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關於諾如病毒的傳聞內容在網上流傳得比較多。一些官媒也發了類似下面的闢謠。

不過對我來說,現在看到這樣的文章標題的確有好像得了諾如病毒一樣的腸胃不適感:明明可以在標題把事情交代清楚,非要寫什麼“一地**”、“某地**”、“有人**”,說白了就是想多些人點進來看。像這篇“國內一地”的編輯就怕在標題寫清楚“江西”,大家覺得和自己無關就划走了。
不過說到江西,上次看到的那個讓我更有諾如症狀的新聞標題,還真是江西發的。

扯遠了,今天聊的不是官媒編輯的語文成績。而是我在相關新聞評論區裡看到了好幾位得了諾如後的網友留言:覺得拉肚子也挺好,又能減肥了。
苦中作樂當然是沒問題。但得諾如或者其他相關疾病,導致上吐下瀉之後,真的能減肥嗎?
雖然在拉肚子的狀態下,上稱肯定是會輕一些,但如果我們關注的時間段稍微拉長久一點點,那答案是基本不可能
。
首先,拉肚子腹瀉雖說有 “清腸胃” 的效果,可實際上減掉的體重大部分源自流失的水分,和我們減肥期望的減少體內脂肪目標截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在上吐下瀉階段,重中之重不是止瀉止吐,而是補液,避免脫水帶來的風險。
而且這部分因失水降低的體重,在補液補水之後就會慢慢恢復。
當然,因為消化道疾病這個階段,因為胃口不好,也不會出門大吃大喝,客觀上的確起到了短期內攝入減少,“管住嘴”的作用,這也會帶來一定的體重下降。
但幾天的飲食控制,對於減肥大計並沒有什麼重要意義。當身體痊癒,飲食恢復正常之後,體重也會很快回到原先的水平。
這就是每個人的體重平衡點。
一個人如果保持穩定的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那他的體重就會在自己的平衡點附近浮動。因為在這個平衡點上,基礎新陳代謝≈日常飲食攝入-日常運動代謝。所以體重會比較穩定。
基礎新陳代謝BMR(basal metabolic rate) 有好幾種計算公式,但基本都只和三個要素有關:身高、體重、年齡。越高越重的人新陳代謝率越高,年齡越大則越低。
例如 Mifflin-St. Jeor公式:

Harris-Benedict公式:

在當時當下的個體,身高、年齡基本是固定值,唯一的可變因素就是體重。
如果生活習慣發生變化,比如減少了每天飯量,讓消耗大於攝入,會開始減肥。但隨著體重下降,新陳代謝也會下降。最終達到攝入和代謝的新平衡點後,體重就開始穩定了。
而生病腹瀉,是在運動、飲食等日常習慣不變的前提下,體重因突發因素下降,這導致整體新陳代謝會下降,少於熱量攝入,脂肪開始積累,體重就會增加,最終還是回到體重平衡點附近。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說:體重是由你的長期日常生活方式決定的。
而還有一個無奈的推論:上面公式裡,體重的係數和年齡的係數基本是2:1,也就是說,哪怕飲食、作息、運動習慣不變,我們只要年長1歲,就必須多0.5kg的體重才能達到同樣的平衡。
換句話說:每過一年,我們如果想維持同樣的體重,就只能吃得更少,或者運動更多才可以。
所以,不管是減肥還是控制體重,關鍵都不在於短期的突發事件 —— 腹瀉幾天並不會真的讓人瘦下來;偶爾聚餐大吃一頓也沒必要有太重的負罪感和壓力。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決定體重變化的是日常生活習慣。只要生活、飲食、運動習慣不改變,身體就會維持自身的 “體重平衡點”。
即便對於很多更有毅力的人來說,也會因此遇到一個類似的問題:體重反彈。很多人很努力達到,或者接近自己的減肥目標時,卻發現體重開始反彈,出現來回搖擺,瘦了胖、胖了瘦的情況,這也和體重平衡點有關,不過更多是和目標設定以及心理暗示有關。關於如何設定減肥目標這個話題就稍微遠了點,以後我們再聊吧。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最近文章
-
“富硒=窮”的網路梗是怎麼來的 -
雖然對刪文無感了,但還是有些別的擔憂 -
用AI工具和小朋友們聊聊流感吧 -
“抬槓”和批判性思維 -
我擔心的不只是醫院買不到原研藥 -
不用擔心中高考出“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讀音題match -
當代中國人要尋找自己的生死信仰 -
李子柒這樣寫“漆”字,有什麼問題呢? -
致死悲劇背後的“獵殺野豬”熱潮 -
冬季腿部保暖:腿不怕冷?or 人冷先冷腿? -
減肥版司美格魯肽上市開售,用的話要先想好幾點 -
怎樣讀書可以應對“學歷貶值”的未來 -
看完最近的新聞,我準備帶孩子一起去拳館了 -
心寬體pán?心寬體pàng?哪個肉多? -
關於冬季維生素D變化和孩子身高影響的研究 -
英語教材改版,多了一倍單詞量怎麼辦 -
天氣一涼就鼻塞鼻涕,這是傳說的“冷空氣過敏”嗎? -
怎麼專家又說吃複合維生素增加死亡風險了呢? -
你希望老師的管教、懲戒嚴格些麼 -
如何跟孩子解釋,數鴨子要“二四六七八”? -
這是一個給中年人的“神球” -
被扎2周的感覺,實測4款動態血糖儀,2款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