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做了一個爸爸該做的事

楊雨坤是一位爸爸,也是奧地利格拉茨工業大學的在讀博士。

2023年7月到2024年9月這一年多時間裡,他一邊在歐洲讀博,一邊獨自撫養1歲多的女兒布布。
那段時間他精神狀態十分糟糕——課業並不輕鬆,導師出了名的嚴格,抱著女兒讀paper是他的日常,家裡沙發上到處是女兒畫下的痕跡,小孩子闖禍了會很乖地說「保證」,但保證完了下次照幹不誤,遇到女兒托育班放假,楊雨坤自己也上不了學。
由於精神壓力太大,為了找尋情緒出口,楊雨坤將自己的育兒日常發在了網上。
我在2023年年底注意到了這位爸爸。那時他的分享都很簡單,有時是一段文字,有時是一兩張照片,有時是十幾秒的影片,影片製作很粗糙,一看就是隨手拍的,背景音樂要麼沒有要麼就是同一個不斷重複,結尾通常戛然而止,可以想見他的忙碌程度。
粉絲增長挺快,關注他的很多都是女性,大家一開始覺得有些稀奇,一個爸爸帶孩子,還是在海外,還一邊讀博,女孩們用一種開玩笑的語氣和他講,「多發愛看」、「乳腺暢通」,多少也有點看笑話的意思——終於有男性也在吃帶娃的苦了!
在網上收穫關注,楊雨坤一開始挺高興,漸漸地,他意識到一些不對勁,為什麼一位媽媽獨自帶小孩,大家覺得理所當然,他作為爸爸獨自帶小孩就變成了稀奇的事呢?
直到有一天,一位女性在評論區說出了那句話,楊雨坤覺得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他覺得自己真沒什麼稀奇,因為,「他只是做了一個爸爸該做的事」。
以下是楊雨坤的講述——
文|羅芊
編輯|金五柚
圖|受訪者提供

1

25歲,我有了一個小孩。一切自然而然,當時對有小孩沒什麼感覺,要說孩子出生以後我有多高興,好像也沒有,更多是一種茫然。
我和媳婦是初中同學,她初中畢業就出國讀書,在新加坡待了10年,我在國內讀本科,去美國唸的碩士,從中學開始,我們一直異地戀。
2020年,我碩士畢業,她本科畢業,在一起很久了,自然就想到結婚。當時的計劃是,結完婚,我申美國的博士,她申同校的碩士,我們一起去讀書。
對於孩子,我們沒想那麼多,婚後等簽證有段空窗期,覺得生個小孩也很好,我們當時想的是,如果有小孩就帶去美國讀書,我們一起帶幾年,應該問題也不大。
等孩子真生下來,我們發現,我們對育兒的困難程度是嚴重低估的。
我以前睡眠質量特別好,每天睡12個小時都不帶醒的,寶寶出生頭半年,我的睡眠被摧毀,因為要應對她每兩小時一醒的生存需求,我的睡眠變得很淺,就算睡著了,她有點動靜,我一下子就醒。
哺乳期的時候,女性的生理構造是,幾個小時不餵奶就會脹奶、堵奶,非常疼,媳婦每次睡覺前,需要儘可能地把奶排空,等她胸開始脹了、疼了,自己就會醒來,這樣她最多一次也只能睡個五六個小時。
我希望這五六個小時她可以儘量不醒來,如果寶寶醒了,我就趕緊去把冰箱裡的奶熱一下,或者衝奶粉。我們兩個都希望對方能多睡一會兒,她睡的時候我「站崗」,我睡的時候她「站崗」,我們就這樣支撐著熬過了小月齡。
2022年9月,女兒布布快1歲了,媳婦拿到簽證,但我的簽證一直沒有辦下來,我們商量後,決定讓她先去美國,我在國內一邊等簽證、一邊帶娃。
我們好像從來沒有想過,停下兩個人的學業事業去照顧孩子。
初中的時候,媳婦學習就比我好,我一直對她學習上的成就很欣賞,所以讓她停下來帶娃首先我就不太能接受。我自己又是一個很喜歡做research,很熱愛科研的人,我們兩個事業心都挺強的,不可能說誰徹底把事業停掉,只是因為有一個小孩。
我在國內帶了布布幾個月,等到2022年12月,可能因為專業比較敏感,經歷了一年多的行政審查,最終我還是被拒簽了。沒辦法,只能重新找專案申請,2023年2月,我申到了奧地利的博士。
這是我們完全沒想過的局面,我們就像做題一樣去研究,帶娃這個問題要怎麼解。
我媳婦在美國讀碩士,那邊普通幼兒園的託管服務每月3000美元左右,那是我們負擔不起的價格。另外碩士專案有很多固定的課,時間不像博士那麼自由。讓女兒去美國不現實,剩下的可選項就是,要不我帶娃去奧地利,要麼把娃留在國內。
2023年2月,布布1歲4個月,我去奧地利入學,因為前期有很多準備工作,那陣子布布留在國內,我爸媽幫忙帶。我能感覺到,主要撫養人的更換,對小孩來說特別殘酷,布布很明顯從一個很活潑開朗的小孩變得有點內向,看到她那種樣子,我特別不忍心。
包括我自己學的是計算神經科學,對於嬰幼兒在成長髮育過程中,大腦什麼時候會感覺沒有安全感,哪些激素會影響她的神經元生長,我的專業知識也在不停提醒我,要快去把布布接過來。
安頓好之後,我回國接布布。當時是2023年7月,媳婦碩士是一年制的,她快要畢業了,當時最理想的設想是,如果她能找到奧地利的工作就好了,我們兩個可以一起在奧地利照顧小孩。
但對一個應屆生來說,沒有德語基礎,在奧地利找工作真的太難,媳婦找了一個多月工作,最後拿到的是一個上海的offer。我很支援並鼓勵她去上海,因為我知道,如果把她硬留在奧地利,還沒開始工作就全職帶孩子,對她的職業生涯將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至於布布,我們倆也對比了上海和奧地利哪邊帶娃更輕鬆一點,最後分析出來,我在奧地利自己帶小孩就是當時最合理的選擇。
我帶布布去奧地利讀博,雙方父母都比較猶豫。他們觀念很傳統,覺得孩子趁年輕拼事業挺好,他們也很支援我媳婦出去讀書,但他們覺得老人帶小孩就可以了,包括身邊的親友也會質疑,為什麼老人不幫我們帶娃?這種質疑讓兩邊父母都有壓力,老人幫忙帶孩子好像是一件特別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我和我爸媽說的是,我是小孩的爸爸,我不帶誰帶?

2

一個人在國外帶娃肯定有難度,更何況我還要讀博。布布剛來奧地利那個月,媳婦剛好畢業季,她過來幫我過渡了一陣子,不然我一個人更抓瞎。
奧地利育兒社會支援系統做得很好,這邊有很多便宜的托育機構,1歲開始就可以送托育,甚至有1歲以下的託管班。當時我們給布布找了個託管班,早上8點半到下午3點半,一個月只要200歐元,政府還給補貼200歐元,裡外裡托育這塊不用花錢。
醫療方面,如果是醫保範圍內的藥,不管多貴,我們都只需要自費6歐,頭疼腦熱的小病基本6歐就可以了。
這邊爸爸帶娃的比例很高,因為政策上,孩子兩歲前,父母雙方可以共享大約22個月的育兒假,這個育兒假規定父母雙方不可以同時使用,為了鼓勵男性育兒,政府規定如果男性不使用育兒假會損失一部分政府補貼。而且要用的話,你就必須證明,休育兒假的期間你的伴侶去工作了,它就這樣有些「強制」讓男性參與帶娃,所以街上可以看到挺多男性推著嬰兒車或者抱著孩子。
雖然有這些支援,媳婦走的那天,我還是哭了。
當時她在去維也納的火車上,準備坐飛機回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接下來我要面對什麼,儘管我一直給自己做心理建設,那麼多媽媽帶小孩在國外讀書,我怎麼就帶不了?但我真的很擔心接下來的生活。
布布到奧地利的時候,正是她「terrible two」的階段,小孩2歲左右會有秩序敏感期,大家都叫這個時期的小孩「小惡魔」。
你必須按她的秩序來完成每一件事情,哪個開關她得按、我不能按,哪個抽屜得讓她關上、我不能關,任何生活中的小選擇,如果沒有讓她做那個選擇,她就會很不滿意。
「好,那我們把抽屜再拉開,你再關一次,好不好?」,這樣的對話,每天發生無數次,任何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帶她穿個衣服下樓去公園逛一圈,都會花好長時間,經歷無數次對抗。
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只能去看一些比較權威的育兒書,把兒童生長發育過程系統地看了一下,我要反覆提醒自己,她不是一個成人,她的大腦就是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她有各種各樣的拖延、執拗、小脾氣,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小孩子該有的東西。
學習和帶娃這兩件事也很難平衡。
我導師是一個很嚴格的人,所以我根本沒告訴他我除了學習還需要獨自撫養一個孩子,有時候他叫我下午5點開會,但5點鐘託管班已經放學了,我只能把布布帶去朋友家,讓朋友幫我臨時看個半小時一小時,然後裝模作樣跟導師開完會,趕緊去把布布接回來。
到了冬天,我特別害怕布布生病。布布冬天基本隔一週病一次,一病病一週,生病了她就不能去託管班,對我來說生活就更困難。
我只能帶她一起在家裡辦公,導師如果要跟我開影片會,我很難把她藏起來,她本來就喜歡在我身上爬來爬去,在我身邊不停找我,不停吸引我的注意力,生病了就更需要我,如果不給她回應,她會大聲地尖叫、喊、哭,我也沒辦法和她說,你快點長大,你趕緊長大,她就是那麼小的一個小朋友。
每次在家影片會,導師說話的時候,我這邊就靜音,布布在我腿上爬來爬去拽我領子,我就把攝像頭稍微移到臉上半部分,導師看不到我的領子已經被拽歪了,需要我說話的時候,我再挑布布稍微安靜的時候,把麥克風開啟,說一兩句話趕緊重新靜音。
有時候我都恍惚,覺得我不是在讀博,好像在搞什麼地下工作,生活裡到處都是困難,每天騎車接送孩子,往返實驗室繞路半小時起步;冬天下雪車鎖凍住,得用鑰匙一點點捅開,車胎還不知道被誰劃破,路上總是提心吊膽;託管班只到下午3點半,接了她還得去公園,一邊看她玩滑梯,一邊用手機熱點連電腦幹活。
我當時維持心理健康的主要方式,一個是喝酒,一個是跑步(推著嬰兒車)。
每天晚上八九點把孩子哄睡之後,我會躺在沙發上喝兩三罐啤酒,讓自己暈暈的,雖然喝酒不太健康,但能讓我的心理稍微健康一點。
跑步的時候,我還悟出了一個讓生活繼續下去的辦法——「數數法」。什麼意思呢?我就告訴自己,再難的事情,都可以透過數數去解決。一件事,只要能堅持5分鐘,就能堅持半小時,因為半個小時就是6個5分鐘,你已經會數1了,從1數到6就到半個小時了,數數有什麼難?
我告訴自己,我讀博帶娃能存活一天,我就能存活一年。我能存活一天數一個數,1234567,一週過去了;一個月是4周,1234,一個月就過去了;等一個月過去了,我再從1數到12,好,一年就這樣過去了。

3

獨自帶娃的一年多,心理壓力比較大,這邊又沒什麼中國人跟我聊天,我開始在網上發一些很短的育兒影片,當做一種發洩渠道。
我是個特別 i 的人,直面鏡頭這種事,還是有心理障礙,第一條影片錄得特別尷尬、特別難受,錄了刪、刪了錄。但人確實需要有個出口,有些互動,跟人聊聊天。
2023年10月,我開始在網上分享帶娃日常,我感覺剛開始大家關注我,純屬因為看我過得很苦,多少也有點看笑話的意思。
選擇講出自己的故事,並不是想強調自己帶娃多辛苦,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爸媽可能都會經歷,大家都是這麼帶過來的。
我只是做了一個爸爸該做的事。我是爸爸,自己帶自己小孩有什麼稀奇的?越稀奇這事就越不對。媽媽帶自己小孩,大家都會覺得理所當然,爸爸帶小孩當然還是一樣的,不稀奇。
我想表達的,反而是對這種「稀奇」的警惕。
剛開始發影片我就意識到一件事,好像網上很少有媽媽會像我一樣把育兒的痛苦展示出來,我相信每個人都很難,不是隻有我這麼難。包括我身邊的長輩,她們從來不會說育兒辛苦,她們從來選擇把這些事隱瞞下來,覺得這些理所當然。
我漲粉很快,我常常會看到有的媽媽獨自在海外,邊讀博邊帶兩個甚至三個小孩,或者說一邊工作一邊帶小孩這種帖子,關注度好像就沒有我這麼高,這件事讓我深深意識到,這個社會離男女真正平等還差得很遠。很多人覺得爸爸獨自帶娃讀書的生活不可想象,但媽媽獨自帶娃讀書好像就沒什麼好關注的。
當男性好容易,僅僅是做做每個媽媽的日常就很了不起,就會被大家看到,這何嘗不是一種性別紅利。
其實我很討厭每次有人知道我獨自帶娃之後對我的過度誇獎並附上疑惑誇張的表情。只是一個普通父親的角色,普普通通在承擔一些自己的本職責任,我是娃她爸,我帶我自己娃有什麼不尋常的?
我還很不喜歡一種說法,經常有人說,爸爸應該多去幫媽媽照顧小孩。在我看來,你作為一個爸爸,帶小孩就是你的事,跟媽媽一樣,帶小孩也是媽媽的事,因為你們是爸爸媽媽,這都是你們自己的事,你自己要去清楚怎麼餵奶、怎麼換尿布,怎麼去給TA擦屁屁膏或者抹身體乳,多久洗一次澡,如何理解TA的秩序敏感期等一系列問題,這都是你作為一個爸爸你自己的事,不是說你去幫媽媽,因為你是爸爸,這是你的責任。
責任不是說這是多麼累的事,你需要每天把它扛在肩上,是一旦你意識到這是你的責任,你自然而然應當去承擔這個責任,來讓自己感到快樂,來達到你自己身份上對自己的認同,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意識到作為一個父親意味著什麼。

4

小時候,我一直覺得男女挺平等的,大家都是有理想、有意識、獨立的個體,但是生育這件事情讓我真的意識到,生理上的差異會帶給人多麼巨大的經歷上的差異。 
我親眼看到媳婦生小孩之後,要經歷社會對她一系列的期待、要求、指責,這些都讓我覺得魔幻。有小孩之後,我見了世上太多離譜的事情,好多我都想吐槽,我甚至看過有的月嫂會去說媽媽,你怎麼不好好背自己的奶,你看隔壁那個房間的那個媽媽都有好多奶水、凍了一冰箱什麼的,這種話我覺得好離譜。
再比如我媳婦推著小孩出去,大家從來不會誇她,我推著小孩出去,大家就會誇,哇,好好的爸爸呀,真是個超級奶爸,這種話聽了以後我真的很生氣,我媳婦出來你怎麼不誇她呢,為什麼只誇我?
你會意識到,她作為一個女性承擔了很多,你會發現她經歷了太多她不應該經歷的事情,我真的是在觀察這一件一件的事。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老婆好,你愛她,你肯定會看到很多她遇到的不公平。
小時候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電視上一拍到開會就都是男的,我們班明明一半男同學一半女同學,女生長大都去哪了?
這兩年我自己帶娃,我才發現問題的答案,女生要心無旁騖追求事業太難了。我只帶了一年娃,在這期間我也不咋注重自己的個人形象,如果還得花時間做這些,還得把學習弄好,還得把小孩帶好,我就是個超人我也搞不好。
回想過去幾年,我覺得照顧小孩是我一生中經歷過最累的事,無論是高考、學科競賽、期末熬夜做專案,跟照顧小孩比起來,真的太小兒科了。
這麼難的事情,不該是我媳婦獨自承擔的責任。而且我覺得正是因為帶孩子是這麼辛苦的一件事,男性更應該帶小孩。育兒是重體力勞動,也是需要心情保持冷靜的勞動,男的力量明顯更大,男的也沒有月經的困擾,女性會因為激素的波動影響情緒,天生力量上又沒有優勢,在育兒過程中就會很辛苦。
男性參與育兒,對家庭的羈絆也會更深。我甚至覺得,自然造物給我們設定這些帶小孩的困難,也是一種建立羈絆的方法,就是「沉沒成本」原理,你投入非常多,你自然就沒法割捨跟小孩之間的感情。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爸爸們也應該多帶娃,因為你不自己帶,自己付出和經歷這些,你對自己的小孩就不會建立太深的羈絆。
我至今記得,媳婦在上海工作那一年,她心裡時常會有愧疚,她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忽視了作為母親的職責,她是不是應該陪在小孩身邊?她有很多這樣動搖的時刻,我一直跟她說,你千萬不要有,爸爸媽媽在照顧小孩這件事上,沒有任何理由讓這種「擔心」只出現在女性身上,你在上海好好工作就好了,不要陷入傳統觀念強加給你的不知道從哪來的愧疚之中。
如果爸爸們都理所當然地覺得,我出去拼事業有什麼錯?我為什麼要照顧小孩?那我特別希望媳婦也有這種想法,希望她理直氣壯一些。

5

很多人問過我,我這種平權意識從哪裡來,是因為我父母或者我的家庭環境嗎?其實不是,我的家庭也是比較傳統的家庭,可能主要還是來源於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一旦你有思考的習慣,你就會發現,一些固有的社會分工是有問題的。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我談戀愛比較早,我跟媳婦相處過程中,作為一個愛媳婦的男的,我就是能看到她一路都很努力,為什麼生了孩子她就要放棄自己之前所有的積累呢?這太離譜了。
我是1996年的,結婚很早,生孩子也很早,我的朋友都說,我看起來比我的真實年齡至少大5歲,網友猜我年齡,都猜30來歲。育兒讓人成熟,其實我年輕的時候也有同感,那時跟實驗室的博士師兄一起玩得挺開心,忽然有一天,我知道他已經是一個父親了, 我好像就不太願意跟他一塊玩了,我就感覺,啊,怎麼他都當爸爸了?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了,就是那種感覺。
我今年29歲,有一雙換過5000多片尿不溼的手,大家也調侃我,29歲,0夜生活,8點多就睡覺。但我覺得現在狀態挺好的,生活蠻幸福的,我們家因為有了布布的存在,我們之間的互動,各種情感連線也都豐富了很多。現在誰問我,下班了想去跟誰玩一下?我真的也不想,就想回家跟老婆孩子玩,進入很不一樣的人生階段了。
很多人問我,自己帶小孩的過程中,會不會覺得我奉獻、我犧牲,會不會有一些怨氣?會不會給我們之後的感情生活埋雷?
我們很多年異地,有過很多兩人之間誰犧牲一下、誰搬到誰那去的情況和選擇。比如我在美國碩士畢業時,其實可以選擇不出境,留在美國繼續讀博。因為一旦出境就要重新申請簽證,會有拒籤風險,但當時她在別的國家,我想去別的國家找她,哪怕重新申請簽證也沒關係,有被拒籤的風險也沒關係,後來確實就被拒簽了。
包括她去年辭了上海的工作,在奧地利找工作,也是她的犧牲,或者說我帶小孩這一年也是我的犧牲。在感情生活中有太多這種需要「犧牲」的時刻,其實都不應該被定義為「犧牲」,因為你一旦把它當成犧牲,才是給兩個人的感情埋雷,這種雷會在你們兩個之後爭吵時炸開,說我當時都是為了你,怎麼怎麼樣。
我和媳婦有一個共識,這些決定,都是我們相處過程中自己的選擇,也是當下所做的最合理的決定,做了就沒什麼好說的。我是爸爸,自己帶小孩沒什麼了不起。她是媽媽,把上海的工作放下,搬到奧地利來找工作也沒什麼了不起,把這些所謂的「犧牲」內化成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兩個人相處起來會舒服很多。
這個社會有時候強加給男性說,你一定要拼事業,要工作,這是病態的,你應該有一部分去享受你的家庭生活,有一部分去跟你的小孩在一起,這也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
做自媒體一年多,我接到過一些育兒相關的廣告,對指令碼的時候,每次我都要把「寶媽」改成「寶爸寶媽」,把「寶媽喜歡的東西」改成「寶爸寶媽們喜歡的東西」,把「媽媽們一次都會買很多」,改成「爸爸媽媽們一次都會買很多」。
我也很納悶,所有的這些為什麼叫母嬰產品?為什麼不叫父嬰產品?為什麼不叫親子產品?就很奇怪,大家預設這些給寶寶買的東西,都只有媽媽應該操心,媽媽應該負責,為什麼?
讓我覺得比較有希望的是,現在男女平等的觀念更為普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平權的重要,之前我覺得離譜的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也覺得離譜,這就挺好。也有人在我評論區說,「他只是做了一個爸爸該做的事」,我看了挺高興的,因為如果大家都這麼想,這個世界才正常。

6

去年9月,獨自帶布布一年多後,媳婦找到了奧地利的工作。她在上海那一年多的工作經驗彌補了德語的不足,我們一家可以團聚了。
現在布布三歲多了,我們兩個都上班,小孩已經可以上幼兒園了,我們家經歷了動盪之後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相對穩定的階段。
我媳婦搬過來之後,這半年我們兩個一直也在修復她和布布之間的感情。布布好多記憶慢慢就淡忘了,她會覺得自己好像一直都是跟爸爸生活在一起。這其實蠻有問題,因為她媽媽從小也帶她那麼多,我們作為一個家庭,不應該出現這種小孩對其中一方特別喜歡的現象。
去年秋天我媳婦剛來奧地利,布布剛開始會覺得比較陌生,她知道這是媽媽,但有一天她忽然問了個問題,說,媽媽你怎麼從出生開始一直都沒陪著我呀?我當時就急了,我說你在哪冒出來這個問題?你媽跟我從小給你一塊換尿布,你媽就出去工作了一年,你怎麼啥都不記得了。
我媳婦聽到這話肯定是傷心的,但她經歷多了也麻了,天天就看布布喜歡爸爸不要媽媽,讓爸爸陪不要媽媽陪,這種事多了,她也知道,需要一個修復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其實我倒是覺得爸媽最好一起帶娃,任何一個人出去長時間的這種分離其實都不太好,有條件的話還是一起是最好的。
半年過去了,現在她們兩個相處得也好多了。
對於孩子,我現在看法比較客觀,之前我見到朋友,很多時候都在說,有多難有多苦,因為那時候真的很崩潰,但是3歲之後,慢慢小孩也變聰明瞭,會跟你互動,也很可愛,在生活中給我很多真切的幸福是真的。
我和布布相處確實有很多幸福的瞬間,她每天要睡覺的時候都讓我去陪她,摟著她睡覺的時候她真的很乖,尤其是她睡著了之後,讓人感覺真的很幸福。因為從小把我當成她第一撫養人,很多事情上她都會表現出對我的格外的喜愛,要爸爸陪她拉屎,送她上幼兒園,要爸爸來接,幼兒園接她的時候就會看到她張開雙手,笑得特別燦爛跑過來,那個時候也特別幸福。
我還記得一個瞬間,剛來這邊那個冬天,騎車在路上會有很多冰,我滑了一下摔倒了,第一反應想的完全不是我摔疼了,而是幸好布布不在車後座上。沒過多久我就去買了一個腳踏車座艙,一輛新的腳踏車大概200多歐元,一個小朋友座艙要500多歐元,價格是讓人特別心疼,但該買就得買,這種時候會讓我感覺很好, 有一種當爸爸保護小孩子的驕傲感。
所以我現在跟我朋友說的版本是,養孩子不容易,但會有曙光在小孩3歲之後等著你。
至於未來,畢業之後會在哪裡生活,我們也不知道。我很想繼續做學術,但繼續做學術的話,博士後可能會換地方,找教職可能會換地方,找到教職非升即走沒透過可能又會換地方,這些都涉及到搬家。但我確實很熱愛學術,我也沒法割捨我事業上的追求,所以這個事情我們家現在屬於是車到山前必有路的狀態,暫時先不去想。
也經常有朋友問我對生育的看法,我從來不會勸朋友一定要去生個小孩,有些朋友跟我說他想丁克,我說丁克好。生育是一個很複雜的禮物,有它非常非常美妙的部分,但也有剝奪你很多時間、精力、情感的一面。你想讓你的人生更跌宕起伏一點,你就要一個小孩,你想人生就這麼幸福的穩穩的,你就慎重考慮。
很多人在孩子三四歲之後,會忽然冒出來要二胎的想法,因為遺忘痛苦寫在我們基因裡頭,要不然人類早都滅絕了。但是我個人還是希望自己不要忘記一路照顧小孩的不容易,銘記生命中這段獨一無二的經歷。
帶孩子真的不比任何工作輕鬆,作為爸爸,這些是我該做的,沒什麼好說的,但目前來說,我們是真的不會考慮二胎了。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