無人挖礦機……
================
本文首發訂閱號:forcode奇想錄
未來新技術與新趨勢的種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