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來共讀作家馬伯庸的歷史小說《長安的荔枝》。

初見楊國忠,琉璃塔下觀龍霞
上節我們說到,李善德的轉運之法被宦官魚朝恩騙走,而神秘人讓他前往招福寺卻又未說明緣由。
李善德一時無計可施,只得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往招福寺。
招福寺是京城最大的寺廟之一,距離皇城僅隔兩條街。
寺內最負盛名的是一座“七層八角琉璃須彌寶塔”,塔身盤繞著一條長龍。
每逢晴天日落時分,晚霞映照,龍姿矯健,流光溢彩,景象極為壯麗。
達官貴人常在此刻前來觀賞,稱之為“觀龍霞”。
這條龍原本是招福寺為討好唐中宗,迎合“神龍政變”而修建的。
然而,隨著玄宗登基,中宗一脈逐漸被淡泊,這條龍的來歷也被重新演繹,變成了貞觀初年用“神龍”鎮壓塔下土龍、免生禍患的傳奇故事。
此時正值農曆四月二十三,節氣小滿,白日漸長,太陽通常在下午6點半左右落山。
神秘人讓李善德在5點之前趕到招福寺,而這之後正是“觀龍霞”的最佳時間。
李善德早早來到招福寺附近等候。
到了約定時間,他走到寺門前,輕輕拍了拍門環。
開門的小沙彌接過馮元一的名刺,李善德故作神秘地說道:
“把這名刺交給此間貴人便是,其他的你不必多問。”
出乎意料的是,前來迎接李善德的竟是之前貸款給他的和尚。
李善德跟隨和尚七拐八繞,最終來到了八角琉璃塔下的廣場。
塔下,李善德見到衛國公楊國忠正悠然自得地觀賞“龍霞”,身旁一位老和尚閉目靜立,連大氣都不敢出。
玄宗晚年倦於政務,先是寵信奸相李林甫,使其專權十六年。
後來,楊國忠憑藉與楊貴妃的裙帶關係迅速崛起,玄宗便逐漸冷落了李林甫。
天寶十一年,失寵的李林甫憂懼而死,楊國忠取而代之,成為大唐最有權勢的宰相。
李林甫雖為人奸詐,卻也算得上能臣。
在他任相期間,開元盛世的繁榮得以延續。
然而,楊國忠卻截然不同。
他出身貧寒,早年是個市井無賴,行為放蕩、嗜賭成性。
為官後,他只知逢迎玄宗,搜刮財富以供其揮霍。
當然,楊國忠也並非一無是處,他擅長理財,而這恰好被玄宗用來滿足個人享樂。
李善德在一旁靜靜等候。
終於,日落西山,霞光退散,楊國忠才緩緩轉過頭來,與李善德搭話。


講解轉運法,奸相狡黠給銀牌
李善德向楊國忠稟報,自己有一法可使嶺南的新鮮荔枝及時運抵長安。
為了讓楊國忠更清楚地理解轉運之法,李善德借用了招福寺的木板“影壁”,邊寫邊講解。
所謂“影壁”,就是屏風牆。
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常在上面題詩抒情。
招福寺因名聲顯赫,前來題詩者絡繹不絕,寺中便大膽創新,用木板粉刷後充作“影壁”。
李善德足足用了十幾塊“影壁”,才將自己的轉運之法詳盡闡述。
楊國忠本就是辦理具體政務出身,極擅長數字和理財,見李善德的計劃詳實、論證紮實,便識得此法確實可行。
李善德趁機將此法獻給楊國忠,楊國忠便讓他推薦執行人選。
李善德推薦了魚朝恩。
其實,轉運之法本就是李善德所創,按理說不該由他推薦人選。
楊國忠作為官場老手,深知李善德能被“馮元一”推薦來見他,其中必有隱情。
讓他推薦人選,實則是要他點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李善德提到魚朝恩,楊國忠便心領神會,隨即從腰帶上解下一塊銀牌遞給李善德。
銀牌四角包金,中間鏨刻著“國忠”二字。
這塊銀牌象徵著楊國忠本人,有了它,再無人敢刁難李善德,他指揮各部門也會順暢許多。
然而,楊國忠只給銀牌,卻不給正式文書,除了顯示其跋扈、不按規矩行事之外,還暗藏算計:
倘若李善德辦砸了事,他只消收回銀牌,便可與之徹底切割,不留任何文書痕跡,推得一乾二淨。
李善德得了銀牌,又為蘇諒求取“報效”的機會,但楊國忠並未同意,反而表示自己已有一法,既不必動用國庫,甚至無需大盈庫支出。
李善德不敢多言,只得退下。
招福寺見李善德得了楊國忠的銀牌,立刻見風使舵,將他安排到禪房休息——這通常是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待遇。
不僅如此,招福寺還取出一卷《吉祥經》,讓李善德晚上持誦辟邪。
然而等他開啟經書一看,竟發現自己借貸的合同夾在其中。
顯然,招福寺打算用這392貫的“功德”、“福報”,來結交即將發跡的李善德。

憑權辦差事,指揮各方步調一
四月二十四日,李善德一大早便來到了皇城。
他借用上林署的官廨,召集了兵部駕部、職方兩司,太僕寺典廄署、長安附近的各牧監,戶部度支、倉部、金部,太府寺左藏署,司農寺上林署等六大部門的十幾個衙署主事。
場面十分宏大,但這也讓李善德感到荒謬,因為他按照規矩辦事,卻處處碰壁;現在憑著一塊沒有任何法律效力的牌子,卻暢行無阻。
李善德向這些衙署分發了一系列格眼簿子,相當於現代的Excel表格,裡面分類列項,將每個衙署的職責、物品列表、要求數量、地點和時限都寫得清清楚楚。
其中,駕部負責調集騎使,並與沿途水陸驛站聯絡;
職方司負責提供地圖;典廄署負責協調全國牧監,就近調配馬匹;
戶部各司則負責協調地方官府,調派徭役;左藏署負責撥運錢糧補給和馬具裝備;上林署負責調運冰塊。
分工明確合理,李善德與各衙署進行了詳細討論,經過充分溝通,終於敲定了各處細節。
在此期間,魚朝恩前來將轉運之法的草稿送回。
他依舊風度翩翩,彷彿之前意圖搶功的事從未發生過一般。
這次,李善德在規劃好的路線上配置了大量騎使、驛馬、快舟與槳手、縴夫,平均密度達到了驚人的每六十里一換。
平地上甚至三十里一換,山路上則讓手腳矯健的林邑奴隸負甕取直前行,騎手提前在山口等候。
至於花費,各衙署再無異議,都默默從自己的辦公經費中先行墊付。
一切安排就緒,李善德要求各衙署務必在五月十九日前完成準備工作。
他自己也沒空休息,連家都沒回,便再次騎馬出城,直奔嶺南而去。
這次,李善德輕車熟路,僅用時十五天便抵達嶺南,於五月九日再度趕到嶺南。
這次到嶺南,氣候更加炎熱,嶺南經略府的態度也明顯升溫。
趙辛民早早候在城外,安排了一輛奢華寬敞的牛車接駕,並告知何履光正設宴等待。
李善德因差事緊急,婉拒了宴請。
趙辛民也不惱怒,轉而提出何履光在白雲山下有一處別墅,歡迎李善德下榻。
李善德依然拒絕,決定還是住在上次住的館驛,以便辦事。
趙辛民全程陪同李善德,為他選了一間上房,騰空了左右兩間的客人,安排相關官吏前來聽命,還送給他兩串珍珠額鏈,殷勤備至。
這官僚一旦體貼起來,當真無微不至,甚至連林邑奴的事,趙辛民也主動提出,嶺南全體官員將捐資為林邑奴立一塊義烈碑。
趙辛民真是演戲的高手。
事實上,林邑奴的死與嶺南府脫不了干係,而李善德也曾是他們想要除掉的物件。
然而,如今李善德手握楊國忠的銀牌,嶺南府立刻轉變臉色,笑臉相迎,彷彿一切都與他們無關。
李善德本想拒絕,但想到林邑奴悲慘的一生,最終還是答應了,並借用杜甫的兩句詩文“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勳”作為碑文。
當然,李善德也不再是初到嶺南時的官場新手。
經過這麼多事,他已吏道純熟。
他拿出一軸早準備好的謝狀,核心意思是:
多虧嶺南經略府的全力支援,荔枝轉運順利,當表何帥首功。
這一番表演結束後,李善德終於可以辦正事了。
他將嶺南的相關官吏召集在一起,詳細交代任務,包括如何劈枝、護果、取竹、裝甕,以及路上如何取溪水降溫等,務求細緻周到。
同時,李善德特別提到,阿僮姑娘的果園從即日起列為皇莊,一應出產皆供應內廷。
然而,他並不知道,這個決定反而給阿僮的果園帶來了災難。
就在這時,蘇諒來訪,另一個大麻煩也隨之而來。


無奈傷朋友,官僚主義害死人
蘇諒此次前來正是為了“報效”一事,而前文提到,李善德未能為蘇諒爭取到“報效”的機會。
其實李善德前兩次試驗已用通行符牒報答過蘇諒,並不欠他什麼。
第三次試驗只有一支隊伍,花費最小。
雖然李善德沒能幫蘇諒謀得“報效”,但以他現在的地位,只要好好解釋,用其他方式補償,兩人本不至於鬧翻。
然而,蘇諒因錯失良機,加上整個商團為“報效”做了大量準備卻落空,損失慘重,難免氣憤。
他指責李善德不守信用,李善德也被激怒,擺出公事公辦的態度。
蘇諒見狀,憤而帶走原本準備送給李善德的生辰禮物。
原來這天竟是李善德的生日,連他自己都忘了,而蘇諒卻記得,可見他並非完全為了利益,而是真心把李善德當朋友。
兩人的矛盾更多是誤會所致,但隨著李善德地位上升,與蘇諒之間有了隔閡,誤會更難化解,最終導致關係破裂。
蘇諒剛走,阿僮又來了。
李善德這才想起自己忘了帶答應給阿僮的長安名酒“蘭桂芳”。
阿僮雖不高興,但並未生氣,李善德只好用廣州的酒招待他們。
就在李善德剛得罪了兩位朋友之際,“豬隊友”趙辛民又火上澆油。
他聽說李善德與蘇諒鬧翻,便自作聰明前去查處蘇諒,說李善德給蘇諒的通行符牒是假的。
這樣既替李善德“出氣”,又消除了私賣符牒的隱患。
趙辛民還勸李善德不要心軟,要斬草除根,可見他慣於做這種狠辣之事。
蘇諒聽到風聲,立即揚帆出海。
他以為是李善德指使趙辛民所為,兩人就此結仇。
更糟糕的是,蘇諒帶走了所有雙層甕,這給荔枝轉運增添了巨大變數。
趙辛民雖然闖了大禍,但腦子靈活。
他提出用新鮮牛胃替代雙層甕的方法:
也就是將牛胃塞入單層甕,吹氣膨大後用蜂蠟定型,再在壇壁與胃壁之間注水。
這個方法雖未經驗證,且需每三天更換一次牛胃,但在雙層甕缺失的情況下,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雙層甕的問題剛解決,阿僮的莊園又出狀況。
原來楊國忠臨時將荔枝轉運數量從十叢增至三十叢。
官僚體制的慣性是層層加碼以求穩妥,於是楊國忠要三十叢,到嶺南就變成一百叢,到阿僮莊園就成了兩百叢。
此前,李善德已將阿僮的莊園設為皇莊,現在無法用其他果園替代。
按照轉運方法,每運一叢就要砍一棵荔枝樹,阿僮的果園就此毀於一旦。
身處體制的李善德無可奈何,只能違背良心讓官吏繼續執行計劃,徹底得罪了阿僮。
但李善德已無暇顧及這些,他必須立即出發檢查沿途準備情況。
那麼,在轉運的過程中會不會再起波瀾呢?
李善德又能否順利將新鮮荔枝運送到長安城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