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長安》:比李林甫還狠的男人——楊國忠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棄長安》。
上一節,我們介紹了盛世權相李林甫的人生經歷。
可以說他的掌權,是大唐帝國衰落的開始,但李林甫為大唐種下的最大惡果並不是黨同伐異,而是他主張重用胡人。
這就為安祿山的做大做強提供了便利,並間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有間接原因就會有直接原因,安祿山起兵的緣由遠不止是想當皇帝這一個目標。
他還有一個目標,就是要除掉楊國忠。
那麼,楊國忠是誰,他又是如何成為安祿山造反的直接原因呢?
這些,我們就要從楊國忠的崛起開始說起。

清算李林甫:權力洗牌下的暗流湧動
唐玄宗晚年,因為沉溺享樂,朝政一概交給李林甫處理。
但隨著楊貴妃的受寵,楊家人的上升速度如火箭一般,這裡面就包括有楊貴妃的堂哥——楊國忠。
楊國忠這個人,不學無術,驕橫跋扈,他是唐玄宗一生任用的26個宰相里,最差勁的一個。
既沒有德行,也沒有能力,可以說他的掌權最終把大唐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但就是這樣一個無德無才之人,居然扳倒了權相李林甫。
上節我們說過,楊國忠透過誹謗和潑髒水,離間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關係。
當李林甫去世後,楊國忠迅速抓住機會,對其進行了清算。
他深知,李林甫雖然已經死去,但其殘餘勢力依然盤根錯節,對自己的權力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為了徹底清除這些隱患,楊國忠不惜動用各種手段,對李林甫的黨羽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
他繼續誣陷李林甫生前與叛將阿布思勾結謀反,請求唐玄宗對其進行嚴懲。
唐玄宗在楊國忠的蠱惑下,下令削去李林甫的官爵,抄沒其家產,流放其子孫。
李林甫的屍體也被從墳墓中掘出,剝去官服,以庶人之禮下葬。
楊國忠的這一行為,表面上看是為了打擊政敵,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但實際上卻引發了朝廷內部的一場大地震。
許多無辜的官員受到牽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原本就脆弱的政治平衡被徹底打破,各方勢力開始重新洗牌。
這場清算不僅沒有使朝廷變得更加清明,反而讓政治鬥爭變得更加激烈和殘酷。
官員們不再專注於國家大事,而是忙於自保和爭奪權力,使得唐朝的政治局勢變得更加混亂不堪。

楊國忠與安祿山:盛世陰影下的明爭暗鬥
隨著李林甫的倒臺,楊國忠成為了唐朝政治舞臺上的新主角。
他憑藉著楊貴妃的裙帶關係,迅速崛起,身兼四十餘職,成為了唐玄宗晚期最為倚重的大臣。
然而,楊國忠的上位並非一帆風順,他面臨著來自各方的挑戰,其中最為強大的對手便是安祿山。
說起來,楊國忠剛登頂右相時,他和安祿山還算是親密的政治盟友,兩人聯手製造了李林甫的冤案。
楊國忠負責在唐玄宗耳邊吹風,安祿山則提供了李林甫謀反的至關重要的偽證。
因此就安祿山和楊國忠的政治崛起而言,李林甫算得上是他們的恩主。
完成對李林甫的清算後,楊國忠和安祿山似乎立即分道揚鑣。
從楊國忠的角度看,安祿山這位出身於胡人部落的節度使,憑藉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和對唐玄宗的阿諛奉承,獲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和重用。
他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著唐朝北方的軍事大權,成為了唐朝最具實力的地方藩鎮。
楊國忠深知,安祿山一旦擁兵自重,必將對自己的權力地位構成巨大的威脅,並且向來對軍功更為看重的唐玄宗,肯定會更加倚重安祿山。
因此,他開始不斷地向唐玄宗進讒言,試圖削弱安祿山的勢力。
楊國忠對安祿山的打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政治上,他不斷地在唐玄宗面前詆譭安祿山,說他有謀反之心,試圖讓唐玄宗對安祿山產生懷疑;
二是在經濟上,他透過各種手段限制安祿山的財政收入,削弱他的經濟實力;
三是在軍事上,他試圖削弱安祿山的兵權,將他的軍隊調往其他地方,以分散他的勢力。
面對楊國忠的打壓,安祿山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他一方面表面上對唐玄宗依然畢恭畢敬,以消除唐玄宗的疑慮。
為了拉近與唐玄宗的關係,他還主動請求成為比自己小十幾歲的楊貴妃的養子。
並且見到楊貴妃以後會跪下先拜,拜完貴妃後才拜唐玄宗,這讓唐玄宗有些不解。
安祿山卻滿臉堆笑著說:
“胡人先母而後父。”
也就是說胡人是先拜母親,後拜父親。
這樣一來不僅承認了楊貴妃是自己的母親,也承認了唐玄宗是自己的父親。
這讓貴妃和玄宗非常受用,對安祿山的喜愛也增加了幾分。
另一方面,安祿山也在暗中積蓄力量,以準備隨時應對楊國忠的挑戰。
安祿山深知,自己手中的兵權是他最大的依仗,只要他掌握著軍隊,楊國忠就不敢輕易對他下手。
因此,他不斷地擴充自己的軍隊,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他利用自己三鎮節度使的職務之便,在轄區內大量招募士兵。
他不僅招募漢族百姓,還收納了許多契丹、奚等少數民族的青壯年,使自己的軍隊規模迅速擴大。
此外,安祿山還在軍中大力培養自己的親信將領,如史思明、蔡希德、崔乾祐等都是他日後造反的得力干將。
他對這些將領給予豐厚的賞賜和極高的權力,使他們對自己忠心耿耿。
這些將領在安祿山的軍事體系中逐漸成長起來,具備了較強的軍事指揮能力,為安祿山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援。
最後,安祿山還命人打造了大量的精良武器,為可能發生的戰爭做好了充分的物資準備。
就這樣,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的權力鬥爭,逐漸演變成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較量。
雙方在朝廷內外展開了激烈的角逐,互相攻擊,互相詆譭。
這場鬥爭不僅使得朝廷內部的政治局勢變得更加緊張,也讓唐朝的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唐朝的統治失去了信心。

逼反安祿山:盛世崩塌的致命一擊
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楊國忠為了徹底扳倒安祿山,採取了一系列激進的措施,這些措施最終成為了逼反安祿山的導火索。
楊國忠先是派人包圍了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搜捕他的門客,將其全部殺死。
這一行為讓安祿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和憤怒。
他意識到楊國忠已經對他下了死手,自己已經沒有退路。
隨後,楊國忠又多次向唐玄宗提出要安祿山入朝為官,試圖將他調離自己的根據地,以便加以控制。
安祿山深知這是楊國忠的陰謀,因此一直稱病推辭,拒絕入朝。
楊國忠見安祿山不肯就範,便更加堅信他有謀反之心。
於是,他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向唐玄宗建議立即討伐安祿山。
但沒想到的是,天寶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54年,安祿山居然來到長安覲見了唐玄宗,這讓“預言家”楊國忠多少有點大失顏面。
只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這將是安祿山最後一次以臣子的身份覲見唐玄宗,也是君臣二人最後一次以和平的方式相見。
安祿山一到長安,就在華清宮對唐玄宗李隆基泣不成聲,說自己一個胡人,陛下恩寵至此,以至於楊國忠視自己為大敵,隨時會將自己置於死地。
李隆基本就對安祿山謀反有所狐疑,這下又動了惻隱之心。
此後一年多,無論是楊國忠進言,還是太子李亨的“安祿山必反論”,他都置之不理。
毫無無疑,安祿山此番拜見唐玄宗有討好聖心之嫌,並且,他還試圖去夠一下自己夢寐以求的宰相之位。
李隆基自然也瞭解安祿山的想法,胡人為相,亙古未有,如果安祿山能成為大唐宰相,那對他而言無疑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李隆基也確實有封安祿山為相的想法,但是被楊國忠以安祿山“雖有軍功,目不識書,豈可為宰相”的說辭而觸動。
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只封了安祿山一個左僕射。
安祿山對此大失所望,他隱約知道,自己與宰相這個位子已經擦肩而過,永無再見可能了。
天寶十三年三月,在長安住了兩個月的安祿山請辭回范陽,李隆基委託高力士給他舉行了盛大的餞行儀式。
李隆基問高力士,安祿山走的時候情緒如何?
高力士回答說:
“安祿山怏怏不樂,一定是私下打聽到拜他為相的決議被否決了。”
高力士猜得不假,此時的安祿山已經下定了謀反的決心,他要靠自己的實力,奪得本就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們無法斷言,是否安祿山得到了宰相之位,就會打消謀反之念,但這至少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重要變數。
從這個角度而言,楊國忠不僅透過“反覆預言”安祿山會謀反,也透過徹底阻斷安祿山的入相之路,與李隆基共同逼反了安祿山。
安祿山回到范陽之後,索性放開手腳做起兵準備。
可以說,此時戰爭已無轉圜餘地。
天寶十四年七月,即公元755年,安祿山上表朝廷,請求獻馬三千匹。
每匹馬配兩個人,共計六千人,由二十二個蕃將領入長安。
但這哪裡是什麼送馬,明明就是用輕騎兵奇襲長安的意思。
在河南府尹達奚珣的苦苦勸諫下,唐玄宗此時終於有所醒悟,開始懷疑安祿山,婉拒了送馬的建議。
但此刻,距離安祿山起兵,只有四個月了。
一切都不會因為這樣一件小事,而改變歷史車輪的方向。
只是唐玄宗還抱有一絲幻想,他讓宦官馮神威帶去一封手詔,這應該是唐玄宗最後一次給安祿山下詔。
手詔上說:
“朕剛剛在華清池專門給卿弄了一池溫泉,十月與卿不見不散。”
馮神威宣旨時,安祿山坐在胡床上沒有起身,只是微微欠了欠身,問了句“聖人安好”,然後說道:
“不讓獻馬就不獻吧,我十月會如約到長安見陛下。”
面對安祿山的回覆,李隆基表現得十分淡定,之後依然怡然自得地帶著楊貴妃到自家的華清宮度起了溫泉假,根本沒把安祿山當回事。
一個月後,李隆基在華清池的雲蒸霧繞中,得到了安祿山如約來長安的訊息。
但這次他不是為了溫泉而來,而是為了李隆基的皇位而來。
那麼,在李隆基得知安祿山起兵謀反之後,他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