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1歲女童“被關廁所”事件,到底是什麼陰間新聞?

真是活久見!
近日,一則“兩名陌生女子將幼童關進飛機衛生間立規矩”的熱搜,引發了巨大的輿論。
截止到昨日,這個話題的閱讀量超過6600萬,多家媒體釋出和報道。
而捋清楚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無數網友氣得渾身發抖。
8月24日,一架由貴陽飛往上海浦東的航班起飛。
這本是一次普通的飛行,但這次航班,卻因為一個1歲多女娃的哭聲,成為了網路上關注的焦點。
飛機起飛後沒多久,這個寶寶哭鬧了起來。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個和大的熊孩子在飛機上吵鬧完全不同,熊孩子是可以控制住的,而嬰幼兒因為大腦和感知都沒有發育完善,他們在高空和密閉的環境中會本能地哭鬧,家長的安撫也沒有用)
這次跟隨女娃一起乘機的是她的爺爺奶奶,面對孩子的哭鬧,他們也顯得無可奈何。
這時,兩名女子自告奮勇,挺身而出,讓孩子的奶奶同意她們將寶寶抱到廁所,對女娃開展“教育”。
就……怎麼說呢?這個行為本身就充滿了迷惑:
自家的孩子自己不教,交給兩個陌生人教育?
這家長心是有多大?
然而,看完整個影片之後,很多網友覺得非常離譜。
如果說小女娃的家長是單純的蠢,那麼這兩個陌生的女人,就是又壞又蠢。
為了炫耀她們很會“教育”孩子,她們用影片記錄了當時的情況,還發到了網上博流量。
(影片來源於搜狐新聞)
她們先是將自己和女娃鎖在了廁所裡,防止她逃出去。
我們都知道,機艙裡的廁所是相當狹窄的,何況那裡面還站了三個人?
被陌生人帶到陌生環境的女娃,更加驚恐了,她歇斯底里地哭了起來,伴隨著淒厲的叫聲。
而她們手指著小孩,用生硬、嚴厲、惡狠狠的語氣對她說:
“別哭”!
“把嘴巴閉起來”!
“不哭了就可以出去。”
“有一點聲音都不能出去!”
語氣之嚴厲,態度之蠻橫,不知道的還以為她們在審犯人。
結束之後,她還發了個抖音,炫耀自己的戰績。
其實整個過程裡釋放出來的濃濃優越感,真的令人不適。
兩個成年人把一個1歲的寶寶帶到幽閉空間裡威脅恫嚇“立規矩”,還自以為是自己“教育有方”,這跟綁架有什麼區別?
如果是個六七歲的“熊孩子”在飛機上吵鬧,打擾別人,那我可以理解,但她才1歲啊,這個年齡的小孩,連大小便都不能控制,她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換個彪形大漢在這裡吵,你倆還有膽這樣做?
一方面要求幼兒規規矩矩,一方面自己又在公共場合對小孩發飆,難道自己就沒有吵到別人?
孩子最後沒哭,絕對不是因為聽懂了她們的話,而是已經被嚇得噤聲了。
也許是因為網上的呼聲太大,吉祥航空最終出來打圓場了:
聲明裡這麼多字,每個字都在透露出一個資訊:與我無關。
而整件事裡,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小女孩的家人:
被陌生人帶去廁所恐嚇、“立規矩”的時候,孩子奶奶就站在廁所外面。
而事件發酵之後,孩子父母也表示理解。
咱也不知道是真理解了,還是他們“必須”要理解,反正到最後就是:
旅客理解,父母理解,航空公司理解,只有那個被帶到廁所嚇哭的女娃,很難理解。
一歲多的年紀,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兩個凶神惡煞的陌生人對自己不斷恐嚇和威脅,親人都不在身邊,這恐怕是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其實這些年,在公共場所和各種密閉空間的交通工具上,普通人和帶娃家長之間的衝突頻上熱搜。
在吉祥航空的微博下還有個這樣的評論:
意思是,把小孩帶到廁所威脅、恫嚇還不夠,他還要用針在看不見的地方去扎。
短短幾句話,折射出對孩童的惡毒和怨氣,令人不寒而慄。
而近年來,這股“厭童”情緒甚至已經達到了頂峰,甚至怎麼對付這些嬰兒的哭鬧,早已成了有些人的流量密碼。
帶娃出門的家庭,已經成了某種歧視鏈底端的存在。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2023年8月,一個關於高鐵上孩子哭鬧的新聞衝上了熱搜。
一名女子嫌一個1歲多的孩子在高鐵上哭鬧影響到了自己,於是跟孩子的家長髮生了激烈的爭執。
高鐵開出後,一個1歲多的小娃開始哭鬧,爸爸在盡力哄。
不到5分鐘後,一名女子走到孩子爸爸面前,大聲地指責到:
他吵什麼啊?會不會哄?讓他閉嘴行不行?
孩子爸爸很無奈:他才1歲多,他想哭我也沒辦法啊。
“小仙女”不依不饒:你是不是他爹啊?孩子是你抱來的嗎?
人群中有人勸解到:
你小時候也是這麼過來的,他還是個小孩子啊。
意思是讓女乘客別這麼計較,多理解理解。
但她並不領情:
對啊,他是小孩,但他又不是我的小孩,我沒必要為他的行為買單!
對於這次爭吵,很多網友表示:
現在對一歲多的孩子都這麼苛刻了嗎?
孩子的啼哭你不能忍受,自己在這裡大喊大叫別人就能忍受了?
類似這樣的新聞還有很多。
2023年4月,重慶一高鐵上,兩名女子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一名女子因後排的嬰兒哭鬧而影響了休息,於是對嬰兒的媽媽大聲斥責:
不要帶個孩子就不得了!
隨後,雙方互罵,矛盾升級。
2023年6月,一名懷孕的寶媽帶著發燒的幼兒坐高鐵,孩子因為身體不適哭鬧,結果遭到了周圍乘客的訓斥。
而網路上,這樣的“厭童”風氣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強烈。
那麼,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首先第一點,我覺得要做一個嚴格的區分。
嬰兒的吵鬧和熊孩子的吵鬧是完全不同的。
幾歲甚至十幾歲的熊孩子吵鬧,能控制而家長不去控制,那就是家長的責任。
但嬰兒甚至是幼兒的吵鬧,是很難控制的,比如寶寶餓了或者尿了,他們需要透過吵鬧錶達自己的意願,這是不可控的。
而且在車廂和密閉空間,嬰幼兒是很害怕的,也很容易鬧,這是本能的一種反應,媽媽安撫也不一定有用。
可能有人會說,那帶嬰幼兒的家長,不要出門好了。
說這話的人,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自己生了孩子,你能不能做到?
有很多場景,嬰幼兒是必須要出門的。
比如生病了要去看醫生,比如帶孩子去買適合他們的衣服,比如帶孩子拍全家福照片等等。
所以,我們不能冷血地說,那乾脆不要出門!
不妨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吧。
他們不是無理取鬧的“熊孩子”,而是一個連大小便都無法控制的嬰幼兒。
誠然,這個社會的確有很多人不遵守規則,但作為成年人,我們最大的美德,就是能區分,能明辨。
什麼樣的孩子是需要被約束管教的,什麼樣的孩子是需要包容的,你不能把那些孩子哭鬧的家長一味地概括為“沒素質”“沒公德心”。
事實上,我每次出門,看到外放短影片的成年人,高聲打電話的成年人,遠遠多過吵鬧的嬰幼人。
為什麼他們不會被譴責?
還不就是逮著軟柿子捏?
對壯漢不文明行為唯唯諾諾,對嬰幼兒的生理行為拳拳出擊,這其實是雙標。
孩子不是遙控器,可以一鍵靜音,不能因為孩子可能會發出聲音,就變相剝奪他們出行的權利。
寫到這裡,我想重點強調的就是:
孩子不是原罪,帶孩子出門更不是原罪。
記得我有一次坐飛機出門。
在航班裡有個一歲多的孩子。
不知道是因為第一次坐飛機不適應還是怎麼回事,孩子一直在哭鬧,還鬧出了很大的動靜。
孩子媽媽全程表現出來很不安,很焦躁的狀態,但她還是極具溫柔耐心地給孩子唱歌,拿出準備好的玩具讓她玩,甚至拿平板讓她看動畫片,生怕打擾到了身邊的其他乘客。
其實整個航班沒有乘客對她表現出很反感的神色,但這個媽媽還是竭盡全力哄孩子,不敢怠慢半分,怕別的乘客指責她。
那一幕,我看得很唏噓。
我很想對她說,沒事,帶孩子出門不是你的錯。
但最後我還是忍住了。
我衝她笑了笑,又給孩子做了一下鬼臉,這個母親緊繃的情緒,一下子就緩和了。
後來空姐拿毯子給孩子蓋,還遞給這個媽媽一瓶水,另外一個大點的孩子也在逗孩子玩,而這個孩子竟然神奇地不哭了。
你看,其實在恫嚇、恐嚇或者驅逐之間,還有一種更好的方式。
見過一個影片。
嬰兒在車廂哭鬧,年輕的媽媽手忙腳亂,一車廂的人幫忙出招,沒有表現出絲毫厭煩的聲音。
而周圍一個男士,更是用充滿慈愛的眼神看著孩子,這張照片,讓無數網友內心觸動。
只有對嬰幼兒足夠地包容和歡喜,才能做出這樣的表情。
而這才是正常的社會關係,不是嗎?
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關愛,就是體現在這樣的細節上。
孩子是我們整個社會都需要呵護的物件,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我深知帶娃出門的不易:
當抱著十幾斤的孩子外出,帶上孩子的各種裝置,媽媽是極其辛苦和不易的;
孩子一旦尿了、餓了、困了,就得滿世界找地方,因為孩子是根本等不了的……
所幸的是,我們這個社會,現在也開始對帶娃的家庭友好起來。
很多商場都設定了母嬰專區;
機場等候區也開闢了兒童遊樂場所……
孩子既是屬於家庭的,也是屬於社會的。
畢竟誰都是從孩童時代過來的。
那些口口聲聲說著“沒有義務包容誰”的人,若你們回到孩童時代,也會希望自己在這樣充滿惡意的環境中長大嘛?
不要對別人太過苛刻,不要以為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就能隨意批評他人。
多一點包容和慈悲,少一些戾氣和干預,種善因,才能得善果。
2023年我們建了一個付費微信群,帶大家認真搞錢,實現全年收入1600w的好成績,今年打算繼續搞!2024,我們的目標是讓群裡每個人都能掙到30w!感興趣的小夥伴快快新增客服微信

搞錢新增客服微信👇

八月份案例👇
其他賬戶近期收益👇
有恆產者有恆心。擁有一筆穩定的資產,可以使人在瞬息萬變的社會里穩住心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