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男孩,正在被“男子氣概”傷害?

我家有兩個男孩,我發現,在養育男孩的過程中,大家難免有一些相似的口頭禪——
“不哭不哭,男孩要有男孩樣!”
“摔倒了爬起來就好啦,男子漢要堅強點!”
怎麼哭哭啼啼像個女孩子一樣,沒點出息!”
“彆扭扭捏捏,大方點,拿出點男子氣概來!”

圖片來源:《Boys Don’t Cry》

比起“嬌生慣養”的小閨女,兒子們更多享受到的是被吼被訓被揍的“粗養模式”。大家習慣性地認為男兒有淚不輕彈,理應更堅強、更獨立、更大度。
所以,為了培養他們的男子漢作風,父母會刻意地鍛鍊他們不退縮、不示弱。尤其隨著男孩年齡漸長,更會有意無意保持距離,減少肌膚接觸,甚至連擁抱也會越來越少。
但其實,從科學養育的角度來說,男孩同樣需要,甚至更需要擁抱!

心理學家:
請給男孩更多的擁抱
1、男孩情感也會脆弱,需要更多的傾訴和關懷
“男孩不應該多抱”,跟“男孩不應該愛哭”一樣,是一種性別偏見。誰說男孩就該陽剛、堅韌?誰說女孩就是矯情、脆弱的呢?
“情緒脆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常見現象,無分男女。我們不該見到男孩哭就橫眉怒目,也不應該看到男孩張手要抱,就皺眉嫌棄。
《男孩女孩大不同》一書中提到了男孩的特質,就顛覆了我們一貫的認知。看似精力旺盛、破壞力更強的男孩,偏偏大腦前額葉發育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實際上更脆弱,情感需求也更旺盛。[1]

圖片來源:《Boys Don’t Cry》

所以比起女孩委屈巴巴地抽泣,男孩一哭就是哭天搶地。而情緒大爆發的男孩,此時需要的可不是“別哭了,男孩就要堅強!”,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大大的擁抱,讓他們好好傾訴一場。
而且,肢體上的關懷,在此刻往往比語言更有力量。

圖片來源:《Boys Don’t Cry》

2、男孩對聲音不敏感,需要更多肌膚的接觸
我家就有兩個男孩,在養育他們的過程中,我總會忍不住吐槽“男孩都不長耳朵的嗎?跟他說話總是聽不見!”
後來看了好多書,我才明白:男孩真的不“長”耳朵,因為他們天生對聲音不敏感。
《養育男孩》中提到,男孩的大腦枕葉發育比女孩慢,儲存感知記憶的神經連線不夠強大,無法同時靈活處理多個任務,所以需要更多觸覺型的體驗。[2]
所謂觸覺型體驗,指的是用身體不同的部位來感知物品。例如玩樂高、搭積木等動手的事情,總會更容易得到男孩的青睞。
而感受“愛”這件事,指的則是爸爸媽媽的親吻、擁抱、摟肩、拍背等肌膚之親,帶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還有濃濃的愛意。
對待觸覺型男孩,與其在他傷心崩潰,大哭大鬧時,喋喋不休地講道理、做示範,還不如先擁他入懷。讓肌膚的溫度,平撫他受傷的心。
抱在懷裡,看著他的眼睛,溫柔地說,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多重感官刺激,才能讓男孩耳朵聽得見,心裡聽得進。
3、不擅長撒嬌和表達的男孩,獲得擁抱的機會更少
男孩的嘴巴有多笨?從他們生氣時只會嗷嗷叫就一目瞭然。
人的右腦負責處理情緒,左腦負責表達感覺語言,但胼胝體偏小的男孩們,左右腦聯絡能力弱,交流時難以表達真實情感,語言表達能力也更弱,不擅長處理社交和情感[2],不僅顯得嘴笨,還情商低,特別沒眼力勁。
比起女孩的伶牙俐齒,男孩遇到事時,更多脾氣爆、性子急、手腳多、嘴巴笨,氣鼓鼓卻半天說不明白髮生什麼事,倒不如直接幹一架、嚎一嗓子來得痛快。
所以,詞不達意的他們,時常犯錯挨訓,時常被嫌棄,也時常受了委屈只能往肚子裡咽。久而久之,就習慣掩蓋自己脆弱的情感,減少對大人的依賴,不敢撒嬌也不願撒嬌。

圖源丨圖蟲創意

被性別偏見要求“堅強、勇敢、獨立,敢於擔當”的男孩,越長大越孤單。身邊的人都盼著他早點成為頂樑柱,卻忽略了他也不過是個會脆弱的孩子。
男孩看似“粗線條”的背後,對愛的擁抱有多渴望,內心的失落就有多強烈,長大後跟父母的距離就有多遙遠。
4、珍惜你的男孩跟你的每一次擁抱
有一位“過來人”媽媽曾告誡大家:
“珍惜每一個可以擁抱他的機會吧。因為,男孩的抱抱,是有倒計時的。
到了一定的年紀,你會發現,男孩越來越少提出“抱抱”的要求。彷彿長大了,對父母的需求就越來越少了。
其實,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不敢。
成長中不斷被要求堅強、勇敢的男孩,會愈發渴望自己變得強大,所以小心翼翼地藏起自己的脆弱,不敢暴露自己膽小、愛哭、敏感的一面。
加拿大在全國反欺凌日,一部3分鐘的《Boys Don’t Cry》短片,記錄了一個男孩從出生開始不斷被叮囑“男孩不可以哭,男孩不可以羸弱,男孩不可以膽小”。
被迫“強大”的男孩,被忽視的負面情緒,最終引發了一系列的暴力甚至性侵等霸凌問題。

圖片來源:《Boys Don’t Cry》

盲目的“男子氣概”教育,長期壓抑的痛苦情緒,讓“本該強大”的男孩越發脆弱,埋下了不可忽視的成長悶雷。
誰說男孩就不能哭,誰說男孩就不能多抱?
心理學家表明:男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擁抱,小時候充分得到父母的擁抱愛護的男孩,長大後更容易成為有責任,有擔當、情緒穩定的陽光的男孩
每個小男孩都總有一天會長成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在那之前,讓我們多點耐心,多點包容,把哭泣的權利還給他,把擁抱的機會留給他。
擁抱無關性別,
只因孩子需要
寶寶天生對父母有著肌膚接觸的需求,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就透過一系列猴子和母親關係的實驗,證明動物與人都存在著“皮膚飢餓”的問題。
哈洛的實驗讓大眾明白了:“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母親總有一天不再分泌乳汁,而孩子依然愛著母親,因為他們感受到愛,保有被愛的記憶,只是形態改變了。每一次親子互動,都源自於幼時感受到的溫柔撫觸。”
缺乏肌膚接觸的孩子,會更喜歡粘著大人、抓著大人的手臂,如果長期被冷落,則可能出現啃指甲、咬手指等行為,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容易讓孩子變得性格孤僻、偏激,缺乏安全感。

圖源丨圖蟲創意

1、日常多用肢體語言傳遞愛意
擁抱的代名詞就是“愛”。當孩子說著“抱抱”時,潛臺詞其實是希望透過擁抱得到父母回應“我愛你”。
無論男孩女孩,抱抱都是成長的營養劑。
世界衛生組織特別給所有新手爸媽推薦一款育兒方法——袋鼠育兒法。模仿袋鼠媽媽把袋鼠寶寶裝在身前,和寶寶進行零距離肌膚接觸。
原因是一系列的科學研究發現,肌膚接觸除了促進大腦發育,還對寶寶的情緒穩定,有著及時且長期的作用。[3]
當孩子被擁入懷時,大腦分泌的“催產素”,能讓人感到心情愉悅和放鬆,使得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被支援,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減少哭鬧及煩躁情緒。不僅可以促進親子依戀關係,還有利於孩子心理更健康。
這種肌膚接觸不僅是嬰兒時期獨需,有效期可以延續到孩子整個成長過程。
所以,不要吝嗇“抱抱荷爾蒙”能夠帶給孩子的積極作用,多用摸摸頭、拍拍肩、抱一抱等肢體語言,向孩子表達愛意,也傳遞信任和鼓勵。
2、把擁抱當成日常,而不是獎懲的措施
當孩子最不可愛時,恰恰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受了委屈的孩子,希望透過擁抱,讓情緒得到釋放;
緊張害怕的孩子,希望透過擁抱,感受到安撫和鼓勵;
犯了錯的孩子,希望透過擁抱,知道自己依舊是被愛的;
越是調皮搗蛋的孩子,越希望能得到一個接納和理解的擁抱。
擁抱應該是愛的尋常表達,而不是獎懲。
不是因為你乖,所以我抱抱你,也不會因為你氣人,我就不抱抱你。
而應該是,我願意抱抱你,在任何你需要的時候,都接住你。
一個情感能被“看見”的孩子,才更有同理心。
一個被愛包圍的孩子,才有能力愛別人。
擁抱帶來的溫暖,會讓他們帶著更有溫度的目光去看待這個世界。
你經常和孩子擁抱嗎?
留言區分享你和孩子的溫馨時刻吧~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參考資料丨[1]《男孩女孩學習大不同:關於性別差異對學習的影響》邁克爾·古裡安 著 ,玉冰 譯 ,湛廬文化出品,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
[2]《養育男孩》 史蒂夫·比達爾夫 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09月
[3]Bernier, A., Calkins, S., & Bell, M. (2016).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Quality of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and Brain Development Across Infancy. Child Development, 87(4), 1159-1174.
題圖來源丨圖蟲創意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