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機低價吸貨

forcode:這個種榴蓮的影片,對做投資有點啟發:
forcode:榴蓮一般需要5年才能結果,7年才能進入豐產期。如果承包一個果園,一門心思種榴蓮,那前面5年基本上沒啥收入,只出不進,資金壓力大。這個果園老闆的方法是,前幾年榴蓮還沒開始掛果時,套種百香果和牛油果,基本上2-3年可以收回成本,5年後榴蓮開花結果,就是幹賺……
我們做投資,有時候也會遇到類似情況,假如你全倉一家公司,等待公司成長、開花結果,就算你判斷對了公司的成長潛力和競爭壁壘,也有可能5年不賺錢。
所以,最好是進行適度分散,對不同作物(投資標的、行業、市場、資產類別)進行“套種”,比如,除了長期持有護城河深厚的偉大公司之外,同時持有不同行業的菸蒂股、週期股、套利標的等,就不至於全部身家都押在一家公司(榴蓮這單一品種)上,萬一病蟲害一來(黑天鵝事件)導致榴蓮染病絕收甚至大面積枯萎,也不至於傾家蕩產。
我們透過足夠的研究,有可能正確判斷一家公司是不是低估、安全邊際是不是足夠大,但我們很難精確判斷公司股價會不會繼續腰斬、何時能夠反彈,如果適度分散,就可以達到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效果,一段時間裡,總有一個或幾個標的跑贏市場,當我們看好的公司持有好幾年卻遲遲不漲甚至還虧損時,心理壓力就沒那麼大。
另外,對於我們有把握、準備長期持有的公司,在漲幅超過一定幅度(比如50-100%)時,開始少量越漲越賣,鎖定一部分利潤,也可以達到“套種”的效果,相當於你對同一個標的(同一種作物)的倉位進行了分類,一部分底倉是長期持有不賣(除非短期內快速翻幾倍),該標的的另一部分倉位你未必是賺長期持有不動、公司成長的錢,而是賺低買高賣的差價(更偏跨時空套利性質)。
這就好比,你種了10000棵榴蓮樹,如果資金壓力大,或者對五年後開始掛果時的價格行情沒把握,你在開始掛果之前,陸續賣掉一部分1年期、2年期、3年期甚至5年期的榴蓮樹苗,回收一部分成本,減輕資金壓力,這也未嘗不可。所以,對於騰訊、茅臺這樣的好公司,都曾經出現過持有三五年都不賺錢、來回坐過山車的情況,那在價格翻倍的情況下,拉大間隔、小量越漲越賣,也未嘗不可。比如,一般公司我可能每漲5-10%就越漲越賣100股、200股、300股……騰訊我可能每漲10~30%才賣100股。
另外,參考我以前寫的:《投資難就難在這裡
forcode241026:投資難就難在這裡,你必須忍受前幾年都是虧損狀態,而是還要繼續越跌越買更多,最後等來反轉,賺到不錯的收益。這個過程當然不容易,要是投資賺錢這麼簡單,還有誰願意朝九晚五……
事實上,如果你用種果樹來類比這個投資過程,就很好理解和接受前幾年的虧損了:你投資一片果園,種枇杷樹,第一年只是在翻土、播種、發芽,然後施肥再花三四年等待小樹苗長大,前面這四五年裡,枇杷樹沒有結果,不能獲得任何收入,甚至還要支付肥料、地租、人工等成本,前幾年都是現金淨流出的持續虧損狀態,等到第五年開始結果,你才開始有一點收入,但仍然不足以彌補開支,賬面虧損減少,仍未盈利。但只要你有耐心,接下來每一年的結果量會一年比一年多,再過幾年進入豐產期,你投入的勞動量、化肥、人工、租金等開支不怎麼需要增加,產量和利潤卻大幅度增加,而且一年多過一年,好日子開始了,十年二十年後回頭來看,前面四五年果樹沒有長大、沒有開始結果、沒有收入、只有虧損的耐心都沒有白費,你獲得的年均回報率並不低。
投資就像種樹,前面幾年在大幅度下跌之後開始的閱讀研究、越跌越買和賬面虧損過程,就是在栽樹施肥等待樹苗成長的培育期,第四五年之後,開始進入豐產期,這是完全正常和常見的投資過程,不能接受前幾年的虧損,妄圖每一次剛好買在起飛前夜,買入後明天、下個月或明年就必須漲,這不是投資賺錢的正常過程,這也不是正確的投資心態。這種心態不可能持續做好投資。
網友:這篇文章有《冷眼分享集》的影子,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換錢,種樹就像投資,需要等待
forcode:《冷眼分享集》是我的投資入門書籍之一,對我的投資理念有很深的影響。用種果樹來類比投資,就是受馮時能的影響。
網友:說到榴蓮,我對農業一無所知,以前對這個水果感覺一般。有一天在新加坡無事閒逛,路過一個路口,看著一個關門的榴蓮店走神,路過的大媽熱心地和我說:平時這家店很多人排隊的,新加坡很多榴蓮都是馬來西亞早上摘好的榴蓮,下午運到新加坡賣。所以你下午去買,就能買到最新鮮的榴蓮。我說好的謝謝。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差不多花了一個月,品嚐了很多以前沒吃過的榴蓮品種,我竟然不知道榴蓮有那麼多種類,貓山王、紅蝦、黑刺、黑金、金枕、鱷梨、青皮。以前如果一個榴蓮,就算在山姆擺得品相極好我也是不會買的。但是這個月,幾百塊一小盒的榴蓮我也會買回來嘗一下。得出的結論是,黑刺我個人認為最好吃,入口有點苦,然後甜味慢慢的散出來,也最貴。紅蝦還可以,是奶油的口感,入口即化,但是核太大,分量很少。
網友:有這樣一個思考不知是否存在價值:現在倘若地方zf化債,哪些行業方向會是受益的,會是城投麼?還是國金之類的,但我認為一定不會是像茅臺、洋河這類的企業,賬上龐大的現金流,地方的納稅大戶,是要被吸血了,公司上的錢並不是股東的錢,那哪方面地方會來集資代替土地財政呢?
forcode:有些地方可能讓當地國企參與土拍,將地方國企賬上的錢,變成當地政府的賣地收入……最近一兩年,這類新聞已經看到好多條了……目前還是央企放心點……
網友:地產和銀行,都是很多個人投資者以為簡單,其實非常難分析的行業。[很贊]
這一段很好:“我認為,地產股只有一個研究方法,就是向水電股和高速公路投資者一樣,數清楚地產公司的每一塊土地,每一個專案。如果數不清楚,就放棄。”
其實銀行分析也該這樣,難處在於銀行有幾十萬、上百萬、上千萬信貸客戶,哪些貸款收得回來,哪些收不回來,根本沒法分析清楚。
遇到管理層靠譜的,就好一點。
遇到管理層不靠譜的,就難了。
本質上,地產、銀行、保險,都是加了槓桿的投資行業,最重要的是投出去的錢,到底收益咋樣。
forcode:很多年前,在馮時能的《冷眼分享集》中看過一個說法:銀行的貸款質量基本是個黑箱,外人很難搞清楚真相,就連銀行高管都稀裡糊塗。所以,輕易不要碰銀行股,就算要碰,也要選擇那些不聽從政客命令亂放貸、管理風格保守穩健的那種銀行,這種銀行中國不存在,所以最近十年左右我基本就一直很少碰銀行股,只有2015年上一輪牛市,買招行賺過三十幾萬,因為我是招行的長期客戶,對它滿意度比較高,人們確實不怎麼更換主要的銀行賬戶,因為銀行賬戶綁定了工資發放、客戶打款賬號、公積金還貸、證券資金託管、水電煤氣繳費、理財投資等服務,跟電信手機卡一樣,具備一定的客戶鎖定。2016年以後,我對房地產泡沫崩盤不放心,2020年之前我經常說,永遠要把房地產明天就崩盤,當做我一切投資決策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銀行股絕對被排除在外。
網友:早點看F大的分享就不買房了,2019年北京周邊買了一套,現在腰斬了也不好賣,砸手裡了,100多萬拿著買股票多好
forcode:看看我2016年的文章:《買房中的窮人思維
forcode2016:前幾天發的帖子:《樓價上漲純屬紙上富貴》在雪球網引發了大量討論,大多數人自然是冷嘲熱諷了,這很正常,這也是大多數人終生錢不夠用的思想根源: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歸根到底一個詞:非理性。在買房這件事情上,窮人思維表現為:自欺欺人以為自住房是投資、不管價格多高也要買、不顧承受能力首付付不起也要買、孤注一擲全倉甚至加槓桿買房產,房產是其幾乎唯一財富形式。
不管過去十年裡,有多少人因為非理性、過度(全倉甚至高槓杆)配置房產而賺了多少錢,都不值得稱讚,一旦樓市泡沫崩盤,擁有這種窮人思維的人,結局將會非常慘,美國次貸危機就是前車之鑑。
網友:當年買,然後過兩年賣掉變現,還是可以的
forcode:搞得好像你能精確預測未來走勢和房地產具體崩盤月份一樣,多少2016年之後繼續炒房的人,虧掉了很多年的積蓄,2016年房地產泡沫已經很嚴重、已經漲價去庫存的情況下,繼續買入房地產,就是刀尖跳舞,風險收益比非常不對稱,這種情況下買房,就算賺到了,也只能歸因為運氣而非本事,問題運氣不會一直那麼好,這種行為模式,遲早會虧掉底褲。
其實,判斷一個投資者水平怎麼樣,翻出他過去十幾年裡的重大判斷,看看是否正確。另外,就是看收益率,如果一個人確實懂投資,他應該早就賺了很多錢了。過去十幾年,我的很多重大判斷,都被證實很靠譜,我也因此賺了很多錢。
網友:我現在覺得買股票挺安全的,好股票賺分紅也不錯,F大的網格交易挺適合我
forcode:這是一種錯覺,投資從來就不容易,主觀感覺風險小的時候,往往客觀風險越來越大了。
網友:深以為然
網友:每次我覺得自己很牛逼的時候就來一次10%的回撤
網友:投資不易,往往覺得錢好賺的一比時候,調整就來了
forcode:特朗普的目標是推動俄烏停戰、巴以停戰、巴伊停戰等,釋放俄羅斯和伊朗甚至還有委內瑞拉的部分油氣產能,來維持一個較低(但不是很低)的原油價格,有利於減輕美國通脹壓力,推動美聯儲減息,從而為美國數十萬億美元的國債和企業債展期創造一個良好的利率環境。
二戰後,歐洲和亞洲的重建,帶來了繁榮。
俄烏停戰和巴以停戰,伊朗、以色列、烏克蘭等地區,都需要大量基礎設施重建,創造出一兩萬億美元的投資需求,帶動上游供應鏈可能有幾萬億美元的GDP,這可能會是一波小型的戰後繁榮。
再加上中美對AI、新能源、機器人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基建和產能的資本開支,以及AI滲透改造各行各業帶來的新一輪產能週期,全球有可能在未來五年內結束上一輪康波蕭條期、開啟新一輪康波繁榮期……
網友:短影片上好華人裝修工說以色列的活多到做不完
forcode:美國金融決策者,在跟中國金融脫鉤之前,估計有提前做這些準備工作:在利率低位,讓美國企業發行五年期甚至更長期的企業債,鎖定低利率;給美國住戶提供超長期的固定利率房貸,鎖定了低利率。
這樣,在2022年美聯儲快速加息之後,美國的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沒受到多大沖擊,全球持有美債、美國企業債和美國房貸衍生品的投資者承擔了加息損失,全球熱錢因為利差反而回流美國……
不知道是否有美國決策層相關文章、論文或書籍論述了這樣的策略?
//超半數美國存量住房抵押貸款利率≤4%,約八成的美國存量住房貸款為期限≥15年的固定利率貸款。
網友:我說這麼高利率好幾年,美國企業和房地產不崩盤呢,找了好久報告
forcode:郎鹹平這個影片中前半截提到這個有私人飛機的HK富豪,在美元低利率時,借錢購買HK和英國房產,同時還買了2億美元的美國國債。2022年美聯儲突然加息,美債收益率暴漲,美債價格暴跌,而他的房貸利息暴漲,想要賣出美債去還貸,發現2億美元的美債只剩下30%多了,一下就資金鍊斷裂了……
這就是代價,美國企業在低利率時期發行5年期固定利率的企業債,美國家庭在低利率時固定利率房貸15年以上,都規避了美聯儲加息風險,而像郎鹹平HK富豪朋友這樣的美債外國持有人,卻付出了慘重代價,被美國金融收割、割韭菜了。
【郎鹹平講實話的作品】越有錢越容易栽,走錯一步滿盤皆輸!
網友:先說個事,幾乎所有大網紅,每天的節目稿子基本都是背後團隊寫的,雖然是郎教授在讀,但是並不代表他自己的看法。
0利率買2億美國國債,加息到百分之5,價格只剩下30%.買的是50年美國國債? 感興趣可以自行搜尋30,50年美國國債發了多少,十年以及以內的發了多少,能在0利率ALL IN 美國長期國債,能買到也不容易。
我去不同意這個說法的,因為很簡單的邏輯。美國的國債70%都是美國人自己買的,如果是“收割”,那麼外國人最多被“收割”百分之30.
同理中國國債絕大多數也是中國人買的。
forcode:過去幾年買美債被割韭菜的,絕對大把大把的。隨便看一下美國國債20+年ETF-iShares(NASDAQ:TLT),2020年3月最高在179.7,2023年10月最低跌到82.42,跌幅高達54%,如果加了一點槓桿,比如30%的槓桿,跌掉70%本金是完全有可能的。美國國債曾經被全球很多機構和富豪認為是絕對安全的,很多經典投資經驗都建議美債與美股在40~60%之間動態再平衡,但過去幾年,美債和美股出現了同時暴跌的情況,一部分國外富豪甚至央行就被割韭菜了。
美國國內民眾被割韭菜一點也不奇怪,金融資本割韭菜不一定分國內國外……

網友:為什麼這些富豪沒有專業的投資宏觀團隊
forcode:很多富豪並不一定多麼精通投資,可能是搞其他行業發財的,你看看過去幾年多少買信託理財的國內億萬富豪也被割韭菜了就知道,很多富豪在投資方面照樣是菜鳥。而且,就算有專業團隊,很多未必玩得過專靠金融收割賺錢的美國統治者,規則就是人家制定的,特殊情況下,可以修改規則,比如負油價,比如青山鎳事件,你怎麼跟人家鬥?美國金融資本甚至有美國政府配合,調動航母來嚇唬國際熱錢離開某個地區,比如去年攛掇菲律賓在南海搞事情,製造緊張局勢,導致港股暴跌,準備買入港股的美國資本,趁機低價吸貨……
網友:5000年前,以色列民族的人口和漢族人口差不多,
5000年後,現在以色列民族的人口是1000萬,漢族人口是14億。
這說明什麼?
forcode:佔領土地、同化人口更重要,漢族從黃河流域不斷殖民擴張,佔領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乃至福建東北等廣大的宜居土地,吸收同化當地土著,壯大了漢族控制的人口土地規模。
猶太人流浪千年,近代以前卻始終未能建立自己的國家,整個宗教意識形態過度排外、缺乏包容性,即使以色列建國,也不願意或無法吸收同化大量阿拉伯人口土地,以色列今天完全有能力佔領黎巴嫩全境,如果能夠改造發展好黎巴嫩,讓當地民眾擺脫貧窮,過上好日子,那就能樹立一個樣板,更多周邊人口願意加入以色列的體系,它會比現在強大得多。
你看看中國,能夠包容同化各種異族甚至宗教,泉州經商的阿拉伯商人,都能放棄伊斯蘭教信仰,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大家庭的成員,創造了泉州鞋服產業的奇蹟。
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有足夠的包容性開放性。
網友:聽神職說,泉州清真寺因為戰亂等就只剩遺址。泉州很多後裔,已經和閩南漢族沒啥區別。
但宗教意識淡化,似乎普遍了。廈門2000年前後我就見到南普陀的和尚去吃肯德基。以色列23年被襲擊的沙灘音樂節上甚至出現了大型佛像,等等。
伊斯蘭文化在中國很大一部分是靠經堂教育和清真寺教職人員傳播,而在泉州已經沒落了。
forcode:說明最難被同化的伊斯蘭教,在中國都有過大規模被同化的案例……
我在河南、海南等地看到的回族,我感覺也不一定每天都做禮拜,非常世俗化了,不知道我這個感覺對不對……
網友:中華文明本質上是無神論,敬畏祖先,無創世神設定,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不算,比一神論更具包容性。
網友:耐克很難反轉,建議耐克【換個品牌】,去耐克化,讓大家不知道新品牌是帶✓的,就像很多人不知道Fila,始祖鳥,Descente是安踏一樣[呵呵]
forcode:可能很難重新回到10年前那種全球影響力,因為本質上是伴隨著全球美國化程序的產物,目前美國化(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遭遇逆轉,民族主義興起,全球反美情緒被一次次激發,美國公司的產品也會更多被抵制。
但是,耐克此前的DTC直銷策略,人為將一部分貨架空出來讓給了新品牌和其他競爭對手,而且減少了與熱門運動和運動流量明星的合作,更多依據網路資料而非對運動需求的洞察來指導產品開發,這讓它開發的產品變得不再那麼“酷”,現在耐克老將回歸,很多方面都會逆轉,耐克業績必定會反轉,只是反轉不到10年前那種地位……
耐克、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等美國公司、品牌在全球的擴張,伴隨著的是好萊塢電影、奧斯卡金像獎、迪士尼動畫、NBA籃球賽、西方節假日等美國文化產品和生活方式的輸出,耐克新CEO的改革措施就是更多贊助各類運動和偶像運動員,品牌是藉助能夠吸引人氣的比賽和體育明星來與全球各地觀眾(目標受眾)建立情感共鳴,所以,很多美式生活方式(包括西方節假日)的全球影響力擴張,背後是商業力量在推動……
而中國企業向全球擴張,推廣依賴的,很少是某類線下運動比賽。像歡聚時代旗下bigolive在中東和東南亞的線下運營,更多靠贊助各類選秀、網紅和網路遊戲直播;tiktok的攻城略地,也是靠短影片、短劇……
中國人好像缺乏一些有全球影響力的運動、賽事,漢族多數人本身從小應試教育,不愛運動,不愛跳舞,很難產生本土特色、有全球影響力的超級比賽……
中國文化輸出最流行的是操作性的遊戲直播、短影片,都是縮在那裡不動的那種室內娛樂活動……
足球、籃球這些,基本算西方運動……
網友:並不算,蘇超辦得有聲有色, 物質上來了就需要精神文明瞭
forcode:蘇超也是在西方主導的遊戲裡面玩。
中國男人熱衷的特色運動有哪些?釣魚可能算一個,但也沒玩出歐美那種水平,人家資源太豐富了,放下去就咬鉤,魚夠大夠刺激……
摩托車、徒步、潛水、衝浪、滑雪等,也還是歐美人會玩,都還是歐美框架裡,跟著玩……
美國青少年,之所以在高考之外,還存在著體育比賽、影視音樂娛樂這些出路,主要就是它發達的體育產業、娛樂產業,這類超高利潤的產業,具備很強的規模效應,可以賺全世界的錢,而且,依託體育產業和娛樂產業巨大的造星潛力和吸睛能力,又能將美國各行各業、代表美式生活方式的各類商品服務品牌推向全球……所以,很多學習不好的美國青少年,是有另一條“成功路徑”的……
================
forcode:我以前有一個觀點:投資持續盈利的門檻很高、天花板也很高,具備很強的規模效應;如果你具備持續盈利能力,能夠將10萬變成100萬,那麼,你也就具備了將100萬持續盈利變成1000萬、再變成一個億的能力,因為從10萬變成100萬與從100萬變成1000萬、從1000萬變成1億,你所做的工作內容、所需要的能力沒有實質性的差異,這就是投資這個行當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一直相信,每個人都應該在一生當中花時間提高自己的投資理財的能力、而且越早越好,在你剛進入社會只有幾萬塊錢積蓄的時候,年均10%的投資回報不過幾千塊錢,不能解決什麼問題,但隨著你年齡與財富的增長,當你有幾十萬、幾百萬的時候,年均10%的投資回報是幾萬塊錢、幾十萬塊錢,投資的收益就能夠解決問題了。對於多數人而言,投資理財的能力可以讓你的資產保值增值,這種能力是可以透過學習提高的……
點選閱讀全文:《白手起家分三步走
================
本文首發訂閱號:forcode奇想錄
未來新技術與新趨勢的種種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