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01
這幾天,吉祥航空上發生的那件事想必大家都看到了。
一名年僅1歲多的幼童因為哭鬧被兩個陌生人帶到廁所教育,事後航司發聲明稱,孩子的祖母和母親均對此表示理解。

說真的,我在打出上面那句話的同時,心裡都不斷冒出“荒謬”二字。
這事之所以在網上掀起那麼大熱度,說明無論宣告怎麼“理解”,大家都表示不理解。
從什麼時候起:
-
嬰兒的哭鬧也“犯法”了?
-
陌生人可以隨便替別人教育孩子了?
-
兒童被限制人身自由,涉事成人可以免責了?
咱們當媽的看不了這些東西,因為真不知道哪天自己和孩子就成了當事人。
說句不討喜的話,我這些年每次帶娃回國,都感覺在國內帶孩子壓力大多了!
現在確實有這個奇怪的風氣對吧?
網上三天兩頭就能看見什麼“熊孩子大鬧高鐵”“乘客抗議熊孩子,跟家長大打出手”的影片,搞得人帶娃出門都戰戰兢兢。
一方面,有些孩子是真的鬧騰。
我真的見過坐個飛機高鐵亂跑亂蹦、大喊大叫,或者外放玩遊戲看影片的,把公共場所當成自己家了。
關鍵家長也沒有要管的意思,一副“TA小TA有理”“我也沒辦法”的做派。
如果旅途中遇到這樣的孩子和家長,真是非常鬧心!
另一方面,有些大人也缺乏寬容。
一些低齡的小寶寶,在旅途中會因為勞累、不舒服等原因哭鬧,是很難避免的事情。
家長再盡力安撫也可能安撫不好,咱們帶過娃的都知道。
但有些大人完全沒有同理心,動不動就給人貼上“熊孩子熊家長”的標籤,一律白眼以對冷嘲熱諷,彷彿帶著娃就沒有享受公共交通的權利了。
我這些年,真沒少幹“一拖二”的事。
最英勇的要數生完二胎回國休產假那回,差點遇到跟吉祥航空一模一樣的情況。
02
那一次,我帶著剛4個月的端端和3歲多的糖糖回國。
輾轉兩天多,飛機高鐵汽車搞了個遍,就差沒坐船了。
其中從英國進機場之後到國內出機場之前,十幾個小時的旅程都只有我一個人。
一會兒要餵奶,一會兒要換尿不溼,一會兒這個哭了,一會兒那個餓了……
我全程幾乎都沒合過眼。
那!酸!爽!

4個月的端端真不是個好搞的娃。
他本來就有胃返流的毛病,在飛機上受氣壓影響,估計更加不舒服,一直在哼唧,隔一段時間就要哭一哭。
3歲多的糖糖也不是省事的主。
她坐不住,還不睡覺,總是扭來扭去,小嘴一直叭叭叭,問東問西。
我全程精神緊張,不斷想方設法安撫他們,就怕影響到其他乘客,會被人罵“熊孩子”,然後我也成了“熊家長”。
果然我後排的一個大哥受不了了。
他不耐煩地晃了晃我的座位,口氣冷冰冰地說:“能不能讓你的孩子別吵了?還讓不讓人休息了?”
他甚至還對著糖糖兇兇地說了一句:“不要再說話了,趕快睡覺了!”
我連忙致歉,但心裡也很是委屈。
人類幼崽哪是你想哄就能哄好的。
糖糖雖然總在說話,但她一直聲音輕輕的,並不是大聲吵鬧。
端端不舒服要哭,我已經一直抱著哄了,但我也沒法把他嘴巴堵上。
我連飯都沒顧得上吃幾口,又累又餓。
無力感瞬間湧上心頭,覺得帶娃出門像是犯了大錯。
後排大哥還在嘟嘟囔囔的,說坐飛機遇到帶孩子的最倒黴,為什麼要帶那麼小的孩子出門,云云……
這時候,坐在我右手邊隔了一個空座的英國大媽,突然放下手中的報紙,挪到了我旁邊的座位。
她輕輕按了一下我的手,轉身問後排的大哥:“請問你會說英語嗎?”
得到肯定回答以後,大媽開始一頓輸出:
“你真的不需要指責這位女士,飛機是公共交通工具,你在公共場所遇到小孩是很正常的事。你沒看到她的孩子才多大嗎?他們只是正常的會說話會哭的孩子,有故意吵鬧嗎?你沒看到媽媽一直在哄嗎?如果提供不了幫助,那就選擇理解吧。另外,我覺得你抱怨的聲音比孩子的聲音讓我覺得困擾多了。”
大哥可能也沒想到會被人“教育”,語塞了半天才說:“算了算了,我也不是那個意思,帶孩子都不容易。”
看見我一臉驚訝又感激的表情,大媽又轉身對我說:
“你不用感到抱歉,你該做的都做了。小寶寶會哭會說話僅僅因為他們是孩子,而不是什麼錯誤。你累不累?可不可以讓我帶寶寶玩會兒?”
超級大e人糖糖一聽,馬上擠到陌生奶奶旁邊,指著螢幕上的《小豬佩奇》說:“我最喜歡Peppa Pig。”
大媽笑眯眯地接話:“你就很像佩奇啊,你弟弟像不像喬治呢?”
後來大媽就陪著糖糖看動畫片,還幫她換集,糖糖安靜地看了一會兒就睡著了。
跟我隔一個走廊的另一位大姐也提出幫我抱一下端端,她說:“我家孩子小時候也這樣,小寶寶沒辦法的,帶孩子出門大人最累。”
我當時眼淚都快下來了,有種一直擔心被嫌棄但居然被共情到了的感動。
果然都是生過孩子的人,才能理解孩子的不可控性和媽媽的窘境。
奇怪的是,吉祥航空上那兩個把人家1歲多的娃帶進廁所教育的大媽,沒生過孩子嗎?
誰給他們的權利“恐嚇、威脅”一個嬰兒,還得意洋洋地把影片放在網上,以為自己在“伸張正義”呢?
孩子的奶奶、媽媽之所以“理解”這麼奇葩甚至涉嫌違法的行為,恐怕也是被這種“帶娃出門就是原罪”的風氣給洗腦了吧?
03
所以,我看吉祥航空的新聞,除了回憶起當初的窘迫,又多了一些時過境遷的感慨。
現在,我家兩小隻都大了,早就懂道理了,再也不會出現哭鬧吵到別人的事。

但我帶孩子出門還是會很小心,每次坐飛機坐高鐵都提前叮囑他們公共場合要注意禮貌,說話降低音量。
同時,我也在旅途中遇到過很多孩子。
有時候本來就很累了還一直聽到哭鬧難免會讓人焦慮,但絕大多數的家長也都有盡力安撫。
這時候,我就會想起那位英國大媽給我“上的一課”,要麼提供幫助,要麼選擇理解。
如果真的遇到不管不顧的“熊家長”,我可能會找家長溝通,但無論如何,矛頭都不能指向孩子。

因為道理很簡單,嬰兒和幼童沒有民事行為能力,他們如果有不恰當的行為,就是監護人的責任。
就像孩子把人東西弄壞了,監護人得賠錢。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影響了其他人,也是監護人的責任,不能怪小孩。
監護人也有哄勸阻止小孩哭鬧的義務。
如果盡力哄了,哄不好,那屬於不可抗力,跟火山地震一樣,是沒辦法的事情。
當然,監護人要意識到自己孩子給別人帶來了麻煩,該道歉就得道歉。
陌生人有權利跟監護人溝通,也可以表達不滿,但沒有權利代替監護人教育別人的孩子。
再就是公共場合的工作人員,比如空乘。
空乘有責任義務保持交通工具內良好環境。
如果有小孩哭鬧,乘務員有責任跟監護人溝通,或是幫著哄一鬨。
如果乘務員也幫著哄了,但還是哄不好,那就還是不可抗力,大家應該理解和忍讓。
每個人都有坐公交踩別人腳的時候,都有給別人帶來麻煩的時候。
互相理解和忍讓不僅是美德,也是社會生活所必須的。

這件事情的道理並不複雜,說起來都是簡單的常識。
但在如今這種奇怪的社會氣氛下,常識也要隔段時間就拿出來進行一場“真理大辯論”,這算是這個時代的荒誕之一吧。
你們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
正在團
★
被大家點名要的鞋交作業了哦👇
推薦閱讀

關鍵詞
家長
飛機
熊孩子
帶孩子
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