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1700萬輛座艙域控「紅利」,誰是大贏家?龍頭格局揭曉!

過去的五年時間,中國智慧座艙域控市場經歷了一輪高速增長期,漸成普及之勢。這一過程不僅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紅利,也為接下來的電子電氣架構升級與整車智慧實現奠定了重要基礎。
日前,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釋出資料顯示,2020-2025年1-5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座艙域控車型累計交付量突破了1720.6萬輛,2020-2024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97%。在細分市場方面,自主品牌搭載域控制器貢獻超過71%,成為了推動座艙域控大規模普及的主力。
2025年1-5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座艙域控制器車型交付達到301.64萬輛,前裝搭載率進一步提升至35.58%。其中,自主品牌座艙域控制器搭載量佔比達到77.30%。
從不同價格區間的搭載規模來看,10-20萬以下的車型作為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規模的主力,同時也是座艙域交付量高速增長的主要增量空間。
根據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資料顯示,2020年-2024年間,10-20萬以下區間車型座艙域控交付量無論在數量規模還是在增速上均十分亮眼。其中15-20萬細分割槽間的搭載量份額達到21.69%,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51%。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預計,未來座艙域控市場還將保持新一輪高速增長,但後續座艙域控配置上車也將呈現明顯的分層梯次化趨勢。
以高通平臺為例,其中15萬元以下價位車型將進一步普及8155平臺;15-25萬元價位將升級8295平臺,而8397平臺將滿足30萬元以上高階車型的需求。
這也意味著,下一個週期競爭形式也將變得複雜。對於供應商來說,需要實現平臺化方案部署,來滿足多層級市場需求,尋求更多大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高階座艙域控市場,伴隨著AI化、艙駕一體等新技術需求,對座艙域控供應商的平臺迭代、系統適配與軟硬體協同與整合能力等等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重磅釋出了《中國市場15-20萬區間自主品牌乘用車前裝座艙域控制器供應商份額榜單(2020年-2025年1-5月),在該細分車型區間中,東軟集團、億咖通、車聯天下、鎂佳、大華股份前五大供應商搭載量市場份額合計已達到了62.83%。
具體來看,東軟集團憑藉14.58%的市場份額高居榜首,成為中國智慧座艙市場當之無愧的領跑者。
作為國內最早研發推出智慧座艙系列產品的供應商之一,東軟在產品升級迭代與量產方面持續保持領先。東軟曾釋出國內首個基於雲服務和應用的車載資訊娛樂平臺,研發量產了國內首款採用虛擬化技術實現一機四屏的智慧座艙域控產品。目前,東軟智慧座艙平臺出貨量已達到百萬臺以上規模,合作客戶包括吉利、紅旗、奇瑞、長安等多家頭部車企,量產車型達130+款。
2024年開始,中高階車型迎來了座艙域控平臺的升級潮,高通8295平臺成為市場主流選擇,東軟則是國內最早實現高通8295座艙平臺量產交付的頭部供應商,在高階座艙域控市場呈現了先發優勢。
排名第二位的億咖通科技,作為國內少數幾家具備完整軟硬體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供應商之一,其已經推出了以龍鷹一號為主、高通、AMD為輔的座艙域控產品矩陣。其中,以芯擎科技龍鷹一號為基礎的安托拉系列平臺,目前已經在一汽紅旗、銀河、領克等多個品牌車型上規模量產。
第三名是車聯天下,其在2021年獲得了博世的參股,並確定主攻高通8155智慧座艙域控制器的核心戰略。在此後,車聯天下陸續拿下廣汽、長城、奇瑞等自主品牌車企的專案,成為座艙域控領域的新勢力供應商。
在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看來,2025年將是智慧座艙行業的關鍵拐點之年。
一方面,AI大模型、多模態人機互動等新技術的賦能,推動智慧座艙從“能用”到“好用”的質變,也在同步催生新一輪市場需求急劇釋放。尤其是AI大模型加速上車,對座艙算力提出了新需求,座艙域控算力平臺也引來了新一輪換代更迭潮。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資料顯示,標配30TOPS及以上座艙算力滲透率已經逼近10%大關。預計未來三年,超過50%的搭載率將帶來超過1500萬套大算力座艙域控增量升級需求。而頭部企業有望基於憑藉平臺化優勢以及領先一步的方案,持續領跑座艙域控市場,頭部效益將日益凸現。
另一方面,基於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加速向中央計算架構演進,更具價效比的艙泊一體、艙行泊一體等跨域融合產品開始進入落地元年。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預計,到2030年艙駕一體前裝市場滲透率將突破40%。
可以觀察到,包括東軟集團、德賽西威、億咖通科技、車聯天下等頭部座艙Tier1均已經發力艙駕一體市場,開始在座艙域控制器內整合泊車以及相關ADAS功能,以搶佔艙駕融合市場先機。
在今年上半年,東軟以“一芯多能、以駕帶艙”為理念,率先發布了東軟A³艙行泊產品平臺,該平臺可在單晶片上實現艙行泊一體化方案,覆蓋智慧座艙、智慧輔助駕駛行車和泊車三大核心功能,有效降低硬體成本,簡化供應鏈。同時該平臺化方案還支援多域功能獨立部署,提升軟體迭代效率,強化功能之間的協同,加速智慧汽車產品規模化落地。
此外,東軟持續以AI、大資料等新技術應用為核心,推進AI技術與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不斷完善生態建設,為全球使用者提供更加精準化、智慧化出行體驗。
在《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看來,在汽車市場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座艙頭部供應商快速攻克艙泊/艙駕融合難題,滿足主機廠對於產品定義差異化、價效比等方面的需求的前提下,面向跨域融合的產業格局調整,將有機會搶得更大的價值空間。
綜合來看,經過2020-2024年的高速發展期,2025年座艙域控市場已經從過去的1.0時代(物理整合/降本增效為核心)進入2.0時代(算力大幅提升/軟體差異化)新拐點,而在AI座艙、艙駕域控為主導的全新週期下,將是強者之爭的新局面。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