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路上的一次育兒交流——“悖論干預”

“餘周偉,你家兩個小孩會吵架會搶玩具嗎?”
“會啊。”
“哎,我們家兩個天天搶東西搶到哭,我都煩死了。你都是怎麼管的?”
“啊,我一般都不管,只是在旁邊看著,只要不打架。”
“讓他們吵讓他們哭嗎?”
“對啊。不然呢?”
“我會叫大的讓著小的。”
“為什麼要讓?你這樣大的會委屈,然後會更加討厭小的,甚至在你不在的時候想著法的欺負小的。”
沒錯,還是那個“悖論”:解決問題的方式在維持和惡化問題。
“小的哭著來找你,你也不管嗎?”
“會問下怎麼回事,聽他說完,安撫下情緒,接著再讓他哭會。”
“讓他哭?”
“不然呢?用毛巾堵住嘴?人家心裡難過,又分不清具體的情緒,還不讓人家哭啊?”
“哭的好煩啊。”
“當然煩,我也會煩,但那是我們大人自己的問題。”
“那你怎麼辦?”
“忍著。”
“沒了?”
“沒了,還能怎樣,又不是什麼大不了事,不用整什麼技巧吧。”
“那可能是你孩子比較聽話,我那個會哭好長時間。”
“多長?”
“沒算過。”
“我有個方法,你參考一下。有一次,我女兒哭得好凶,脾氣犟上了,我就跟她說,好吧,你可以哭一會,我們先哭10分鐘吧。然後開啟手機計時,設個10分鐘的鬧鐘,同時告訴她,如果手機鬧鐘滴滴滴響了,我們就不哭了,去玩點別的。接著就是等。
然後,好玩的事情出現了。她邊哭邊看下手機,聲音也越哭越小,後面是有點想哭都哭不出的感覺。等她不哭了,鬧鐘還沒響,我就說,時間還沒到,你還可以再哭一會。然後她努力想哭,但哭不出來。然後說,爸爸,我不哭了,我們玩別的遊戲吧。
然後我說,好啊,你這次還有點時間沒哭完,我們下次再哭。”
“啊,聽起來真不錯,我下次試試。”
說下原理。
1、乾脆允許哭——給足夠的空間,容納孩子情緒,不對抗。
2、計時——看孩子可以哭多久;“哭”轉化成一種“任務”;倒計時可以給孩子帶來“好奇”和“期待”。
3、沒哭完下次再哭——讓孩子知道,哭很正常,和笑一樣。多的話不用講。
為什麼有用?還是那個“悖論”——既然之前解決問題的方式維持了問題,那就停止之前的行為,甚至180度大轉彎,反過來做試試:從害怕孩子哭、不允許孩子哭轉變成允許孩子哭,甚至允許孩子哭夠時間。
順便說一句,這個“悖論”在生活中可以說無處不在,只要你覺得目前的局面貌似陷入僵局,那就可以嘗試反思一個問題:我都用了哪些方法在解決問題,是否陷入了這個悖論,可以從哪裡開始來個180度大轉彎?
很多時候,當直覺的方法不管用的時候,那答案就藏在“反直覺”甚至聽起來有點“變態”的方向上。
試試唄,畢竟,生活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