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MAN-AMI試驗事後分析:在高強度他汀治療基礎上加用阿利西尤單抗可顯著減少急性心梗斑塊面積

儘管近年來降脂治療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仍面臨著較高的不良事件風險,這主要是由於未充分治療的輕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發的急性動脈血栓形成事件所致。既往研究表明,降脂治療能夠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負擔和脂質含量,但大多數研究並未特別關注具有高負荷或高風險斑塊的冠狀動脈段。本事後分析旨在分析降脂治療對具有晚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徵且未來事件風險可能較高的冠狀動脈病變的影響。該事後分析顯示,病變水平,與僅進行高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相比,加用阿利西尤單抗可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斑塊面積顯著減少。
研究方法
PACMAN-AMI是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共納入300名AMI患者。患者在高強度他汀治療基礎上,隨機接受阿利西尤單抗或安慰劑治療(150 mg/次,每兩週一次)。在本事後分析中,非罪犯病變被定義為血管內超聲(IVUS)所確定的斑塊負荷達到或超過40%的節段。參與者在基線和52周隨訪時接受了近紅外光譜(NIRS)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評估,並由對治療分配情況不知情的閱片者手動匹配。
主要終點是從基線到52周隨訪時的IVUS衍生的平均動脈粥樣硬化體積百分比(PAV)變化。次要終點包括NIRS顯示4mm最大脂質核心負擔指數(maxLCBI4mm)的變化和OCT的最小FCT(纖維帽厚度)從基線到52周的變化。此外,本事後分析探究了基線最小管腔面積(MLA部位的IVUS衍生測量引數PAVMLA和重塑)的變化,以及基線時顯示高風險斑塊表型病變的演變。
研究結果
研究共在245例患者中發現病變,其中阿利西尤單抗組118例(平均年齡58.2±10.0歲;男性101例,佔85.6%,女性17例,佔14.4%),安慰劑組127例(平均年齡57.7±8.8歲;男性104例,佔81.9%,女性23例,佔18.1%)。
研究共納入591處病變,其中阿利西尤單抗組287處(118例患者,214支血管),安慰劑組304處(127例患者,239支血管)。
阿利西尤單抗組患者的病變平均PAV變化為-4.86%,而安慰劑組為-2.78%(差異為-2.02;95%CI:-3.00~-1.05;P<0.001)。
在基線MLA部位,阿利西尤單抗組的PAV平均變化為-10.14%,而安慰劑組為-6.70%(差異:-3.36;95%CI:-4.98~-1.75;P<0.001)。阿利西尤單抗治療明顯增加了MLA0.15 mm²,安慰劑組MLA減少了0.07 mm²(差異:0.21;95%CI:0.01~0.41;P=0.04)。
在阿利西尤單抗組的122個富含脂質的病變中,34個(佔27.9%)顯示出脂質含量較少的斑塊表型;在安慰劑組的67個病變中,27個(佔41.8%)顯示出這一變化(P=0.03)。
在基線檢查時,共63個病變部位存在薄帽纖維粥樣斑塊,其中阿利西尤單抗治療組的26箇中的8個(佔30.8%)顯示出纖維/纖維鈣化斑塊表型;而安慰劑組的37箇中則僅有3個(佔8.1%)顯示出該表型(P=0.02)。
研究結論
PACMAN-AMI試驗事後分析顯示,在病變水平,與僅進行高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相比,加用阿利西尤單抗可顯著減小AMI患者的斑塊面積。具體而言,阿利西尤單抗治療與病變的MLA增大相關,且進行治療患者的高風險斑塊表型向更穩定、低脂斑塊表型的轉變更為頻繁。
參考文獻:Biccirè FG, Kakizaki R, Koskinas KC, et al. Lesion-Level Effects of LDL-C-Lowerin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PACMAN-AMI Trial. JAMA Cardiol. 2024;9(12):1082-1092.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