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穩定的成年人總是在大晚上失控

00
“並不是因為焦慮才成為文藝工作者,而是文藝工作者很難不焦慮。”
這是我在發在朋友圈裡的一句話,帶著這份焦慮,過了七年。
在這個自媒體盛行的年代,大家都希望展露自己美好生活的一面,傳播歡樂傳播愛。
與此同時的另一邊,流行詞可不是這麼說的:“喪文化”“發瘋文學”“情緒內耗”“精神狀態不穩定”……
成年人總有太多負面情緒消化不良,可見難得的不是被愛,而是被理解。
01
#當00後進入職場,討好型人格屬性大爆發
前不久有個讀者向我投稿,洋洋灑灑上千字。
晚班的時段永遠比回家的末班車晚一點,頂班的次數比自己正常上班的次數多幾次。
男朋友對她習慣性忽略感到不滿,她只能用道歉和討好來換取“下次一定”。
按道理努力工作起碼換到了高收入,可她會把每個月固定的數目匯給父母,想讓家人多肯定她的付出,但父母只關心她的弟弟什麼時候能買房結婚……
就連投稿的最後一句,她都是用“不好意思,我這樣會不會給你傳遞負能量?”作為結尾。
非常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但不能怪她,有研究表明,大腦右側前額葉過渡啟用後,會不自覺影響行為表現,不懂拒絕且過度迎合他人。
這都為了什麼?不過是來自他人的肯定和關心。“我很好”的面具下藏著一張滿是倦意的臉。
我也只能安慰她:我看見了你哦,無論你優秀與否,都是值得被愛的人。
02
#高敏感型人:內耗是我的專長啊
33歲的前同事在過去沒多久的小長假裡,特種兵行程般參加了5場大學婚禮,還帶著女朋友拜訪雙方家長。
這幾年他的事業不順,攢不下錢,結婚的計劃也一再被擱置。3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吧。
只是假期最後一天,未來的丈母孃在飯桌上開玩笑地說了句:
我們(老一輩)的年紀都大了,現在身體好的時候還可以幫你們年輕人帶帶孩子呀。
他跟我說,連著好幾天都沒睡好覺。
倒不是因為長輩明面上在催婚,而是他忘記了,原來不只是他一個人擅長內耗,長輩們也在小心翼翼地表達自己的擔憂。
在面對未知的將來和已知的衰老時,很難不產生悲觀的想法。
高敏感型人太擅長內耗了,光是聯想到壞的結果,就已經把精神能量消耗得一乾二淨。
換個角度看,也可以是優點吧。
把一句“是你想太多了”換成“你做事細心又周到”,心境都會大有不同。
03
#現代年輕人,經得起打擊,卻經不起安慰。
我有個很親的堂姐,從小一起長大,跟親姐妹沒什麼區別。就去年的事,她父親(也就是我大伯)吃著飯突然從椅子上倒了下去。
應聲碎掉的不僅僅是一個碗,還有全家人的心。
送到醫院檢查,身子沒摔傷什麼,但被診斷出是卒中,也就是俗稱的腦中風。
留下的後遺症也很明顯,話說不清,半邊手腳無力,日常起居都需要人照顧。
大伯沒辦法和人順利地溝通,多數時間想要對人說點什麼,也只是發出些聽不懂的音節,手指在半空打顫,眼淚控制不住地流。
治療之路沒有那麼好走,尋醫問藥的過程中收到的反饋裡,安慰的話比具體的方案更多。
從此我那個習慣嘻嘻哈哈的姐姐不見了,一夜之間好似換了個人,變成了那種不忙不亂成熟冷靜的“大人”。
日常跟她通電話,聊家常之餘,我只是多說了句:
姐,你也辛苦,要好好照顧自己。
電話那頭的她情緒一下子大爆發,抽泣聲和夜都很漫長。
而我能做的,也只有安慰。
情緒穩定成年人背後,都有說不盡的苦楚,一句安慰就破人心防。
04
我常為傾聽了他人的煩惱而感到喜悅,也常忍不住有多的憂慮:
不是每個人都有渡己的能力,可以給予安慰的ta又在哪裡呢?
在和我姐一起在為大伯找更好的診療方案的過程中,認識了太多同樣的患者和患者家屬。機緣巧合下,遇見了「心慰空間」小程式。
原來,這裡還有一個可以用來傾述情緒壓力的樹洞,能安心地分享自己的故事,有專業的心理支援團隊給到暖心回覆。
面向的人群不僅是卒中患者和患者家屬,還有每一位有心理困擾需要傾訴的人。
05
「心慰空間」勃林格殷格翰與北京生命綠洲公益服務中心聯手發起的樹洞計劃提供給有身心健康困擾的人一個傾訴的入口
腦卒中的發生總是來得突然,後遺症也極大地影響了患者和患者家屬的生活。因此,需要關心部分不僅是對患者的護理,還有患者家庭的心理的健康。
勃林格殷格翰作為卒中疾病領域的領跑者,在預防和治療都有國際縣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幾十年來,致力於改善患者的生活,以患者為中心,推出了創新的“卒中整體解決方案”,涵蓋了覆蓋預防、疾病教育、檢測、急救、診斷、治療、康復七大模組。
在這裡,「心慰空間」作為入口,幫助患者家庭指引出方向,走出迷茫的陰霾。
在「心慰空間」小程式裡,有定期舉辦線上活動,如關愛課程免費諮詢月等。幫助患者和患者家屬走出陰霾,給到康復指導,關愛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
同時還有線下活動,如2023世界卒中日健步走活動、患友聚會等,面對面的交流和陪伴,更近距離地感受溫暖。
之後還有患者故事分享等內容上線,可以釋出自己的故事或者瞭解同行其他患友的經歷,相互鼓勵,獲取支援和更多的正向能量。
小程式裡的情緒/正念疏導課音樂療愈節繪畫課程等,在這裡也真誠得分享給所有讀者朋友,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裡,心靈上的“治癒感”顯得彌足珍貴,這些活動可以幫助有身心健康困擾的人一起走出情緒的沼澤
在人生曠野裡步履蹣跚,常有疲憊和無助,好在路上總有同行的人可以一同攜手。
面對負面情緒,需要的不是克服和對抗,而是被接納、被理解和被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