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長安》:在唐宮廢墟中讀懂盛世的隕落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近些年來,以唐朝為背景的影視劇頗為流行,將我們帶入了那個風雲變幻、繁華綺麗的時代。
比如,在《長安十二時辰》裡,上元節前夕的長安城,在危機四伏中,死囚張小敬和少年名士李必爭分奪秒拯救長安,讓我們看到了盛世背後隱藏的危機。
還有《妖貓傳》裡,主角癲狂詩人白樂天借妖貓的離奇故事,緩緩揭開了楊貴妃死亡的真相,以及大唐興衰的隱秘往事,帶我們領略了那個時代的奇幻與神秘。
然而,這些影視劇所展現的只是唐朝歷史的冰山一角。
在真實的歷史長河中,還有一場比影視劇中更為驚心動魄的鉅變,它徹底改變了大唐王朝的顏色。
那就是讓天子棄城而逃,百姓流離失所的“安史之亂”。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棄長安》,便為我們揭開了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讓我們得以走進那個風雲詭譎、英雄輩出的時代,從而探尋盛世崩塌背後的隱秘真相。
本書的作者張明揚是一位資深的作家和歷史寫作者,曾任《東方早報・上海書評》主編,專注於歷史寫作近二十年,著有《此史有關風與月》《崖山》等。
他所創作的《棄長安》是一部深度剖析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節點的通俗歷史佳作。
書中以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核心。
圍繞唐玄宗、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等關鍵人物展開,輔以李白、杜甫、高適、顏真卿等文人的第三視角,來帶領讀者沉浸式體驗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畫面。
細緻還原了公元755年前後,大唐朝廷內部的權力傾軋、軍事戰略的失誤以及社會民生的動盪,從而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盛世崩塌的震撼與無奈。
同時,引導我們深入思考唐朝命運轉折背後複雜的政治、軍事和社會因素,為我們當下的生活及工作提供歷史借鑑與經驗教訓。
好,接下來,我們就從:
盛世表象下的權力暗湧、安史之亂的驟然爆發、戰局失控與長安淪陷,以及唐朝命運的深刻轉折,這四個部分來了解書中的精彩內容。

盛世表象下的權力暗湧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名言:
“上帝想讓誰滅亡,必先讓他瘋狂。”
作為大唐帝國巔峰時代的開創者,唐玄宗李隆基在勵精圖治了幾十年後,終於有點懈怠了。
他逐漸沉迷於過往的成功喜悅之中,放鬆了對帝國的管轄。
而李林甫的上位,成為了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相,李林甫不僅在位時間久,而且真正做到了權傾朝野。
唐玄宗在位44年,共用宰相26人,幾乎成為開元盛世代言人的姚崇和宋璟的拜相時間也不過6年3個月。
而李林甫一人則盤踞相位近19年,其中居宰輔之位就有16年,而與李林甫同獲奸相之稱的楊國忠也只當了3年8個月的宰相。
他的上位,不僅標誌著唐玄宗賢相治國的歷史徹底走向終結,也標誌著盛唐氣象的經脈已經斷絕。
尤其是開元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的黯然退場,更預示著帝國的衰落的徵兆已經顯現。
張九齡原本深得唐玄宗的喜愛,但文人剛直的品性總讓玄宗有些不爽,這時為人奸詐狡猾,善於玩弄權術的李林甫就顯得尤為可愛迷人了。
他極力迎合唐玄宗的喜好,做什麼都與張九齡相反。
比如在廢太子問題上,張九齡主張太子是國本不可動搖,但李林甫卻悄悄跟唐玄宗說:
“這是陛下家事,何必要問外人意見呢?”
這種善於揣測領導意圖的臣子,當然是深得領導喜歡。
所以,在李林甫的一番甜蜜攻勢下,張九齡被彈劾出局,李林甫坐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輔之位。
在他擔任宰相期間,朝廷內部的政治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只要是不跟自己合作的官員都被他整治或迫害。
他的“口蜜腹劍”成為了當時官場的一大代名詞,大臣們人人自危,不敢直言進諫。
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靠消滅其他政治勢力所得到的權力,必將被新的政治勢力所收繳。
就在李林甫認為穩坐釣魚臺的時候,楊國忠的崛起了。
楊國忠本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市井混子,但憑藉著楊貴妃的關係,他迅速在朝廷中嶄露頭角,並接管了李林甫的宰輔大權。
實話實話,楊國忠的崛起是徹底將大唐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李林甫為相時期,他雖然無德,但不得不承認,李林甫的政治才能超絕,並且精通律法,主持了唐代行政法典《唐六典》的修訂。
從目前的史料來看,唐朝各項法典加起來一共7026條,其中李林甫一人修訂的法律就多大3432條。
可以這麼說,如果李林甫不死,讓他一直專權下去,唐朝可能不會出什麼大的亂子。
但人算不如天算,楊國忠與李林甫相比,更加貪婪和短視。
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斷地培植親信,打壓異己,甚至聯合安祿山一起告發李林甫謀反。
雖然唐玄宗不信,但倆人的讒言說得久了,玄宗多少也有點犯嘀咕。
畢竟重用胡人是李林甫提出的,這是他的功績,也是大唐王朝滅亡的根由。
原本按照唐代的選官制度,蕃將一般得不到重用。
但李林甫認為蕃將作戰勇猛,並且無黨派作為後盾,比朝中文人靠譜多了,於是慫恿唐玄宗重用胡人擔任統御一方的節度使。
李林甫此舉無疑是擔心文人掌權會影響自己的仕途,但也間接促進了蕃將力量的崛起。
縱然有高仙芝、哥舒翰這樣的猛將獲得了進階之途,但也有安祿山這樣的逆反之人,得到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李林甫由此在胡人群體裡享有極高威望,僅安祿山一人就對其言聽計從。
因此出於對李林甫的忌憚,唐玄宗逐漸收繳了他權力,開始移交給楊國忠。
最後李林甫在痛苦與恐懼中走完了自己“口蜜腹劍”的一生。
李林甫的死亡,除了楊國忠笑的最大聲之外,在遙遠的范陽,也有一個人樂開了花,他就是安祿山。
安祿山作為唐朝時期的一位重要邊將,手握精兵約二十萬。
玄宗時代一共十個節度使,安祿山一人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相當於今天山西、河北、遼寧、北京、天津的全境和河南、山東部分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這樣的人,他能甘於一輩子給皇帝當打工仔嗎?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安史之亂的驟然爆發

李林甫在世時,憑藉強硬的政治手腕和權力威懾,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牽制安祿山。
然而,李林甫死後,朝廷中再無人能夠對安祿山形成有效的制約。
安祿山失去了最大的顧忌,開始肆無忌憚地擴充自己的勢力。
另外,楊國忠的步步緊逼與私慾膨脹,進一步加速了安祿山的反叛。
楊國忠成為宰相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斷打壓其他勢力。
安祿山作為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在朝堂和地方都有重要影響力,自然威脅到了楊國忠的權力。
之前兩人因為有共同的敵人李林甫在,還可以合作,但隨著李林甫的權力被分割,兩人又成為了你死我活的政治對手。
安祿山的野心其實從他擔任節度使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萌發了。
但安祿山對唐玄宗多多少少還是有感恩之心的。
自己能從邊境的一個偷羊賊成為威風凜凜的節度使,離不開唐玄宗的賞識和提拔。
他也不止一次宣告自己要感念唐玄宗的恩德。
有一次宮廷宴會上,唐玄宗看著身形肥胖的安祿山,開玩笑地問道:
“你這肚子這麼大,裡面裝的都是什麼呀?”
安祿山聽聞,立刻跪在地上,一臉憨厚地回答:
“臣肚子裡沒有別的,只有一顆對陛下的赤膽忠心!”
雖然這句話有很大的作偽成分,但謊言說過一千遍就是真理。
人心都是肉長的,天天說要報答玄宗的安祿山多多少少也會被自己的謊言所影響。
所以根據各種資料來看,安祿山原本打算在玄宗過世之後再進行反叛。
他不忍讓玄宗晚年經歷這種痛徹心扉的痛苦,更不忍讓他看到自己親手締造的盛世帝國變得刀兵四起,滿目瘡痍。
對此,即便是對安祿山極盡批判之言的《資治通鑑》,也不得不承認“以上待之厚,(安祿山)欲俟上晏駕然後作亂”的心理事實。
但隨著楊國忠從天寶十二年到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3年至公元755年,不斷在唐玄宗面前進讒言,誣陷安祿山有謀反之心。
安祿山深知自己與楊國忠之間已經勢同水火,為了自保,只能選擇起兵叛亂。
可以說,安祿山很大程度上是被楊國忠逼反的。
最後,太子李亨儲位的穩固,也是安祿山反叛的一個重要原因。
安祿山與太子李亨之間交惡已久,他擔心太子李亨即位後會對自己不利。
隨著太子李亨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漸穩固,安祿山感到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為了避免被太子李亨清算,安祿山決定鋌而走險,起兵叛亂。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叛亂,安史之亂正式爆發。
安祿山“討伐楊國忠”的口號雖然有強行為反叛找理由之嫌,但他從內心也確實看不上楊國忠。
雖然二人聯合剿滅了李林甫,但李林甫一直是安祿山的政治偶像。
這倒不是因為李林甫對他有提攜之恩,而是因為他敬畏李林甫的權謀。
《資治通鑑》的說法是“安祿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也就是說,李林甫比狡猾的安祿山還狡猾,所以安祿山怕他。
但楊國忠一沒有本事,二沒有權謀,卻想要害自己,所以殺掉楊國忠自然也就成為了安祿山起兵的理由之一。

戰局失控與長安淪陷

安史之亂兼有“地方反叛”與“胡人亂華”的雙重性質。
其中,安是指安祿山,史是指安祿山的副將史思明,兩人均為胡人。
一方面,安祿山作為唐朝的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起兵反叛唐朝中央政府,這是一場典型的地方反叛。
另一方面,安祿山是胡人,他率領的叛軍中有大量的胡人,這場叛亂也帶有一定的民族衝突色彩。
這群人血氣方剛,野心勃勃,生命旺盛,他們意識到自己實力的強勁,草原狼頭旗和漢家“功名只在馬上取”的雙重尚武文化哺育了他們。
安史叛軍一路上攻城略地,戰無不勝,大唐帝國由此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博陵之戰是朝廷與叛軍之間實力升降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在博陵失陷之前,唐玄宗對安祿山的叛亂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他認為安祿山不過是一時的叛亂,很快就會被平定。
在博陵失陷的前一天,唐玄宗還和楊玉環在華清宮沐浴,享受著盛世的榮光,沉溺在溫柔之鄉。
然而,博陵失陷後,安祿山的勢力迅速壯大,唐玄宗這才意識到安祿山已經成為了一個可怕的敵人,自此將安祿山視作強敵。
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恨,唐玄宗殺了安祿山在長安的質子安慶宗。
當兒子被殺的訊息傳到安祿山的耳朵裡時,安祿山痛哭道:
“我何罪,而殺我子!”
在此之前,安祿山很可能心存僥倖或不願意面對事實,認為自己反的是楊國忠,名義上沒有造李隆基的反,未來自己的政治抉擇或許可以根據戰局發展而保持開放性,或裂土分封,或與李隆基平分天下。
兩人君臣一場,未必一定要斗的你死我活。
但安慶宗的死徹底打破了安祿山的幻想,他與李隆基恩斷義絕,兩人之間再無妥協空間,只能纏鬥至死。
唐睿宗在位時,為防止邊塞異族入侵,設立了節度使這一職位來拱衛邊疆,使得唐朝的軍事特徵由“重內輕外”變為了“重外輕內”。
因為兵力大部分掌握在節度使手中,這就導致了內部城池格外空虛。
其他節度使勤王需要時間,而安祿山率領著他的虎狼之師攻城下寨幾乎如入無人之境。
攻取陳留後,安祿山大軍一路西征,兵鋒直指洛陽、潼關、長安一線。
當李隆基還假模假樣地說自己要御駕親征洛陽戰場時,洛陽失陷的訊息,便提前傳到了他的耳朵裡。
洛陽失陷後,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立了大燕政權,唐帝國出現了一國二主的局面。
這使得唐朝的政治局勢更加複雜,河北地區數十個郡縣接連倒向大燕政權,這給唐朝的平叛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少有的幾個忠義之士如顏杲卿、顏真卿兄弟,劉正臣等人即便奮力一搏,也難撼動安史叛軍的強大軍事根基。
在後續的戰局發展過程中,唐軍指揮又接連失錯。
唐玄宗急於求成,不聽從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正確建議,在潼關之戰中,受楊國忠蠱惑,逼迫哥舒翰出關迎戰,結果導致潼關輕易被破,哥舒翰被俘。
潼關是長安的重要屏障,潼關的失守使得長安失去了最後的防線,陷入了極度危險的境地。
最終,唐玄宗在無奈之下選擇棄城而逃,昔日輝煌的都城長安陷入了極度的混亂。
杜甫《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句詩,正是對此後長安殘破現狀的真實寫照。
但此時的唐玄宗顧已不得未來會發生的事情,他心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跑!
然而,此時的長安城還沒有落入安祿山之手,也就是說,在唐玄宗出逃的那一刻,長安的主人依舊姓李。
但唐玄宗只顧得拉著他心中的“玉環妹妹”和某些重要的官員、皇族逃離這個是非之地,留下了滿城的百姓,和照常上朝的大臣在身後。
長安,就這麼被遺棄了……

唐朝命運的深刻轉折

唐玄宗的逃亡路線很明確,那就是向南,畢竟安史之亂的主戰場都在北方。
天寶十五年(即公元756年)六月十四,也就是李隆基棄長安的第二天,他們抵達了陝西省興平縣西北的一個驛站,這就是著名的“馬嵬驛”。
“馬嵬驛之變”是安史之亂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其兩大主題是誅殺楊國忠與縊殺楊貴妃。
在馬嵬驛,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振臂一呼,要求誅殺楊國忠和楊貴妃以謝天下,認為大唐遭此大難全因這兄妹二人禍國殃民,這立刻得到了禁軍將士的擁護。
楊國忠作為安史之亂的導火索之一,早已成為眾矢之的,還沒等他反應過來,就已經成為了亂軍的刀下之鬼。
《安祿山事蹟》中還特意記載了這位誅楊英雄的名字——張小敬。
而作家馬伯庸僅憑《安祿山事蹟》中的一句話“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就精彩絕豔地給張小敬創作了一部《長安十二時辰》。
士兵們殺死楊國忠後,仍然不肯罷休,強烈要求唐玄宗殺掉楊貴妃。
唐玄宗極其不願,因為殺楊貴妃無異於將自己挖心掏肺。
但禁軍將士陳列於前,刀出鞘弓上弦,虎視眈眈盯著唐玄宗。
高力士這時候打破了玄宗的幻想,說道:
“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這句話徹底把唐玄宗點醒了,如果他不殺楊貴妃,那禁軍就要殺自己了。
李隆基沒有了選擇權,他只能接受現實,於是吩咐高力士將貴妃帶到了佛堂,縊殺了貴妃。
但究竟是楊貴妃自己上吊而亡,還是高力士親手縊殺,並沒有準確說法。
馬嵬驛之變後,唐玄宗繼續逃往蜀中,而太子李亨則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
唐肅宗即位後,重用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積極組織力量進行平叛。
他們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大放異彩,接連收復失地,逐漸掌握了河北戰場的主動權。
安祿山在叛亂後,由於內部矛盾激化,被部下所殺。
其子安慶緒繼登大燕之位,但安慶緒的才能和威望都遠不及安祿山,大燕政權開始走向衰落。
在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的努力下,唐朝軍隊逐漸扭轉了戰局,先後收復了洛陽和長安。
唐玄宗也得以還都長安,但此時的他已經失去了權力,被唐肅宗安置於興慶宮,並對他進行了嚴密的監視和控制。
唐玄宗在興慶宮度過了一段孤獨寂寞的時光,最終於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鬱鬱而終,終年78歲。
一代英主就這樣慘然離世,甚至沒有人關注他的死亡,不免令人唏噓。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這場長達八年的戰亂,使唐朝元氣大傷,社會、政治、經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杜甫的“三吏”“三別”就寫作於這個時期,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魂夢所繫之地依然是長安。
在氣象萬千的《秋興八首》中,最憶的依舊是長安。
正所謂“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長安的政壇就像一盤未下完的棋局,彼爭此奪,反覆不定,而國家和個人所經歷的動亂與流亡,卻有說不盡的悲哀。
夢長安,憶長安,杜甫死後,文學史意義上的盛唐也終結了。
對大唐計程車人來說,長安是念念不忘的,是求之不得的,是所有人心底深處最熾熱的慾望。
李白、杜甫、王維至死也沒有抵達他們夢想中的長安。
長安永遠地停留在了他們的記憶深處。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文人、宰相、皇族、邊將等各個階層的人物都深陷於走不出的盛世困境。
每個人都在尋求突破,每個人都付出了自己的代價,然而,他們最終都無法回到那個曾經輝煌的長安,無法挽回唐朝衰落的命運。
每個人都回不到長安。
每個人都觸碰不到長安。
長安自此只是一個精神符號,永遠地埋葬在安祿山起兵前的那個風和日麗的午後。
合上《棄長安》這本書,那些瀰漫於書頁間的煙塵與悲愴仍未散去。
長安的斜陽曾無數次傾灑在朱雀大街,映照過盛世的車水馬龍,可漁陽鼙鼓的動地聲驚碎了幻夢,巍峨高聳的華清宮在硝煙中蒙塵,百姓的哭號淹沒在歷史的風聲裡。
帝王將相倉皇離京,那離去的背影,恰似盛世崩塌的註腳。
曾經金殿上的歌舞昇平,朝堂內的縱橫捭闔,都化作了殘垣斷壁間的一抹餘暉。
這座被遺棄的長安,不只是一座城的黯然落幕,更是一個時代的愴然轉身。
它見證了人性的懈怠、貪婪、權力的傾軋,也目睹了命運的無常、時代的衰敗。
我們於千年之後回望,仍能感受到那份沉重與無奈。
這不僅是對大唐盛世的追思,更是對歷史規律的喟嘆。
長安雖被遺棄,可它所承載的故事,卻如不滅的火種,在歲月的長河中延續,警示著後人:
輝煌易去,唯有清醒與堅守,方可在時代的洪流中,尋得那永不沉淪的精神座標;
繁華易逝,唯有以史為鑑,方能在時代的洪流中,守護住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棄長安》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