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越來越胖了,國家都看不下去了……

體重超標,已經成為了中國人面臨的重大健康問題之一。
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與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長。更令人驚心的是,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已經達到11.1%和7.9%,並呈現逐年遞增趨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4年國家衛健委等16個部門聯合制定了《“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力爭透過三年時間,控制住中國人群體重增加的勢頭。今年兩會期間,體重管理這一話題也再次引起熱議。
關於體重管理,你或許還有很多不瞭解的,我們選取了其中一些內容與你分享。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體重超標 | 圖蟲創意
“三知一管”是什麼?要知道啥、管理啥?
體重管理方案裡有一個重要概念,叫“三知一管”。具體來說,“三知”指知曉健康體重標準、知曉自身體重變化、知曉體重管理方法,“一管”指科學管理自身體重。
知曉健康體重標準,是管理體重的前提。目前衡量超重和肥胖程度最常用的指標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它的計算方式是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對於我國成年人來說,BMI(單位kg/m2)的參考值如下——
  • 過輕:<18.5
  • 標準:18.5~23.9
  • 超重:24.0~27.9
  • 肥胖:≥28.0
兒童青少年的BMI判斷標準較為複雜,跟年齡、性別都有關係(如想了解見後文)。
不過BMI不能區分身體成分的組成(是肌肉還是脂肪)以及分佈。脂肪在腹部蓄積過多形成的中心型肥胖,可根據腰圍直接判定。在中國,成年男性腰圍≥90釐米,女性腰圍≥85釐米,可視為中心型肥胖。
成人中心型肥胖腰圍判斷標準丨參考文獻[2]
知曉體重變化,也是管理體重的重要一環。日常生活中,建議大家定期、定時稱重,瞭解自己的體重變化,並以此調整生活方式。由於飲食、排便等影響,體重在一天當中有自然波動,所以體重記錄更建議以周或者月為頻率。
在減重速度方面,對於大多數超重或輕度肥胖者(24.0≤BMI<32.5),初始時每週減重約0.5~1千克為宜,每月減輕2~4千克,6個月內減輕當前體重的5%~15%並維持;對於中、重度肥胖者(BMI≥32.5),建議設立周、月目標,定期評估,按減輕現體重的5%、10%、15%劃分階段性減重目標,週期為3至6個月。
除了自我監測外,合理膳食、科學運動等也是重要的體重管理方法。合理膳食方面,需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攝入;科學運動方面,可以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及2~3次抗阻訓練(更多關於運動的內容見後文)。此外,減少久坐、保證充足睡眠等也是科學管理體重的重要環節。
管理體重的方法有合理膳食、科學運動、減少久坐、保證充足睡眠等 | 圖蟲創意
“三減三健”,減少油鹽糖實現健康體重
方案中提到,為了提高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將倡導“三減三健”等健康理念。“三減三健”是指透過“減鹽、減油、減糖”實現“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
食鹽攝入過多可使血壓升高,增加胃病、骨質疏鬆、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風險,推薦健康成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
過多脂肪攝入增加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發病風險,推薦健康成人每天烹呼叫油量不超過25~30克
糖增加齲齒、超重、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患病風險,推薦成人每日新增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佔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
“萬步有約”、每天2小時,運動量需要這麼大嗎?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 年版)》,運動的總原則是 “動則有益、多動更好、適度量力、貴在堅持”。
對於體重正常的健康成人,推薦每週至少進行5天身體活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以及2~3次抗阻訓練(力量訓練),並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
超重肥胖人群的運動應以減脂為主要目標、維持瘦體重為次要目標。推薦透過長時間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減脂,每週運動5~7天,從小量逐漸增至每週250分鐘。結合抗阻運動有助於同時維持瘦體重。
體重過低的人群,應以增肌為主要目標進行抗阻運動。
運動原則及干預方案 | 參考文獻[2]
學齡兒童青少年(6~17歲)需要的運動量更,建議校內和校外每日至少累計達到60分鐘中等至較高強度的運動。
在醫生的准許下,推薦孕婦適度運動,每週進行150分鐘包括有氧和阻抗的中等強度運動。根據個體情況循序漸進,避免有身體接觸、增加摔倒風險和胎兒傷害的運動。
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推薦老年人進行規律活動,每週至少進行3次平衡能力鍛鍊和預防跌倒能力的活動,適量進行增加肌肉的訓練,預防少肌症。
各類人群都需要遵循合理的運動流程和科學的鍛鍊方案,避免損傷。存在運動風險的人群應適當降低運動強度、縮短每次運動時長、增加運動頻率,必要時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制訂個體化運動方案。
6~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強度分級 | 參考文獻[2]
肥胖症,是可以去醫院診療的
肥胖不只是“身材走形”,它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疾病。近年來,肥胖症的診療已經形成了一套科學、規範的體系,

有需求的人可以去醫院營養科、內分泌科等尋求專業幫助

去醫院後,醫生會透過測量BMI、腰圍、體脂率等指標判斷肥胖程度,還會進行一系列檢查,如血糖、血脂、肝功能、甲狀腺功能等,並結合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尋找肥胖的潛在原因。
在診斷明確後,醫生會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

目前,肥胖症的治療手段多樣,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預是基礎,包括前面說過的合理飲食、科學運動等。
對於生活方式干預效果不佳的肥胖患者,藥物治療也是一個選擇。近年來,隨著醫學進步,多種新型減重藥物不斷問世,如GLP-1受體激動劑等。對於重度肥胖患者,減重手術可能是一個選擇,不過手術適應證嚴格,需經過多學科團隊評估後決定。
此外,很多肥胖患者可能伴有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或者存在不良的飲食行為。醫生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等手段,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改善飲食行為。
總之,肥胖症是一種可以去醫院診療的疾病。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正為肥胖所困擾,可以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醫生可以幫助你科學減重 | 圖蟲創意
讀懂營養成分表,更有利於能量控制
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28050-2011),食品生產企業必須在“預包裝食品”上附上營養標籤。所謂的預包裝食品,可以簡單理解為包裝完整、有準確重量或體積並且消費者可以直接購買的食品,你能在超市裡買到的薯片、可樂、泡麵等都屬於這類。
營養標籤的核心之一,是營養成分表。

按照規定,營養成分表裡需要標明能量、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含量、營養素參考值(NRV%)。
營養成分表中間一列的營養素含量,通常是每100克、100毫升或是每份食品可食用部分所含的對應營養素含量。而要理解最右列的營養素參考值(NRV%),可以來看下面這張圖。
營養成分表丨cn-healthcare.com
健康成年人每日建議攝入能量一般在2000千卡(約8360千焦)左右。上圖中,每100克食物中含有2505千焦,剛好佔建議量的30%,這就是NRV%的含義。如果整袋食品有250克,當你吃完它時,你就達到了今日能量建議攝入量的30%*2.5=75%。
對於有減重需求的人來說,減少能量攝入是重要一環,能讀懂營養標籤有利於總體的能量控制。根據能量需要量,建議每日減少500~1000千卡或減少30%的總能量攝入,同時保持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均衡攝入(供能佔比分別為50%~60%、20%~30%、15%~20%)。
超重肥胖“一減兩增”,減肥信心也要增強
在學生的體重管理中,方案提到幫助超重肥胖學生做到“一減兩增,一調兩測”,也就是減少進食量、增加身體活動、增強減肥信心,調整飲食結構、測量體重、測量腰圍。
其中,飲食和運動對減重的作用,前面已經寫到了,7~18歲學生的體重判定標準見下表。
剩下的“增強減肥信心”,是經常被人們忽略的。每個人減重時都會遇到很多阻礙,超重肥胖不僅受飲食和身體活動水平影響,也與遺傳、生活習慣和社會環境改變等有關。減重成功後,體重還有可能再次增加。
因此,減重的人需要充足信心來支援並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減重者可以從營養科、內分泌科等診療中,獲得合理的減重計劃和醫生的支援,也可以在學校、公司和家人的支援下,透過認知重建、情緒管理等獲得信心。如果發現存在難以抑制對食物的渴望、短時間進食大量食物,伴隨停不下來的失控感等情況,建議求助精神心理專業人員。
7~18歲兒童青少年BMI界值|參考文獻[2]
《“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力爭透過三年時間,控制住中國人群體重增加的勢頭。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三年的時間足夠讓我們控制住體重,但更重要的是由此養成並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醫療應急司. 關於印發“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國衛醫急發〔2024〕21號
http://www.nhc.gov.cn/ylyjs/pqt/202406/b4f7141179504bd69d7a18db6d877f47.shtml
[2]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 年版).  國衛辦醫急函〔2024〕469號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一圖瞭解“三減三健”》之“三減”篇
http://www.nhc.gov.cn/wjw/zcjd/201809/03f516c0b32b4312a467b5094651cde7.s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一圖瞭解“三減三健”》之“三健”篇
http://www.nhc.gov.cn/wjw/zcjd/201809/66037ac12cc44b3388d95682ef341e0e.shtml
[5]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pdf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0/content_6981734.htm
作者:代天醫、黎小球
編輯:odette
封面圖原圖:《千與千尋》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