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賺錢與服務國家戰略對立起來非常荒謬”

多種因素的疊加下,最近幾年中國風險投資行業陷入了困境,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國家正在提出的圍繞募投管退全鏈路最佳化支援政策,營造支援創業,投資發展的良好生態。一方面行業面對困境,一方面政策釋放出利好,市場信心搖擺不定,需要一些更清晰的結論。
2024年6月27日至28日,由FOFWEEKLY主辦的「2024母基金年度論壇暨五屆鷺江創投論壇」在廈門召開,論壇現場,專門開設了以“產投中國的時代敘事”超級圓桌環節。
FOFWEEKLY 創始合夥人&CEO張予豪,國新基金副總經理郭一澎 ,中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劍華 ,國家電投產業基金總經理伏程紅,建發新興投資董事長王文懷,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引導基金執委鄧澤林,建信股權首席投資官李瑞,君聯資本總裁李家慶,浦東創投投資總監尹強,共同探討了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下半場,產業投資的的時代敘事。
以下為圓桌論壇環節各位嘉賓的發言實錄,經FOFWEEKLY 精編整理,有刪減:
行業拐點何時到來?
張予豪:行業拐點什麼時候到來,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金劍華:我認為,行業是否迎來拐點並不是最關鍵的問題。重要的是認識到,即使拐點到來,市場也不會簡單地回到過去。過去二十年,我們的經濟經歷了快速增長,但許多創投機構的成功並非完全基於它們自身的實力。在國家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一些機構可以說是'躺贏'。至於未來是否還能維持這樣的增長速度,這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伏程紅:根據當前形勢,我們有理由預期行業即將迎來一個重要的上行拐點。這一預期基於對國家戰略決心的深刻理解,特別是科技強國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已經得到明確。國家不僅在戰略層面進行了規劃,更在具體實施上制定了詳細的時間表、路線圖和行動方案,這些舉措將為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支撐。 
王文懷:對於企業而言,比起預測行業拐點,專注於創新更為重要。高質量的創新是艱難且孤獨的,需要創業者遠離市場的喧囂,減少外界干擾,以保持清晰的思維和專注的創造力。過去,行業的過度繁榮可能抑制了真正的創新精神。真正的創新者是保持冷靜專注於實現突破的人。行業的拐點並不由市場的熱度決定,而是當那些不具備創新能力的、不適格的參與者退出市場、讓真正具備創新能力和前瞻性思維的人在專注的環境中獲得成功的標誌時刻。 
李家慶:如果穿新鞋走老路,或者是新瓶裝舊酒,個人覺得拐點來不了,不存在這樣的概念,永遠出不去。
面對當前的行業挑戰,我們不應僅僅尋求小幅度的調整或短期刺激。實際上,整個行業需要經歷一次深刻的正規化變化,以適應已經發生重大實質性變化的外部環境。這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可能需要五六年時間來完成。無論是新進入行業的人士還是已經在行業內深耕多年的專家,都需要採用全新的方法來應對生產者、生產資料、生產要素和生產關係的變革。如果我們仍然依賴過去的經驗和做法,那麼行業的真正拐點可能永遠不會到來。
李瑞:近期,投融資環境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這一點從直觀感受和資料分析中都得到了體現。然而,隨著年初以來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特別是針對資本市場和創投機構的利好政策,我們可以看到行業正在逐步復甦,市場信心也在恢復之中。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在行業調整期間保持戰略定力的重要性。堅持戰略的一致性和穩定性,雖然具有挑戰性,但至關重要。其次,這是一個夯實基礎能力的良機。市場的調整為我們提供了壓力測試的機會,讓我們能夠重新檢視募投管退等環節的不足,並積極進行整改和能力提升。第三,對於國有機構來說,積極把握政策的要義,理解並順應政策脈絡和趨勢,尋找新的投資和發展機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最後,我們還需要在調整期進一步構建和凸顯我們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無論是市場好壞,還是行業的起伏,構建獨特的競爭優勢都將是我們持續發展的關鍵。
尹強:最大有利因素來自於全民共識的形成,上上下下透過科技創新來帶動或者引領產業強國這個共識的形成。無論從中央到地方,從企業到機構,海內或者海外,在這一點上的共識性已經越來越強。我覺得這個共識的形成,特別是這麼大一個國家有這樣一個共識的形成,對我們後續能產生蓬勃的力量,這個是最大的有利因素。
新興產業未來發展機遇
張予豪:生產關係和生產要素變了,是非常好的結構性的變化。人民幣基金的時代來臨,資本的邏輯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從賺錢到服務國家大戰略,促進了我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這裡面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金劍華:不管是人民幣基金還是美元基金,單一靠以前的傳統的PE不行了,CVC的春天來了,必須要資源整合型,產業鏈整合型的投資。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把以前的投資和投資的賦能和產業鏈的整合,把這些結合起來,才能替國家解決投早、投新、替投資機構解決安全性的問題,也替地方政府解決我們產業發展的問題。
郭一澎:從國新基金的投資策略出發,後續主要圍繞PE投資,更多關注專案的戰新屬性、人才屬性、科技屬性,包括跟央企產業鏈的協同屬性等。在此之外,一方面會更多的加大投早、投小、投硬、投外專案的挖掘,做好探頭燈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多做好做好跟央企產業資本在專案併購重組層面的協作,這既是優勢也是挑戰。
王文懷:不能把賺錢跟服務國家戰略截然對立起來。既然是國家戰略,又是高質量的創新與發展,必然在商業社會中產生巨大收益。應當共同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投生態體系,引導盈利性資本高質量的服務於國家戰略,同時為資本帶來合理的回報,這將進一步吸納更多專業機構踴躍參與,擴大高質量資源圈,共同助力、推動中國創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形成良性迴圈。
李家慶: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傳統的投資策略。“投早、投小、投硬”這一概念需要更新,因為在戰略新興產業中,早期投資並不總是小規模的。事實上,我們現在面臨的是需要大規模投資的'硬科技'領域。
傳統的“以小博大,廣種薄收”策略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環境。現在需要聯合起來針對一些真正的“大、難、長”的事情,我們不能再依賴於'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僥倖心理,而是要做真正符合國家戰略的事情,做集中性的投資。
鄧澤林:當前的投資環境,無論是人民幣基金還是美元基金,都必須遵循出資主體的國家政策導向。全球化的趨勢表明,各球投資者比如那些尋求東南亞、中東等地區資金的投資者,都面臨著日益增長的返投壓力和招商引資等更多的需求。香港的政府引導基金也是這樣,其投資標準甚至比大陸更為嚴格。所以當下的投資人要適應新的形勢和環境,要降低投資收益預期,特別是短進短出、快進快出的投資預期。LP和GP要保持戰略定力和長期耐心,鑑定踐行服務國家戰略的信心,積極融入到國家關於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佈局之中。作為國家級基金,服務貿易基金的二期還是會一如既往和行業裡頭部的GP和產業方去開展合作,透過資源上的整合覆蓋更多的中小企業和早期專案。
李瑞:投資方向現在越來越明確,大家都是進一步聚焦到服務國家戰略,特別是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方面。無論是在投資界還是在產業界,以及各級政府,應該講都形成了普遍性的共識。
要面對這樣的機遇或者是把握這樣的機遇,是不是可能還要進一步去建立與這樣的機遇和機會匹配的自身能力。現在的首要挑戰是退出問題,隨著退出或者IPO的標準的趨嚴,你是不是能夠對你的組合特別是直投專案上能夠做好充足的應對。這個不光要求企業,在你的團隊,在篩選專案和投後管理上要充分體現出紀律性和審慎性。
尹強:當下最大的機遇還是政策層面的支援和鼓勵,能夠讓國資類的創投機構敢於去投,擅於去投,持續投,耐心的投,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機遇。比較大的一個難點是對未來產業佈局的難點,因為未來產業更多是高度前沿,高度顛覆,甚至是高度交叉的產業,很多是0到1的產業,而且這些產業代表著我們真正能不能在未來能夠彎道超車也好,打破卡脖子也好,這需要我們更多去投早、投小、投硬、投未來,這方面是需要我們花更多時間去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