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關稅戰紛紛擾擾一個月,特朗普今天(5月9日)突然放出震撼彈:對華關稅從145%減到80%!

週五,特朗普在其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突然發文稱:“對中國的關稅設在80%似乎比較合適”。這一表態,恰逢美中高層代表即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首次重大面對面對話,被普遍解讀為特朗普在貿易問題上的“鬆口”。
目前特朗普沒有簽署行政令,只是在Truth Social上放出一句:
“80% Tariff on China seems right! Up to Scott B.”
(80%的對華關稅看起來合理!看財政部長Scott B.怎麼說。)

這個“Scott B.”,就是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就在本週末,美國財政部長Bessent和貿易代表Jamieson Greer將和中方高層代表在瑞士日內瓦展開會談。這是自貿易戰以來,中美首次面對面高層談判。
據美媒披露的談判細節
-
會談時間:本週末(5月11日-12日)
-
地點:瑞士日內瓦
-
美方代表: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貿易代表 Jamieson Greer
-
中方代表:尚未正式公佈,但可能為商務部或財政部高層官員
-
內容聚焦:關稅政策調整、出口安全審查機制、農業與能源市場準入、芬太尼問題、WTO改革合作
這是特朗普政府自重新上臺以來,首次在非對抗氛圍中與中方展開高層經濟對話。儘管暫無預計成果,但已被視為“政策基調重新除錯”的重要訊號。

談判前夜突然說“可以降點稅”,是不是有點“先拋橄欖枝”的味道?特朗普自己也放話說:“現在關稅已經夠高了,也沒法更高了,我們看看接下來會怎樣。”

目前,美國對來自中國的某些商品關稅已高達145%,遠高於2016年特朗普上任前的平均水平(約3%-4%)。他任期內以“反制中國不公平貿易、控制芬太尼流入”等名義,啟動了一系列高額懲罰性關稅,部分產品一度加徵達125%-145%。
這次提出“下調到80%”,仍遠高於常規水平,但意味著美方或有意緩和極端政策立場。
特朗普突然轉調,是單方面友好?還是被現實逼的?從政策角度來看,“145%高關稅”已出現明顯負面效果:
1. 美國通脹持續壓力高企
根據美國勞工部資料,美國通脹雖自2022年高點回落,但仍長期維持在3%以上,遠高於美聯儲2%的目標。高關稅被認為加劇了進口商品成本,特別是日用品、建材、消費電子類產品。
2. 對美出口結構未根本改變,中國“轉口貿易”規避關稅
CNBC援引專家指出,中國企業已大量透過東南亞第三國(如越南、馬來西亞)進行“轉口”操作。即:商品先出口至第三國,再出口至美國,規避原產地關稅。
3. 美企供應鏈動盪、成本激增,部分企業下調盈利預期
高關稅衝擊了美企進口依賴型製造環節,部分企業開始減少庫存、推遲資本支出,嚴重打擊市場信心。
4. 農產品出口談判困難重重,國內農業遊說團體不滿
特朗普此前承諾的“透過關稅換取中方大量採購美農產品”,在現實中落地效果有限。即便與英國剛達成初步貿易協議,也未明確承諾採購量或減免農品關稅。

如果真的降到80%,誰最受益?
▶ 對中國出口商:
80%的關稅依然是重稅,但已遠低於145%的“封鎖級”懲罰。部分中高附加值產品可能恢復出口意願,尤其是機械、電子、汽車零部件類產品。
▶ 對美國家庭消費者:
商品進口成本下降,通脹有望緩解,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對生活用品的採購壓力減輕。
▶ 對在美華人、留學生:
代購、跨境電商、個人轉運的商品稅負可能下調。
▶ 對中美投資人:
若貿易關係緩和,中概股、美股跨國製造企業或迎來短期上漲紅利,市場信心或明顯修復。

重點來了:這次說“降關稅”,真的會落地嗎?
目前尚無任何正式行政令或立法動作,僅為特朗普個人公開表態。而特朗普“政策放風—測試市場—再決定是否執行”已成其常規操作。
此外,美國的貿易政策調整通常需經過總統行政令(或總統備忘錄)、USTR辦公室協同政策釋出、國會關鍵委員會不反對、財政部和商務部相關條例更新,最後才能生效
考慮到特朗普試圖保留“強硬形象”應對國內保守派,國會中不少議員仍支援遏制中國,加上民意對“反全球化”情緒仍有一定支撐,實際操作落地,可能面臨巨大政治博弈與細節談判,過程並不簡單。

作為普通在美華人,如果未來幾個月轉運中國商品,注意是否有稅費變動,海淘大件商品(家電、運動器材等)可擇機下單,同時要注意政策正式落地的時間差與適用細則。
這次特朗普只是丟擲一個“80%可能可以接受”的提法,你覺得這個算是“反轉訊號”?還是“煙霧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