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末留言有抽獎
最近媽媽們有沒有看《乘風2025》,也就是乘風破浪的姐姐第六季。到現在已經播了三期,馬上迎來二公,各位姐姐的表現都備受關注,其中她們展現出的各種或高或低的情商更是成為網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節目剛開場,主持人曹穎首先就因其百折不撓的低情商發言震碎了觀眾的瞳孔。

全程給大家覆盤下:
曹穎問王珞丹:“你有沒有過尷尬,有人叫錯過你名字?”
王珞丹似懂非懂地說:“還好還好,沒有。”

顯然這個回答沒有讓曹穎滿意,於是她繼續“啟發”:“因為我叫曹穎,老有人叫我瞿穎。我倆是名字尷尬。”
王珞丹配合地哦哦了兩下,接下來,曹穎決定捅破這層窗戶紙,直接來了句“就問一個特那啥的問題,別生氣啊”,此時字幕君的“到你說了”也是一記神補刀。

王珞丹很果斷地說:“知道生氣,那你就別問了。”然後故意把臉扭開,並轉移了話題。

可曹穎依舊不死心,居然繼續追過來說道:“你真的不讓問嗎?其實觀眾都知道我想問你啥,我猜。”
王珞丹一臉無奈地苦笑……
“白百何”在她面前,大概是個永遠不願提起的名字。
這還不算完,接下來出場的是鄧萃雯,說自己是第一次參加真人秀,所以怕自己傻傻的不敢說話。這時王珞丹接了句:“我覺得真人秀就得是真……”。
話音未落曹穎的追問再次響起:“那我剛才說有個尷尬的問題問你,你不回答我。”

王珞丹只好說:“我再真實我也不想要尷尬。”
接下來出場的是演員祝緒丹,寒暄中和鄧萃雯兩人互相得知自己都飾演過“周芷若”一角,這時曹穎又突然插了一嘴,讓整個場面再次陷入尷尬。
她說:“本來你倆中間那版的周芷若是找我演的,當時沒敢演。但是觀眾朋友們應該感謝我沒有接那部劇,才出現了中間那位周芷若,你們的女神(指高圓圓)”。

大家可以腦補下這冰冷的現場氛圍,這時字幕君又上場了——

後續在接受採訪時,曹穎自我反省:“年輕人不要學我,我以前覺得直就挺好的,為此年輕時得罪了很多人!但我比那英老師稍微好一點,比她得罪人起來好一些。”

在反省中能又得罪一個,也真是沒誰了。
其實我能理解作為主持人的她,出於職業習慣儘量不會讓場子冷下去,沒話找話其實也是一種善良和照顧,但屢屢如此開大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而在最新的第三期裡,網紅旅遊博主房琪在拒絕葉童組隊邀請時兩人的互動也堪稱名場面之一了,也讓“低情商災難”的話題繼續登上熱搜。
房琪想唱跳,但葉童這個年紀(62歲),以及專業能力,她是有顧慮的,所以她拒絕了葉童,還說擔心葉童姐姐的精力問題,希望姐姐玩得開心。

這話是大實話,但為啥說出來就被罵了?
因為大實話是很容易傷人的。
所以葉童才會反擊:你懷疑我的精力問題,我覺得你有問題。

房琪既想拒絕人,還想不得罪人。但是她給的理由,又全是針對別人的。難怪會被網友說又當又立,被罵慘了。
關於孩子的情商培養,我們早在2017年就發過一篇文章,分分鐘就破了10萬+閱讀,不是我吹啊,8年過去了,我還是沒見過幾篇比它寫的更好的。所以藉著最近這些關於情商的討論,我再重發一下,就是要給沒看過這篇文章的新粉們再次強調一遍:不要限制孩子哭!(話說我今年重新看這篇文章,也依然有新的收穫)
是不是滿腹疑問?彆著急,我們來聽聽小馬君怎麼說!
上週,常爸轉給我一位粉絲在後臺的問詢,還挺典型的:
“我家孩子特別愛哭,一言不合就大哭,
每次哭得我實在心煩,該拿一個愛哭的小孩怎麼辦呢?”
我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哭呢?更進一步說,孩子的哭,是應該被“鼓勵”的呀!
你一定覺得這是一個瘋狂的想法,其實之前,在班裡我也充當的是一個到處“滅火”的消防員的角色,但看了一本書後,我對以“哭”為代表的負面情緒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今天也來分享給你。
-
情商低的人,可能是小時候沒哭夠
-
表面在安慰,心裡暗自罵“怎麼還沒好,有完沒完!”
-
正確處理哭的方案:鼓勵孩子哭,但這是門藝術
-
情感起伏之後,別忘了覆盤哦
這位漂亮的大神級人物名叫Susan David,她在哈佛醫學院擔任了7年11個月的講師,並且在耶魯大學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後。

她所著的暢銷書《Emotional Agility》(情緒敏感力)讓我眼前一亮,徹底改變了我對於“哭”的態度。

先解釋一下這個書名,我們都知道EQ代表一個人的情商。Susan David認為,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就是Emotional Agility (情緒敏感力)。
這東西啥意思呢?就是談戀愛的時候,女朋友跟你說:
“我不要!”
“我沒有生氣!”
“你走!”的時候,你能夠準確地判斷出——
-
她到底要不要?
-
到底有沒有生氣?
-
你這時到底該不該走?
下面這組小漫畫是在網上找到的,非常能說明和“情緒敏感力”低的人交往是什麼樣一種體會。分享出來,博君一笑。


@圖片來源於網路
生了娃在小區裡溜孩子的時候,總會遇到這樣的家長,滔滔不絕地用盡世間所有的華麗辭藻來誇自己家孩子,直到氣氛很尷尬旁人都不耐煩開始打岔了,此人依舊渾然不知地一遍遍把話題拉回……
我們都管這樣的人叫做“情商低”或者“沒眼力見兒”。但其實按照Susan David的觀點,情商只是一個結果,究其根本是這個人的情緒敏感力不足。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人跟人之間在察覺情緒時,是靈敏還是遲鈍?Susan給出的解釋是,就看小時候他需要釋放感情的時候,父母對他的態度。
Susan說大部分的父母看到孩子哭的第一反應是:“怎麼讓他停止哭並迅速變得開心”。她說這種做法對於孩子情緒敏感力的長期養成是極其不利的,這樣做只能在短時間之內給家長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感。
對此我太有感觸了,比如在教室裡的時候我就像是一個消防隊員,看到哪裡孩子開始吵架了,或者有孩子哭了都會立即衝上去滅火。我的心理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就是“如何讓他們快點停止負面情緒”。
其實我恰好也犯了一個很多父母都會犯,卻又很難意識到的錯誤,那就是:我心底裡就給“哭”貼上了“不好”的標籤,而沒有把它和快樂、驚訝、糾結一視同仁地看成是一種“普通”的情感。就算我嘴上說“想哭就哭吧,哭完心裡就舒服了”之類看似安慰的話,但心裡的潛意識騙不了人,那就是我也會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心理預期——
-
你給我快點變開心;
-
你怎麼還不開心;
-
我還能怎麼做你才可以恢復平靜?
Susan又給我們這種心態起了一個專門的名字:emotional helicoptering(情緒直升機),就是希望某種情緒可以像坐直升機一樣飛速地消失。
所以,關鍵的來了,面對孩子哭,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
很多孩子都有不願意刷牙,一提要刷牙就哭的時候,網上有個媽媽是這麼應對的,不禁要給她點贊。
(聽不懂粵語的朋友們也不用著急,常爸幫你翻譯一下,其實基本上影片中的媽媽就是說:“哭吧,哭出來舒服一點……”然後小朋友哭了幾聲,覺得情緒發洩完了,就乖乖地刷牙了。)
其實這就是非常正確的處理哭的方案:鼓勵孩子哭。
父母需要重新扭轉自己的態度,哭是一種“負面”情感沒錯,但它並不是一種“壞情感”,我們沒有必要去消滅它。Susan還說,如果我們過多地去介入孩子的情感空間,比如給他們很多建議,或者想要立即去幫忙,都會讓孩子失去一次自己幫助自己的機會,長此以往他們的情緒敏感度會變得非常低,未來的情商和與己相處,與人溝通上也會受到影響。
我知道這對很多人來說很難,因為“天經地義”的觀點可能早已深紮在我們心裡,況且,“我們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啊!”不過還好,如果想在下一代身上做些真正有益的改變,我們隨時來得及。Susan這本書之所以暢銷且廣受好評,是因為她不但提出了一個“反傳統”的觀點,還說出了4個關鍵步驟可以幫助家長去培養孩子的情緒敏感力,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如果看到孩子產生了一種情緒,請先別用成人的判斷先入為主地介入。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一些嫉妒心,或者哭得很傷心都會直接說,“這沒什麼好嫉妒的,我們家還有好多別的玩具呢”或者“羞不羞啊,別哭了好不好”。
其實類似的介入有很多主觀的情感在,大人的態度會削弱孩子自己去真實地感受情緒,繼而產生壓抑或逃避的心理。父母需要做到的,恰好是沒有偏見地,讓孩子自己去體味,無論是開心還是傷心,正面抑或負面,情感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種內心自然湧出的感受而已。你就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它,接受它,這是培養孩子情緒敏感力的第一步,是讓孩子學會和情緒相處,做自己情緒主人最重要的前提。
讓孩子“哭”出來,這在很多父母眼中是不可能的事,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哭什麼哭!”或者“憋回去!”時間長了,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也會很小心地展現自己的情感,或者會對某些情感產生恐懼。
比如你一直和一個男孩子說“男子漢大丈夫,別總哭哭啼啼的”。很可能他貌似變堅強真的不哭了,但是這會導致一個壞處,就是他對於“哭”這個重要的情感自此產生了牴觸和恐懼感。這其實是非常糟糕的結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別說等長大了,成長的過程中真的遇到什麼事情,恐怕他都無法自己選擇“哭”來化解,而強顏歡笑的忍受,會讓自己變得更痛苦。情感的表達方式,先不說能夠讓孩子“充分地”“自由地”展現,起碼地,至少要先“沒有恐懼感地”“勇敢地”表達吧!
以前我們經常說要讓孩子去認知不同的感受,因此你需要給孩子的感情貼上明確的標籤。比如你在孩子大哭、恢復平靜了以後,你就可以和孩子聊,“剛剛你那種大哭透露出來的是一種悲傷的情感。”一個熊孩子把另一個孩子打哭了,老師會揪住熊孩子說,“你看看你的同伴被打哭了,這表示他的情緒是開心還是傷心?”
在此基礎上,Susan還提出了一個更加深入的目標,她說你需要給孩子的成因貼上更具體的標籤。比如你同樣是看到孩子哭,你需要讓孩子更加敏感地理解哭和哭的背後也會傳遞出不同的意味,比如你需要給孩子提供選擇,你可以問他剛剛哭是代表:壓力大?傷心?很失望?只有這樣細化一種感情的具體細分原因,並且貼標籤式地讓孩子感受到,才能夠讓他對於情感有更強的敏感度,未來情商也會更高。
這更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第四步,這讓我再一次發現成人的功利心真的很重——要是一個孩子最終破涕為笑,基本上我們心裡的石頭就算放下,覺得大功告成了。可是Susan說這個第四步非常關鍵:如果你看到一個孩子經歷了情感的起伏變化,最後轉好之後,你還需要同孩子一起復盤這個情感消失的全過程。
你可以說:“這就是傷心的滋味,能看得出你現在感覺好多了。你剛剛經歷了一個從特別傷心,到有點傷心,最後到傷心消失的全過程,你要知道一般而言,我們經歷相同事情時,第一次的情感都是最強烈的,如果下一次你再碰到同樣的事情可能就不一定會這麼傷心了,又或許你長大了,可能都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傷心的事情。”這個覆盤過程,可以讓孩子對於情感的細節做更加具體的認識,從而增加他的情感敏感力。
Susan的著作讓我重新看待“哭”,並認識到成人在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四步法則可以針對任何情緒,不一定只適用於負面的哭泣,對於一些正面的情緒孩子同樣需要感受。因此我最後想說,孩子的哭是值得被鼓勵的,成人需要的是利用好這一次機會,讓他們對於情感更加敏感,而不是很著急地就去澆滅你認為不好的情感。只有這樣,孩子的情緒敏感力才會提升,他未來的情商也會變得槓槓的,人生會變得更加幸福,而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教育期望,不是嗎?
David, S. A. (2016). Emotional Agility: get unstuck, embrace change, and thrive in work and life. New York: Penguin Book.

常爸說
乍一聽到“鼓勵孩子哭”這個概念,可能大家會嗤之以鼻,就算小馬君寫了這麼長文章來解釋,恐怕也不見得能接受。
但看著曹穎在追問中越陷越深,房琪在婉拒時進退維谷,忽然被葉童面對質疑時微揚的下巴圈粉了——那不是前輩的傲慢,而是被歲月淬鍊出的情緒表
真正的高情商從不是房琪式的周全,亦非曹穎式的率直,而是葉童那般精準接住情緒暗湧的敏銳。
尤其是房琪拒絕葉童時的糾結,恰似那些被教會"要乖"的孩子——既想堅持自我又怕傷人,最終釀成雙輸局面。也許當我們不再把眼淚視為洪水猛獸,孩子才能長出房琪們缺失的溝通勇氣。
相信在允許脆弱的土壤裡,終會開出高情商的花。
你小時候哭夠了嗎?歡迎在下面留言討論。點贊最高的前5名將獲贈價值49元的10集情商啟蒙影片課。(點贊結果將於4月10日12點公佈)。

1
END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