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從今天起,我們正式開始共讀張明揚老師的這本記述唐朝安史之亂前後歷史的精彩作品——《棄長安》。
所謂“棄長安”,就是指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帶領一眾官員、嬪妃與皇子逃離唐代都城長安的這一歷史事件。
而張明揚老師之所以把“棄長安”作為整部書的切入點,就在於當唐玄宗放棄長安並逃離的那一刻,長安的熱鬧繁華就已經結束了,中國歷史上的“開元盛世”也將緩緩落下帷幕。
自安史之亂後,長安城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迅速下降,再也沒有朝代將都城定於長安。
與此同時,長安也退出了世界歷史舞臺,再也不是國際性大都市,更不是東亞的政治中心;
從“棄長安”的這一天起,長安就再也回不到“世界之都”的地位,也不再是任何一個盛世的主角。
曾興起過文景之治、開皇之治和貞觀之治的長安,就此黯然失色,成為了中國歷史中泛黃的一頁。
而這一切的發生,除了親手締造開元盛世,又親手毀了它的唐玄宗外,還有一個人至關重要,他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的崛起之路
從廣義上說,開元盛世一直延續到了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也就是安祿山起兵的前一刻,都算是開元盛世。
但在這四十多年裡,李林甫才是那個執政時間最長,真正意義上的盛世宰相。
他親眼見證了唐帝國如何走向世界之巔,也種下了日後足以毀掉整個帝國的惡果。
那麼,李林甫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又是如何爬到盛世的權力頂峰呢?
這一切,要從他的出身說起。
李林甫出身李唐宗室,這為他進入仕途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他的崛起並非一帆風順。
他善於揣摩聖意,利用宮廷中的複雜關係,逐步積累自己的政治資本。
在唐玄宗對朝政的掌控日益成熟,渴望有得力助手幫他處理繁雜政務時,李林甫抓住了機會。
他憑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知曉皇帝的喜好與擔憂,在政治鬥爭中始終保持著對局勢的精準判斷。
他在早期官職的晉升過程中,與當時的權貴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絡,透過依附和利用這些關係,為自己的仕途開闢道路。
比如,他巴結武惠妃,幫助武惠妃的兒子壽王謀取太子之位,雖最終未成功立壽王為太子,但卻贏得了武惠妃的信任,在宮廷中的地位也隨之穩固。
這種善於鑽營、利用人際關係的手段,是他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開元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34年,唐玄宗拜相。
李林甫在三個宰相中排行老末,前兩個是分別是張九齡和裴耀卿。
張九齡大家比較熟悉,他有一首詩叫《望月懷遠》,其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千古名句。
就是這樣一位卓越的詩人宰相,最終敗在了李林甫的口蜜腹劍之下。
“口蜜腹劍”這個成語,源出李林甫,老李對它有最終解釋權。
它的含義是“某個人表面上說話好聽,像蜜一樣甜,肚子裡卻懷著害人的壞主意”,跟笑裡藏刀是一對“好兄弟”。
按《資治通鑑》的記載“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
由於唐玄宗愛好文學,所以對有文才的官員特別喜歡。
因此對於張九齡這樣的文人宰相,位置又在自己之上,李林甫自然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那麼,怎麼才能扳倒張九齡呢?李林甫陷入了沉思。


吏治與文治之爭
從過往歷史來看,唐玄宗是極其喜歡張九齡的。
《開元天寶遺事》當中就記載了兩個故事:
一個是唐玄宗特別仰慕張九齡的文才,稱讚他為“文場之元帥”,並且宣告“朕終身師之,不得其一二”。
也就是,我跟著他學一輩子,也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
另外,張九齡這人長得還非常帥,李隆基不止一次被他的風姿和氣貌所吸引,所以常常感嘆:
“朕每見九齡,使我精神頓生。”
哪怕是張九齡被罷相後,每逢推薦公卿的場合,李隆基還要問一句:
“風度得如九齡否?”
就是這麼一個不管內在還是外在,都把領導吃得死死的官場紅人,李林甫想要扳倒他又談何容易。
可以說一直到開元二十四年之前,唐玄宗和張九齡的關係都像新婚小夫妻一樣,屬於比較甜蜜且融洽的。
但再好的關係也會有裂縫的出現,心懷不軌的人只需要把這個裂縫無限放大就可以了。
讓李林甫沒想到的是,這個裂縫來的如此之快。
開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有四件事改變了潮水的方向,這四件事直接導致張九齡被罷相,李林甫成為了日後在位時間最久的盛世權相。
其中的第一件事,是關於外交方面的。
這一年,張九齡對東北的邊事處理讓唐玄宗很是失望,原本打算歸附唐朝的契丹和奚族,被張九齡的外交失策直接給逼到了突厥那邊。
那既然人家反叛了,就得平叛吧,結果負責平叛的安祿山打了敗仗,張九齡主張按唐律當斬。
但李隆基愛才心切,覺得不能因為一次敗仗就殺一個軍事人才,更何況張九齡作為文人,天生主張以懷柔政策安撫周邊,而唐玄宗作為盛世皇帝則是具有開疆拓土的雄心的,這樣一來君臣背道而馳。
只有善於察言觀色的李林甫看出了唐玄宗的心思,力主要放安祿山一條生路。這樣一來,張九齡就敗下一局,而李林甫則獲得了玄宗的幾分好感。
第二件事是關於廢太子方面的。
當時,玄宗與太子李瑛的關係已經惡化到不可扭轉的地步,加之武惠妃從中作梗,說太子私結黨羽更是讓玄宗怒不可遏,於是召叢集臣,商議廢太子事宜。
結果,張九齡帶頭跳出來反對,理由無非是太子是國本,不可輕易廢立,聽得唐玄宗耳朵都起繭子了。
只有李林甫一言不發。
會後,唐玄宗問李林甫剛才為什麼不發表意見,結果李林甫來了一句:
“這是陛下家事,為什麼要讓外人去決定呢?”
這讓唐玄宗大喜,又在心裡為李林甫加了一分。
第三件事,是關於何時從洛陽返回長安。
由於開元二十二年,關中糧食短缺,唐玄宗被迫帶領官員從長安來到洛陽,一待就是兩年多。
唐玄宗其實早就想回去了,但張九齡總拿會騷擾沿途百姓說事兒,不讓玄宗回朝。
只有李林甫滿臉堆笑地對玄宗說:
“長安和洛陽本來就是陛下的行宮,陛下想在哪住就在哪住,如果擔心擾民,免了沿途農民的賦稅不就行了。”
唐玄宗一聽瞬間龍顏大悅,當即下令返回長安,這下又給張九齡討了個沒趣,反而讓李林甫大放異彩。
最後一件事是牛仙客的任相問題。
朔方節度使牛仙客有戰功,玄宗打算封他為尚書,結果張九齡揮著大手說尚書之位乃是有德者居之,牛仙客出身邊疆小吏,如何能夠服眾?
玄宗拗不過張九齡。
退朝後,李林甫找到玄宗,說:
“天子用人,有才識即可,何必顧慮那麼多呢?”
得到心理支撐的唐玄心決定乾綱獨斷,封牛仙客為隴西郡公。
就在牛仙客受封僅四天之後,張九齡與裴耀卿雙雙罷相,開元盛世的倒數第二根接力棒交到了李林甫手中。
毫無疑問,主張以文治國的張九齡此時已不再符合野心膨脹的玄宗的政治理念了。
在玄宗眼裡,以吏治為施政方略的李林甫才是自己絕佳的宰輔人選,為達目標不問手段是玄宗不可言說的心理暗語,只有李林甫一人猜得透。
所以在盛世最後的餘光下,李林甫昂首踏上了權力頂峰。

李林甫時代的“政治追殺”
李林甫掌權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開啟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追殺”。
他對朝中那些可能威脅到自己權力的人,毫不留情地進行了打壓。
他利用手中的權力,編織起一個龐大的情報網路,監視著朝中大臣的一舉一動。稍有風吹草動,便會羅織罪名,將對手置於死地。
比如,他對太子李亨的勢力進行了多次打擊。
他透過誣陷太子身邊的大臣,如當時的御史中丞韋堅等人,試圖削弱太子的影響力。
在他的策劃下,韋堅被指控與邊將勾結,意圖謀反,最終被貶官流放,途中遇害。
這場政治風波牽連甚廣,許多與太子有往來的官員都受到牽連。
李林甫的“政治追殺”不僅針對政治對手,還包括那些對他的政策提出質疑,或在文學、品德等方面被他視為威脅的人。
他的這種行為使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官員們為了自保,紛紛依附於他,導致朝政變得烏煙瘴氣,政治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其中最害怕李林甫的人,當屬安祿山了。
由於強大的情報網,安祿山周邊被插滿了眼線,以至於每次安祿山乾點什麼事,李林甫都會第一時間知曉。
此外,李林甫極其擅長洞察人性,每當和安祿山交談,還沒等安祿山開口,李林甫就把他想要說的話說了出來。
這把安祿山嚇得魂不附體,哪怕是大冬天,也會驚出一身冷汗。
可以說,李林甫的存在,客觀上壓制了安祿山的反叛之心。
每當安祿山的使者從京城回來,安祿山的第一反應不是問唐玄宗如何,而是問李林甫如何。
可見李林甫像噩夢一樣整日纏繞著安祿山。
如果李林甫不死,安祿山絕不敢輕舉妄動。
只可惜歷史不能假設,李林甫終究走進了他的墳墓,而他的掘墓人不是別人,正是日後比他還要臭名昭著的楊國忠。


李林甫的悲劇下場
李林甫晚年患病,身體每況愈下,此時朝中的局勢也發生了變化。
新一代的權相開始崛起,此人就是楊貴妃的堂哥楊國忠。
起初,楊國忠只是一個地方小官,生活並不如意。
但楊貴妃得寵後,他迅速進入朝廷權力核心。
他善於迎合唐玄宗的喜好,在朝廷中逐漸嶄露頭角。
他與李林甫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兩人展開了激烈的權力鬥爭。
李林甫雖然老謀深算,但此時已身患重病,無法像以往那樣有力地應對楊國忠的挑戰。
在他病重期間,楊國忠抓住李林甫在處理政務中的一些小失誤,添油加醋地向唐玄宗彙報,使得唐玄宗對李林甫的信任逐漸動搖。
更為關鍵的是,楊國忠為了增強自己的勝算,竟聯合了安祿山一起清算李林甫。
安祿山當時手握重兵,在朝廷中也有一定影響力,除掉李林甫正是他朝思夜想的事情。
就這樣,楊國忠與安祿山達成默契,共同誣告李林甫謀反。
他們精心編造證據,將李林甫描繪成一個意圖篡奪皇位的亂臣賊子。
唐玄宗在聽聞這些指控後,對李林甫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逐漸冷落了他,甚至不再見他。
最終,李林甫在孤獨和恐懼中死去,權力盡歸了楊國忠。
在死前,他是否會想起自己曾給賀知章寫的一首贈別詩,其中有這樣一句“鶴駕吳鄉遠,遙遙南斗邊”,當生命走向盡頭,他往昔的榮耀如夢幻泡影般消散,只留下無盡的淒涼。
賀知章的風流灑脫,李林甫終究是沒有學會,直到死前那一刻還依然想要抓取那的一去不復返的聖寵和權力,不知道閉眼那一刻,他是否會感到陡然輕鬆。
李林甫死了,大唐的厄運並沒有結束,接棒的楊國忠只會把李唐王朝推向更加黑暗的深淵。
那麼楊國忠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又如何加劇了大唐帝國的顛覆?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