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萌娃“瑤一瑤”翻車,為何引全網心疼?

作者 | 天雅
前段時間,我由於身體需要康復,每天將寶寶交給阿姨單獨照看2小時。
阿姨很想跟寶寶建立親密,經常做鬼臉逗寶寶笑。
沒過多久,阿姨自豪地告訴我,寶寶很喜歡她,一見到她就會笑。
有一回,家裡來了客人,寶寶有些怕生,沒有笑。
阿姨為了向客人證明寶寶見到她會笑,開始對著寶寶做各種誇張的鬼臉……
寶寶依然沒有笑。
阿姨急了,伸過手來撓寶寶的癢癢……
我忍不住制止了她。
要知道,
寶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工具人」。
他有自由表達情緒的權利,不需要為了取悅他人而笑。
再者說,即便透過撓癢癢把寶寶撓笑了,寶寶也不會真的開心,只會更難受。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警醒——
在養育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不要工具化一個孩子,也不要讓孩子為你的需求買單。

所謂工具化——
是指養育者無法將孩子看作一個獨立個體,而是將孩子看作是自己情感或生活的延伸,
從而導致孩子不得不壓抑自己或犧牲自我,去成為養育者期待的樣子。
反觀現實生活,孩子被工具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的父母愛面子,一有客人來就讓孩子表演才藝,絲毫不顧及孩子滿臉的尷尬;
有的父母害怕生老病死,便要求孩子長大後學醫,不理會孩子更想學其他專業;
還有的父母為了賺流量錢,未經允許就將孩子的影片上傳網路,暴露孩子隱私……
當一個孩子被工具化後,他就不再能夠自由地做自己,而是被迫成為養育者自戀的延伸。
久而久之,他可能會放棄自己的需求,壓抑情感,甚至不懂得如何正常地表達喜怒哀樂。
網紅女孩瑤一瑤,就是一個例子。
她從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開始給她拍攝各種影片照片。
意外走紅後,她獲得了2千多萬粉絲,父母也開始接廣告賺錢。
為了配合拍攝,瑤一瑤經常需要做出一些誇張的表情,表演一些誇張的劇情。
有一回,瑤瑤摔跤了,哇哇大哭,媽媽沒有拍到覺得有些遺憾。
於是她讓小男孩再次故意伸出腳,將瑤一瑤絆倒,來重現那個畫面。
當瑤一瑤無助地摔倒在地,抱著膝蓋嚎啕大哭的時候,媽媽發出了哈哈大笑的聲音……
影片釋出後,全網引起軒然大波的討論:
孩子摔倒了,媽媽的第一反應不是去扶孩子,而是想著抓住瞬間去拍段子,這也太離譜了吧?
而身為孩子的瑤一瑤,有時會為了取悅媽媽故意在鏡頭面前摔倒,然後問媽媽“你開心嗎”。
這是一個孩子對父母天然的信任,對父母的需求無條件的配合。
但代價就是——
當孩子為了配合父母、取悅父母而刻意做出一些舉動的時候,她將很難真正做自己,很難自由地表達自己。
這是一件值得養育者深思的事情。

身為母親,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裹挾著發笑,更不希望他為了取悅他人而笑。
於是我私下提醒阿姨:不要頻繁地、刻意地去挑逗寶寶。
阿姨表示不認同:
“如果我不逗他,他很快就哭了呀;我跟你說,孩子哭多了不好,容易窒息的。”
她害怕孩子不喜歡自己,所以透過做鬼臉逗孩子笑;
她害怕孩子哭了會窒息,所以透過挑逗阻止孩子哭。
這其實是阿姨自己的需求與恐懼,而不是寶寶真正的需要。
事實上,一個不會說話、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正是透過哭聲來表達需求的。
餓了困了、熱了冷了或害怕了,他都會哭,以此呼喚養育者前來照顧自己。
如果我們不停地去挑逗寶寶,強制讓寶寶笑,就等於阻斷了他的表達通道,
從而導致2種惡劣後果:
① 孩子只能透過更大聲的哭泣來傳達自己的不適。
就像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有時孩子前一秒還被逗得哈哈大笑,下一秒突然撕心裂肺地哭了起來。
大人無法理解,還責怪寶寶喜怒無常,情緒不穩定。
事實上,可能在更早之前,孩子已經嘗試表達了不舒服的訊號,但卻被大人強勢的挑逗給覆蓋了。
當孩子忍不住大聲痛哭的時候,多半是已經到達了不舒服的極限了。
② 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放棄了用哭聲來表達需求,甚至壓抑自己的需求。
瑤一瑤更像是這一種情況。
有一個拜年影片——
在凜冽的寒冬,瑤一瑤穿著一身好看卻單薄的衣服給觀眾拜年。
沒有人知道她當時在室外拍了多久的影片,
我們唯一能看到的是:

影片裡的她,看似在歡樂地哈哈大笑;
但一雙小手卻早已被凍得發紅發紫,臉上還隱約流淌著鼻涕和淚痕。
這個影片同樣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討論,質疑瑤一瑤的父母把孩子當工具人,虐待孩子。

那身為養育者,該如何避免孩子被工具化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放過孩子,不要讓孩子為你的需求買單。
在這裡很關鍵的一點是:
我們需要誠實地區分: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孩子的需求?
就拿瑤一瑤的例子來說。
拍攝孩子發短影片,讓孩子摔倒完成拍攝,這是父母的需求。
那瑤一瑤的需求是什麼呢?
我暫時沒辦法替她去回答。
或許只有等瑤一瑤的自主意願得到充分尊重以後,她的需求才會逐漸展示出來。
但我想,大部分孩子在她這個年紀,應該都會希望自己摔倒的時候有人扶,痛哭的時候有人安慰,寒冷的時候有一個溫暖的擁抱吧。
只是觀眾螢幕中的她不得不為父母的需求買單;
從而覆蓋掉了她內心最原始、最童真的需求與渴望,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
再回到阿姨逗寶寶這件事,其實也是類似的。
想讓寶寶喜歡自己,一見到自己就笑,這是阿姨的需求。
那寶寶的需求是什麼呢?
透過嬰幼兒心理發展的角度——

當寶寶在安靜地玩耍、思考的時候,正是他探索世界、自我發展的時候;
他需要一個安全的、開放的、且不被打擾的空間去探索,去思考與成長。
也就是說,當寶寶沒有發出邀請訊號的時候,養育者只需要在旁邊安靜陪伴就可以了。
而當寶寶面對陌生的客人感到恐懼時,我想那時候寶寶的需求應該是:尋求安全感。
而最能讓他感到安全的方式——
無非就是躲進媽媽的懷裡靜靜地待著,而不是被挑逗,被撓身體,被迫發笑。
只有這樣,寶寶才有可能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去緩解內在的恐懼與不安,
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意願去與周圍人事物做聯結,順應自己的節奏去探索與成長。

在成長中,孩子只有自主意願得到充分尊重後——
他才會感到安全,才有可能安心地做自己,自由地表達自己,從而實現自主成長。
在這一點上,我的先生就做得特別好。
他是一個特別重視孩子需求、尊重寶寶自主意願的人。
當寶寶哭泣的時候,他會努力找到寶寶哭泣的原因,進而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當他的意願跟寶寶的意願產生衝突的時候,他會主動停下步伐,配合寶寶去達成意願。
有一天晚上,先生下班回來,坐在床上給寶寶唱歌。
但寶寶沒有理會他,而是自顧自地玩了一會兒,然後扭過頭定定地看著我。
先生髮現後,暫停了唱歌,並輕輕地將寶寶轉了過來,以便寶寶能更好地看見我;
隨後,他也學著寶寶的樣子,定定地看向我,默不作聲。
整個房間瞬間安靜了下來。
“你那麼賣力唱歌,寶寶卻盯著我看,你不吃醋嗎?”我半開玩笑地問道。
“有什麼好吃醋的?他喜歡看你就讓他看啊,再說我也願意陪他一起看。”先生很自然地回了一句。
透過這個舉動,他生動地詮釋了什麼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存在刻意誘導,也不存在強勢捆綁,
它更像是一種「我與你同在」的無聲陪伴,一種你可以在我面前「放心做自己」的自由。
在這樣一種不帶要求的愛與尊重下,寶寶也在順應著自己的節奏積極成長著。
從上個月剛學會翻身開始,寶寶就展現出強烈的想要爬行的意願:

每天都很賣力地將自己的身體撐起來,不停地拱屁股;
有時累得頭都支撐不起來了,也不肯放下屁股,繼續往前拱……
身為老母親,我有時會忍不住擔心:他累不累啊?會不會傷到腰啊?
但先生卻很淡定:“他累了會自己翻過來的,翻不過來他會求救的。”
就這樣,我們帶著一種不打擾的態度,看著寶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學會了向後爬行,還學會了遇到障礙物就轉彎爬行的技能……
這樣一種爬行技能的掌握,比一般同齡孩子提早了1-2個月。
而比這更值得驕傲的是,這是寶寶自主意願的延伸,是他自行努力的結果,是他獨立成長的標誌。

 寫在最後 

詩人紀伯倫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兒女;
他們經由你而來,卻不屬於你;
請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意志,他們有自己的成長軌跡。
當我們不斷工具化一個弱小的孩子時,
其實也是在逃避自己內心的恐懼與無力,迴避自己的成長課題。
身為養育者,我們應該為自己的需求買單,把尊重與自由歸還給孩子。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在自由開放的氛圍中,積極地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重視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
如果你遇到了親子關係,青少年成長等困擾,可以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這裡👉只需花1分鐘時間,幫你智慧匹配諮詢師還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新增諮詢客服幫你匹配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領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評估。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