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1歲幼童關廁所訓話,真不是大人有病嗎?

吉祥航空上的鬧劇,大家應該都聽說了。
起因是有個一歲多的小女孩,跟著爺爺奶奶坐飛機,哭鬧不止,打擾到了前後左右乘客。
奶奶哄了一會,還試著讓她看手機裡的影片轉移注意力,但都收效甚微。
正在苦惱時,兩位乘客“挺身而出”,把小孩抱到廁所裡,美名其曰“給她立規矩”。

於是就有了大家看到的這一幕。

飛機上狹小的衛生間裡,小女孩扒拉著門,哭得撕心裂肺,一個勁地喊奶奶。
兩人沒有安慰,而是語氣激烈地放狠話:
“別哭!”
“什麼時候不哭,什麼時候就可以出去。”
光說不夠,還拿手指指人,用以威懾。
教她坐飛機要有坐飛機的樣子,不能哭,不能鬧,不能玩手機,也不能看影片。
“這麼小的小孩不許看手機了,
你的眼睛還要不要了?”
過了會,小孩或許意識到了哭鬧沒有用,也或許是被陌生人強大的氣場嚇懵了,只能強忍著小聲抽噎,換來兩人鏗鏘有力的威脅:
“出去再哭的話,又要抱進來。”
“再有聲音的話,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
完成這場酣暢淋漓的教育事業後,當事人之一上傳了現場影片,感覺自己做了件好事。
結果反手被網友教做人了。
事情鬧大後,吉祥航空也發了個宣告。
整體說法差不多,強調小孩的爺爺奶奶對這事知情且同意的,小孩母親也很理解這件事,還說倆女子的行為在“提供協助”

這用詞實在匪夷所思,說得好像這倆陌生人做得很對,大家應該表揚他們一樣。
說實話,整件事都讓我想不明白。
為什麼孩子的爺爺奶奶能夠如此心安理得地讓陌生人把孩子帶去封閉空間進行“教育”?
為什麼機組工作人員在聽到這樣激烈的嗆聲後,沒有及時前往瞭解情況並進行勸阻?
為什麼陌生乘客,能理直氣壯、居高臨下地去“教育”(實為教訓)一個年幼的小孩?
又為什麼孩子的母親得知完整事件後,還說做得好。
這和霸凌有什麼區別?
和拘禁又有什麼區別?
這小孩才一歲多啊,估摸著剛剛學會走路不久,能講明白的話也不多。
她還沒上過幼兒園,過去短暫的人生裡,可能從來沒和家人分開過。
很難想象被關在封閉衛生間裡,被迫和陌生人相處,被指著鼻子大小聲的時候,她是什麼感受?害怕嗎?恐懼嗎?舉目無援心茫然嗎?
這樣的場面會帶給她創傷嗎?
會不會以後每次,她走進相似的封閉環境,都能想起曾經她還是個小不點時,被那些大她好幾倍的人指指點點,惡語相向的樣子呢?
她甚至很難理解自己為什麼被這樣對待。
畢竟從頭到尾,好似沒人關心過她為什麼會哭,直接預設就是她不聽話,不受管束。
但是,或許是飛機起飛時她感到不舒服呢?或許是氣壓變化導致身體哪裡痛呢?
很多成年人,在飛機起飛時也會感受到胸悶不適,又何況一個一歲多的孩子呢?
只是她還小,很多東西她不理解,也說不出來,因此更需要成年人在一旁加以寬慰和引導,而並非直接施以暴力與恐嚇啊。
不得不承認,這次事件裡各方人員的態度折射出的,恰恰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態度。
以前都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沒想到現在我們整個社會對兒童的容忍度卻越來越低,直接從上到下逐漸變成了一個“厭童”的社會。
網路上隨處可見對孩子的審判與吐槽。
飛機上的他們,“簡直就是惡魔”。
高鐵上,他們被要求不能哭鬧。
地鐵裡,網友恨不得把不懂事的陌生小孩“打到連親媽都不認識”。
包括有些公共機構為了避免衝突,也會想當然地直接針對性處理孩子以及孩子家長。
有網友反饋過,太原高鐵段曾反覆播放廣播讓嬰幼兒哭鬧去車廂連線處。孩子只要有哼唧聲,沒有大聲哭鬧、尖叫,也會被立馬拉去車廂連線處,連座位都不給回。
最後甚至10個小時時間裡,家長絕大多數時間都抱著孩子在車廂連線處度過。
在網上搜索一些關鍵詞,更多人露骨地表現出對兒童的厭煩,乃至是厭惡,頗有種“少生少育,天下太平”的內涵。
微博上,大家說“人之初,性本惡”。
因為“自己小時候從來沒有無理由哭鬧過”,所以“討厭現在的童是理所當然的”。
小紅書上有人吐槽:討厭小孩不需要理由。
到了能匿名的知乎上就更恐怖。揚言要直接掐死的,一拳打死4個的比比皆是。
就很神奇。
平時這些平臺使用者相互看不上,大家各玩各的,都覺得對方傻逼。但在關於小孩的事上,卻能默契地達成共識,站在同一立場。
受負面情緒驅使,那些對小孩及家長“重拳出擊”的行為,常常會得到支援和讚賞。
高鐵上小孩一路吵鬧,男子怒不可遏爆發出一陣怒吼,高能輸出,網友紛紛向他致敬,說是自己的嘴替,希望下次坐車還能遇上這種大哥。
飛機上這倆女子對小女孩“言傳身教”後,照樣有人給這“軟硬皆施的教育方法點贊”。
大家完全對孩子失去了寬容和耐心。
人們生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公共意識,覺得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的情況,是應該被阻止和被糾正的。即使沒有任何條例如此規定。
那些“制裁”行為就此被籠罩上了一層神聖的光芒,襯托出“勇士們”的公正無畏。
如果人們只和孩子家長掰頭,姑且還能算作是成年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而當有些成年人忽視邊界,直接把矛頭指向年幼的孩子時,事情就變味了,充斥著更多難以言喻的惡意。
但這就是國內的現狀。
無論這個人是怎樣的人,平時上微博還是上小紅書,自由派還是愛國派,男權還是女權,都不約而同地討厭小孩,恨不得弄死小孩。
甚至有不少還會付諸行動。

感覺整個社會被“厭童”情緒醃入味了。

真的搞不懂。
很多成年人犯了錯,大家都會用“他還是個孩子”來開脫。怎麼碰到真正的小孩,人們反而更加刻薄,更加不善解人意了呢。
我們怎麼能指望一個孩子什麼都懂呢?
實際上,和小孩講道理很難的。因為他們對世界規則的理解還沒有構成。
他們也沒有那麼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沒辦法一制止就讓他們停止哭鬧。
尤其是那些連人話都聽不懂的嬰兒。
他們的哭鬧聲是在傳遞情緒,是對外表達的過程。這是他們使用的特殊語言,也是主要的活動和鍛鍊,是再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
遇到這種情況,還要求小孩像機器一樣,一按遙控器就安靜下來,根本不現實。
至於為什麼大家聽到小孩哭聲容易煩躁,其實也有很科學的解釋。
英國《兒童學學報》上有論文說:嬰兒哭聲對成人是一種特殊的刺激。
許多人聽見嬰兒哭聲就驟然緊張,是因為哭聲會引發成人心率和血壓的波動。
它刺激成年人大腦,促使父母照顧嬰兒;對父母以外的人而言,被這種聲音影響時,會意識到這不是自己的責任,便不用費心照顧。
這種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衝突,就會帶來遠超別的噪音所帶來的焦慮。
孩子哭鬧是不受控的,但旁人對帶小孩家長的呵斥卻是清醒自發的。兩者之間到底誰更沒有素質,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如果說生了孩子不懂管教的父母是巨嬰,那些硬是要讓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做出他們那個年紀無法做出的讓步的人,難道不是更巨嬰嗎?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回答特別有意思。
有人問嬰兒哭聲算不是擾民:
答主列舉了德國人的一個條例:
作為居民,必須接受正常的社會環境。
同樣的,
“居民必須接受嬰兒在夜間啼哭的聲音”。
Müssen(必須)這個詞在德語裡是比sollen語氣更嚴重的一個詞,一旦成年人對成年人用了這個詞,那就意味著絕無第二種選擇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在德國人眼裡,嬰兒的哭聲就不該被視為噪音,而是正常環境音。

其它一些西方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法律,將6歲以下嬰幼兒的哭鬧聲定性為“自然聲”。
目的是保護孩子們發聲的權利,即使吵到了附近的人,也不得將孩子們趕走。
反觀國內,或許還有一些進步的空間。
有時候我也會覺得,現代社會里的“厭童”,本質上是一種“恃強凌弱”。
一個很詭異的現狀是,成年人在公共交通上大聲打電話刷短影片,甚至做出一個更加出格的行為,極少有人去勸阻,去抗爭。
但是碰到哭鬧的小孩,大家卻突然“公德心”暴漲,恨不得把他們發上網審判。
想來想去,那些無理取鬧的人說白了就一個邏輯:遇到比我強的人,那你就該讓著我,因為我是弱勢群體。如果遇到比我還弱的,就像帶小孩的家長,那就趕快給我閉嘴吧。
果然,“雙標”才是如今最普遍的價值觀。
在這樣一種魔怔的大環境下,也難怪小女孩會問出:“憑什麼大人就可以那麼大聲,憑什麼小孩子大聲就要捱罵”。
說白了,不就是覺得這類人好欺負嗎?
甚至大家都不會覺得這是“欺負”,而是在“維護秩序,伸張正義”,所以大開綠燈。
但這不該是社會發展的方向啊!
是的,現在生育率越來越低了,大家越來越不願意生小孩了,這是大家的自由。但我們得承認,社會未來還是要靠現在的小孩。
說得俗點,他們確實是祖國的花朵。至少以後我們的養老金還得靠他們交出來。
正因為此,我們更應該對兒童有所包容,不該對著正常的生理現象輸出情緒;也不能把個人的權利無限放大,去擠壓其它群體的權利。
但同時,家長也不能放任年紀稍大一點的小孩肆意妄為,如果還是能聽懂話,至少也應該教會他們最基本的社會規則。
說到底,理解和包容都是相互的。

說回事情本身。
還有個細節,讓我覺得很是恐怖——孩子家長對這些事是默許,甚至理解的。
這似乎意味著他們內心也覺得這樣的孩子是應該被批評、被制裁、被教育的。
他們潛意識裡可能還會如釋重負般想:
“我平時跟你說什麼你都不聽,現在讓別人給你點教訓,看你以後還敢不敢不聽話。”
感覺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典型思維。
他們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所有物,對孩子最大的要求就是聽話、順從。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家長的“威脅”:如果你再繼續哭,就讓狼外婆/老柺子把你抓走。
相信也有很多人經歷過這樣的童年:但凡有一點做得不如父母意,就會換來一陣毫不留情的暴打。你越哭,只會被打得越厲害。
所以會有楊永信,用電擊讓人戒網癮,讓小孩在疼痛中被馴服,再不敢忤逆。
所以也會有豫章書院,不聽話就打,一直打到沒有自己的思想,打到不會反抗。

你可能要問了,這樣也無法讓小孩成才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機構呢?

因為他們滿足的並不是孩子,也不對孩子負責。他們的甲方是家長們,而家長下的需求不是讓孩子“成功”,更不是讓孩子“快樂”,而是讓孩子“聽話”。
雖然聽起來難以置信,但很多家長就是有這種需求。他們不在意孩子過得好不好、快不快樂,以後成不成功、牛不牛逼,他們只是需要有一個聽話的、任憑擺佈的傀儡娃娃。
甚至他們願意為此花很多很多的錢。
還一本正經地美化這個行為,冠冕堂皇地用“我都是為你好”的言論將其合理化。
但其實,他們只是為了自己好罷了。
所以他們願意讓渡出責任和義務,讓陌生人不分輕重、無視邊界地教訓自己的孩子。
背後的潛臺詞可能是:“反正這孩子我是管不了,誰能管誰管。只要讓TA聽話,怎麼著都行,隨打隨罵隨便吧。”
結果有些孩子被推到前臺成為眾矢之的,最應該承擔責任的家長反而輕飄飄隱身了。
現在大家都在呼籲不要厭童,要給孩子以寬容,但我悲哀地覺得,只要這樣的家長還存在,厭童的情緒就會越演越烈。
真心希望家長們早點明白,孩子不是附屬品,不是買回來的毛絨玩具,而是有獨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乖乖聽話。
也別動不動就對孩子下重手放狠話。你對待孩子的樣子,很可能就是孩子未來對你的樣子。
END-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