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是國家不同意你胖。”


文|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封面來源|IC photo
3月10日,全國兩會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強調:推進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行動,降體重、控慢病;隨後,全國政協委員張文宏笑指記者:“像你這樣的大肚子,是我們的主要目標”。幾番熱議,直接將“減重”推上微博熱搜。
調侃聲中,“減肥反彈”被網友高頻提及。一項綜述研究稱,若僅透過生活方式改變成功減重,大部分肥胖患者在成功減重兩年後,會反彈一半左右的下降體重;到第五年時,反彈體重可能達到下降體重的80%以上。
在科學界,這種現象被稱為“代謝記憶”,也就是身體會“記住”你的體重水平,並將其維持在穩定的範圍內。
為了對抗這種進化而來的生理本能,抵抗體重反彈,減重賽道進入到了“競技下半場”。諾和諾德、禮來等頭部玩家,及多家新生代藥企,都在透過尋找新機制藥物靶點、完善現有產品功能的角度,緩解減重過程中“肌肉流失”和“復胖”的問題。
在減重這個出“爆品”和“奇蹟”的賽道,司美格魯肽已創造了年銷售額283億美金的神話。未來突破“體重反彈”困境,出路可能在哪裡?

瘦了又胖,怎麼辦?
“你知道什麼是腸排嗎?”Abby問我們。
“就是把一種植物油混合熱水,從肛門灌進去,再輔助一套敲擊膀胱經的按摩手法,讓身體排出宿便後瘦下來。一個月一療程800元,但最終只是造成了腸道菌群紊亂。”
聽起來不靠譜的腸排,只是Abby嘗試過的諸多減肥方法之一。Abby剛過30歲,身高160公分、體重190公斤,減肥史十年。為了瘦身變美,她曾經堅持長跑、吃過不少宣稱有減重效果的保健品,也在專業的三甲醫院門診開過正規的減重處方。
不計後果的付出之後,Abby也曾十斤、十斤地瘦,那時,“每天看著秤上的數字不斷往下掉,就有種夢幻的感覺”。然而,故事的最終結局,無一例外是胖了回來。
“體重反彈”,是許多減重人士頭疼不已的事。小紅書上,胖友們自我調侃著“減肥是一輩子的事”、“餓瘦的盡頭是復胖”。即使是在專業的減重門診,反彈也是醫生們繞不開的話題,多種減肥方式彷彿都面臨這一困境,區別無非在於反彈的輕重。
一位從事減重工作近20年的醫生解釋,減重之後體重反彈,大機率是因為上一次見效的減重方法並不科學,導致肌肉流失過多。“比如節食減重,大機率會反彈”。
2024年底,《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在解釋“為什麼很多人減重後總會反彈時”還提到,這是因為人體的脂肪細胞會對肥胖“有記憶”,肥胖的經歷會導致人的表觀基因組產生變化,而表觀遺傳機制對脂肪細胞的發育、分化乃至身份維持都十分重要。因此,胖過後,這種表觀基因組的改變長期存在“烙印”,一旦減重行動(如節食、高強度運動、用藥等)發生改變,就可能導致反彈。
換句話說,減肥後體重反彈可能和我們的基因有關。
從外力上,現有用於減重的產品種類頗為多樣,如以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為代表的GLP-1減重藥物;器械產品方面,近年來關注頗高的包括胃內球囊、胃轉流支架系統等;保健品中,如愛美客在去年10月推出的“超模丸”等。
不過,這些產品基本都是透過增強飽腹感、抑制食慾來減重。因此,停止用藥後,原本的抑制機制便不復存在,食慾會逐步恢復,體重也可能反彈。2023年,《美國醫學會雜誌》上曾發表研究稱,服用替爾泊肽36周後停藥的受試者,在隨後52周(約1年)內體重平均恢復了14%;而繼續用藥的受試者體重則減輕了5.5%。
本質上,這些現有產品就像即插即用的無線網絡卡,它可以在此刻透過影響減重者的食慾來控制體重,但很難從根源上解決新陳代謝的問題,導致“減肥”總是在成功和失敗的兩端來回迴圈。
最近,媒體“醫學界”開展了一項調查,國內300餘名近期接診肥胖患者的醫生中,有七成醫生認為,“減重後容易反彈”是肥胖症患者未來診療中最需要被關注的問題。在他們的經驗裡,受生活習慣、用藥不規範等問題影響,半數以上患者在停藥後出現體重反彈問題。

對抗“復胖”,
靠黑科技還是靠自己?
在已經開卷的減重藥械賽道,解決“停藥後體重反彈”,是藥企進行產品升級、對抗激烈競爭的明確方向之一。或探索新的藥物靶點、或設計藥品聯用方法,大廠們對減重黑科技的研發投入仍在加碼。
一位GLP-1新藥企業人士介紹道,人體的肌肉含量直接影響著基礎代謝率。所以,如果用藥減肥伴隨著肌肉流失,就有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進而在停藥後加劇體重反彈。因此,近年來,一些專注減肥藥研發的公司,都在積極強調產品在臨床試驗過程中的“減重、增肌”的獲益性。
比如美國明星小核酸製藥公司Alnylam,正在開發一款可以和司美格魯肽聯用的RNAi療法。現有臨床前資料稱,該療法可以在“減少更多脂肪的同時儲存肌肉質量,並減少司美停用後的體重反彈”。
擁有成熟產品的大廠同樣開展了相應佈局。早在2023年,禮來就斥資19億美元收購了專注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創新藥企Versanis Bio,獲得一款靶向啟用素2型受體(ActRII)的單抗產品,這個靶點的潛在功能恰恰在於讓脂肪“消失”、肌肉增加。在一項針對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的2期臨床上,該產品可讓患者損失約22%脂肪的同時,增加4.5%的無脂體重。
除此之外,尋找有望超越GLP-1、“減肥不反彈”的新靶點,也成為藥廠競逐的目標。
英國企業NodThera就宣稱,已經尋找到一種透過抗炎來減肥的新思路。雖然進展還比較早,但已經被諾和諾德注意到了,2018年就協助其籌集近一億美元用於產品開發,2022年時,更是直接花7億美元買下NodThera的一條產品管線。
不過,新藥從臨床走向市場的道路漫長,且很多有減肥需求的人並不需要用藥。相比之下,“管住嘴”、“邁開腿”,規律減重是更多醫生的建議。
“精準評估、科學飲食、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前述減重醫生認為科學減重能夠幫助身體進入一種健康的穩態,“首先要規律地吃,節食減重一般都要反彈;第二,飲食結構中,要確保優質蛋白的攝入,平衡膳食;第三,要配合抗阻運動,來刺激肌肉的生長及保留。”
透過這樣的方法,“就算不增肌,但也不至於丟失肌肉”,有助於緩解體重反彈的問題。“快速、反覆減肥很容易傷害身體,更合理的是直接進行長週期的體重管理。比如我為一些病人設計管理體重的治療週期會達到20個月以上;流程上,則會涉及肥胖病因排查、減重策略設計,如用藥、飲食、運動的結合,以及減重成功後的長期維持等等。”該減重醫生表示。
嘗試過眾多靠譜或不靠譜的減重方法後,Abby也意識到,減肥最重要的其實是“堅持”和“改變生活方式”。
“我不可能靠慣性就從190斤減重到120斤。190斤的我,可能在工作後的深夜,只想暴飲暴食;而時間軸的另一側,120斤的我一定是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不一樣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節奏。或許只有把那個190斤的自己‘抹除’掉一部分,才能獲得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