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按鈕▲立即預約

民營經濟促進法獲表決透過
4月30日訊息,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透過民營經濟促進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民營經濟促進法共9章78條,包括總則、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規範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和附則。
據悉,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民營經濟促進法將進一步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保證各類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介面新聞)
|點評|在當前科技浪潮中,敏銳洞察技術風向的民營企業,更是推動創新的重要源動力。為民營經濟立法,從法律上認可民營經濟的地位,實有必要。面對市場環境變化,民營企業往往表現得更加敏感,其健康發展也需要得到法律的支援。
民營經濟一路走來,依然面臨著不少壁壘和約束。其活力釋放,尤其依賴寬鬆、公平的市場環境。從這點出發,法律更需要給予民營企業被保護的安全感,而非被限制過多的條條框框。同時,出臺法律只是一個起點,支援民營經濟,更要重視民企的實際經營需求。在此過程中,法律的內容也需要隨之調整完善。
4月官方製造業PMI錄得49%
4月30日,國家統計局釋出資料顯示,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0%,比上月下降1.5%,製造業景氣水平有所回落。4月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4%,比上月下降0.4%。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2%,比上月下降1.2%。
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製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於臨界點,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均低於臨界點。從重點行業看,新動能市場需求整體保持穩中有增勢頭,國內市場需求保持較好增長。4月份高技術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1.5%,消費品製造業新訂單指數也處於50%的臨界點。(國家統計局官網)
|點評|4月外貿摩擦對國內經濟影響開始顯現,出口需求回落,成為拖累4月PMI的最大因素。3月“搶出口”效應消退後,面對出口前景的較大不確定性,國內部分出口企業生產活動放緩,新出口訂單快速回落,企業對原材料的採購更加謹慎,短期內生產活動或仍將維持低位執行。內需小幅修復,對出口回落的對沖效果較為有限。
由於此前部分在手訂單在4月尚未完全交付,出口轉弱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尚未完全展現。中小企業外貿出口佔比相對較高,前期修復速度本就偏慢,未來經營壓力或將繼續增大。
貴州茅臺一季度淨利潤實現雙位數增長
4月29日晚間,貴州茅臺釋出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514.43億元,同比增長10.67%;歸母淨利潤268.47億元,同比增長11.56%;茅臺醬香系列酒營收70.22億元,同比增長18.30%,營收佔比較上年同期增加0.91個百分點。
報告顯示,貴州茅臺3月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1765.48億元,較年初增長3.87%;預收賬款(合同負債+其他流動負債)98.78億元。同時,貴州茅臺持續深耕海外市場,一季度實現營收11.19億元,同比增長37.53%,海外市場拓展成效顯著,影響力不斷提升。(新華網)
|點評| 在消費疲軟的背景下,貴州茅臺的雙位數增長延續了白酒板塊“強者恆強”的格局。此次財報釋放出三個值得關注的訊號:第一,結構升級仍在持續,醬香系列酒營收同比增長18.3%,印證了茅臺在中高階梯隊的產品線發力初見成效;第二,現金流依舊強勁,體現出其極強的回款能力和渠道掌控力;第三,國際化邊際改善,海外市場收入增長勢頭明顯,是長期價值邏輯的新註腳。
整體看,茅臺作為白酒行業的定價錨,盈利能力與資金安全邊際依舊穩固。
騰訊重構混元大模型研發體系
4月30日訊息,騰訊對其混元大模型研發體系進行了全面重構,圍繞算力、演算法和資料三大核心板塊,重新整理團隊部署,加碼研發投入。調整後,騰訊成立兩個新的部門——大語言模型部和多模態模型部,分別負責探索大語言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的前沿技術,持續迭代基礎模型,提升模型能力。
同時,騰訊進一步加強大模型資料能力和平臺底座建設,其中,資料平臺部專注大模型資料全流程管理與建設,機器學習平臺部則聚焦機器學習與大資料融合平臺建設,為AI模型訓練推理、大資料業務提供全面高效的PaaS平臺底座,共同支撐騰訊混元大模型技術研發。(澎湃新聞)
|點評|成立大語言和多模態模型部後,騰訊在生成式AI賽道上雙軌並行的路徑更加清晰。和大語言模型相比,目前多模態模型的發展還不夠成熟,但也給企業帶來更多突破機會。不過,多模態模型的訓練成本比較高,如果按照騰訊此前圍繞業務分散開發的模式,算力資源浪費較大,訓練效率明顯落後於同行。調整研發體系後,以技術驅動,重點明確,資源才能更好用到刀刃上。
無論是B端還是C端,現在使用者對於AI應用的需求越發多元。大語言模型擅長深度推理分析,多模態模型則在圖文、影片等跨模態問答上表現出色。為了打造AGI(通用人工智慧),以大語言模型為基礎、探索多模態模型的邊界,是當下不少大廠的選擇。在這一趨勢下,大廠在AI賽道上的燒錢力度可能也會加大。
亞馬遜考慮展示關稅價格遭白宮抨擊
4月30日訊息,亞馬遜公司正在考慮在其超低價商品購物平臺Haul上顯示關稅附加費,即“在產品標價旁明確顯示關稅所佔金額比例”。這一舉措或將直接向美國消費者展示特朗普關稅政策如何推高商品價格,但這有可能損害該公司及其創始人傑夫·貝佐斯與特朗普政府建立的任何良好關係。
在亞馬遜宣佈將開始標註特朗普關稅政策帶來的商品額外成本後,特朗普政府當日對亞馬遜發起猛烈抨擊。對此,亞馬遜一位發言人Tim Doyle表示,負責超低價商城Amazon Haul的團隊確實考慮過在某些產品上列出進口關稅,但這從未獲得批准,也不會發生,這也從未考慮在亞馬遜主站實施。(華爾街見聞)
|點評|在商品標價旁註明關稅比例,本就是美國企業應對不合理關稅政策的無奈之舉。關稅高牆可以迅速建起,但美國本土的供應體系卻很難在短期內完備,不少美國企業仍然需要進口原材料或商品。鉅額關稅下,無論企業如何節衣縮食,都很難抵消關稅帶來的額外開支,企業和供應商可讓渡的空間有限,最終部分關稅成本難免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為了減少對市場的衝擊,讓消費者充分了解商品漲價的原因,註明關稅比例已經是企業可選的、較為溫和的應對方式。然而,即便是這樣的行為也遭到了美國政府的強硬反對,對亞馬遜的斥責頗有“殺雞儆猴”的意味。關稅政策已將企業逼至兩難境遇,政府仍不斷施壓,這恐怕只會讓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處境愈加艱難。
瑞銀證券成為第五家外資全資控股券商
4月30日訊息,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型別近日由“中外合資”正式變更為“外國法人獨資”。繼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高盛(中國)證券、渣打證券(中國)、法巴證券(中國)之後,第五家外資全資控股券商誕生。
瑞銀證券是中國首家外商投資的全牌照合資證券公司,今年3月,中國證監會已對瑞銀集團成為瑞銀證券有唯一股東的事項准予備案,瑞銀集團將收購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所持有瑞銀證券的33%股權,將其在瑞銀證券的股權比例由67%增持至100%。今年年內,多家外資券商加速佈局中國市場,除謀求業務牌照、提高持股比例、新機構獲批展業之外,多家外資券商高層人事任免亦有新動向。(介面新聞)
|點評|我國在金融對外開放上的步伐一直比較穩健,近幾年伴隨國內資本市場成熟,對外資開放程度也逐步擴大。外資金融機構股比限制取消後,外資券商加速進場,不斷擴容。允許外資全資控股、便利外商投資,能夠進一步提升外資在中國市場的參與度。國內產業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也需要踴躍的外部資金支援。
在審慎原則下,引入外資是實現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必不可少的一環。尤其是在美國金融脫鉤的壓力下,我國更要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開放,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把握主動權。而在放低外資准入門檻後,要鼓勵外資更全面地參與國內市場,外資的營商環境也需要持續最佳化。
一季度理財規模縮水超8000億元
4月30日訊息,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釋出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場存續的理財產品數量為4.06萬隻,相較於2024年末增長了300只;存續規模為29.14萬億元,整體規模卻減少了約8100億元。不過,銀行理財規模進入4月份後又重新實現增長。中金公司測算的結果顯示,在4月份的第三週(4月14日至20日),理財規模恢復增長態勢,較前一週上升了約3200億元。
今年一季度,債券市場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波動態勢。作為理財產品的重要基礎資產,其市場表現直接拖累理財產品的收益表現。根據普益標準的統計資料,截至一季度末,理財公司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2.24%,環比再度下跌1.15個百分點。(第一財經)
|點評|年初國內科技領域亮點湧現,帶動股票市場出現結構性行情,吸引不少資金流入。加上一季度債市表現乏力,股債蹺蹺板效應明顯。債市調整拖累了理財產品的收益,部分投資者選擇將理財資金取出轉而購買股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財規模縮減。同時,季末銀行面臨流動性及考核壓力,為了促進資金回表,可能會引導客戶將理財資金贖回,也會加劇理財規模縮水。
伴隨一季度的影響消散,市場資金面壓力有所緩解,債市得到修復,有望帶動理財規模回暖。外部不確定性增強,擇機降準降息預期升溫,不少銀行近期開啟新一輪存款降息潮,也將提升理財產品的競爭力。整體而言,低利率市場環境下,理財產品的配置吸引力還是比較強的。
週三兩市震盪分化創指漲0.83%
4月30日,市場全天震盪分化,三大指數漲跌不一。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17萬億,較上個交易日放量1472億。盤面上,市場熱點快速輪動,個股漲多跌少,全市場超3400只個股上漲。從板塊來看,機器人概念股再度大漲,算力概念股展開反彈,華為概念股表現活躍。下跌方面,銀行股集體調整,電力、鋼鐵、港口等板塊跌幅居前。
截至收盤,滬指報3279.03點,跌0.23%,成交額為5056億元;深成指報9899.82點,漲0.51%,成交額為6638億元;創指報1948.03點,漲0.83%,成交額為2934億元。(財聯社)
|點評|週三滬深兩市有所分化,滬指繼續保持穩定,深成指開啟反彈。銀行一季報相繼披露,盈利能力整體承壓,銀行板塊開盤走弱。4月國內PMI走低,市場對於後續降息降準等穩增長措施的預期有所提升,個股較為活躍。科技板塊與消費板塊輪番上陣,現階段市場成交量難以支援多主線並行,市場選擇方向的意願暫時偏低。
4月市場整體圍繞中美貿易摩擦展開,月初市場快速完成寬度震盪後,後半個月市場重歸平靜。財報季過去後,由於缺乏更多基本面指引因素,往年的“四月決斷”的調倉換股跡象並不明顯。指數長期小幅震盪,市場內部分拋售需求被沉澱。

文中股市、期貨內容僅供參考
不構成投資建議

欄目主編 |魏英傑| 主編 |何夢飛

聯想AI PC 你的個人AI助理
全新來襲▼點選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