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一顆荔枝妃子笑,萬般艱辛蒼生淚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叫作《長安的荔枝》。
每當“長安”和“荔枝”同時出現時,我們就很容聯想起唐朝詩人杜牧的那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的這句詩,描繪了唐玄宗為博楊貴妃一笑,不惜勞民傷財,從遙遠的南方運送荔枝到長安的情景。
在現代冷鏈技術的保障下,荔枝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應季水果。
但在技術條件有限的唐代,將新鮮荔枝從嶺南送達長安,卻是一個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原因在於,荔枝極易變質,所謂“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說的就是荔枝容易變質的特點。
但對於高高在上的唐玄宗來說,這些細節問題並不重要,只要能博美人一笑,耗費再多、任務再難也在所不惜。
然而,唐玄宗可能有所不知的是,恰恰是這些細節問題,隱含著帝國的微觀現實,以及眾多人的生活與命運。
那麼,在這次荔枝轉運的過程中都發生了哪些動人心魄的故事呢?
這次事件對整個唐朝社會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對於這些問題,作家馬伯庸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和紮實的史料研究,在這部歷史小說《長安的荔枝》中做出了精彩的還原與推斷。
在書中,馬伯庸從一位基層辦事員的視角出發,透過一次荔枝轉運事件,讓我們得以窺見大唐權力的運作機制,以及具體辦事人員的命運起伏。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書的精彩內容。
 新生活即將開始卻被坑入局
我們的主人公名叫李善德,是上林署的一名小職員。
開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7年,他透過明算科入仕,24歲踏入官場,如今已42歲,現任上林署從九品下的監事。
按唐朝官階,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下”共分為九品三十級,李善德的從九品下屬於最末流。
李善德之所以“混”得這麼差,除了沒背景外,還在於唐朝以文取士的科舉制度。
玄宗時,科舉分為五個科目:“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其中“進士科”最重要,“明算科”則居於最末,升遷最難。
此外,唐朝做官還講究“身、言、書、判”,即相貌、言辭、書法、判斷力。
李善德“相貌枯槁、嗓音乾澀、字跡凌亂”,四條標準三條不合格,自然更難升遷了。
不過,李善德並非野心勃勃之人,他知足常樂,家庭生活也算美滿。
他有一位賢惠溫柔的妻子,從不嫌棄他貧窮沒本事,兩人育有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兒,會“抱住他的脖頸,一直阿爺阿爺叫個不停”。
天寶十四年(755年)二月初三,李善德掏出畢生積蓄一百貫,又向招福寺借貸二百貫,終於在長安城南的歸義坊買下一座宅子,結束了“長漂”歲月。
雖然背上了沉重的“房貸”,但新生活即將開始,李善德心中滿是快意。
而且,喜事接連而來。
回到衙署上班的李善德發現,上司劉署令特意置辦了豐盛的午餐招待他;
並取出一張文牒,告訴他內廷要採辦荔枝煎,特設定一名荔枝使,期限是六月初一,大家一致決定將這個差事交給李善德。
為什麼說是喜事呢?
因為荔枝使雖然不是正式官職,但因為是為皇帝辦事,權力大、油水足。
而所謂的荔枝煎,就是將荔枝肉用蜂蜜浸泡後製成的類似果脯的東西,既保留了部分鮮味,又解決了荔枝易變質的難題,因此這個差事並不難做。
上林署的日常工作本就是為朝廷供應各種果品蔬菜,李善德沒有多想,當即在敕牒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然而,“事出反常必有妖”。
其實,李善德是被坑了。
回家路上,他不小心被車轍印絆倒,文牒掉落後竟飛出一張小紙片。
原來,文書上寫的根本不是“荔枝煎”,而是“荔枝鮮”。
這張紙片是劉署令特意貼上去的,目的就是哄騙李善德接下這個差事。
荔枝煎與荔枝鮮雖只有一字之差,任務難度卻是天壤之別。
在唐朝,從嶺南運送鮮荔枝到長安,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如果無法完成皇帝的差事,等待李善德的就是罷官論罪,甚至牽連家人,變賣為奴。
李善德急忙去找劉署令求助,但“坑”本就是劉署令挖的,又怎會讓他輕易脫身?
絕望之際,李善德在回家路上遇到了好友韓洄。
韓洄拉他去喝酒,還引薦了剛被授官的杜甫。
在酒桌上,經好友點撥,李善德得知了這次荔枝轉運的真相:
原來楊貴妃的生日恰是六月初一,這新鮮荔枝正是玄宗為貴妃準備的生日禮物。
皇帝要玩浪漫,苦的卻是底下辦事的人。
這個差事幾乎不可能完成,於是層層下派,最終落到了無權無勢的李善德頭上。
韓洄給李善德出了個“止損”的主意:
與妻子和離,也就是協議離婚,以免連累妻女;
同時在六月初一之前,利用荔枝使的權力多撈些油水,幫妻女還清房貸,併為她們攢下後半生的保障。
李善德正打算寫下“放妻書”時,杜甫卻提出了反對意見。
這位大詩人雖無具體行政經驗,卻以詩意的智慧鼓勵李善德:
“左右都是死局,何不去嶺南走過一趟再來定奪?”
他還講了一個老兵的故事。
老兵在西域從年輕到鬚髮皆白,始終未能回鄉。
但他並未放棄,而是拼命練習刀術、騎術,最終百戰倖存,成功從西域還鄉。
趁著酒興,杜甫還將這位老兵的事蹟寫成了詩,贈與李善德。
詩中寫道: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看著這首慷慨激昂的詩,李善德心中的希望之火被點燃了。
他決定,先去嶺南走一遭再說!
實地調研找到轉運之法
二月初五,李善德離開長安,奔向嶺南,一個多月後,三月初十,他終於抵達廣州。
儘管李善德是奉皇帝之命的荔枝使,但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
要想順利完成荔枝轉運的任務,必須得到當地官府的支援。
因此,李善德一到廣州,便立即前往拜訪嶺南經略使何履光。
唐玄宗統治後期,朝政日下,社會矛盾加劇,邊疆形勢緊張。
為了維持統治,中央朝廷放任地方權力膨脹,在邊疆地區設立節度使和經略使,後世統稱為“天寶十大節度使”。
這些節度使如同地方上的土皇帝,掌握著財權、兵權、行政和人事大權,形成了“外重內輕”的政治格局。
這也為唐朝後來的“藩鎮”問題埋下了隱患。
嶺南經略使是其中最南端且實力最弱的一個,但即便如此,官威依舊不小。
面對運送鮮荔枝進京這樣棘手的任務,官場老手何履光自然不願插手。
因此,何履光拒絕為李善德提供經費和人力支援,僅用嶺南五府的通行符牒打發了他。
李善德未能獲得當地官府的支援,正感絕望之際,胡商蘇諒主動找上門來,表示願意承擔李善德的經費。
原來,通行符牒對李善德用處不大,但對商人來說卻極為重要。
商隊憑藉符牒可以“暢通無阻,貨物無需過所,更不必交稅”。
在得到蘇諒的支援後,李善德隨即前往荔枝的主產地——從化縣。
在那裡的荔枝種植園,他結識了為經略府種植特供荔枝的峒人少女阿僮,並從她那裡瞭解了荔枝的成熟日期和催熟方法。
在蘇諒和阿僮的幫助下,李善德開始了轉運荔枝的三次試驗,重點解決兩個問題:
如何延緩荔枝變質的時間,以及如何提高轉運速度。
三月十九日,第一次試驗開始。
李善德採用了“鹽洗隔水之法”,即用鹽水清洗荔枝,然後在雙層甕的外層注入冷水進行保鮮。
這種方法使荔枝在第四天甚至第五天才開始腐敗。
同時,李善德派出四支隊伍,分別走不同的進京路線,其中最遠的隊伍渡過了長江。
然而,試驗花費巨大。
為了進行第二次試驗,李善德不得不答應蘇諒的要求,再次前往經略府討要四張通行符牒。
經過一番周旋,經略府答應了李善德的請求,但卻在他身邊安插了一個臥底,叫作林邑奴。
林邑奴是一名來自林邑國(今越南中部地區)的奴隸。
三月三十日,第二次試驗開始。
保鮮方面,從攜帶成熟荔枝改為運送半熟荔枝,使荔枝變質的時間延長了半日。
轉運路線方面,李善德根據第一次試驗的結果,改進了兩條路線進行試驗,這次多跑了兩百里。
在第二次試驗期間,李善德參加了峒人的荔枝宴。
宴會上,他給林邑奴遞了一碗酒。
這一善舉,深深打動了這個從未被當人看待的林邑奴。
在與阿僮的交談中,李善德靈光一閃,終於想到了運輸荔枝的終極保鮮方法——分枝植甕之法。
也就是將荔枝樹的樹幹切下,同時在雙層甕中放置土和清水,直接在甕中培養荔枝樹幹。
這個方法說動了蘇諒,他不再要求通行符牒,而是希望成功轉運後,得到“報效”的機會,也就是出錢為朝廷轉運荔枝,以求獲得折稅等補償。
與此同時,經略府透過林邑奴得知了李善德的計劃。
為了防止玄宗猜忌經略府辦事不力,何履光決定在半路除掉李善德。
四月十日,第三次試驗開始。
這次李善德只安排了一支試驗隊伍,並親自跟隨隊伍出發,卻不知路上正有殺機在等待著他。
借用權力完成差事
不過,何履光派出的殺手並未得手。
原來,林邑奴為報答李善德的“碗酒之恩”,竟奔跑數百里前來報信。
途中他被一隻猛虎追趕,李善德的隊伍用燃燒的駱駝糞驅趕老虎,救下了林邑奴。
可惜,林邑奴因肺部“跑炸”最終身亡。
而何履光的殺手們則被李善德誘入陷阱,最終命喪虎口。
第三次試驗中,荔枝堅持到第十一天才開始變質,隊伍最終抵達丹江口。
根據三次試驗的結果,李善德制定了最終的轉運方案。
該方案以“分枝植甕之法”和“鹽洗隔水之法”進行保鮮,並優化了轉運路線,全程僅四千六百里,避開了大澤、逆流、險灘等險阻。
此外,李善德還計劃藉助朝廷的組織動員能力,增加馬匹、騎手更換頻率以提升轉運速度。
一旦過長江,還將從各地冰窖調冰,進一步增強保鮮效果。
四月二十二日,李善德回到長安,準備向朝廷提交轉運方案。
然而,長期身份卑微的他顯然不懂權力運作的規則:沒有高層支援,事情便難以推進。
李善德四處碰壁:他先去找戶部,戶部讓他去找政事堂,政事堂又要求六部審議,太府寺推諉給兵部,而兵部連門都沒讓他進。
最終,轉運方案還被宮市副使魚朝恩騙走。
就在李善德陷入絕境時,一名小宦官送來了“馮元一”的名片,並讓他申正酉初,也就是下午4點到5點前往招福寺。
儘管一頭霧水,李善德還是決定一試。
當天下午,李善德憑藉名片在招福寺見到了權傾朝野的宰相楊國忠。
憑藉詳實的轉運計劃和大量資料支撐,李善德成功說服楊國忠,證明自己能在貴妃生日當天獻上新鮮荔枝。
因此,楊國忠將自己的銀牌賜予李善德,助他一臂之力。
然而,李善德未能為蘇諒爭取到“報效”的機會,楊國忠對此不予理會,因他自有斂財之道。
第二天,李善德憑藉楊國忠的銀牌,成功調動兵部、戶部、太府寺等衙門,按轉運方案分配各項任務。
五月九日,李善德第二次來到嶺南。
這次,嶺南經略府也很配合李善德,但是表面順利的情況下,卻暗藏危機。
首先,李善德得罪了蘇諒,因為他沒有為蘇諒求來“報效”的機會。
李蘇二人為此鬧翻。
同時,經略府妄自揣測李善德意圖,居然派兵抓捕蘇諒,蘇諒聞風而逃,並帶走了關鍵“器具”雙層甕。
其次,李善德也得罪了阿僮。
楊國忠臨時加碼,隨意增加轉運荔枝的數量,而經略府為了保證任務完成,繼續加碼,導致阿僮的果園被毀。
沒有雙層甕,李善德便改用單層甕塞入牛胃,並在牛胃與甕之間注入清水以替代。
然而,他無法改變官僚體制層層加碼的慣性,無法彌補對阿僮的傷害。
五月十九日,轉運隊伍按計劃出發。
李善德提前出發檢查沿途情況,發現嶽州境內發生逃驛事件,隊伍到了這個驛站便無法更換馬匹和騎手,嚴重影響轉運速度。
加上雙層甕的缺失,荔枝枝幹可能提前枯萎。
為應對危機,李善德趕往江陵,命令當地官府運送冰塊前往嶽州接應,以抵消前期的不利影響。
歷經重重波折,六月初一的午時,荔枝終於送達長安。
然而,99%的荔枝毀於途中,儘管耗費巨量人力物力,最終僅從嶺南運回兩壇荔枝。
原來只是政治遊戲的棋子
荔枝終於在貴妃生日當天送達長安,儘管不算太新鮮,但貴妃依然欣喜若狂。
玄宗見她開心,自己也心滿意足。
楊國忠則因成功取悅帝妃二人而洋洋得意,彷彿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悅中。
按理說,李善德也該高興。
畢竟,他讓這麼多大人物滿意,未來荔枝轉運的差事非他莫屬,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然而,李善德卻開心不起來。
與高高在上的權貴不同,作為具體辦事人員,他親眼目睹了轉運過程中的巨大耗費和民生艱難,他決心為百姓發聲。
楊國忠召見李善德,對他大加讚賞。
然而,李善德卻冷靜地詢問了轉運花費的出處。
這正是楊國忠的“妙手”——他將這筆鉅額開銷轉嫁給了沿途的驛站和附近的農戶。
這樣一來,不僅沒有花費朝廷一分錢,反而為皇帝“賺”了一筆。
可是,那些可憐的驛卒和農戶怎麼辦?
李善德向楊國忠直言進諫,附近的農戶早已“家無餘米,人無蔽衫,連扇像樣的屋門板都沒有”,如今又被迫承擔荔枝轉運的費用。
因此,轉運途中的逃驛事件絕非偶然。
然而,楊國忠不僅沒有表現出身為宰相的憂國憂民,反而勃然大怒,揮動手中的馬球杆,將李善德打得吐血。
李善德深知自己得罪了宰相,前途堪憂。
於是,他找到好友韓洄和杜甫,與他們飲酒話別,交代後事。
就在這時,那個神秘的小宦官再次出現,冷冷地說:
“今日未正,金明門。”
說完便走。
未正是下午2點,金明門是興慶宮的宮門之一。
三人趕到金明門,發現今天居然有“觀民之儀”。
所謂“觀民”,是說玄宗皇帝每月都會登上金明門,向下俯觀百姓,百姓則在門下叩拜皇帝。
李善德擠在人群前面,發現有一個宦官朝自己的方向指了指,皇帝和貴妃也朝這邊望來。
之後李善德竟被玄宗賜予一籃嘉慶坊綠李,這讓他一頭霧水,但訊息靈通的韓洄卻為他解開了謎團。
原來,所謂的“馮元一”就是大宦官高力士,馮元一是高力士進宮前的名字。
高力士之所以安排李善德去找楊國忠,正是為了打擊政敵魚朝恩;
安排李善德前往金明門,則是為了不動聲色地向皇帝邀功:轉運荔枝,是我高力士的安排。
甚至,高力士本就是嶺南人,轉運嶺南荔枝的計劃,很可能正是他的主意。
至此,李善德才恍然大悟:從頭到尾,拼死拼活的自己、耗費無數的轉運、以及無數百姓的血淚,都不過是高層政治遊戲的一枚枚棋子罷了。
由於李善德得到皇帝的親自賞賜,李善德的處理也得以從輕發落,“杖二十,全家長流嶺南”。
一年後,流放在從化的李善德一家得知,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起兵造反,相繼攻陷洛陽、長安,玄宗皇帝倉皇出逃蜀中。
而早已離開長安、遠在嶺南的李善德反而躲過一劫。
亂自上作和禍由下擔
好,講到這裡,《長安的荔枝》這本書的內容我們就介紹的差不多了。
關於這本歷史小說的核心主旨,我們或許可以用“亂自上作、事由中辦、禍由下擔”這十二個字來概括。
所謂亂自“上”作,指的是禍亂的根源往往來自上位者。
在本書中,從嶺南運送荔枝到長安這一勞民傷財的事件,正是源於唐玄宗為博楊貴妃一笑的荒唐決定。
圍繞在玄宗身邊的權貴們,高力士、楊國忠之流則推波助瀾,諫官們則裝聾作啞,各部衙門互相推諉,就是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直言反對。
最後只有一個小官李善德敢於為民請命,卻遭無視甚至迫害。
這些上位者的所作所為,正是安史之亂的禍根。
小說中暗藏的藩鎮坐大、農戶破產等“盛世危情”。
如果玄宗朝君臣能夠不耽於享樂爭權,而是振作起來,及時重視並加以解決,或許大唐盛世就不會戛然而止。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本書中,越是身居高位者,道德水準反而越低。
基層官吏中,李善德、韓洄、杜甫,始終保持著良知,敢於抨擊時弊;
普通百姓中,阿僮天真善良,胡商蘇諒雖重利卻也重義,林邑奴則報恩而死。
反觀那些光鮮亮麗的上位者們,劉署令的坑騙、魚朝恩的搶功、何履光的暗殺、楊國忠的轉嫁負擔,無不暴露出其道德淪喪、手段卑鄙。
這種上下顛倒的道德圖景,構成了對封建統治階層的辛辣諷刺。
所謂事由“中”辦,指的是上位者只需動動嘴,基層官吏就要跑斷腿。
這些身處中層的辦事人員,雖權小位卑,卻承擔著絕大部分的苦活累活。
如果他們不願接手,上司甚至會不擇手段地哄騙、逼迫。
然而,即便他們兢兢業業,晉升提拔卻總與自己無緣,好處還是屬於那些有背景、善逢迎、通人情的人。
這些基層官吏夾在朝廷與百姓之間,處境尤為尷尬。
他們大多良心未泯,卻不得不屈從於強大的官僚體制。
位卑言輕的處境,迫使他們時常違背本心,做出傷害百姓的事。
正如李善德不得不“背棄”對蘇諒的承諾,忍痛毀掉阿僮的荔枝樹。
這些基層官吏其實才是權力最紮實的根基。
在《長安的荔枝》中,正是在李善德這樣勤勉盡責的基層官吏的辛勤付出下,才創造了將荔枝從嶺南運至長安的奇蹟。
所謂禍由“下”擔,說的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無論什麼時候,最苦的永遠是最底層的普通百姓,而且他們的聲音卻總是被排除在史書和廟堂之外。
安史之亂中,人們只記得楊貴妃香消玉殞馬嵬坡,卻鮮有人關注因戰亂而家破人亡的無數百姓。
在《長安的荔枝》中,那些逃驛的驛卒、逃戶的農民,作者雖未明言他們的結局。
但違背朝廷旨意的他們,除了餓死荒野或落草為寇,可有的選擇並不多。
書中的大詩人杜甫是為數不多關注百姓疾苦的文化名人,他的《石壕吏》中,老翁老婦一家,三個兒子戰死兩個,窮得“出入無完裙”,卻仍要強徵老婦。
老婦被帶走後,全家人“如聞泣幽咽”,這淚水,正是對封建統治最沉痛的控訴。
所謂:
高閣垂裳調鼎時,可憐天下有微詞。
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
長安本不產荔枝,這荔枝的甘甜,正是大唐百姓斑斑血淚的苦澀凝結。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長安的荔枝》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