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愛哲按:
有一家公益機構,叫廣東省日慈公益基金會,他們是國內首家專注於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和幸福成長的慈善組織。
今天的故事講述者周婷,就是參與日慈基金會「心靈魔法學院-鄉村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專案的教師之一。
周婷說,她是心理教育最直接的受益人。從一個家庭突遭變故、敏感自卑的小女孩,成長為幫助孩子們及其家庭心靈蛻變的心理老師,她深深領受著心理學對自己的滋養。
她也是鄉村教育的一扇窗。藉由她的眼睛,我們得以窺見大量留守兒童的體驗與需要、困境與潛能,走進鄉村兒童的心理教育,這片長久遭到忽視的隱秘一角。
-1-
母親的重病,打破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我叫周婷,今年 48 歲,來自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苗族洞族自治縣,一個三省交界的小縣城。
我就是這個小縣城的一員,在這裡生長上學。我讀書好像挺順利的,成績也還不錯,無憂無慮的成長,喜歡唱歌、跳舞,很平靜地長大。
到我 12 歲那年,我媽得了尿毒症。那一年開始突然覺得整個人的狀態、整個環境都發生變化了。到最後媽媽病危,她要換腎,透析的時候,爸爸四處借錢,開始打破了那種平靜。
在那個時代,最觸動我的可能就是兩次捐款。一次是,媽媽工作的工廠給媽媽捐款;後來我們班主任知道了我們家的情況,又發動我們班同學捐了一次款。班委會的同學們給我們家送捐款的款項,在半路上我就跑掉了,我覺得特別的不好意思。也是因為有這樣的家庭變故,一個很乖的女孩,好像突然之間必須得長大了,無憂無慮的自己慢慢變得有點多愁善感,會寫日記,會抄詩歌。
那時候我考特長生,一考就考了全縣第一,就可以加 100 分去上中專,是一件不知道有多好的事了。但因為心裡沒有信念,還有我不知道發生了啥,我唯一的一次考試睡覺就是在考中專的時候,我就睡著了。結果考師範都沒有考上。
但是因為平時的口碑也好,還有考特長的成績,教育局的一位專員硬是覺得我就是個師範的苗子,讓我去讀定向的師範,就是我們市裡的一家幼師學校。我那個時候真的就處在一個聽安排的狀態,就去了,也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讀師範的那幾年,周婷一直是一個敏感、自卑、逃避的女孩。但是參加工作後,她的性格開始被鍛鍊得越來越有闖勁兒了。她做過木材廠的銷售員,全國各地跑,幫廠裡收回了很多錢;搞過幼兒園,篳路藍縷自給自足,最後拱手送給了合夥人;去廣州開過三年服裝店,經常是一路奔波,跑到東莞的厚街去拿貨。 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周婷似乎要漸漸遠離教育系統了……

■ 圖 / 1998 年,創業開幼兒園的周婷(後排左一)
很巧的事情是,我當年考特長生的時候,我說的那位教育局的工作人員,一路在觀察我。等到我開幼兒園的時候,會經常來看我——她當時是我們縣教育局管幼教的專幹。她觀察我是因為,他們家有個兒子,她決定要把我變成他們家的兒媳婦。她經常來找我聊天,我開服裝店的時候,她會來看我,讓他兒子來找我玩兒。因為後來我真的成了她兒子的女朋友、成了她的兒媳婦,我就從工廠調回教育站線了。
-2-
在留守兒童眼中,我看見無可言說的憂鬱
回到教育系統後,周婷先後做過中學老師、縣幼兒園教導主任,最後去了縣教育局青少年活動中心。在那幾年裡,她還因為主持過一次演講比賽一炮走紅,包攬了教育系統後來十幾年的活動主持人角色。 周婷覺得那些年裡自己的性格從過去的敏感自卑,變得自信大方,甚至,有時候會有點強勢。她開始對自己和孩子們的心理狀況產生關注。
有的種子是會在很早的時候就種下的。我在縣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有一個孩子在數學課上做題做錯了——所謂的數學課是以玩耍的形式進行的。但那個孩子的反應,我可能這輩子都忘不了。我們發現他做錯了的時候,那個孩子馬上哇哇大哭,給了自己三個耳光。
我被嚇到了,我站在那裡不敢動。我當時心裡想:他們家的養育發生了什麼?——這個畫面至今都刻在我心裡。
那段時期同時發生了很多事情。因為要拆掉青少年活動中心,我就去了教管站(負責全縣基礎教育的部門)。去那之後一年的時間,我出現了很多次的內心對話:我喜歡什麼?我真的要在這個地方一直幹下去嗎?
那是 2018 年,與此同時我的婚姻也出現問題了,就是我和我前夫的互動關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愛得很深,他會用各種極端的方式:比如說,如果你要離開我,就不準看孩子;他也會傷害我的家人。當他用這樣的方式來威脅我的時候,我就一直在委曲求全。我越是妥協,就越是覺得沒有路走,放棄的念頭會經常出現,想出家,想自殺,想逃離這個家庭,啥都不管去流浪。
他也不是一個不善良的人,為什麼他的愛會走向極端?其實也有我沒有支援到他的部分。比如說,我因為很強勢,自己的主意很多,當面對他的能力不足的時候,更多的是指責,所以才會讓他在我面前變得越來越自卑。
因為這些原因,我也才會去思考我要什麼樣的生活。2017 年的大年初七,我去了北京。那是我開始學習正面管教(一種家庭教育課程)的開始,從那時起接觸心理學。
後來我去局長辦公室,說我很想去學校上課。 2018 年,我就去了現在這所江東小學。
這個學校在城郊。這些年整個教育系統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所學校因為城不城鄉不鄉,一直沒有得到太多關注,師資和資金投入都會被忽略。建校至今沒有舉行過一次運動會, 400 米的跑道都沒有。
雖然學校在城郊,但城裡的孩子肯定不願意去,家長在城裡務工的那些農民家的孩子,沒有辦法進到城裡的學校,就只能取其次來我們這兒。到目前為止,全校的學生當中只有一個是父母有正式工作單位的學生,就是我們副校長的孩子。其他的全部都來自務農的家庭。留守兒童佔到了 40 %到 50 %。
我來到這裡最初是上語文課,當語文老師的過程中,又學了非暴力溝通、積極心理學。我發現,我們這個學校如果這樣發展下去,絕對是一種惡性迴圈。

■ 圖 / 周婷學習非暴力溝通課程
最大的觸動是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們參加縣裡的一次大型文藝展演。我負責的部分是朗誦,選的題材也是有關留守兒童,所以我也很想為孩子們做點什麼。
我就設計了一個環節:當孩子們站到大山上,喊「爸爸,你快回來」的時候,我就悄悄地找到了孩子們所有家長的聯絡方式,讓他們在打工的地方給孩子們錄了一段 VCR 。
其中有一個孩子,我找到了他的爸爸,又打聽到他的媽媽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他們,媽媽生下了兩個孩子就跑了。他們的模式是過不下去就直接走人,不管有沒有辦離婚,甚至很多的家庭是沒有結婚的。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找到媽媽的聯絡方式,那天晚上,和他媽媽溝通了三個小時,讓她給孩子錄一段。雖然爸爸已經錄了,但是孩子最希望見到的是媽媽,媽媽只在他一兩歲的時候出現過,後面 4 到 5 年他都沒有見過媽媽,一講起媽媽就會哭。
我找到了媽媽的聯絡方式,聯絡上了。她說她已經再婚了,很害怕別人知道她以前結過婚,有過孩子。我就跟她說我們這個活動只是在縣裡展演,隔你們那邊很遠,是不外傳的。她就同意了,我非常的高興。
結果到凌晨五點多鐘——昨天晚上聊到十一點多鐘——她發來了一條資訊:「很抱歉,不能錄。」
那時我很慶幸,我沒有告訴那個孩子我會找他的媽媽。
我以前都在城裡的學校,來到這樣一個學校,看到這些留守兒童,會發現一個現狀:農村裡有的人生孩子生的多,但是可能會毫不負責任地跑掉。這樣的孩子,你總會在他們的眼神中看到無法言說的憂鬱。他們很小,他們也沒辦法說,總是一副很害怕試探的樣子。
所以當我們拿去比賽,把這一段放出來的時候,孩子們特別特別的感動。這件事情給我的觸動特別大,我就覺得,也許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孩子的家庭,改變現在的教育的現狀。但因為我自己學心理學,我是絕對的受益者,那我能為這些孩子做點啥呢?
我就跟校長溝通了,因為我在學校擔任副校長,我就說,學校是否願意嘗試一下開設心理課。

■ 圖 / 課間周婷與孩子們搞怪自拍
-3-
試著牽他們的手,走進他們的家庭
周婷決定開課的那一年是 2021 年。此後,他用這些年學習的心理學知識為孩子們設計課堂,但或許更關鍵的是,她許多次走下講臺,在課堂之外與孩子們牽起手,傾聽他們的心裡話,以及構成他們的生命底色的,一個個農村家庭的故事。
在這樣的留守學校,我覺得最普遍的一種現象就是缺愛,因為家長的關注不夠。
其中有一個孩子,長得挺帥的,我們稱它為「小易」。第一次接觸到他,是有一次,他的班主任哭得稀里嘩啦,到行政樓來說,剛才她被嚇死了,她班上有一個孩子差點跳樓了。
我就很好奇,為什麼會跳樓。她說,那個孩子犯錯了,她就批評了他,那個孩子就拼命地跑,她在後面追。孩子為了擺脫班主任的追趕,他就直接要往窗戶外面躍下去。老師一把就抓住他了,沒抓住的話,他就跳下去了,但他不是為了自殺,他是怕老師罵。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孩子的名字。
第二次接觸到他,是那個老師來告訴我這個孩子失蹤了,在學校找了很久都沒找到。我就開始在學校裡面找人,那天我正好穿了一雙高跟鞋,我腳很疼。找了兩圈也沒找到,我就打著赤腳,拎著鞋子,使勁喊他。
因為第一次接觸中,我沒有罵他,跟他聊了很久,他就跟我成了朋友。但我們也只接觸了一次,聯結不是那麼深,所以我喊他,他都沒有答應我。直到我的腳打出血泡來了,我就喊著說,「小易,週週老師的腳穿了雙高跟鞋,已經出血了。我很擔心你,要是你聽到的話,你出來好不好?我們聊一下,沒有問題的,我會保護你。」後來這個孩子從男廁所的最裡面出來了,就那個地方我沒去。
後來我就持續關注他,開始瞭解他的家庭。小易媽媽也是在他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跑了,孩子從那一刻開始,就變得特別敏感。我又聽說他爸爸做生意,各種不順利,也就頹廢了,在家不幹活,就靠奶奶和爺爺務農養活著。
第三次是放假回來以後,我發現小易額頭上有一道疤,很長,大概三四釐米,我就跟他聊。因為從那以後我就經常會去看他,或者平時看到他,我都會叫他,會給他擁抱,告訴他我很喜歡他,遇到困難可以隨時來找我。
當新學期看到他額頭上的那道疤的時候,我就問他。他告訴我說,和爸爸發生衝突了,因為玩手機,情緒爆裂了以後,他就自己直接把頭往玻璃上撞,劃了一道口子。其實這樣的孩子被教導的都是用暴力去解決問題,情緒是很不穩定的,因為爸爸也是情緒來了就打他,沒有情緒的時候就溺愛。
這個孩子更讓我擔心的是,他經常被老師停課,停到教室外面。他也特別愛搗蛋嘛,所以老師也很煩躁。他每一次犯錯的時候,都會深深地埋著頭,像一個罪人一樣。因為從小老師就說他是個壞孩子,家長也說他是個壞孩子,這樣的一個「壞」字,每天不斷地在說他的時候,就像一把枷鎖,壓彎了孩子的腰。
我很心痛的是,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家庭,也沒有辦法改變教育,我就總在想,學校的課程可以給孩子們帶來一些東西。
那個時候沒有教材,我自己在網上找一些素材給孩子們上課。但真的很苦惱,因為我是非科班出身,學的內容也是以家庭教育為主,對於孩子們的課程的系統性就不夠強。買來的教材呢,理論的東西比較多,孩子們喜歡的形式的東西比較少。但我還是覺得,上了總比不上好。

■ 圖 / 孩子們展示心理課成果
-4-
結緣日慈,讓心靈自如生長
給孩子們上了一年用自己收集的素材串起來的心理課之後,突然有一天,我學積極心理學時臨時加的一位朋友發了條朋友圈,那條資訊是,有一個專注做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組織,他們的心智素養課是免費領取的。我其實真的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因為當時沒有資源嘛,就想著試一下。結果一試,發來的東西太讓我驚喜了!
最初,日慈的課程還不像現在是分成一到六年級,當時還是一些「心智素養包」,比如「樂學包」、「小目標主題包」。我給孩子們申請的是一個「情緒包」,孩子們用做手工的方式,做了一個情緒火山。
那個課堂真是讓我永生難忘。學習材料呈現的方式是孩子喜歡的手工課,孩子們每人都有一本書、一份資料紙,大家都可以動起手來。有一個像火山的小土包那樣很形象的圖畫紙,旁邊有很多條細條,就讓他們塗上顏色:你的情緒是什麼顏色的。塗上顏色以後,用剪刀刮一下,它就會像火苗一樣的了。孩子們就覺得很神奇。讓他們探索自己的情緒,寫上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真的很願意參與。
更巧妙的是,除了手工,還有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片。農村很多的孩子都沒有進過電影院。能夠看到那麼多好玩有趣的動畫片,他們開始認識情緒了,他們開始真的知道,原來我的身體裡面住著那麼多的小夥伴。通常大人們會說,「你哭什麼哭!男孩子不可以哭!」現在江東小學的孩子只要上過心理課,就會說,「情緒沒有好壞,情緒是我們的朋友。」

■ 圖 / 孩子們根據材料瞭解心理知識
周婷說,她要感謝這段時光。因為任教心理課,她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老師。更讓她欣慰的是,孩子們的認知、思維、情緒管理能力都獲得了很大的提升,這當中就包括先前那個自卑的男孩兒——小易。
首先他腰板直了,因為我會告訴他,我們做錯了事情,但我們不是罪人,我們可以說出來的。以前他總是把頭埋到胸口的地方,等著老師和家長來宣判。我會明顯的發現他身體上的變化,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是可以勇敢地面對的。
第二,當有事情發生的時候,他會主動的來找我,來跟我聊。這是它很大的一個變化。
還有一次他來找我說,他想當歌手。他允許我拍攝,不能發朋友圈,他就獨自地給我表演。我會看到孩子的自信心也在發生變化。
因為他們家送外賣,他爸爸做土雞。我經常刷到他爸爸的影片。我就說下次你吃雞的時候能不能也拍個影片,給爸爸助一下力。他就真的拍了,我看了,當場就說我很想去嘗一下他們的雞。
他爸爸的整個成長經歷也很缺愛,就不斷地尋求關愛,換來換去地交女朋友,其實給小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那天看到小易的影片,沒跟他說我就去了。他很驚訝,躲起來了。我就跟他爸爸說,看到那個影片,感覺吃得好香,我就很有來購買的慾望。所以爸爸也被支援到了,他挺不好意思的。他們家不肯要我的錢,但我也表達了,我今天是特意來購買的。
當我跟小易的關係很好之後,他也很願意來和我表達。我想,一個人如果願意找資源,就有路可走。這就是我堅持要上心理課,遇到日慈以後特別感謝日慈的那一點。

■ 圖 / 孩子們在心理課上玩遊戲
有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叫小慕,特別有意思。我們那天上了「我有我的美」這節課,播放的教學影片是一個國外的素材,當中有胖的、黑的、捲髮的、直髮的、長雀斑的各種形象的人。看完影片,那個孩子當場就哭了。我很納悶:看這個片子怎麼會哭呢?他說他回家要跟媽媽道歉,因為他最近總說他媽媽很醜。
他說,「因為我媽媽臉上長了斑,所以我總說『媽媽你醜死了』。我媽媽呢,就每天都要問我,『乖仔,媽媽今天好看沒?』每天都問這個話,我覺得媽媽真的討厭死了,我很煩她。週週老師,我今天看了這個影片,要跟媽媽說,『你不管長斑還是沒長斑,你都有你的美』。」
他說這話的時候,我好震驚,好像那些教學點都會跟孩子的生活經驗掛鉤。
另外讓我很興奮的一點,是「成長性思維」。「成長性思維」是指,有了想法就去付出行動,然後不斷地去修正。在成長性的帶動下,一點一點地去成長,就可以做得越來越好。人不是一開始就是成熟的、完美的。
當成長性思維的這一課上完了以後,有一個很不愛說話的孩子,叫小瓏。平時上課,她從不回答問題,但總會看到她上心理課的時候眼睛都是閃著光的。她第一次跟我有私下的交流,是說「週週老師,我能不能加你的微信?」
我說「你有手機嗎?」她說「我讓我媽媽的手機加你,我把你的微信抄回家。」結果她就跟我聯絡,說她暑假去哪玩了,給我發了很多的圖片。
第二次互動是我在街上碰到她和她的姐姐。她們已經走過去了,然後她又回來。她說:「週週老師,我姐姐說她以後也想上心理健康課,她想向你請教一下,怎麼樣才可以成為心理健康老師。」
第三次也就是我給她上心理課的第三年,這個孩子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因為我給他們上了理財課,講了《小狗錢錢》的故事。她來跟我打語音商量,決定要自己創業。
她現在力所能及的是收廢品,她就做了一個計劃,跟我討論她的想法:怎麼安排學習和收廢品的時間、她的障礙是什麼……我也提了問題:怎麼解決學習以及和爸爸媽媽溝通的問題。她透過溝通,真的解決了她爸爸對她的擔心,因為她爸爸會擔心她走遠了不安全,她的父母親開始支援這個孩子去收廢品。我看到成長性思維給孩子們帶來的影響。
最讓我震驚的是,上個學期有一個大課間的時間,她來找我說「週週老師,我想幫我爸爸找一份工作。」我的媽呀,一個五年級的孩子說要給爸爸找一份工作!
我說:「為什麼找工作的事情要輪到你來呢?」她說:「因為爸爸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工作,所以他居然愛上了打牌。他去打牌的時候又要輸錢,又沒有時間,居然有一次,因為打牌還把我和姐姐忘記在那個地方。」她說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爸爸,以前是一個很有愛很勤勞的爸爸,因為沒有了工作,變得很頹廢,還和媽媽吵架。她不想看到爸爸媽媽吵架,她想為爸爸做點什麼。
然後我就跟她積極地想辦法。我就說:「我們口才班的周*琪的爸爸,聽說開了一個工廠,我們要不要問一下他要不要招人?」我就把那個老闆的電話給了這個孩子。回家以後,她就把電話給到她爸爸,她爸爸也去應聘了。後來我在跟蹤她這個事情的時候,她說:「週週老師,我要謝謝你!我爸爸去應聘了,但是那個工作強度很大,我爸爸的腰受過傷,所以就沒有辦法做。但是我爸爸最後還是決定要改掉他的壞習慣,他還是外出打工了。」
所以我們兩個就擊掌了。我說:「我看到了你願意為這個家的承擔和付出,我也看到了因為你的表達,爸爸好像有在反思,同時也邁出了行動,真的去找事情做。」
-5-
要去改變家庭和社會,更需要自我關懷
除了任教心理課,周婷也在嘗試透過其他方式影響孩子身邊的更多的人。她曾經自己錄製心理科普短影片發給家長,為全校老師舉辦心理讀書會,或在每週一的例會上分享簡短的心理知識,比如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然而周婷的每一次嘗試都很少有人願意關注,很快都以夭折告終,這讓周婷產生了不小的挫敗感。她也由此看到,當下青少年心理問題資料飆升的背後,在我們的教育和養育觀念中存在的深層根源。
現在飈升的資料中,焦慮、抑鬱,包括自殺,我覺得最嚴重的就是青少年。源頭在哪呢?講大一點是教育出了問題,講小一點,是父母。因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是大的環境,家庭教育是點對點的東西。但凡家長稍微有一些常識,我覺得孩子不至於那麼苦。家長都說要找諮詢師來改變孩子,這樣的個案我不接的。

■ 圖 / 周婷給家長上心理課
這一次也是我持續跟蹤的一個孩子,媛媛,她六年級。突然有一天媛媛來跟我說,她已經很久沒睡覺了。我也觀察到,以前很愛笑、很愛動的一個女孩兒,大大的眼睛黝黑的皮膚,變得非常不愛說話,臉上沒有笑容了。我看她的黑眼圈太重了,就把她叫到我的諮詢室,讓她躺在按摩椅上,帶著她做了一段催眠的冥想。孩子睡著了。
媛媛也是以前爸爸媽媽都在外面打工,奶奶養大。爸爸在她六年級的時候,辭工回家帶孩子,因為有兩個娃。但爸爸回來了,沒有起到幫助,我覺得反而是起了反作用的。爸爸天天在家刷手機,刷手機的同時又對孩子有各種要求,又沒有方法。
比如說孩子就會跟我聊到一點,妹妹如果那天沒有收拾東西,爸爸就會說:「你踩了姐姐的尿啊!你看你姐姐,你不收拾東西,全是你姐姐帶壞的。」姐姐就很委屈:明明你是去批評妹妹,但這個賬得算在姐姐的頭上。姐姐特別無語。
她說她變成了她們家的出氣筒,爸爸罵完奶奶罵,奶奶罵玩爺爺罵。她說「週週老師,我怎麼了?我是臭狗屎嗎,每個人都輪著罵我?」她說:「我去倒垃圾,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倒垃圾的時候沒有人罵我,我覺得我可以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氣。」她會在那坐一會兒。
有一次,她坐在那裡的時候,她覺得特舒服,她不想回家了。於是她就開始漫無目的地在我們那個城裡走。但是她沒有跟家裡人說,結果這個事情就鬧大了,家人就以為她失蹤了,全家上下都滿城地找她。
但她又自己回來了。回來了以後就被大罵了一頓,家人罵她的話是這樣的:「是哪個男的在等你?你就那麼想去找那個男的?!」這個孩子把原話告訴我的時候,我很震驚。孩子說:「週週老師,我才六年級,你說他們罵的這個話,你覺得你無語嗎?」我說:「我挺無語的。」
那天孩子已經有很嚴重的失眠的症狀,而且已經產生耳鳴了。其實耳朵不舒服也好,失眠也好,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長很關心她的那一刻,溫柔的那一刻。
所以我就給她爸爸打電話了。我說「媛媛爸爸,我有一個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因為媛媛是我特別喜歡的孩子,所以經常跟她聊天……」我都不敢說是媛媛來找我,「孩子好像說最近睡得不太好……」
我話還沒說完他就說:「天天玩手機,肯定睡不好啦!拿著我的手機玩到深更半夜……跟那些男的聊天……」就說了一大通。
我就繼續跟他說:「也是的,孩子可能有些地方確實不太自律。但是她現在已經出現了耳鳴的現象,要是你有空的話,帶她去看看醫生。」爸爸答應得挺好的,結果後來媛媛一直沒有告訴我。
直到她要畢業了,我有些不放心,就想再繼續跟蹤一下,到她家去做家訪。所以我就跟媛媛約時間。媛媛告訴我「不要吧」,她說上一次週週老師給她爸爸打電話,爸爸回家就把她臭罵了一頓,說她自己裝病,天天玩手機、不睡覺,還要花他的錢去看病,還要老師來打電話。
我就跟媛媛說:「我即便到你們家裡去,週週老師也一定不會批評你爸爸和奶奶。你也放心。我只是希望當一座橋樑,讓奶奶和爸爸來聽一下媛媛真實的聲音;我也想當一下爸爸和奶奶的橋樑,讓媛媛也聽一下爸爸和奶奶的聲音。比如說上一次媛媛跑出去透氣,你們中間是有誤會的。因為媛媛沒有跟家裡打招呼,所以家人害怕了,擔心了,不然他們也不會去找你。所以給大家架一座橋,試一下。」
說了這話,孩子就帶我去他們家了。那一次爸爸沒有太多的怨氣,真的做了一個傾聽者;媛媛也哭得稀里嘩啦的,說了很多心裡話。我也引導爸爸說了對媛媛的想法,和他的需求,比如說玩手機的時間的控制。我就當了這座橋樑。
我在這個學校,到今年九月就是七年了。看著這些孩子從最初來的時候,幼兒園或一年級,到現在要畢業,跟隨我那麼多年。我就在想:上的每一節課,有一個點能夠成為他們的支援,我覺得就很好。哪怕有一瞬間,ta 會想起我說的一句話,我們看的一段影片,做的一個手工,或者是我們塗鴉的時候,看到的自己的那一份情緒,這些都叫自我關懷吧。當我們沒有辦法去要求家長、社會、沒有學過心理學的老師去改變,起碼我們可以自我關懷,從這裡開始。

■ 圖 / 周婷在不斷的學習心理知識
-6-
我想開一個療愈小院,自由舞動,靜待花期
上課之餘,周婷也會報名參加日慈基金會每年舉辦的線下的教師成長課程。在北京、在上海、在大理,她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心理老師,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圖景有了更宏觀的理解。 參與了舞動療愈、教練技術、自我關懷這些服務於教師成長的課程,周婷感到教學內容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滋養了自己的生命。這樣,也就更有餘光去照亮其他人的生命。
我這段婚姻關係的結束,是我的一個節點。結束這段婚姻,拉扯了很長的時間。
我們分居已經六年,就選了 5 月 12 號,那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孩子爸爸挺有心的,他覺得從哪開始就在哪結束吧。結果那天工作人員說還要有一個月的冷靜期。他說:「冷靜了六年了,還要冷靜啥呀?」那個人說:「你覺得你冷靜了,法律沒覺得你冷靜!」所以我們倆就走了,那就下個月再來。
6 月 12 號那天五點鐘我就醒了。爸爸情緒不太穩定,我怕他又變卦了,是有些擔憂的。但我就給自己做了一個轉念:請相信他。他果然提前一天發來資訊,說「明天要監考,能不能後天去?」我說「好。」
那天我們約定了時間,我就邀請他一起吃了個早餐。在吃早餐的時候,我就說:「謝謝你。聽孩子說她今年大一要買個電腦,她說爸爸要給她買一個電腦。謝謝你的承擔。」他說:「這些年你也為孩子付出不少。孩子去學那麼多的東西,你也花費了很多錢。」我就跟他說了孩子學了啥。
他就說:「那你怎麼不跟我說?我也可以承擔一部分的。」我說:「我很感謝的是我們彼此都願意主動為孩子付出,不去推脫給對方。」
就在我們倆互相說的時候,我也就說了一句,「希望你以後少喝點酒。早上我打不通你的電話,我不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但是你來的時候我聞到了很重的酒氣。」
那時我心裡想,人的成長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我們以前都沒有這樣說話,可能都是在指責——「你看你!今天我們都約了辦事,你還要喝酒!」但現在更多的就是一種溫暖,沒有去評判。至於選擇喝不喝酒或者幹嘛,是交給他來負責的。好像更多的就只是一份關心了。
整個過程下來,內心沒有預設的那麼多的恐懼和擔心,沒有覺得一段婚姻的結束就是天塌了。我有兩年是活在低谷,覺得我失敗了。但現在會看到,人生這一場修行,所有的人的出現和所有的事情的發生,都是包裝得不是那麼好看的禮物。我很慶幸的是,我能識別禮物,開禮物,笑納禮物,最後,把這個禮物迴向給所有人。
未來,我會好好上課。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做「我的下午茶」。我很想用我週末的一個下午,去做一個下午茶,能夠有一些爸爸媽媽來參加這樣的聊天局。我們聊家庭教育,聊性教育,或者聊讀書,聊生活,聊生命。如果能服務到家長的話,我覺得家長的焦慮減輕了,有了一些基本的認知,孩子會幸福。
到後期,如果真的退休了,我挺想做一個療愈小院的。我現在買了一個房子,是一樓的小院。我想象的畫面是:我們可以組個局喝茶,也可以自由舞動一下,也可以抄個經,也可以讀下書,也可以發呆,都可以……
*
來自故事君的溫馨提示
微信公眾號最近改版了,如果你沒有給 故事FM 加星標,將有可能無法收到 故事FM 的大封面推送,我們可能因此在資訊流裡錯過。
為防止走失,我們邀請你做一個小小的動作,給 故事FM 微信公眾號加個星標,方便你及時「捕捉」到 故事FM 的每期故事。

↑ 歡迎「關注」故事FM 並設為星標
圖片來源:講述者

Staff
講述者 | 周婷
主播 |@寇愛哲
製作人 | 周文晴
聲音設計 | 周文晴
運營| 鳴鳴
BGM List
1. Story FM Theme Chillout version 01 – 桑泉
2. sad – 桑泉
3. 暗的崎嶇 – 桑泉
4.長夜齊天 – 桑泉
5.不在場證明 – 桑泉
6. Follow The Path – 彭寒
7. 天真的妄想 – 彭寒
8. 珍貴的人 – 彭寒
9. 一片光澤 – 桑泉
10. 信 – 桑泉
出品|聲音故事傳媒「故事FM」
版權宣告:聲音故事傳媒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複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故事FM
故事FM 是一檔親歷者自述的聲音節目
蘋果播客 | 網易雲音樂 | 喜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
QQ音樂 | 荔枝FM | 懶人聽書 | 酷狗音樂 | 酷我音樂
均可收聽
↙ 點選「閱讀原文」,講出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