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基警報拉響!財通資管開年三次調淨值精度,暗藏什麼訊號?

2025年剛開年兩個月,財通資管就有3只債券基金髮出修改淨值精度的公告,這些調整均因大額贖回而起。年內全行業已有近50只基金髮布類似公告,其中以債券基金為主。
"顯微鏡算賬":淨值精度調整背後的資金出走
基金修改淨值精度,通常是為了提高精度水平。當大量資金撤出,基金規模縮小時,淨值計算中的四捨五入"零頭誤差"會被放大,可能影響剩餘持有人的實際收益。
簡單來說,原本淨值為1.123456元,按常規保留4位小數會變成1.1235元,而調高精度後則可能顯示為1.12345678元。這相當於用"顯微鏡"計算賬目,防止小誤差侵蝕留守投資者的權益。
此次調整淨值精度的三隻基金分別是財通資管中債1-3年國開債、財通資管鴻運中短債債券和財通資管睿安債券。(以A份額為例,下同)
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機構持有比例極高。
截至2023年底的資料顯示,財通資管鴻運中短債債券A的機構持有比例為54%,而財通資管睿安債券A和財通資管中債1-3年國開債A的機構持有比例更是高達99%和98%。
從規模上看,財通資管睿安債券規模僅7504萬元,已經接近5000萬元的清盤線;財通資管中債1-3年國開債規模約10億元;財通資管鴻運中短債債券規模較大,達5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財通資管睿安債券去年11月就曾釋出過一次修改精度的公告,當季其規模從15億元驟降至7504萬元,危險訊號已經相當明顯。
當單一機構持有比例過高時,其贖回行為可能導致基金規模急劇下降,甚至淪為"迷你基金",增加清盤風險。
同時,大規模贖回還可能迫使基金經理被動調整投資組合,破壞投資策略的連貫性,尤其在債市波動時期,可能被迫在不利價格下拋售資產,進一步損害剩餘持有人的利益。
業績表現不佳:機構用腳投票的深層邏輯
資金為何出逃?
從業績來看,這三隻基金2025年開年至今全部虧損:財通資管中債1-3年國開債A為-0.66%,財通資管睿安債券A為-0.43%,財通資管鴻運中短債債券A為-0.16%。
更值得關注的是,財通資管鴻運中短債債券在2024年債券牛市的大背景下,收益率僅為2.74%,不僅跑輸同期業績比較基準,近3年業績同樣落後於基準。這種持續的業績不佳,自然難以留住投資者的心。
事實上,財通資管的固收產品整體表現較弱。根據海通證券資料,2024年財通資管固收整體絕對收益為3.33%,在14家固收中型公司中排名最後,比同類第一名差了近2.5個百分點。若與18家固收大型公司相比,同樣處於墊底位置。
從長期來看,財通資管固收近2年、近3年的收益分別為7.04%和8.79%,在同類中型公司中均排名最後。(截至2024年底)
更令人擔憂的是,旗下62只在2023年以前成立的開放式債券基金中,2024年裡有32只產品超額收益為負,比例超過50%,32只平均落後基準1.69%。這種大範圍的業績不佳,可能成為機構投資者撤資的主要誘因。

債基分化的2025

2025年,債券市場波動率升溫,開年1月債券基金規模減少了2825億元。

受匯率壓力、貨幣寬鬆預期落空、資金面收緊及權益市場回暖等多重因素影響,債市出現顯著調整,導致中長期純債基金近80%產品年內收益告負,最大回撤中位數達0.5%。
展望後市,儘管短期利率下行空間受限,但經濟弱復甦、貨幣政策寬鬆及“資產荒”格局仍支撐債市中長期配置價值。
債基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矛盾:一些是資金“避風港”,一些又成機構“撤退重災區”。
2025年,投資者需用“顯微鏡”審視持倉,基金管理人更需以“望遠鏡”佈局投研。在這場小數點背後的生存戰中,唯有真正的能力者,才能穿越波動,守住信任。
隨著債券市場波動加劇,2025年債券基金市場的分化可能會更加明顯,優勝劣汰的趨勢將更加明顯。
資料來源:Choice,時間截止:2025年2月27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